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草法帖》王蘧常先生六十五年間所書五百二十餘通尺牘

2021-02-07 書訊南山

在王瑗仲諱蘧常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之日(先生生當庚子年端六),由王運天、郭建中編著的《蘧草法帖》一書正式出版。



《蘧草法帖》一書共收錄王蘧常先生自二十餘歲至一九八九年,約六十五年間所書五百二十餘通尺牘,分為六冊(含五卷,另配一折頁),近一千八百頁,卷一至卷四為尺牘圖版,卷五為圖版釋文,另配王先生晚年巨製《十八帖》放大折頁。



《蘧草法帖》的內容,涉及到王蘧常先生的生活、思想、學術、書風發展演變等,其絕大部分尺牘為首次出版,堪稱了解與二十世紀相始終的王先生最為重要的基本史料,其規模也在近現代學者、書家中鮮見。



《蘧草法帖》也是研究王先生晚年「蘧草」來源的最可信賴的資料。為了清晰展現王老書風發展衍變的歷程,本書除了收錄高清尺牘圖片外,還對某些非常有書寫特點的尺牘圖片局部進行放大處理。



本文引用上海博物館王運天先生的文章《國士無雙——回憶瑗仲王蘧常先生》來了解王蘧常先生。圖來源於《蘧草法帖》第一冊。


國士無雙——回憶瑗仲王蘧常先生


文 / 王運天


今年是王蘧常先生誕辰120周年,2月曾在日本辦過紀念特展。他被譽為「當代王羲之」,並被評為20世紀十大書法家,其章草元氣淋漓,凌越古人,書法界許多平時不開口的著名草書家都對他五體投地。

王蘧常先生像


他生前是復旦大學教授,補寫過《秦史》(續《二十四史》)。又有《中國歷代思想家傳記匯詮》《嚴幾道年譜》《沈寐叟年譜》《顧亭林詩集匯注》等著述。


王蘧常致沈衛 舅父帖


先師王蘧常,字瑗仲,號明兩、滌如,別號端六、阿龍、更生,晚號欣欣老人,有室曰:窈窕軒、雙如閣、四照堂、繼明軒、珠朗樓、仰韶樓、鵬天鵾海之樓。1900年6月2日歲次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端六生於天津,1989年10月20歲次己巳九月廿六嬰疾於上海,春秋九十。浙江嘉興人氏,著作等身。


王蘧常致張元濟 病暑帖


國內外報刊雜誌關於吾師名字號時有搞錯,師在自傳中有這樣描述:「如日本出版的《支那紳士圖鑑》,誤作王邃常;國內刊物,或作王遽常,或作王蘧,或作王璦仲,或作王仲瑗,皆誤。日本橋川時雄的《中國文化界人名總鑑》,把王蘧常、王瑗仲,分為二人,尤為大錯了。」2018年5月14日休休堂編「謝稚柳顧廷龍王遽常書法示範珍貴視頻」的「蘧」又作「遽」,且上海書協在其微信公眾號轉發,令人啼笑皆非。


王蘧常致王佩諍 佩諍帖


先師幼承庭訓,以學問行世,弱冠前始著《禮經大義》、《商史湯本紀》、《商代典墳記》,又著《諸子學派要詮》,有《明兩廬詩》,積稿雖多,屢遭戰亂,著而復失,失而又著,讎梓不易。其作文得力於太史公法,突破藩籬,文言於靜謐中得開闔之秘,字義獨審,無苟設,永留弦誦在人間。其論始皇帝,僅七十一字,比劉禹錫《陋室銘》還短,窮盡上下,形成和發展文言文之功能,詳可參閱先師《抗兵集》、《秦史》。


王蘧常致鄭逸梅 長壽帖


其詩深得杜工部、韓昌黎、李義山之魂,有詩境有氣象,曾作《赤熛怒頌》長歌,二千二百八十四韻,數處轉韻,極為舒暢妥貼,為古今所無,亦詩史也。唐立庵蘭有《寄瑗仲》詩,起句雲「畢竟王郎勝一籌,即今天壤更難求。」錢仲聯《夢苕庵詩話》有評「嘉興唐立庵蘭,錫山唐蔚師門下同學也。詩功極深,同門中除王瑗仲蘧常外,無人能及。」又「瑗仲則不特造意鍊句,別開天地,且其聲調,高下疾徐,皆合律呂,吟而繹之,如聞蕭韶。」


