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現在的醫生看病就開一堆檢查,離了機器就不會看病了嗎?

2020-12-24 騰訊網

妙姐的一位朋友小雲最近身體有點不舒服,經常覺得胸悶和噁心,去醫院看醫生的時候,醫生不僅開了心電圖,還開了血常規、尿常規等等檢查。小雲頓時就不明白了,自己只是有點胸口不舒服而已,做心電圖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還要驗血驗尿啊?為什麼以前的醫生看病也沒這麼多檢查要做,現在看個病都要開一大堆的檢查,這裡面是不是有貓膩呢?

其實,病人看病的時候,醫生很難通過病人的自訴病情去判斷具體是什麼病症,多項檢查是為了對疾病進行全面的評估,如果是需要手術的患者,則更應該要對身體狀態做評估,儘量降低手術風險。

醫生開這麼多檢查,有必要嗎?

很多人覺得,自己去醫院的時候,明明只是一個很小的病,醫生偏偏開了很多的檢查,檢查出來也沒有什麼毛病,醫生總是開那麼多「不必要」的檢查,總是讓人不喜。醫生開的檢查真的是「不必要」的嗎?

降低治療過程中的潛在風險

很多人發現,自己只是去拔個牙或者其他小事情,但醫生卻要求患者先去抽血查驗,要等報告出來才可以去拔牙,有些人認為這是醫院為了賺錢故意為難患者。有時抽血檢查是為了醫生和其他患者的安全。據衛生部《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單病種臨床路徑》、《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以及《醫院管理評價指南》等法律法規的要求,為了嚴格執行傳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技術操作規範,有效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傳播和醫源性感染。

很多人本身患有傳染病的人可能不知道自己有病或者故意隱瞞,這時候為其診治的醫生就很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處於醫療暴露中,一旦醫生被患者傳染,醫生又去診治其他的患者,就有可能傳染給其他的患者。血檢可以發現很多問題與數據,在住院過程中經常抽血和做檢查,是醫生需要通過化驗檢查評估患者的疾病進展和治療的療效,所以,抽血和檢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降低治療過程中的潛在風險。

規避醫療糾紛

在面對患者的時候,醫生需要考慮到更多可能的情況,進行一一排查,開的檢查就是為了排查這些可能的情況的,比如有些人認為自己只是小感冒,但是醫生要考慮到是不是肺炎或者感染甚至肺癌的可能都會考慮到,一個骨折有可能會引發全身併發症,有些看似很小的病症很可能就是大病的預兆。有些病人還會隱藏病史,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本身有疾病,或者自我認知和實際病症不符的,比如說自己只有外傷的,結果檢查出來臟器有出血。如果因為沒有開相應的檢查,導致誤診或延誤病情,對患者對醫生而言都是不想看到的。

普通門診、入院患者,手術患者、急診的患者,根據不同的情況,所做的檢查也是不一樣的

普通門診一般只做醫生考慮到的和病症相關的檢查,而一旦入院,要做的檢查就很多了。包括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血糖,B肝、C肝,肝功能、腎功能、心電圖、胸片,需要輸血或手術的病人還要查HIV、梅毒抗體,還有其他不同科室需要的專科檢查,這些都是入院必查項目,醫生需要從中全面的了解和評估患者的情況。

手術患者就更多了,手術對於人的身體損傷很大,要全面的考察患者的情況。大多數手術的術前檢驗科檢查包括肝、腎功能、血凝四項、血、尿常規、感染性疾病免疫六項(A肝、B肝二對半、C肝、丁肝、梅毒、愛滋病)檢查,血糖、血K+、Na+、Cl-,還有胸透或胸片,這些都是需要檢查的項目,有其他疾病或者年齡較大的還需要更多的檢查或會診。

急診患者由分為情況非常危急和一般急診,情況非常危急的急診手術,需要的檢查有血常規、血凝四項、心電圖、血糖檢查,有疑似骨折或者臟器損傷的患者還需要做超聲等檢查,但因為情況非常危急,可以先進手術室,相關輔助科室在床邊檢查。一般急診比如胃穿孔、急性闌尾炎等,血常規、血凝四項及、血糖、心電圖、超聲、X線檢查都是需要做的,住院病人還需要感染性疾病免疫六項檢查。

以往做過的檢查,或是其他醫院的檢查,怎麼不能用呢?

