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醫生看病「慢」一上午只接診5名病人
南京明基醫院開診一年,其先進的醫療服務理念給公立醫院帶來衝擊
日前,記者無意中遇到了一件疑惑的事情:同是大醫院,記者看常見的感冒,在一家公立大醫院和大型非公立醫院明基醫院的遭遇和感受竟然反差巨大。記者通過現場探訪和深入採訪發現,同是一種肺腺癌手術,兩家大醫院之間的費用也相差一萬多元。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費用差別?這些外來的大型非公立醫院,會給公立醫院即將全面推開的改革帶來哪些借鑑?
[對比]
看感冒:
公立醫院等候久
明基醫院問診細
3月16日上午9點,記者來到一家公立大醫院,掛號處排的隊伍有十多米長,門診大廳裡混雜著各種聲音,記者不自覺地感覺到煩躁。
幾個掛號窗口都排著隊,10多分鐘後,記者拿到一個呼吸科普通號,掛號費、診療費以及病歷,加起來5元錢。
記者來到呼吸科門診,病人也非常多。呼吸科的門是敞開的,病人來去自由,許多病人索性圍在醫生的診桌周圍,前面病人的病情其他病人聽得一清二楚。等候半小時,輪到記者了。醫生詢問了記者症狀後,讓記者在門口先量個體溫,看到不發燒的結果後,醫生給記者診斷為急性咽喉炎,並讓記者去抽血化驗一下。記者要求直接開藥,醫生於是開了三種藥:止咳糖漿、克拉黴素、草珊瑚含片,記者沒有要糖漿,醫生就劃掉了止咳糖漿。克拉黴素和草珊瑚含片的總價65元。記者取藥後,已是上午10點多,從掛號到取完藥,前後花了一個半小時。
當天下午1:50,記者來到南京明基醫院。門診大廳寬敞明亮,讓人感覺不到嘈雜。在門診掛號處,記者沒有排隊,就掛上呼吸內科號,掛號費3.5元。
記者來到內科診區。這裡的每一間診室門口,都貼著醫生和護士的名字。剛到診區,就有一名護士微笑著迎了上來,「請問,您是看哪位醫生的?」記者看著掛號單上寫著醫生的名字,就把掛號單遞給了護士。她拿過掛號單看了看說,「請跟我來。」在她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呼吸內科的診室。醫生也微笑著向記者示意,「請坐。」這個時候,導診護士退了出去,並把診室門帶上了,在外面等候的病人看不到也聽不到診室裡的問診情況。
記者坐下後,醫生開始詳細地詢問症狀,當聽記者說嗓子不舒服時,她讓記者張開嘴查看了喉嚨,然後又用聽診器仔細地檢查了記者的前胸後背。幾項檢查過後,她在電腦上填寫著記者的症狀和診斷,確診記者是上呼吸道感染,但她說不需要開藥。
看病後醫生不給開藥?記者以前從沒遇到過。她告訴記者:「你的扁桃體腫得不厲害,也不發燒,問題不大,可以不吃藥,只要多喝水,很快就可以好。」從掛號到看完病,記者前後共花了20分鐘左右。
[調查]
住院肺癌病人少花一萬多元
3月16日下午,記者來到了明基醫院胸外科一間病房,陳阿姨正躺在病床上掛水。她今年60歲,家住南京大廠,因為患肺腺癌,今年3月8日住進明基醫院。陳阿姨說,讓她選擇這裡手術的,就是這裡的醫生護士們的態度。「我看過不少醫院,有的醫生問了病情後,就簡單地說要住院,再問就愛理不理。這裡的醫生護士態度,讓我的心裡舒暢多了。第一次找蘇宜江主任看病時,他笑眯眯的,不論我怎麼問都不厭煩,一點點地給我解釋。」
「最舒心的地方,是這裡不亂用藥。」陳阿姨的女兒插嘴說,「以前住在其他醫院,剛住進來就要先開藥掛水,我們3月8號住進了明基醫院,醫生根本沒有給媽媽開藥掛水,就是第二天做了術前常規檢查,3月10號的早上,蘇主任就給我媽媽做手術了。做完手術後,也沒有做啥特別的檢查,每天掛水的藥也不貴,都是些便宜的常用藥。」
「這麼大的手術,我們在住院之前當然也要貨比三家,我們到一些大醫院都打聽過了,最少的一家醫院說做完整個手術至少要兩萬五,大多大醫院說沒有三四萬元,這個手術做不下來。」陳阿姨的女兒說,「我們住到明基醫院的時候,預交了一萬八,當時還擔心是不是不夠啊,現在還有幾天都要出院了,昨天去查了下,發現才用了一萬多一點,還剩不少呢。」
清單上沒有超過百元的抗生素
明基醫院是怎樣為陳阿姨省下這一萬多元的醫療費的?
