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醫院進南京推動醫改 醫生半天接診五名病人

2020-12-17 搜狐網

  臺灣醫生看病「慢」一上午只接診5名病人

  南京明基醫院開診一年,其先進的醫療服務理念給公立醫院帶來衝擊

  日前,記者無意中遇到了一件疑惑的事情:同是大醫院,記者看常見的感冒,在一家公立大醫院和大型非公立醫院明基醫院的遭遇和感受竟然反差巨大。記者通過現場探訪和深入採訪發現,同是一種肺腺癌手術,兩家大醫院之間的費用也相差一萬多元。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費用差別?這些外來的大型非公立醫院,會給公立醫院即將全面推開的改革帶來哪些借鑑?

  [對比]

  看感冒:

  公立醫院等候久

  明基醫院問診細

  3月16日上午9點,記者來到一家公立大醫院,掛號處排的隊伍有十多米長,門診大廳裡混雜著各種聲音,記者不自覺地感覺到煩躁。

幾個掛號窗口都排著隊,10多分鐘後,記者拿到一個呼吸科普通號,掛號費、診療費以及病歷,加起來5元錢。

  記者來到呼吸科門診,病人也非常多。呼吸科的門是敞開的,病人來去自由,許多病人索性圍在醫生的診桌周圍,前面病人的病情其他病人聽得一清二楚。等候半小時,輪到記者了。醫生詢問了記者症狀後,讓記者在門口先量個體溫,看到不發燒的結果後,醫生給記者診斷為急性咽喉炎,並讓記者去抽血化驗一下。記者要求直接開藥,醫生於是開了三種藥:止咳糖漿、克拉黴素、草珊瑚含片,記者沒有要糖漿,醫生就劃掉了止咳糖漿。克拉黴素和草珊瑚含片的總價65元。記者取藥後,已是上午10點多,從掛號到取完藥,前後花了一個半小時。

  當天下午1:50,記者來到南京明基醫院。門診大廳寬敞明亮,讓人感覺不到嘈雜。在門診掛號處,記者沒有排隊,就掛上呼吸內科號,掛號費3.5元。

  記者來到內科診區。這裡的每一間診室門口,都貼著醫生和護士的名字。剛到診區,就有一名護士微笑著迎了上來,「請問,您是看哪位醫生的?」記者看著掛號單上寫著醫生的名字,就把掛號單遞給了護士。她拿過掛號單看了看說,「請跟我來。」在她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呼吸內科的診室。醫生也微笑著向記者示意,「請坐。」這個時候,導診護士退了出去,並把診室門帶上了,在外面等候的病人看不到也聽不到診室裡的問診情況。

  記者坐下後,醫生開始詳細地詢問症狀,當聽記者說嗓子不舒服時,她讓記者張開嘴查看了喉嚨,然後又用聽診器仔細地檢查了記者的前胸後背。幾項檢查過後,她在電腦上填寫著記者的症狀和診斷,確診記者是上呼吸道感染,但她說不需要開藥。

  看病後醫生不給開藥?記者以前從沒遇到過。她告訴記者:「你的扁桃體腫得不厲害,也不發燒,問題不大,可以不吃藥,只要多喝水,很快就可以好。」從掛號到看完病,記者前後共花了20分鐘左右。

  [調查]

  住院肺癌病人少花一萬多元

  3月16日下午,記者來到了明基醫院胸外科一間病房,陳阿姨正躺在病床上掛水。她今年60歲,家住南京大廠,因為患肺腺癌,今年3月8日住進明基醫院。陳阿姨說,讓她選擇這裡手術的,就是這裡的醫生護士們的態度。「我看過不少醫院,有的醫生問了病情後,就簡單地說要住院,再問就愛理不理。這裡的醫生護士態度,讓我的心裡舒暢多了。第一次找蘇宜江主任看病時,他笑眯眯的,不論我怎麼問都不厭煩,一點點地給我解釋。」

  「最舒心的地方,是這裡不亂用藥。」陳阿姨的女兒插嘴說,「以前住在其他醫院,剛住進來就要先開藥掛水,我們3月8號住進了明基醫院,醫生根本沒有給媽媽開藥掛水,就是第二天做了術前常規檢查,3月10號的早上,蘇主任就給我媽媽做手術了。做完手術後,也沒有做啥特別的檢查,每天掛水的藥也不貴,都是些便宜的常用藥。」

  「這麼大的手術,我們在住院之前當然也要貨比三家,我們到一些大醫院都打聽過了,最少的一家醫院說做完整個手術至少要兩萬五,大多大醫院說沒有三四萬元,這個手術做不下來。」陳阿姨的女兒說,「我們住到明基醫院的時候,預交了一萬八,當時還擔心是不是不夠啊,現在還有幾天都要出院了,昨天去查了下,發現才用了一萬多一點,還剩不少呢。」

  清單上沒有超過百元的抗生素

  明基醫院是怎樣為陳阿姨省下這一萬多元的醫療費的?

