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昌俊
據錢江晚報報導, 「我兒子9歲了,我換衣服的時候,他總是想看。」「我女兒在一些宣傳頁上,看到女性用品,問我幹嘛用的,我真不知道怎麼回答」……近二十位家長圍坐在一起,述說各自遇到的難題。這是杭州一個少年性教育夏令營課堂中的一幕。記者旁聽了三天的課程,發現面對性,家長們比孩子更焦慮,即便是那些在性教育方面做了不少準備的家長,在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提問時,也會不知所措。
上述家長的吐槽或說是煩惱,在現實當中估計不少家長都碰到過。誠如專業人士所言,一些家長能夠主動帶孩子參加相關的性教育學習,並且敢於把困惑表達出來,就證明他們本身在孩子的性教育問題上已經開放了很多。而在另一面,則是大量的性教育問題和困惑,包括孩子和父母的,都處於一種「懵懂」、「沉默」的狀態,這實際上是目前社會性教育的一種基本面。今天多數為人父母者也就是這麼過來的。
但是,網際網路時代,孩子所接觸的信息空前增多,性教育問題已經越來越不容迴避,企圖靠躲閃的方式來回應孩子的困惑和好奇,只會帶來更多的問題。這包括但不限於孩子的性啟蒙偏差,兒童受性侵害現象多發等等。在這個意義上,推進社會的性教育,首先是大人們需要端正觀念,拿出直面的態度。
今年4月,有家長反映稱,在孩子學校發的《新編學生字典》裡,關於「自」的詞條中出現了組詞詞條「自慰」。該家長認為,該字典選詞不妥,並且自己無法跟孩子解釋這個詞;而2017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也曾引起熱議。如有家長就發帖稱,書中內容尺度很大,感覺「看不下去」,並稱「確定這學校裡發的不是一本假書?」諸如此類的案例,都表明當前不少家長由於自身的性教育局限,而在孩子的性教育問題上表現出明顯的過度保守與無所適從的逃避傾向。一定程度上,「性」依然被當作了洪水猛獸。
可以說,在性教育問題上,絕大部分家長都是需要學習的。但是作為一種全民性的觀念短板,它的補短需要家長個體的努力,也更需要來自學校教育層面的系統性補課。
一方面,教育體系開始重視性教育,本身就是對社會一種最好的示範,也有利於為全社會的「性教育」脫敏;另一方面,也只有真正成系統的性教育,方能幫助多數孩子建立完整而健康的性觀念。家長和家庭的教育與引導當然重要,但是性教育是現代基礎教育體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統一「補課」,才能最大程度減少因家庭條件和成長環境的差異帶來的性教育落差。比如,一些具備條件的城市裡的孩子或有機會參加性教育夏令營,而那些農村留守兒童的性教育卻基本只能完全依賴於學校。
公開報導顯示,早在2008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就明確提出要把性教育納入健康教育的框架;而2011年發布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也提出,將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體系。但至今,性教育依然並未統一納入義務教育課程體系。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義務教育體系中性教育缺席的狀態,都不應該再繼續下去。
當然,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專業性,性教育同樣不容例外。甚至不難預料,性教育推廣和普及的過程中,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家長和孩子,一開始都可能會面臨和遭遇這樣或那樣的新困惑、新問題,但是,相比一味的迴避,只有行動才可能帶來改變,新問題的出現,更不是拒絕行動的藉口。唯有行動,才能解決問題,驅散誤解和蒙昧,從而減少傷害。(朱昌俊)
[ 責編: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