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農作物減產,蟲害卻來 「火上澆油」?

2020-12-19 IT之家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ID:IamaScientist),作者:莫軒。

2018年5月的一個清晨,天氣晴朗,在英格蘭郊區的一片草叢中,一隻成年紅尾碧蝽正從冬眠中醒來。它震了下翅膀,活動了下筋骨,打算去不遠處的麥田裡大快朵頤一頓,順便碰碰運氣,看看能否遇到一隻雌性紅尾碧蝽——畢竟這是個求偶的好季節。

而在稍北邊的蘇格蘭地區,天氣還比較寒冷,目前並未發現紅尾碧蝽的蹤跡。不過沒有關係,大約10年之後,蘇格蘭5月的氣溫可能就像現在英格蘭一樣適合它們生存了。

紅尾碧蝽正在享受溫暖的陽光。圖片來源:naturespot.org.uk

四五十年前,紅尾碧蝽還主要生活在中東、北美、澳大利亞,絕大部分非洲以及地中海沿岸等地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它們的生活範圍也逐漸北上到英格蘭、法國、德國等地。現在,在歐洲大部分地區都能發現它們的蹤跡。

生活範圍擴張,紅尾碧蝽整個種群的發展一片大好,但對於當地的農民來說,卻是個天大的麻煩了——要知道,這種吃貨蟲子基本不挑食,會對幾乎所有的農作物造成嚴重的破壞。

然而,在全球,紅尾碧蝽只是大約360000種以植物為主要寄宿和食物的眾多昆蟲之一。每年,因為這些昆蟲而造成的糧食產量減少量,佔全球糧食總產量的20%以上,損失超過千億美元。

近期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顯示[1],全球氣候變暖是蟲害加劇並導致糧食作物減產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是,全球變暖為何會影響到糧食作物,又因何導致蟲害的蔓延呢?

自1880有數據記錄以來,到1980這一百年時間,全球平均氣溫不過上升約0.5℃左右,而1980至今的短短40年,全球的氣溫已經上升超過1℃!按照現在的趨勢,到2100年,氣溫將繼續升高1.4-5.8℃。圖片來源:NASA官網。

全球變暖對農作物系統的影響

在研究全球變暖與蟲害蔓延之間的關係前,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全球變暖已經對整個農業系統造成了怎樣的影響[2-4]。氣候變暖對農業所造成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比較直接的是影響是包括溫度、光照、二氧化碳等非生物因素。

比如,溫度的升高會加劇和加速土壤的沙漠化,尤其是在比較乾旱的地區,導致可耕種土地面積的減少。全球有40%的農業屬於旱地農業,生產44%的糧食。迄今,由於乾旱和沙化已經使得全球可使用耕地下降了35%左右。自農耕文明誕生的一萬多年間,耕地範圍都是極為固定的,全球變暖則使得可耕種範圍向高緯度地區移動,而目前的耕地則更有可能被沙漠化。

溫度的升高會加速土壤的沙漠化。

另外,人類的主要農作物除玉米等少數種類為C4植物以外,絕大多數都是C3植物。相反,絕大多數雜草包括一些惡性雜草都是C4植物。比如,全世界主要有排名前十的惡性雜草,前九種都是C4植物。C4植物有較高的CO2固定能力和耐高溫能力,全球氣候變暖會助長雜草的生長,也是農作物減產的因素之一。

世界上排名前十的惡性雜草。由於它們超級強大生存能力,在全球泛濫,給農作物造成嚴重損失。右圖為香附子,圖片來源:pestplants.aucklandcouncil。

全球變暖改變昆蟲活動

在諸多影響糧食產量的因素中,生物因素,尤其是蟲害因素常常被人們所忽略。而昆蟲的活動往往又受到氣候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昆蟲的影響可以具體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種群的分布範圍和構成,另一個是對昆蟲個體的代謝。為了考察氣候變化對昆蟲的影響,一組來自丹麥的研究人員從1992年到2009年間在丹麥國家歷史博物館屋頂收集到超過1500種,大約250000隻昆蟲。

通過整理、分類以及與館藏標本進行對比,他們發現博物館屋頂的昆蟲種群結構正在不斷地發生改變——一些當地種的昆蟲數量在減少,而來自南方的外來種數量增加。可以想像,在歐洲的大部分地區、甚至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這種現象也是極為普遍的。為了這項調查,這倆名研究者整整堅持爬了18年屋頂,可以說非常不易了。

另一項來自加拿大的甲蟲調查研究也說明了類似的問題。甲蟲是全球分布最廣的昆蟲之一,種類多,數量大,也比較容易捕捉,最重要的是它們對氣候變化異常敏感。

甲蟲對氣候的變化異常敏感。

一組來自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在加拿大設立了12個收集區域,由南向北,覆蓋大部分加拿大地區,每個收集區域設置了108個收集網,在長達兩周的時間裡,他們收集到464種共約9000隻甲蟲[5]。他們從中發現,在高緯度地區,一些從前沒有甲蟲分布的區域,也有了甲蟲種群的分布,這一研究表明氣候變暖擴大了甲蟲的種群分布範圍。