  「一個是從藥費上節省。陳阿姨手術後,我們給她掛水的藥物都是些便宜有效的藥物,她每天掛的藥物是左氧氟沙星和頭孢曲松鈉等,左氧氟沙星每袋的價格是21元,一天只要掛兩袋;國產的頭孢曲松鈉單價是10元,一天要兩支,這樣她每天掛水的藥費不會超過100元。而如果給陳阿姨掛進口的頭孢曲松鈉,比如羅氏芬,它的單價就是93.8元,一天至少兩支,再加上其他的藥物,這樣下來每天就要花兩三百元。」明基醫院胸外科主任蘇宜江向記者詳細介紹說。

  「我們在檢查上也是替陳阿姨著想。她在其他醫院做過的CT等檢查,我都沒有讓她再做,光CT一項檢查就節省了360元。在手術時,有些醫院會給病人進行深靜脈穿刺、動脈穿刺等,這樣做的目的是監測病人在手術中的血壓等,但我們知道,對於病情很重的病人,的確需要這樣,但像陳阿姨這樣的病人,根本不需要,我們就沒有給陳阿姨做這些穿刺,這方面,又至少節省了1000多元。還有手術之後的心電監測、血壓監測、脈搏氧監測等,一天就要400多元,病人術後一天如果病情穩定了,就可以不監測了,但我們不像有的醫院,要給病人監測三四天,看到陳阿姨的病情穩定了,我們只給陳阿姨監測了一天,這樣又節省了近千元。」

  記者仔細查看著陳阿姨的住院醫療費用明細清單,發現果如蘇宜江所介紹的這樣,陳阿姨住院期間所用的藥物,都是單價在幾十元、甚至單價不到一元的常規藥物,比如每支23.5元的頭孢呋辛鈉,每支0.88元的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每支0.35元的硫酸阿託品注射液,住院醫療費用明細清單上沒有超過百元的高級抗生素。

  臺灣醫生一個上午只看5名病人

  記者在明基醫院採訪的時候,還遇到了來自臺灣的幾位醫生。1960年出生的廖瑞榕,畢業於臺灣一所著名的醫學院校,現在是明基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他是去年12月來到南京明基醫院的,「我來南京前,主要在臺灣的長庚醫院做外科醫生,在臺灣也算小有名氣,我來之前,預約找我看病的號已經掛到了今年七八月份,但我既然來到了南京,就準備在這裡紮根,長期在這裡工作,已經預約的病人,只好麻煩我在臺灣的同事幫著看了。」他笑著介紹了自己。

  廖瑞榕給病人看病,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慢」。「急不來,神經外科的病情往往都十分複雜。」他說。在不少公立大醫院,專家一個上午看二三十名病人的現象很普遍。但記者在他的診室裡看到,3月16日一個上午,他就看了5名病人,不過,每一名病人他都看得非常仔細。中午做手術的那名脂肪瘤病人就是其中的一名,除了詳細的問診外,廖瑞榕還不斷做著病人的思想工作。原來,病人很著急,想早點做完手術回家,但廖瑞榕不敢大意,病人的生理檢查沒有全出來,就不能貿然做手術,「你的檢查報告裡,血小板只有64,正常人為100,這就說明你的凝血功能不好,如果貿然做手術,可能會造成大出血,還要等其他檢查出來後,才能決定能否做手術。」廖瑞榕一遍遍耐心地給病人解釋。最後一項檢查結果出來了,廖瑞榕才鬆了一口氣,「可以做手術了。」他光在這名病人身上花費的時間,就有一個多小時。

  「其實,我在臺灣接診的時候,有時看病的時間更長。在臺灣,自費病人掛一次號可以連續看我的三次門診,每次掛號需要人民幣5000元-6000元,平均每次門診的掛號費就在1500元以上。這麼高的掛號費,當然要仔細問診,我經常一個上午只看3名病人。」廖瑞榕說。

  不過,他在明基醫院的掛號費卻只有4.5元。「雖然在國內的公立醫院普通門診中,經常有主治醫師等低年資醫生坐診,但我們醫院的規定是,即使是普通門診,也必須由資歷較深的專科醫生坐診。」廖瑞榕說。

