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種味道都能喚醒一段記憶
柴米油鹽醬醋茶,最是人間煙火氣。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食用油是廚房必備品,現在超市裡的食用油種類十分繁多,怎麼才能挑選到合適的?
首先從了解食用油開始,食用油也稱為「食油」,是指在製作食品過程中使用的,動物或者植物油脂。常溫下為液態。由於原料來源、加工工藝以及品質等原因,常見的食用油多為植物油脂,包括菜籽油、花生油、火麻油、玉米油、橄欖油、山茶油、棕櫚油、葵花子油、大豆油、芝麻油、亞麻籽油(胡麻油)、葡萄籽油、核桃油、牡丹籽油等等。
最早關於食用油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周代,文獻中有不少烹飪用膏的記載。《禮記·內則》記述「八珍」中「炮豚」的做法,其中有一道操作工序是「煎諸膏,膏必滅之,」即放進膏油中炸,膏油要完全浸沒所炸之豚。可見這時候人們已經對各種動物油的性質有所認識,因而強調某個季節、某種肉類要用哪一種動物油來烹飪效果才最好。
在我國歷史上,自從植物油出現並應用於飲食和其他方面之後,並沒有完全排斥動物油,兩者並行不悖。但由於植物油種類多、產量大、用途廣,因而其食用的比例越來越大,至今一樣。
目前市場上的植物油主要有「壓榨法」和「浸出法」,眾所周知,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尚未確定,選擇時要慎重,而對於「壓榨」、「浸出」這樣專業的油品製作工藝,消費者則知之甚少。
「壓榨法」和「浸出法」是食用油的兩種基本製作工藝。這兩種方法的區別在於,「壓榨法」是靠物理壓力將油脂直接從油料中分離出來,全過程不涉及任何化學添加劑,保證產品安全、衛生、無汙染,天然營養不受破壞。
而「浸出法」則採用溶劑油,將油脂原料經過充分浸泡後,進行高溫提取,經過「六脫」工藝(即脫脂、脫膠、脫水、脫色、脫臭、脫酸)加工而成,最大的特點是出油率高、生產成本低,這也是浸出油的價格一般要低於壓榨油的原因之一。
很顯然,從追求天然健康的角度講,壓榨油更符合人們的消費心理。國內市場上絕大多數的花生油採用的是「壓榨法」,而多數大豆色拉油則選用「浸出法」。
很多人都是靠經驗和口感來挑選食用油的,其實挑選的時候,只需要注意以下三點,就可以買到好的食用油。
1.看顏色,一般來說,精煉程度越高,油的顏色越淡。當然,各種植物油都會有一種特有的顏色,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精煉至沒有顏色。
2.看透明度,要選擇清澄透明的油,透明度越高越好。
3.聞味道,取一二滴油放在手心,雙手摩擦發熱後,聞不出異味(哈喇味或刺激味),如有異味就不要買。
市面上花生油的購買量很大,所以一些不法的商家就投機取巧,在花生油裡摻雜其他的油來以次充好,牟取暴利。如果想知道買到的花生油是否摻假,可以用以下方法。摻假後透明度下降,把油從瓶中快速倒入杯內,觀察泛起的油花,純花生油的油花泡沫大,周圍有很多小泡沫且不易散落,當摻有棉籽油或毛棉油時,油花泡沫略帶綠黃色或棕黑色。聞其氣味可聞出棉籽油味。摻有米湯、麵湯等澱粉物的油,在其藍紫色或藍黑色。或者放入透明杯中放置兩天後再觀察,必然會出現雲狀懸浮物。
小貼士
1.不同的油營養價值不同,大體分為木本植物油>;草本植物油>;動物油
2.吃油要多樣性,以滿足人體對多種。根據不同營養成分的需要,達到健康吃油的目的。
3.食用植物油有「四怕」:一怕直射光,二怕空氣,三怕高溫,四怕進水。因此,保存食用油要避光、密封、低溫、防水。
4.一味強調只吃植物油,不吃動物油,也是不對的。在一定的劑量下,動物油(飽和脂肪酸)對人體是有益的,所以建議摻著吃。
你記憶中的味道是什麼呢?不妨在評論區留言告訴我,我是嚴小絮,讓我和你一起回味記憶中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