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報告標準可能不同各個醫院的儀器使用情況不同,尤其是很多信號需要校準,實際成像的效果會差很多。

病歷需要完整數據支撐以CT和磁共振為例,這兩種檢查都是多層掃描的,一次檢查可能有幾百個平面,列印在膠片上的只有幾十張,患者拿過來的片子可能很多細節都丟失了,而自己醫院做的檢查,醫生可以從影像系統上打開電子版進行局部放大和參數測量,不清楚的還可以直接問影像科的同事。

時間推移,病情變化疾病的發展是動態的,很多患者拿著十幾天或更久以前的報告過來,疾病很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有些疾病甚至在幾個小時內就有重要改變,檢查報告也是要講究時效性的。

先進檢查設備,是現代醫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輔助檢查是什麼?輔助檢查就是通過現代醫學設備進行身體檢查,用來輔助醫生進行確定或排查疾病。包括檢驗科、影像科等。現代精密的醫學儀器有助於醫生對患者進行更加精準診治,使得排查更徹底,治療更到位,這也是為患者的生命安全負責。

總而言之,覺得身體不舒服還是應該去正規醫院進行看診,不要諱疾忌醫,更不要迷信什麼江湖神醫,使用未經過驗證的偏方,以免延誤病情。在治病過程中,醫生與患者都應該相互尊重,患者在不理解時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雙方需要相互溝通。其實,做了那麼多檢查,結果沒有事,是值得慶幸的,並不是非要查出點什麼才值得檢查費。

參考資料:

[1]為什麼醫生讓我做了CT,又要做核磁共振?.健康上海.2018-10-16

[2]英國:21歲女子胃潰瘍被醫院拒做CT掃描6天後病逝.觀察者網.2017-8-4

[3]患者抱怨醫院檢查結果不互認醫生:有些必須重複檢查.央廣網.2015-3-30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不會看病花大錢難救命!實用看病寶典來了!(下篇)
    來源於網絡不會看病,看病花冤枉錢,不只是醫學專業太高深,醫患掌握的信息不對稱所致。生活工作中我們只可能是某一方面較了解,不可能是全面手,就象你不是金融專家也會買基金、理財、股票,不是房地產專家也會買房。
  • 未來可實現網上看病嗎?
    原標題:未來可實現網上看病嗎?  陳女士以前每回看病,都是清晨7時,遇到專家門診甚至凌晨三四時就要出門排隊,還不一定能掛上號,看病跟打仗一樣。自從有了網上預約,看病方便了,只需點點滑鼠。「我聽女兒說還可以通過手機微信預約,以後就更方便了。」陳女士說,通過網上預約,不用做其他檢查的話,掛號,看病、拿藥,基本半小時可以搞定。而以前,看個病起碼得花上半天時間。
  • 寵物看病比人貴,合理嗎?
    必須要承認的是,現在對於日常的、非重大疾病的治療,寵物看病比人貴,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文 │ 青不睞看到「寵物看病比人貴」登上熱搜時,我正背著貓從寵物醫院走出來。摸摸口袋裡「貓主子」熱乎的四位數看病帳單,再看著手機上這個話題,本人也陷入了沉思。
  • 中國看病難看病貴現象持續 探究過度醫療根源
    你可以看到,每天在大醫院看病的人比超市還多。」中華醫學會黨委書記饒克勤說。  ②大小檢查做個遍,藥品開了一大堆——   信息不對稱、落後的支付方式、醫生自我保護等是造成過度醫療服務的根源,也背離了基本醫療服務的宗旨,亟待改革  3月底,在北京通州務工的孫豔華小便時發現尿裡有一點血絲。因為是河北承德人,她在北京看病沒法報銷,得自己掏錢。
  • 在韓國看病方便舒心
    很多小夥伴寧願花幾千塊錢買機票回國看病。直到5年前筆者搬到韓國,跟當地人一樣有了醫保以後,才終於克服了去醫院的恐懼。現在一感覺不舒服就毫不猶豫去醫院。在韓國看病是什麼樣的體驗呢?簡單的概括就是:方便,舒心,放心。首先,去韓國醫院不用排長隊。為了避免大家都擠著去大醫院,韓國的醫院實行分級制。一級醫院其實就像國內的小診所或社區醫院,在韓國也稱為「醫院」。
  • 看病掛號別看錯科:一張表給你總結好全套看病攻略
    比如,8:30看了門診,如果有檢查,1-2個小時出結果後,還可以找醫生看一眼。但如果10:30去看門診,檢查結果出來,也許醫生已經下班了,這時候只能再重新掛號看檢查結果了。掛哪位醫生的號呢?專家號、普通號,主任醫師、主治醫師,價格從40、50到100不等。
  • 看病時的潛規則,醫生根本不會告訴你!第一條你就不知道
    大部分醫生都會理解,並且結合你實際情況開更便宜的藥。07現在大部分醫院都能在網上掛號,一般在微信上就行。如果你想掛的專家號很搶手,建議你提前十分鐘打開掛號頁面,為掛號做準備,這樣基本上都能掛上號。08醫生如果找你談話,基本上都是交代病情、告知風險和後續的治療方案,而不是跟你討論家長裡短。你有任何疑問一定要直接問,別先是說一堆不相干的家長裡短再問病情,醫生根本不在意這些,他們只在乎患者的病情,而且他們也沒時間聽你說這些。但是!
  • 醫生「憑經驗」看病婦科炎症花費6000多元
    「當時看病的人很多,都擠在門診室外,我看到有個座位空著就坐下了,不一會一個40歲左右的婦人朝我走來,我以為她也是來看病的,就想給她讓座。」據劉麗講,當時婦人詢問了她的病症,她一一相告。「婦人說自己以前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沒在市婦幼治好,去了長峰醫院才治好,花了800元做了兩次理療就好了,現在來市婦幼做產科檢查。
  • 看病的訣竅 學會這些訣竅看病不再難
    在我們生活中,生病時在所難免的,那生病的話就會去醫院了,那你知道在平時去醫院看病的時候有什麼訣竅嗎?去醫院看病人的時候送什麼東西好呢,去醫院掛號的時候專家號和普通號的區別有哪些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 畢節一女子醫院看病遇「知己」,聲稱認識權威,結果開了一麻袋藥