  [反應]

  公立醫院大喊「狼」來了

  從去年5月正式開診到現在,明基醫院日門診量達到了600人次,到今年底日門診量有望上升到1500人次。

  「對於這些年先後開診的同仁醫院、明基醫院,南京的醫療界早就在喊狼來了,我們也意識到了這些大醫院進入南京將會給我們帶來的衝擊。」南京地區一家公立醫院的負責人說,隨著眾多大型外來醫院和民營醫院的加盟,南京醫療市場的競爭必將越來越激烈。如果公立醫院再不轉變觀念,必然會被外來醫院和民營醫院搶走病人,喪失市場。

  「雖然會對公立醫院帶來衝擊,但也會給公立醫院的改革帶來思路上的借鑑學習的地方。即使不算醫院的硬體環境,光從醫療理念和服務理念來說,明基醫院的確有很多值得公立醫院學習借鑑的地方。」南京市衛生局相關人士說,從人性化服務方面來講,很多公立醫院也都開始想方設法地進行嘗試,打出「溫情醫療服務」牌,比如為住院病人過生日、免費為病人郵寄檢查報告等。但這些還遠遠不夠,像保護病人的隱私、解決病房走廊的加床、治理紅包回扣等方面,公立醫院都需要向明基醫院這樣的外來醫院好好學習和借鑑。

  醫療服務理念值得學習

  作為一位知名醫學專家,廖瑞榕以前在國內的一些公立大醫院交流考察過。他認為,臺灣的醫院最佔優勢的,是環境的優秀,「醫院裡有氧氣等醫療物品,這些都是易燃品,在臺灣,醫院裡的醫生、病人都是不允許抽菸的。但我去過不少大陸三甲醫院,經常看到有人在抽菸。南京明基醫院,在這一點上做得就很好。」

  對於病人的隱私問題,也是公立醫院需要改進的。「在明基醫院裡,我們都是一個病人一診室,導診護士帶著病人進來後,就會把診室門給帶上,診室裡只有醫生和病人在交流。」

  「我們在醫療理念上還有個優勢,那就是跟診服務。」廖瑞榕說,病人到明基醫院看病,從門診到病房,包括中間可能要進行的手術,都是同一個醫生,不會換來換去。「我經常把我的手機號碼告訴一些病人,即使他們出院,如遇到比較重大的問題,都可以隨時給我打電話。」而在公立醫院,看門診時是一個醫生,住院時又是一個醫生,手術可能又是其他的醫生。

  在公立醫院裡,記者經常看到病房的走廊裡有加床的現象。「明基醫院裡不會出現病房走廊裡擺病床的現象的。」明基醫院管理中心主任林振坤說,國內很多醫院的科室之間相互比較獨立,醫生、護士的管理和使用,分得比較清楚。但在明基醫院,這個問題卻不存在,符合條件的病人可以在不同科室的病房內住院,「因為我們這裡的病人住院是由醫院統一安排的,病區的護士、病床使用等也是由醫院統一管理的。在這一點上,就和公立大醫院不一樣。」

  快報記者 劉峻 張星

(責任編輯:陳國棟)