王蘧常致鄧散木 糞翁帖


其書學得力於晚清大學者、碑草大家四公沈寐叟指授,氣骨縱橫孕包四體,用畢生之精力,以學問養書學,究研古法,遙接古人神韻,所作碑版題跋尤夥,眉批更不計其數,現所能見之者,不足十之一矣。


王蘧常致陸維釗 微照帖


晚年其書名有掩其學名之勢,我在側偶問及他老人家,人家都說您字寫得好,有今之右軍之譽,怎從未聽您評自己的書法?他馬上紅顏駐臉,笑著用滬語謂我:倷不要瞎纏,人家講也就算了,倷不可以這樣講。如果早曉得大家講我寫得好,我小時要更加用功才是。先師謙謙,有如此。


王蘧常致夏承燾 瞿髯帖


師有《居延漢簡摘奇》、《武威漢簡選勝》、《王字摘勝》等讀書校碑筆記,大義發上古,獨探淵源鑄蘧草,如此不為外人所知之筆記,是智能是結晶,也是先師由章草轉至蘧草之核心邏輯思維之一。


王蘧常致姚繼虺 枇杷帖


先師更是史學家詩家教育家,對於撰聯是信手拈來之事,故其書聯語,非常有特點,都系自撰,其為杭州嶽廟書抱柱長聯,被著名學者沙孟海先生譽為神州之冠,是其書學上又一特點。大詩人陳兼與先生贈先師一聯「詩句江南大仲次仲,書名天下前王后王」,吾國古代書畫鑑定大家謝稚柳先生,曾對我說一段評吾師作品之語,很耐人尋味,大意是「你的老師,真是個了不起的讀書人,他讀了一輩子書,寫了一輩子文章,詩文具古,連他寫的字源流都找不到了。歷代論寫字,要麼學鍾,要麼學王,要麼學唐人,現在的書法家寫到宋已經非常了不起了。他的字似章草,又非章草,既不像皇象,又不像索靖,你說像誰?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極具古意,而且很古,一點俗氣都沒有。他的源找不到了,但他的流又在哪裡呢?他的流正綜合古人的籀、篆、隸、草,綜合上古時代或許更早年代樸、拙,升華為極具古意、涵蓋天地的凝重結體。觀其用筆就如讀《春秋》、《漢賦》,雖難懂,卻越讀越有味,正因為如此,他的流又成為他的源。故我說他的字就是資深的學問家都很難臻此境界,不是學問家要讀懂他的書法,那更是難上加難,所以他的書法確確實實是千年來一人。」又與我說「是章草,非章草,實乃蘧草。」壯暮翁之評,如一杯明前茶,清澈見底,清香、痛快;又如一壺老班章,品味無窮。


王蘧常致蘇淵雷 贈聯帖


有人說他書法可傳五百年,有人說他用紙太爛,他暗自高興而卻滿不在乎。先師晚歲,我常侍其左右,其飲食起居,其一言一行,其讀書寫字,盡在目前。其從不應酬,從不逢場作戲,一輩子究研章草之源委,一輩子強調做人節氣,寫了一輩子書信,從未見郵遞員因不識章草而無法投遞。且先師寫字,從不擇筆,大小一共沒幾支。身居陋室,空間足以狹窄,但他寫字雍容大度,不急不徐,既可作蠅頭章草,又可拓擘窠大字,雖手無縛雞之力,但下筆如金剛杵。


王蘧常致許明農 明農帖


近與郭建中棣編著《蘧草法帖》,共收入先師書札526帖,自25歲迄90歲。極其翔實地展示先師一生學業行藏,於教務、於書藝遞變之情景,於社會動蕩、貧病交加中心系內聖外王,修己安人。又如何一代又一代,帶教復旦哲學系研究生,如何指導、回答他們所提所問,無疑是一大亮點。相信是法帖能為史學、子學、文學、詩學、書學愛好者提供精神食糧。

先師瑗仲王蘧常,真國士也,真國之大儒!