而對昆蟲個體來說,溫度升高,通常會讓它們的的尺寸會變小,小的個體能夠保證較大的表面積體積比,提高代謝速率和熱散失。比如一種寶蝶屬的蝴蝶Boloria chariclea,其體型隨著氣候變暖而變小,在很多地區小個體的蝴蝶成為優勢種群。不過,並非所有的昆蟲都對氣候變暖有積極的響應,比如一種生活北歐地區的蝴蝶Colias hecla由於氣候變暖,找不到更冷的地方生存,種群數量正在急劇減少。

左圖為Boloria chariclea生活在北極圈的一種鱗翅目蛺蝶科的蝴蝶,廣泛分布與加拿大和格林蘭島,近些年的標本顯示,其體型正在變小。右圖Colias hecla主要生活在芬蘭,挪威北部和瑞典的高海拔地區,種群數量正逐年銳減。圖片來源:butterfliesofamerica.com。

蟲害問題因全球變暖而加劇

2018年年初,美國的科學家系統考察了包括豆青葉甲(Ceratoma trifurcata)、墨西哥豆瓢蟲(Epilachna varivestis)、行軍蟲(Pseudoletia unipuncta)等九種玉米或大豆害蟲的種群分布,觀測了它們對美國中西部玉米種植帶中的玉米和大豆產量所造成的影響[6]。

墨西哥豆瓢蟲。圖片來源:ars.usda.gov。

通過分析近50年的數據,他們發現氣候變暖促使了這九種害蟲的分布範圍的移動,部分害蟲因為溫度的升高繁殖和發育速度提高,一些害蟲存活周期延長,而某些目前未形成規模的害蟲類型,也可能會因為種群範圍的擴大而在未來發展成為較為嚴重的蟲害。這些都會對以後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害蟲控制提出嚴峻挑戰。科學家們發現,氣溫每升高1℃,昆蟲的種群分布範圍將向高緯度地區移動約200公裡。

要控制這麼大規模的蟲害泛濫,勢必要更加廣泛的使用殺蟲劑,據估計到2050年,全球殺蟲劑的使用量將上升2.4~2.7倍。但是,殺蟲劑一般並沒有任何選擇性,也就是說,它不僅能殺死害蟲,還能殺死益蟲,這對生態系統的平衡造成更大的影響。而生態系統的失衡則會引發更大程度的農業災害。

全球由於蟲害而造成的糧食減產分布圖, A,B,C依次是小麥,水稻和玉米。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形勢嚴峻,該如何應對?

要緩解這一問題,需要所有人共同做出努力。2017年,全世界159個國家籤署了《巴黎氣候協議》,旨在阻止全球氣溫在本世紀末上升不超過1.5℃。

眾多奮鬥在一線的生物科技工作者來說,一方面致力於農作物抗病機制、耐乾旱機制等研究,改良和創造新的抗旱耐抗病的農作物新品種;另一方面通過研究昆蟲的生長和繁殖特點,利用基因工程等技術來控制害蟲的種群數量,同時減少殺蟲劑類農藥的使用。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在日常生活中減少塑膠袋的使用,選擇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也能夠為保護我們的生活環境、延緩地球變暖產生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Curtis A. Deutsch, J. J. T., Michelle Tigchelaar, David S. Battisti, Scott C. Merrill, Raymond B. Huey, Rosamond L. Naylor. Increase in crop losses to insect pests in a warming climate. Science 361, 916-919 (2018).

2.Paiva, S. L. D., Savi, M. A., Viola, F. M. & Leiroz, A. J. K. Global warming description using Daisyworld model with greenhouse gases. Biosystems 125, 1-15, doi:https://doi.org/10.1016/j.biosystems.2014.09.008 (2014).

3.Betts, R. A. et al. When could global warming reach 4°C?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369, 67-84, doi:10.1098/rsta.2010.0292 (2011).

4.Goglio, P. et al. Impact of management strategies on the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at the cropping system level.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490, 921-933, doi: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14.05.070 (2014).

5.Ernst, C. M. & Buddle, C. M. Drivers and Patterns of Ground-Dwelling Beetle Biodiversity across Northern Canada. PLOS ONE 10, e0122163, doi:10.1371/journal.pone.0122163 (2015).

6.Cudmore, T. J., Björklund, N., Carroll, A. L. & Staffan Lindgren, B. Climate change and range expansion of an aggressive bark beetle: evidence of higher beetle reproduction in naïve host tree popula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47, 1036-1043, doi:doi:10.1111/j.1365-2664.2010.01848.x (2010).