相關焦點

  • 誰的醫改?逃離大醫院的醫生們說
    ——龔曉明(上海市第一婦嬰醫院醫生,前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醫生)2、「我希望給病人更好的服務」宋冬雷(上海德濟醫院院長,前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生)3、「我希望更多的醫生有機會邁出自由之路那一步」張強(上海沃德醫療中心首席血管外科專家)多次醫改未見成效時,他們走出公立醫院
  • 南京兒童醫院一晚上接診量竟是19家醫院總和
    一個醫生一晚接診77個患兒 6月21日,記者跟隨急診科主治醫師程志強,實地體驗急診科醫生的一天。從17時到23時30分,程志強只喝了一杯水,接診了77名患兒。查看南京市兒童醫院1月份以來晚夜間就診數據,每日夜診量多在700人以上。相形之下,南京其他有兒科的醫院,接診能力並沒有飽和。
  • 南京鼓樓醫院一醫生不忍病人白跑,打點滴上門診
    又是16載,在王東進的推動下,「6小時生命急救圈」在江蘇乃至安徽得以開展,數千名主動脈夾層患者獲得「重生」……   建「6小時生命急救圈」   和死神賽跑   1月5日,在鼓樓醫院CICU病房裡,87歲的欒寶娥精神奕奕,完全不像個剛剛做完開胸手術的病患。
  • 銳觀察 | 透視縣級公立醫院改革(二):解碼醫改的「天長樣板」
    醫改,正在悄然引起天長市醫療發生奇妙的變化。雙園村衛生室55歲的村醫張必金不必再為養老而憂,汊澗鎮中心衛生院院長孫友和忙著接待縣級醫院轉診的病人,市人民醫院的專家醫生開始走出「家門」頻頻下鄉坐診……更重要的變化是,十裡八鄉的居民,終於可以放心選擇在縣域內看病。變化非一朝一夕而就。
  • 醫生漲薪?南京江寧醫院有好招兒
    6月22日,南京江寧醫院通過了省衛計委組織的三級醫院定等初評。醫改三年,該醫院從二級甲等、三級醫院到進入全省區縣醫院「第一梯隊」,綜合醫療服務能力有了質的飛躍,得到國家衛計委領導的肯定。醫改牽一髮而動全身。但江寧醫院院長丁政認為,無論是告別以藥養醫還是推行分級診療,都離不開醫院自身「強身健體」。「打鐵還要自身硬」。
  • 美婦科醫生偷拍8000名病人 醫院賠償13億元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5月24日報導,2013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東巴爾的摩醫療中心的一名婦科醫生被發現用鋼筆微型攝像頭偷拍病人盆腔檢查結果。事情曝光後,他選擇了畏罪自殺。據悉,涉事醫生已在該醫院工作20餘載。2013年,其同事發現他佩戴著鋼筆微型攝像頭後便向醫院舉報,醫院隨後將其開除。
  • 南京鼓樓醫院取消便民門診
    "我之前都在醫院的便民門診服務窗口複診拿藥,不用重複掛號請醫生重開處方,憑藉之前的院內處方就能在便民窗口一次性購買到足夠下一周期來複查的藥,特別方便,小半天就夠從家裡到醫院跑一個來回",劉女士說。便民門診,是醫院為了方便複診患者開處方拿藥以及進行一些簡易醫療處理而設置的服務門診,不用掛號看病,患者直接可以開單拿藥或者進行複查化驗。
  • 韓國疫情反彈,醫生為何反對醫改罷診十三天?病人哪有薪水重要!
    9月4日韓國醫師協會終於跟文在寅政府達成一致協議,結束了十三天的罷診集會,大量的住院醫師、實習醫師重新回到醫院。然而在這十三天裡,雖然醫院的教授、主治醫生和護士,勉強頂工上崗,維持了韓國醫療的最低限度的運轉。
  • 臺灣醫改會公布21家「血汗醫院」 多家大醫院上榜
    臺灣醫改會公布21家「血汗醫院」 多家大醫院上榜   中新網10月1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醫改會30日公布2012、2013年被稽查發現違反勞基法醫院名單,痛批21家「血汗醫院」中不但包含臺大、長庚等龍頭醫院,連臺灣「衛生福利部」的3家醫院都名列榜上。
  • 大醫院人滿為患 省衛生廳:社區醫院可接診流感患者
    隨後,記者來到醫院綜合樓二樓的輸液室,裡面坐無虛席,甚至走廊上也坐著10來名患者,大部分都是感冒。1點45分,記者再次來到兒科,沈女士還在等待叫號。  「才叫到8號,估計還要等20多分鐘吧。」她笑了笑說,「大醫院人多,看一次病估計半天時間總要花的。」
  • 在上海可找臺灣醫生看病 上海東方臺胞醫院開業
    陳保羅授命擔任臺胞醫院院長,臺灣婦產專科醫師林德熙、雙和醫院心內科主任醫生劉如濟、羅東聖母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黃駿豐等臺灣醫生被招至麾下,每月定期坐診。在臺灣,他們都是主管一級的醫生,絕大多數具有博士學位與教授職稱。
  • 病人中午排長隊掛號 多數醫患贊同限制專家號
