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住院醫生每查一個病人都要抹點消毒水?臨床醫生說出真相!

2021-01-21 腎內科夏醫生

大家好,我是一名腎內科醫師,目前就職於國內二甲公立醫院腎內科。可以說早上查房是我們臨床醫生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情。外科查房就像是快刀斬亂麻,從不拖泥帶水;內科則是不慌不忙,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在查房過程中有一個步驟不論是外科、內科都必不可缺,那就是體格檢查。這時就有病人有疑問了,為什麼醫生給每個病人檢查完以後都要去抹點消毒液?由於醫學的專業性、特殊性。有些做法病人無法理解錯誤了我覺得很正常,今天就由我來和大家嘮嘮為什麼要這麼做。

01先了解一下什麼是院內獲得性感染

●大家所看到的醫務人員接觸病人,結束後往手上抹消毒液這恰恰是一種對病人負責任的表現,大家別看這麼個小小的動作,按照院感要求,只要接觸過病人,都應該立即洗手、消毒後才能接觸下一個病人。但這樣未免過於繁瑣,所以免洗消毒液問世,查房時每檢查完一個病人醫務人員都會習慣性的進行消毒,這其實就是「洗手」。

●手衛生不論是在大醫院、小醫院都必須高度重視。它是醫務人員洗手(醫務人員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動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膚汙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過程)、衛生手消毒(醫務人員用速幹手消毒劑揉搓雙手,以減少手部暫居菌的過程)、外科手消毒(外科手術前醫務人員用肥皂/皂液和流動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劑清除或者殺滅手部暫居菌和減少常居菌的過程。使用的手消毒劑可具有持續抗菌活性)的總稱。

醫院裡經常也會有院感科的工作人員會對醫務人員「手衛生」情況進行考核、檢查,按照國家衛生部頒布的《醫務人員手衛生規範》要求,衛生手消毒後檢測細菌數應≤10CFU/c㎡,足以可見,手衛生在醫院內獲得性感染中重視度是非常之高的,像我們單位在病房裡經常有院感科的工作人員來暗訪,手衛生是不容忽視的。

●院內獲得性感染我們一般簡稱為「院感」,它是指住院患者發生的感染,而在其入院時尚未發生此感染,也未處於此感染的潛伏期狀態。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人民就診意識的提高,各種侵入性檢查和操作增多,醫院感染問題也是日益突出,已經成為醫院急需解決的公共衛生問題。由於全國各地各個醫院規模、條件的不同,醫院感染的發生率也有很大的差異,大家千萬不要覺得和自己沒有關係,醫院感染給醫患雙方都會造成損失,比如繼發性感染導致住院日延長,住院費用增加更有甚者付出生命都有可能。

●有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表明,醫院感染通常是直接或間接通過手傳播,這一途徑要比經空氣傳播更具危險性。所以洗手則成為了非常必要的、最基本的、最簡便易行的預防和控制病原體傳播的有效手段。多項研究也表明,正確的執行醫院洗手的規定,可有效的降低醫院感染率,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去年一度登上熱搜的「東臺血透患者感染事故」,這是一起典型的因醫院院內感染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院內感染事件,該事件一共造成了69個血透病人感染C肝病毒,可見預防院內感染是至關重要的。

02什麼是洗手

●前面我也和大家提到過,我們人體皮膚的細菌可分為兩大類,針對於這兩類細菌的習性、特點我再來深入的分析一下,暫住菌又可稱為過路菌,它一般處於皮膚表面或角質下表皮細胞上,也就是說原來是不存在的,主要是通過接觸而附著在皮膚上,數量和組成差異較大,大部分與宿主皮膚結合併不緊密,所以可用機械方法清洗或化學消毒及清除。而常駐菌又稱為固有性細菌,一般為在皮膚定值的正常菌群 ,常寄居在皮膚毛囊和皮脂腺開口處,他們藏身於皮膚縫隙深處,並在其繁殖。一般而言常駐菌的種類以及數量經常保持恆定的狀態,所以大部分都無致病性。

●給大家分清楚了這兩個分類,下面來講講手清潔的消毒的種類,臨床上手清潔、消毒可包括普通洗手、衛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普通洗手就是將手塗滿肥皂泡沫,並對其所有表面進行強而有力地揉搓,然後用流動水衝洗的過程;一般用流動水、肥皂洗手洗手可將手上的60%-90%微生物去除,如果結合刷洗,微生物清除率可達90%-98%。此法雖然不能將手上全部的暫住菌群除去,但是能將細菌數量減少到感染劑量以下。衛生消毒則是使用消毒劑清除或殺滅 手上的暫住菌群,一般是在普通洗手的基礎上再用消毒液充分均勻的塗抹在雙手;外科手消毒則是指用機械刷洗及消毒液清除或殺滅手上暫住菌群並減少手上常駐菌群以防止手術過程中手套破裂而引起感染。