相關焦點

  • 玉米種植,蟲害「么蛾子」防治不當減產超20%,農戶別掉以輕心
    草地貪夜蛾,原本是一種源於美洲的農業害蟲,今年年初首次在我國雲南出現,造成當地農作物受害嚴重。它是雜食性害蟲,以啃食植物的葉片、莖稈為主,主要危害玉米、水稻、小麥、高粱、花生、番茄、馬鈴薯等農作物。若防治不當能造成玉米減產20%以上,甚至絕收。由於這種害蟲在我國屬於是新物種,目前還沒有專門防治的藥劑。
  • 全球變暖,火炎焱燚怎麼破
    高溫熱浪會使人和動物感到不適,產生或加重疾病,甚至引發死亡;也會加劇乾旱,影響植物生長,使農作物減產;還會引發火災,破壞環境,讓水電供應緊張,給人們生活、生產帶來嚴重影響。  人體對冷熱的感覺不僅取決於氣溫,還與空氣溼度、風速等因素有關,當人處於高溫高溼環境時,體感溫度會比實際溫度高很多。
  • 地球變暖要停止了?太陽活動或迎來最小期,「冰川時代」要來了?
    在1979年召開的世界氣候大會上,全球變暖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從那個時候開始,科學家就一直在關注地球氣候的變化形勢。這麼多年來通過各個國家的不懈努力,全球變暖也逐漸放緩了步伐,最近一段時間更有許多科學家提出全球變暖或許將會停止,地球溫度或許會持續下降,人類也許就要進入小冰河時代了。
  • 農諺道「一冬天氣暖,蟲子鬧翻天」,春季蟲害防治要做好!
    提要:「一冬天氣暖,蟲子鬧翻天」,春季蟲害防治工作要抓緊!民間有「瑞雪兆豐年」的說法,這樣的提法並非沒有道理,下雪不冷化雪冷,說的是在雪融化的時候,會吸收熱量,將雪變成了水,這是一個吸熱的過程,因此化雪的天氣會感覺特別的冷,對于田間的病菌以及蟲卵來說也是同樣,過低的氣溫會凍死這些蟲卵,也預示著來年較大概率減少了田間病蟲害,同時有助於農作物獲得高產。
  • 熱議 | 全球變暖,讓有錢人更有錢
    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可能是一門玄學——研究表明,在全球日益變暖的今天,有錢人會更有錢。該研究的發起人之一,史丹福大學地球科學系的Marshall Burke揭示了其中的奧秘:「歷史數據告訴我們,當氣溫適宜時,農作物的產量更高,人們更健康,我們的工作效率也更高。」一言以蔽之,越是遠離「最佳溫度」,受到全球變暖的打擊越大。
  • 全球變暖加劇,給地球注射「退燒藥」有用嗎?專家:對農業不利
    這些年,隨著全球變暖的進一步加劇,異常天氣、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等一系列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人們開始恐懼,開始擔憂,開始考慮如何才能阻止全球變暖。在遏制二氧化碳排放進度緩慢的情況下,一些科學家們開始考慮往大氣層中注入化學物質遮擋陽光來冷卻地球。
  • 太陽地球工程,控制全球變暖的六個創意
    英國CarbonBrief網站發表Daisy Dunne的文章,題目是:Explainer: Six ideas to limit global warming with solar geoengineering(解說:太陽地球工程來限制全球變暖的六個創意)科學家們一致認為,儘快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是應對全球變暖的關鍵。
  • 本是防治農作物害蟲的益蟲,營養價值極高;養蜂人卻對其恨之入骨
    這種昆蟲本來是控制農作物蟲害的益蟲,但是卻被養蜂人恨之入骨;即使不是養蜂的人看到它們也會是欲除之而後快。這種昆蟲便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胡蜂,平常我們也稱之為馬蜂。胡蜂為什麼是益蟲呢?很多專家為什麼也認為它們是益蟲呢?
  • 春季變暖,蚜蟲即將爆發,掌握技巧早防早治,重防田間蚜蟲危害
    不論咱們農民種植大田糧食作物,還是種植各類瓜果蔬菜,或者是果園中種植的各類果樹,這些農作物在春季時基本上都難以逃脫蚜蟲大軍的危害,但蚜蟲的蟲害發生時間早晚、蟲害發生程度會因為氣候條件、溫溼度狀況、種植模式、田間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不同,有早有晚、有輕有重罷了,而且種植的農作物類型不同,危害農作物的蚜蟲種類也有所差別罷了!
  • 這種乾旱快如「閃電」 南信大專家:全球變暖或致我國「驟旱」風險...
    「閃電」般的乾旱 在相對溼潤地區更易出現世界資源研究所2019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約1/4的人口面臨極度缺水的危機。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世界平均的1/4,也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匱乏的國家之一。河湖乾涸、草木枯萎、飲水受限、糧食減產……乾旱一直威脅著人類社會。
