很多跑者都聽過這樣的比賽建議,起跑速度不能太快。這其中包含怎樣的道理呢?跑者該如何提升這方面的能力呢?
聽到槍響之後立刻起跑,心臟、肺、肌肉都會很快做出反應,但是它們不會立即達到滿血狀態。需要兩三分鐘的時間讓心臟和肺加速,血管膨脹,或許最重要的是讓肌肉內部的氧氣加工酶得到完全激活。
當跑者的能量供給不充分,而又快速使用肌肉,卻沒有穩定的厭氧代謝支撐,最終的結果就會導致肌肉疲勞。所以,當跑者達到完全有氧能量支撐的速度越快,對比賽就越有利。
跑者身體組織進入完全跑步狀態的速率,也就是攝氧量動力學,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從理論上來說,在同等運動量的情況下,攝氧量動力學越快的跑者遭遇的肌肉疲勞程度應該越低,反之則更容易遭遇肌肉疲勞。但是,在實踐中並沒有對此進行測試過。因此,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的吉拉姆·米利特和他的同事進行了研究。
他們選取了10位研究對象,首先測試他們的攝氧量動力學,通過騎自行車測量他們的攝氧量增加的速度。然後,受測者進行6分鐘非常艱苦的自行車騎行,並分別記錄騎行前後的肌肉功能。
結果表明,攝氧量動力學越慢的人,遭遇的肌肉疲勞也就越多,這並不取決於他們的整體健身水平或者最大攝氧量。這大概是由於慢速的攝氧量動力學強迫他們不得不進行更多的無氧運動,從而產生了一些副產品導致肌肉疲勞。
那麼,這個過程中的副產品都是什麼呢?該項研究指出了兩種,一種是無機磷酸鹽,是由於利用了肌肉中的磷酸肌酸而產生的;另外一種是質子,由葡萄糖的厭氧分解而產生的。不過,在這方面仍然有很多研究工作需要做。
那麼,跑者要想避免更多的肌肉疲勞,就需要提高自己的攝氧量動力學。第一個方法就是訓練。2009年的一項研究中,通過兩周的衝刺間歇訓練,受測者的攝氧量動力學得到了明顯提升。也就是說,通過訓練改善自己的加速能力,從零到全速的時間變短,讓身體進入作戰狀態的速率更快。
第二個方法就是比賽之前熱身。慢跑、弓步、深蹲之類的熱身可以讓血管膨脹,氧氣加工酶活躍起來,確保在比賽之前儲存更多的有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