——王運天(上海博物館研究員)


蘧草法帖 / 王蘧常先生尺牘

出版 / 上海書畫出版社2020.4

書號 / 9787547922651

裝幀 / 盒裝精裝8開全6冊

定價 / 3980元


《蘧草法帖》一書共收錄王蘧常先生自二十餘歲至一九八九年,約六十五年間所書五百二十餘通尺牘,分為六冊(含五卷,另配一折頁),近一千八百頁,卷一至卷四為尺牘圖版,卷五為圖版釋文,另配王先生晚年巨製《十八帖》放大折頁。本書內容涉及到王蘧常先生的生活、思想、學術、書風發展演變等,其絕大部分尺牘為首次出版,堪稱了解與二十世紀相始終的王先生最為重要的基本史料,其規模也在近現代學者、書家中鮮見。


▎實拍書影 ▎


購買地址:杭州市上城區南山路210號南山書屋

淘寶:杭州南山書屋

或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南山書屋孔網店購買

相關焦點

  • 真積力久 毋走常蹊——關於我父親王蘧常尺牘集《蘧草法帖》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六,是國學大家、書法大家王蘧常誕辰一百二十周年。由王運天、郭建中編著的《蘧草法帖》一書將於今天正式出版首發,該尺牘集共收集王蘧常先生五百餘通信,均高清印出,收信人多達八十多位。「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特刊發《蘧草法帖》序言中王蘧常先生之子王興孫所寫的《真積力久 毋走常蹊》一文,其中「真積力久」出自荀子,是王蘧常常書之字。「毋走常蹊」是沈曾植先生在王蘧常18歲左右時對他說過一句話:「凡治學,毋走常蹊,必須覓前人窮絕之境而攀登之。」王蘧常先生於八十年代後期。
  • 【爭鳴】王運天:與韓立平先生商榷其讀《蘧草法帖》後所作二文中之認識
    杭州美術報率先報導在日本舉辦的「蘧草傳薪——中日書法展曁第8屆翰墨書道會展」,又刊出《瑗仲王蘧常先生》、《奇崛樸正   高古可風——王蘧常章草書法簡述》盡二版,上海澎拜新聞以連續二天頭條刊出29000字拙文《不求一時譽   當期千載知——我所知道的王瑗仲蘧常老師》,武漢書法報竟以頭版整版套紅刊出「王蘧常誕辰120周年《蘧草法帖》出版」,又於第4版刊登「紀念王蘧常先生誕辰120周年座談會在滬召開」的報導
  • 「書跡心跡,山高水長」——王蘧常誕辰120周年紀念座談
    今年2月日本東京與前橋兩地曾舉辦「蘧草傳薪—中日書法展暨第8屆翰墨書道會展」,拉開了紀念王蘧常先生誕辰120周年的序幕,6月,《蘧草法帖》(全六冊)在復旦大學首發,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王蘧常研究會同時舉辦紀念研討活動。以下是與會者部分發言摘要:
  • 不求一時譽,當期千載知:我所知道的王瑗仲蘧常老師(下)
    今年是王蘧常先生誕辰120周年,經過多年籌備的《蘧草法帖》(全六冊)在編輯完成後近日正式在上海開印。《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特刊發其學生、上海博物館原出版部主任王運天所撰文章,闡述與回憶王蘧常生與史學、文學、詩學和書學等往事。本文為文章下半部分,主要闡述其於教學、書學。
  • 慮得居集藏:王蘧常論書手稿
    王蘧常早年曾受學於無錫國學專修館,後又執教於此,任教務長,常侍恩師唐文治左右。建國後任教於復旦中文系與哲學系。一生勤於著述,有《沈寐叟年譜》、《嚴幾道年譜》、《商史·湯本記》、《禮經大義》、《諸子學派要詮》、《先秦諸子書答問》、《梁啓超詩文選注》、《顧亭林詩集匯注》、《荀子新傳》、《書法答問》、《明兩廬題跋劫餘錄》等行世。
  • 陳新亞 | 蘧書三記