    病人為了順利看病中午排長隊掛號,醫生接診半天身心俱疲  多數醫患贊同限制專家號   昨天,晨報報導的《醫院門診到底該不該限號》引起讀者的極大關注。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一致認同醫生門診量太大會影響醫療質量,而對於是否應該限號,大家則是各有說法。
  • 南京明基醫院:臺灣管理模式的本土化
    陳誼德認為,無論是從人才管理、學科建設、功能定位還是服務理念上,南京明基的管理都明顯留下了臺灣的「色彩」,但南京明基沒有生搬硬套臺灣模式,而是採取了開放的態度,他認為需要把長庚等很多臺灣的模式與大陸實際相融合,走屬於明基醫院自己的道路。 人性化薪酬模式留住人才 薪酬管理一直是臺灣醫院管理模式中的菁華所在。
  • 艱難醫改之路 北京協和醫院為何能越走越順
    這次北京市的醫改選擇了一條與其他城市不同的改革路徑:取消藥品加成、設立醫事服務費和調整醫療服務價格,三項政策同時實施。今年4月8日零時起,北京協和醫院第一時間執行了「醫藥分開」等醫改政策,並且在醫院門診大廳各窗口均張貼了醫改相關提示。醫改後藥品價格平均降幅在2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早在改革之前,北京協和醫院就在自身的管理上避免「以藥養醫」的問題。
  • 疫情下公立醫院入不敷出,學者:一場全國醫改的新契機
    四川省廣安人民醫院是廣安市唯一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醫療服務輻射廣安市地區的470萬人口。2018年,該院門急診人次80餘萬,出院人次7萬多,手術臺次3萬多。「2月份部分門診停診,控制收治病人,3月中旬逐漸恢復門診後,但是病人也是非常少。」顧永林介紹。受疫情影響,醫院不敢接診太多病人,病人也不來醫院就診,病人減少是許多醫院普遍面臨的現狀。
  • 醫生眼中的「醫改」
    百姓眼中「看病貴」,醫生認為貴在哪兒    講述者:北京同仁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 楊建林    醫改正在積跬步。其中,「看病貴」是當前百姓印象中的醫療沉痾之一。    而新一輪醫改的一大亮點,就是在公立醫院中推行基本藥物「零差價」制度。即不再讓被醫院加價的這15%,助推老百姓的看病負擔。    目前,該制度已在山東、陝西、安徽等全國多個縣(市、區)的基層醫院試點,效果不錯。據媒體公開報導,在一些基層醫院,百姓拿藥價普遍比大醫院便宜了30%。    楊建林主任所在的北京同仁醫院,也是試點醫院之一。
  • 醫改 長沙一直在路上
    「在家就能看醫生,藥品快遞送上門,要做的檢驗、檢查能提前預約,到時直接去醫院做,節省了很多排隊和跑腿的時間。」鄧奶奶連連為網際網路醫院點讚。湛韜說,網際網路醫院上線後,患者實現了足不出戶就醫配藥,還能解決掛號、候診、取藥時間長的問題;醫生可以利用一些閒暇時間線上診療,緩解了門診工作負荷,也方便對一些定期隨診的病人進行管理,即使沒在門診也能對病人的情況進行問診追蹤。
  • 山西醫科大第一附屬醫院:醫生"踢皮球" 病人無人醫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病人40分鐘「找不到」醫生  東方網5月7日消息:家住太原的崔女士,5日因為急發腹痛,慕名前往省級三甲醫院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就診。接待人員撥打了幾個電話,然後告知說:急診部醫生正在做手術,已經給婦科門診醫生去電,由一名護士帶崔女士去門診就診。   然而在門診候診室,崔女士一行被擋在了門外,由護士一人前往門診診室。幾分鐘後,這位護士從診室出來,很無奈地告訴李小姐:「他們(醫生)都不管,沒有一個醫生願意接診。」   此時,看著昏迷不醒的崔女士,李小姐不顧候診室導醫的阻攔,跑到了門診部左邊的一個診室。
  • 南京鼓樓醫院取消便民門診,如何解決慢病患者取藥難
    「我之前都在醫院的便民門診服務窗口複診拿藥,不用重複掛號請醫生重開處方,憑藉之前的院內處方就能在便民窗口一次性購買到足夠下一周期來複查的藥,特別方便,小半天就夠從家裡到醫院跑一個來回」,劉女士說。便民門診,是醫院為了方便複診患者開處方拿藥以及進行一些簡易醫療處理而設置的服務門診,不用掛號看病,患者直接可以開單拿藥或者進行複查化驗。醫院開設開藥門診一般主要針對三類病人:一是針對一些患慢性病需要長期吃藥或定期檢查的老病人;二是對於只需要做簡單檢查或前來複查的病人;三是一些需要做特殊檢查的外地轉院病人。
  • 清華長庚醫院:讓醫生圍著病人轉
    清華長庚醫院:讓醫生圍著病人轉來源:科技日報 2014-12-18 李穎  坐落在天通苑地鐵站的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日前正式接診運營,這是北京市醫院管理局的第22位家庭新成員,也是北京首家實行醫管分工合治的三甲公立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