「一個是從藥費上節省。陳阿姨手術後,我們給她掛水的藥物都是些便宜有效的藥物,她每天掛的藥物是左氧氟沙星和頭孢曲松鈉等,左氧氟沙星每袋的價格是21元,一天只要掛兩袋;國產的頭孢曲松鈉單價是10元,一天要兩支,這樣她每天掛水的藥費不會超過100元。而如果給陳阿姨掛進口的頭孢曲松鈉,比如羅氏芬,它的單價就是93.8元,一天至少兩支,再加上其他的藥物,這樣下來每天就要花兩三百元。」明基醫院胸外科主任蘇宜江向記者詳細介紹說。
「我們在檢查上也是替陳阿姨著想。她在其他醫院做過的CT等檢查,我都沒有讓她再做,光CT一項檢查就節省了360元。在手術時,有些醫院會給病人進行深靜脈穿刺、動脈穿刺等,這樣做的目的是監測病人在手術中的血壓等,但我們知道,對於病情很重的病人,的確需要這樣,但像陳阿姨這樣的病人,根本不需要,我們就沒有給陳阿姨做這些穿刺,這方面,又至少節省了1000多元。還有手術之後的心電監測、血壓監測、脈搏氧監測等,一天就要400多元,病人術後一天如果病情穩定了,就可以不監測了,但我們不像有的醫院,要給病人監測三四天,看到陳阿姨的病情穩定了,我們只給陳阿姨監測了一天,這樣又節省了近千元。」
記者仔細查看著陳阿姨的住院醫療費用明細清單,發現果如蘇宜江所介紹的這樣,陳阿姨住院期間所用的藥物,都是單價在幾十元、甚至單價不到一元的常規藥物,比如每支23.5元的頭孢呋辛鈉,每支0.88元的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每支0.35元的硫酸阿託品注射液,住院醫療費用明細清單上沒有超過百元的高級抗生素。
臺灣醫生一個上午只看5名病人
記者在明基醫院採訪的時候,還遇到了來自臺灣的幾位醫生。1960年出生的廖瑞榕,畢業於臺灣一所著名的醫學院校,現在是明基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他是去年12月來到南京明基醫院的,「我來南京前,主要在臺灣的長庚醫院做外科醫生,在臺灣也算小有名氣,我來之前,預約找我看病的號已經掛到了今年七八月份,但我既然來到了南京,就準備在這裡紮根,長期在這裡工作,已經預約的病人,只好麻煩我在臺灣的同事幫著看了。」他笑著介紹了自己。
廖瑞榕給病人看病,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慢」。「急不來,神經外科的病情往往都十分複雜。」他說。在不少公立大醫院,專家一個上午看二三十名病人的現象很普遍。但記者在他的診室裡看到,3月16日一個上午,他就看了5名病人,不過,每一名病人他都看得非常仔細。中午做手術的那名脂肪瘤病人就是其中的一名,除了詳細的問診外,廖瑞榕還不斷做著病人的思想工作。原來,病人很著急,想早點做完手術回家,但廖瑞榕不敢大意,病人的生理檢查沒有全出來,就不能貿然做手術,「你的檢查報告裡,血小板只有64,正常人為100,這就說明你的凝血功能不好,如果貿然做手術,可能會造成大出血,還要等其他檢查出來後,才能決定能否做手術。」廖瑞榕一遍遍耐心地給病人解釋。最後一項檢查結果出來了,廖瑞榕才鬆了一口氣,「可以做手術了。」他光在這名病人身上花費的時間,就有一個多小時。