我科移動查房車上的免洗消毒液
護士治療車上的免洗消毒液

03該怎么正確、規範的洗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規定洗手的指徵,在接觸患者前後(特別是在接觸有破損皮膚的皮膚、黏膜、侵入性操作前後)、進行無菌操作前、進入和離開隔離病房、戴口罩和穿脫隔離衣前後、在同一個患者身上,當從汙染操作轉為清潔操作時、接觸血液體液和被汙染的物品後、脫去手套後都應該進行普通洗手(取下手上的飾物及手錶-打開水龍頭-溼潤雙手,再取潔淨肥皂或無菌肥皂液-充分搓洗10到15秒,需注意指尖、指縫、拇指、指關節等容易藏汙納垢的地方。

●清洗的範圍包括雙手、手腕以及腕上10cm-流動水衝洗-用肘部關閉水龍頭-取擦手紙擦乾雙手)和衛生手消毒(75%乙醇、0.1%-0.5%氯已定溶液、0.2%過氧乙酸水溶液、0.05%-0.1%次氯酸鈉水溶液均可)。注意了,即使種類再變,消毒劑的主要成分還是以氯已定、碘伏、酒精和過氧乙酸為主,每次衛生手消毒時需2-5ml消毒液塗擦雙手及手腕不少於15秒,並待雙手自然乾燥才算完成。

七步洗手法

04綜合總結

我相信講到這裡大家應該也都明白了查房這麼做是非常有必要的,醫務人員使用的都是免洗消毒液,所以檢查完一個病人後可以快速的進行消毒,然後接著查下一個患者,這樣做能很好的預防在查房時由醫務人員給病人帶來交叉感染,也是目前預防院內感染最基本的、最廉價的、最簡便易行的手段。

作者寄語:筆者目前就職於二甲公立醫院腎內科,熟悉並掌握腎內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業餘時間愛好進行健康科普,現在開始在百家號進行創作,一方面自己可以進行總結,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到大家。以後會定期更新腎內科以及其他內科系統的健康知識,如果喜歡作者的創作方式、創作內容,就幫忙點個關注吧,謝謝大家支持,有任何疑問,歡迎評論區留言。

參考文獻:1、朱士俊.現代醫院感染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3-68.2、金玲,金濤.從醫護人員手帶菌情況談防止醫院內感染(J).中華微生物學雜誌,1995,7(4):593、牛秀成,張樹德,周素琴,等.醫務人員洗手技術與手再汙染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誌,1998,8(2):884、呂小琴.醫務人員手的細菌汙染情況調查(J).上海預防醫學雜誌,1998,10(8):376.5、沈偉.洗手消毒的概念與方法選擇(J).上海預防醫學雜誌,1998,10(8):342.