    十八帖——歸本帖王蘧常先生的書體成就,可謂宏富。人們通常只看到所謂「蘧草」,即晚年那種高古雄奇的遒逸章草。一般書人,並不關注和品鑑其別樣的書體和情韻。即便是學王老書者,也未必都有仔細的體認。如早前所書《赤熛怒頌詩》,後來的《秦史稿卷》等。這類書字,可以說真行其表,隸草其裡。筆墨古質內含,雄遒外溢,筆短意長,耿介復委婉,讀之似拙益媚,臨之無規無矩。如太極腰身之力,遊走變向,無可捉摸。
  • 王蘧常@去俗就異 鎔秦鑄漢
    王蘧常(1900—1989)中國哲學史家、歷史學家、著名書法家。 王蘧常字瑗仲,號明兩,別號滌如、甪裡翁、玉樹堂主、欣欣老人,嘉興人,生於天津。曾任上海交通大學、光華大學、復旦大學教授,文史哲藝俱通,著作宏富。
  • 不求一時譽,當期千載知:我所知道的王瑗仲蘧常老師(上)
    今年是王蘧常先生誕辰120周年,經過多年籌備的《蘧草法帖》(全六冊)在編輯完成後近日正式在上海開印。《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特刊發其學生、上海博物館原出版部主任王運天所撰文章,闡述與回憶王蘧常生與史學、文學、詩學和書學等往事。
  • 大暑過,腐草蘧作螢
    (原標題:大暑過,腐草蘧作螢) 晏藜雖然是個美麗的誤會
  • 諸子丨楊勇:《莊子》中的蘧伯玉——一種孔莊異同的比較
    蘧伯玉雖以君子名世,出仕為官又有顯著政績,其人卻仍能虛懷若谷,正如邢昺所說「常自修省,欲寡少其過,而未能無過也」6。這一形象經由使者之口委婉傳達,得到孔子交口稱讚。眾所周知,儒家講「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而「改過」也是孔子反覆申言的,《論語》中多見其例: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 傳承傳統文人的君子風範——當代文言尺牘
    第一類,活躍於1949年前並於1949年後在世的舊式派文人,保持文言書寫習慣,留存了大量尺牘作品。這些舊派文人於1949年後多在作協、文聯、文史館等機構任職,據《鄭逸梅友朋書札手跡》所載,既有「鴛蝴派」代表作家張恨水、包天笑、周瘦鵑、秦瘦鷗、範煙橋,也有著名詞客張伯駒、陳蝶衣,南社巨匠柳亞子,上海才子平襟亞等,該群體以鄭逸梅為中心,形成了龐大的文言尺牘交際圈。
  • 《茭白:蘧蔬之菰》
    《爾雅》中如是提到:「蘧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東啖之甜滑。」 蘧,音義都同蕖,也就是芙蕖,荷花。因茭白長在水中,跟蓮藕、菱角一樣,有著與生俱來的潔淨,一如荷花般出淤泥而不染,因此蘧蔬的意思就是「像荷花一樣具有高潔品質的蔬菜」。土菌,土中生長的菌類,即蘑菇。「啖之甜滑」,吃起來味道甘美嫩滑。確實如此,嫩茭白中,帶有絲絲的甜意,炒制油燜茭白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會放點白糖,把這個甜味提起來。
  • 蘧公孫書坊送良友 馬秀才山洞遇神仙
    馬二先生拉住道:「請坐再說,急怎的?我方才這些話,你道我不出本心麼?他其實不在家,我又不是先知了風聲,把他藏起,和你講價錢。況且你,們一塊土的人,彼此是知道的,蘧公孫是甚麼慷慨角色,這宗銀子知道他認不認,幾時還我?只是由著他弄出事來,後日懊悔退了。
  • 顏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過知非,就是我們用功的地方
    其器仗須用顏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過知非。」「毋怠毋荒」,這個「怠」就是怠慢、懈怠。平時用功不可以懶惰、不可以荒廢,不能夠把我們的功夫荒廢掉,所以平時要抓緊時間用功。如果這樣抓緊時間用功,時時提起覺照、不懈怠,這就稱為利根之人,成聖成賢的速度就會很快。用功就是「克己復禮」,克除自己的欲望,回復到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