    畢節一男子帶妻子看病,遭遇陌生女搭訕後,花5000塊錢買一麻袋藥去醫院看病的時候,尤其是一些大醫院,我們在排隊掛號時,會有一些陌生人來搭訕,問清楚你的情況之後,就會說他認識其他醫院的醫生,價格便宜,而且還不需要排隊,
  • 魔物娘的醫生:美人魚小姐姐登場,醫生格雷幫她看病
    《魔物娘的醫生》之前開播一集後停播了一周,如今第二集預告視頻也提前公布,看來這周天會如期更新,那麼第二集劇情會講什麼,醫生格雷又會給誰治病呢?如果想提前了解第二集的話,可以一起來看下先行情報。,會給其他病人看病。
  • 帶娃看病 如此溝通少誤會
    帶娃看病 如此溝通少誤會 目前,我國兒科醫生十分匱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兒科壓力大,醫患關係緊張。有一句調侃「金眼科,銀外科,千萬別幹小兒科」深刻揭示了兒科醫生的現狀。
  • 教授不會講課,主任醫師不會看病,有嗎?
    五年前,就有全國人大代表提出,地市級醫院醫生評職稱不要統一要求論文。當時立即得到回應,縣以下醫院多拿論文評定職稱,手術沒做好,論文做得不錯,這不是花架子嗎?醫生職稱評定重學歷、輕實踐,重論文、輕能力的確實存在過。按照規定,碩士學位三年可以晉升為主治醫師,博士學位二年可以申請副主任醫師。這是明文規定。
  • 農村人看病難,只能被坑
    尤其是給小孩看病,都是小診所看不好了,冤枉錢花了,才去醫院。首先,我們先了解下,為什麼現在的小診所收費那麼高了。在以前的農村診所,都是醫生私營,很多醫生也沒執照,而且許多醫生還是兼職,自己也從事農業生產。那個時候,醫生看病全憑口碑。而且那時候物價特別低,醫生看病也只是為養家餬口,還不涉及發財致富。而且那時候人比較樸實,尤其歲數大的老醫生。
  • 去醫院看病,動不動就做檢查,到底是因為什麼?醫生告訴你實情
    現在很多人都抱怨,到醫院看病,還沒說兩句就要做檢查,不是採血就是做CT,或者彩超啥的。 比如一個患者不同中醫醫生看病,說法和診斷基本都會不同,治療方式往往也不同,因為都是憑藉自己經驗,沒有統一的標準,沒有客觀的指標。 但是西醫不同,西醫一般診斷疾病是通過患者病史、查體,還有患者的化驗和輔助檢查就是上面說什麼造影,CT,核磁還有彩超鏡子等。
  • 為何農村去鄉鎮醫院看病的人很少,去私人診所看病的人卻很多?
    而鄉鎮醫院的確很尷尬,大家都有默契的不去鄉鎮醫院看病,最多去輸輸液什麼的,因為鄉鎮醫院沒什麼好大夫,即使醫療設備上比私人診所齊全,但是看病技術真不如那些私人診所的醫生,於是乎就形成惡性循環,好的大夫都想辦法去了縣醫院,而鄉鎮醫院沒有好的大夫,大家越發不會去看病。
  • 帶寶寶看病技巧,只要了解清楚了,一個人帶娃看病也不難
    帶孩子看病一直都是困擾著媽媽的難題,如何帶孩子出門看病不手忙腳亂?如何讓醫生儘可能短時間做出全面正確的判斷呢?了解以下三個看病技巧,輕鬆解決寶寶看病難題。二、帶孩子看病應該準備哪東西1、帶上醫保卡現在看病一般都是先在網上約號,然後拿到預約簡訊和醫保卡去取號。
  • 患者看病 醫生竟讓患者去「百度」還說百度講的比較清楚
    來源 | 都市現場綜合新浪湖北轉載請註明來源12月16日,一患者在醫院看病,得知結果後,向醫生詢問病情,醫生讓其自行百度。12月16日,湖南新化一名患者在醫院做了檢查,向醫生詢問檢查結果時,醫生表示問題不大,患者繼續追問病情,醫生說「回去百度一下就懂了」,雙方因此發生爭執。
  • 看病一定要找副主任醫師,知名醫生透露的行內秘密
    劉傳剛發掘好醫生的秘訣之一是,看看醫生同行們推薦誰,例如該院醫生看病都找誰。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的絕對是醫術。 秘訣之二是看看政府領導找誰看病。原因你懂的,大剛把他們比喻成「探雷器」。 坊間還真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 看病時為什麼要求做很多檢查?了解其中的重要意義
    很多人對於看醫生總存在一些誤解,認為去醫院看病就是送錢給醫院的,明明自己的身體沒什麼毛病,去醫院找醫生看病,醫生剛問了兩句話就讓自己去做檢查,檢查的項目還很複雜,根本看不出到底要檢查什麼部位,很多人對做體檢比較排斥,原因差不多就是因為此,認為自己的小問題,卻需要做一個全身檢查,真的有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