相關焦點

  • 美國留學歸來的「住院醫生」:吃住24小時都在醫院
    他吃住24小時都在醫院,每周僅回家一次,探望家人和換取衣物,是醫生和患者口中熟悉的「住院醫生」。  兒時的醫學夢:堅持不懈  出生在醫學世家的陳昊,母親和爺爺都是醫生,「從小家中就有很多輸液的瓶子、各種藥品和醫學的書籍,醫院的味道我早已習慣。」陳昊說。耳濡目染下,很自然地,學醫成為他兒時的夢想。
  • 協和醫生告訴你:醫生為什麼總是讓病人抽血?
    病人快不行了都!」抽血是為了什麼?就像福爾摩斯斷案不能靠空想,需要在現場或周圍不斷找到目擊者,找到各種現場的殘留痕跡來做推斷一樣。抽血化驗,與問病情、查體以及做胸片超聲等影像超聲等檢查一樣是尋找最後「真兇」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也許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在生活中遇到的常見病並不太需要醫生動用抽血這一手段。靠問病情和查查體,也許加上那麼一個血常規或者尿常規就能三下五除二解決問題。
  • 收治住院病人醫生可獲提成
    據舉報人稱,該院門診醫生開單收治一個住院病人可獎30元,院方則表示,羅湖區衛人局已經叫停了這一試行方案。  胸外科搶了普外科的手術?  針對此次醫療事故,羅湖醫院一名內部人士稱,8月7日,為女患者實施的是甲狀腺瘤(良性)手術,甲狀腺方面的手術早就劃入普外科,由普外科來做。但是胸外科或是因為病人少,也從事了甲狀腺手術。
  • 為什麼很多醫生都不想讓病人用醫保住院?
    為什麼這麼問呢?在我們這,每次有患者需要住院治時,我們都會先詢問患者是否有醫保,如果有的話,我們會建議患者優先考慮醫保住院,這是非常肯定的啊;有人說,醫生是因為嫌醫保住院手續太麻煩而拒絕患者使用醫保的,可這不是真的,其實我們早已習慣了醫保的住院程序,所有的手續不過幾句話幾個籤字的問題,這算什麼麻煩,如果不用醫保才麻煩呢?
  • 病人家屬強塞紅包 醫生做了一個「機智」的決定
    最近,廣東順德一外科醫院醫生的朋友圈消息「火了」,引來不少網友點讚。這名醫生被一病患親屬強行「塞」紅包後,做了一個「機智」的決定……醫生尷尬被病患家屬「硬塞」紅包「做醫生最起碼要有底線,每個病人都不容易,一大早塞了個紅包,我只能給他存到住院費裡,
  • 假期充電 | 八年外科住院醫生的修煉,​在不完美中探索行醫的真相
    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要接納臨床的複雜性,預設一份豁達,才能體驗技術徵服、超越後的愉悅;才能體驗到醫術是心術,不可先知、不可全知的不確定性。一半是直覺思維(敘事思維),一半是循證思維(精準醫療), 兩者水乳交融;一會兒是直覺後的循證,一會兒是循證後的直覺。外科幹的是手藝活(鷹眼、獅心、女人手),蘊含著高度的技巧化,流淌著手藝思維。
  • 為什麼醫生摸完病人後都要洗手?是嫌病人「髒」還是…
    到醫院去看病,很多人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醫生接觸了病人之後都要洗手,有的醫生直接帶手套進行檢查,檢查結束又更換手套。這期間耽誤的時間,讓大量的病人在門診排隊等候。醫生這樣的行為是嫌棄病人身體髒?還是在浪費時間等待下班時間?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裡的「黑幕」。
  • B肝病毒DNA檢測,為什麼要查HIV抗體?醫生告訴你
    有一位患者,因為他的ALT和AST數值很高,去醫院做B肝病毒DNA檢測,但是單子上有一個HIV抗體檢測。他想知道:毫無徵兆,醫院為什麼要做HIV檢測呢?1 什麼情況下需要查HIV抗體?但是,我們也注意到,在醫院看病的過程中,並非所有的檢查項目都是必須要檢測的,可能存在亂開單的問題。2 日常的疾病排查很多檢查納入了常規檢查的範圍當中,其實臨床意義不大。只不過這這些檢查的費用也不是很高,還能起到一個整體的排查作用。
  • 年輕醫生挑大梁(聚焦·住院醫師制度追蹤①)
    半個小時裡,全科醫生黃倩接診了5位病人,年齡最大的朱老伯90歲,最年輕的阿姨67歲。他們大多是慢性病患者,幾乎每一個人都需要量血壓、查血糖、聽心臟,需要向他們問病史、解釋病情。黃倩說著有點生硬的上海話,語速放慢,囑咐用藥劑量和注意事項時一遍遍重複。 黃倩是較早參加住院醫師規範培訓的年輕醫生之一。
  • 新生兒科醫生林梅芳:為搶救一個寶寶在醫院待了3天3夜
    已經在新生兒科工作了20年的林梅芳醫生是這個病區的負責人。在查看每個寶寶之前,她都會對雙手進行消毒。「因為這裡病人的特殊性,我們醫護人員有著嚴格的消毒隔離制度,進門要洗手、更衣、換鞋,每次接觸患兒前後也都要洗手消毒,預防感染的發生。」林梅芳說。每查完一個寶寶,林梅芳都要細心寫下醫囑。新生兒科的醫囑很特別,除了病情記錄,還要根據每個寶寶的實際情況,計算用藥量和吃奶量。
  • 臺灣醫院進南京推動醫改 醫生半天接診五名病人