  • 大米減產、金槍魚漁場變化...日本環境省:全球變暖嚴重影響第一產業
    (觀察者網訊)共同社9月9日報導稱,日本環境省的專家會議當天匯總評估報告稱,全球變暖導致大米產量減少和金槍魚等漁場發生變化,本世紀內將對日本國內的第一產業造成嚴重影響。報告還指出,暴雨導致的物流和製造業損失也將增大等,評估的約70個項目中,預測7成左右將受到「特別嚴重的影響」,需要政府加強對策。
  • 挪威建末日種子庫貯藏全球農作物種子
    「每天我們都在失去農作物的生物多樣性,」負責管理這個種子庫的全球農作物多樣性基金會的負責人卡裡·福勒(Cary Fowler)說,「我們必須保存種子,從而讓農業適應諸如氣候變化和農作物疾病等挑戰。」
  • 全球變暖導致「海帶消失危機」,最愛海帶的日本人快要吃不起了
    有研究人員指出,全球變暖導致北海道南部和東部海域海水溫度升高,改變了原本適宜海帶生長的最佳環境,這是導致海帶大幅度減產的重要原因。 由於近年來日本海帶產量持續下滑,食材店裡海帶的進貨價格比兩年前上漲了兩到三倍。「進貨十分困難,成本也在不斷增加,這樣下去就要虧損了,今後恐怕不得不繼續漲價。」日本吹田海帶店店長吹田勝良如是說道。
  • 全球氣候變化簡化應對4個數(組圖)
    近日在印度尼西亞峇里島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全球氣候變化及對策被簡化為4個簡單的數字——2、445,以及25到40。  聯合國氣候報告指出,全球變暖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地球「發燒」很有可能是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海洋升溫的速度一直超過以往;全球變暖帶來的不利影響已經出現,例如物種滅絕和變化無常的惡劣天氣。為了避免全球變暖可能帶來的氣候災難,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提出了4個數字的對策——  「2」代表避免氣溫上升兩攝氏度。
  • 日本海帶減產嚴重 北海道海域發生了什麼?
    這家店一直使用的是北海道等地的日本國產海帶來作原料。據這家店的老闆新井朝二透露,日本國產海帶正在出現大規模減產的現象。他說:「最近,海帶很不好買,價格也在猛漲。」北海道是日本最主要的海帶產地,日本90%以上的海帶都產自這裡。
  • 英媒:再造諾亞方舟 對抗全球變暖北極圈內保藏種子
    據英國媒體近日報導,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科學家已著手做一件像聖經中諾亞方舟的事情,即在寒冷的北極圈內實驗保藏種子的工程,來對抗全球變暖問題。到2008年時,科學家們將會在挪威的斯瓦爾巴德群島上開始運作這個工程,同年10月份前安裝好各項系統,開始運作。在之後的兩年內,科學家將會在那裡對種子進行冷藏和分類隔離。
  • 【經濟學人精讀】全球氣溫變暖,當冬天不再來
    但最近全球變暖最顯著的影響之一,就是世界許多地區變得異常溫暖。 2. The northern-hemisphere winter that ended on March 20th was the second-warmest since records began, and the warmest ever on land.
  • 每十年升高0.23攝氏度 中國氣候變暖幅度是全球的兩倍!
    因溫室效應而導致的全球變暖仍被一些人認為是個偽命題,比如最近令歐巴馬都頭疼的美國參議院環境和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席吉姆·因何夫(James Inhofe)。為了讓更多人相信全球氣候變暖是個偽命題,他出版了一本書——《最大騙局:全球氣候變暖陰謀如何威脅你的未來》,在書中,他搬出《聖經》為自己作證。
  • 氣候變暖,為何寒流席捲全球
    氣候變暖,為何寒流席捲全球 這一現象的出現成為1999年至今全球氣溫低於1998年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史密斯介紹,新一輪厄爾尼諾現象眼下已經出現,一旦持續數月,今年可望成為有記載以來最熱一年。  氣候變暖致極端天氣頻現  對全球變暖的爭論由來已久。  早在3年前,全球變暖是真是假的爭論就已出現。那一年,英國人馬丁·德金製作的專題片《全球變暖大詐?》
  • 紅薯地下蟲害怎麼治?三大主要蟲害防治措施,讓你的紅薯告別苦味
    我們在種植紅薯的過程中,地下蟲害也是對紅薯的一大危害,而造成地下蟲害發生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在施基肥的時候使用沒有經過充分腐熟的農家肥,這樣農家肥攜帶的病害的蟲卵以及各種病毒潛伏在土壤中,最終導致紅薯根塊受到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