「其實,我在臺灣接診的時候,有時看病的時間更長。在臺灣,自費病人掛一次號可以連續看我的三次門診,每次掛號需要人民幣5000元-6000元,平均每次門診的掛號費就在1500元以上。這麼高的掛號費,當然要仔細問診,我經常一個上午只看3名病人。」廖瑞榕說。
不過,他在明基醫院的掛號費卻只有4.5元。「雖然在國內的公立醫院普通門診中,經常有主治醫師等低年資醫生坐診,但我們醫院的規定是,即使是普通門診,也必須由資歷較深的專科醫生坐診。」廖瑞榕說。
[反應]
公立醫院大喊「狼」來了
從去年5月正式開診到現在,明基醫院日門診量達到了600人次,到今年底日門診量有望上升到1500人次。
「對於這些年先後開診的同仁醫院、明基醫院,南京的醫療界早就在喊狼來了,我們也意識到了這些大醫院進入南京將會給我們帶來的衝擊。」南京地區一家公立醫院的負責人說,隨著眾多大型外來醫院和民營醫院的加盟,南京醫療市場的競爭必將越來越激烈。如果公立醫院再不轉變觀念,必然會被外來醫院和民營醫院搶走病人,喪失市場。
「雖然會對公立醫院帶來衝擊,但也會給公立醫院的改革帶來思路上的借鑑學習的地方。即使不算醫院的硬體環境,光從醫療理念和服務理念來說,明基醫院的確有很多值得公立醫院學習借鑑的地方。」南京市衛生局相關人士說,從人性化服務方面來講,很多公立醫院也都開始想方設法地進行嘗試,打出「溫情醫療服務」牌,比如為住院病人過生日、免費為病人郵寄檢查報告等。但這些還遠遠不夠,像保護病人的隱私、解決病房走廊的加床、治理紅包回扣等方面,公立醫院都需要向明基醫院這樣的外來醫院好好學習和借鑑。
醫療服務理念值得學習
作為一位知名醫學專家,廖瑞榕以前在國內的一些公立大醫院交流考察過。他認為,臺灣的醫院最佔優勢的,是環境的優秀,「醫院裡有氧氣等醫療物品,這些都是易燃品,在臺灣,醫院裡的醫生、病人都是不允許抽菸的。但我去過不少大陸三甲醫院,經常看到有人在抽菸。南京明基醫院,在這一點上做得就很好。」
對於病人的隱私問題,也是公立醫院需要改進的。「在明基醫院裡,我們都是一個病人一診室,導診護士帶著病人進來後,就會把診室門給帶上,診室裡只有醫生和病人在交流。」
「我們在醫療理念上還有個優勢,那就是跟診服務。」廖瑞榕說,病人到明基醫院看病,從門診到病房,包括中間可能要進行的手術,都是同一個醫生,不會換來換去。「我經常把我的手機號碼告訴一些病人,即使他們出院,如遇到比較重大的問題,都可以隨時給我打電話。」而在公立醫院,看門診時是一個醫生,住院時又是一個醫生,手術可能又是其他的醫生。
在公立醫院裡,記者經常看到病房的走廊裡有加床的現象。「明基醫院裡不會出現病房走廊裡擺病床的現象的。」明基醫院管理中心主任林振坤說,國內很多醫院的科室之間相互比較獨立,醫生、護士的管理和使用,分得比較清楚。但在明基醫院,這個問題卻不存在,符合條件的病人可以在不同科室的病房內住院,「因為我們這裡的病人住院是由醫院統一安排的,病區的護士、病床使用等也是由醫院統一管理的。在這一點上,就和公立大醫院不一樣。」
快報記者 劉峻 張星
(責任編輯:陳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