    醫生詢問了記者症狀後,讓記者在門口先量個體溫,看到不發燒的結果後,醫生給記者診斷為急性咽喉炎,並讓記者去抽血化驗一下。記者要求直接開藥,醫生於是開了三種藥:止咳糖漿、克拉黴素、草珊瑚含片,記者沒有要糖漿,醫生就劃掉了止咳糖漿。克拉黴素和草珊瑚含片的總價65元。記者取藥後,已是上午10點多,從掛號到取完藥,前後花了一個半小時。  當天下午1:50,記者來到南京明基醫院。
  • 【醫生故事】流水的病人,鐵打的醫生
    7∶30,換上白大褂,開始早交班之前的查房,粗略地把我自己管的病人看一遍,了解一下患者昨晚是否有什麼不舒服,今天病人有哪些需要我去處理。8∶00,全科準時交班,醫生、護士都坐在辦公室裡,等著主任來宣布「交班」。交班是前一天的夜班交給第二天的早班,要把病房裡面的事情統統交代清楚,包括新來住院的病人,病情嚴重的病人,做過手術的病人……所有的內容都要寫在一個交班本上。
  • 為什麼有人發現癌症後,一治療就很快去世?醫生終於說出真相
    現代社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雜七雜八的東西人們吃的也越來越多,人們的體質也是越來越差,癌症在現代社會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字眼,而且患癌的病人也是越來越多了。小編有一個朋友小李,小李的爺爺查出了癌症,整日悶悶不樂,對治療也非常的有抵抗情緒,他覺得自己活不成了,所以說心情越來越糟,症狀也越來越嚴重,不幸的是在治療三個月之後,他的爺爺去世了。為什麼現在很多的癌症患者一旦查出來就是癌症晚期呢,本來活得好好的,一旦查出病症都活不了幾個月就離開人世。
  • 漯河醫生患病住院做手術 尚未拆線忍著疼痛救病人
    昨日下午,在漯河市中心醫院,病人家屬張壘華感慨地對大河客戶端記者說,劉清泉救死扶傷、勇敢執著,他用高超醫術和高尚醫德,讓患者真真切切體會到了什麼是「對生命負責」。深夜加班患急症,醫生被切除闌尾劉清泉,漯河市中心醫院普外二科主任。國慶節期間,醫院本來安排休息,但作為臨床醫生,劉清泉和他的科室人員一直在崗在位。10月11日晚加班手術後,劉清泉突然感覺肚子不適。
  • 為什麼病人每次住院就要抽血檢查,病人可以拒絕嗎?
    而且,抽血檢查的量很少,每管血至多3ml,正常人的血液總量約等於體重的7%-8%。回到正題,為什麼病人每次住院醫生都要開抽血檢查單呢?是開著玩的嗎?不是。是看病人不順眼,然後坑病人的檢查費嗎?不是。是想用病人的血去當血庫嗎?也不是。首先,西醫診斷疾病的一個診斷依據就是化驗指標,抽血檢查的結果能幫助醫生客觀的評判病人的情況,從而根據檢查結果制定相對應的治療方案。
  • 真相:現在的醫生看病就開一堆檢查,離了機器就不會看病了嗎?
    為什麼以前的醫生看病也沒這麼多檢查要做,現在看個病都要開一大堆的檢查,這裡面是不是有貓膩呢? 其實,病人看病的時候,醫生很難通過病人的自訴病情去判斷具體是什麼病症,多項檢查是為了對疾病進行全面的評估,如果是需要手術的患者,則更應該要對身體狀態做評估,儘量降低手術風險。
  • 一個來自武漢的華人醫生是如何在美國抗疫的?
    十五日,星期天,在診所安裝成一個可以移動的紫外線消毒燈。我還在先生的幫助下把一個診室改成專門診治感染性疾病的診室。改裝的主要目的是把空調系統的出風口和空氣循環入口密封起來。主要是防止病毒通過氣溶膠轉移到其它診室和醫生辦公室。這個診室每看完一個病人,就紫外線消毒一次。我同時決定,把這間診室用來做紫外線消毒工作服和口罩的房間。在牆上訂了好幾個掛衣服和口罩的掛鈎。
  • 為什麼醫生都愛寫「天書」?
    《肚痛帖》,釋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臨床。 (新華社/圖)  那麼,為什麼自古至今的醫生都愛寫「天書」?由於回答人的立場不同,歸結下來無非以下兩種回答:醫生的自我辯護和外人「戴著有色眼鏡」陰謀論式的猜測。
  • 拯救1億糖尿病人,4年臨床低碳醫生,告訴大家12個真相……
    但是,這些真正實踐過的醫生,研究者發現,真相完全不一樣。4年,低碳生酮逆轉糖尿病在美國,低碳生酮逆轉糖尿病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和流行,很多研究都發現了低碳生酮逆轉糖尿病的可行性。每4名65歲以上的老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成年人患者中大約有90% - 95%是2型糖尿病。①James McCarter,是一位Virta機構的醫生,經過了4年(2015-2019年)的糖尿病臨床實踐,他揭秘了生酮飲食的一些真相。②
  • 這幾種臨床醫生,太讓影像科醫生無語了!
    「 工作中,什麼樣的臨床醫生經常讓影像科醫生無語呢?臨床:我就是要你給我找出是什麼問題,知道是什麼問題我還開單幹什麼!!!02檢查部位不確定臨床:病人整隻手都痛,我開個肘關節,幫忙把整隻手都照了可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