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蝌諺More】欄目的第39期
有句俗語叫「一桌菜只捨得二兩油」,是用來形容人小氣摳門的。但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飲食中大魚大肉變成常態。為了健康,又有不少人把「少油」作為烹調時的重要指標。
每天到底應該吃多少油最合適?食用油應該怎麼挑選、保存、使用?歸根到底一句話,怎麼才能放心吃油呢?
下面筆者就跟您說道說道。
食用油,圖片來源:pixabay.com
市面上有哪些油?
按來源,食用油有兩類。一類比較「單純」,只有一種原材料,比如花生油,它是用花生製作的;另一類是調和油,由多種食用油調製而成。理論上,調和油的營養更均衡。[1]實際上,調和油的營養取決於食用油的比例。《消費者報導》先前做過調查,比例合適的調和油不多,有一些調和油中大豆油佔到了95%以上。與其吃這樣的油,還不如直接吃大豆油呢,起碼便宜一些。
油脂的分類
按照製作工藝,可以把食用油分為壓榨與溶出兩類。有的廠家用機械擠壓油料,有的用溶劑提取油料中的油脂。前者的出油率不高,價格稍微貴一些,不過,香氣可能更濃鬱。[2]
您可能還注意到了,食用油上會標示等級。這裡的等級,表示油脂的精煉程度,一級精煉程度最高,二級次之,以此類推。其影響有好有壞,一方面會減少油脂中的一部分營養、風味物質和抗氧化物質。另一方面,去除了油脂中的有害成分,油脂的煙點也會升高。所謂煙點,就是食用油開始冒煙的溫度點,可以理解為抗高溫能力。煙點高的食用油,更適合煎炸炒等我們喜歡的烹飪方式。[3,4]
比較特別是橄欖油,初榨橄欖油都是用壓榨法生產、未經精煉。特級初榨和中級初榨的區別在於游離脂肪酸的含量,前者低而後者高。游離脂肪酸與原料的品質、生產的工藝有關。其含量越低,油脂的質量越好。 [5]
在挑選油脂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麼?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選用安全的食用油。
很多人痴迷小作坊手工生產的油脂,認為它們更有營養。其實,油脂的營養大致相似,只是具體比例不太一樣。並且,油脂容易受到黃麴黴、苯丙芘的汙染,這兩種物質都是強致癌物,對健康的危害很大。小作坊既沒有足夠的技術能力減少汙染,有關部門的監督也效果有限。所以,應該儘量買知名廠家生產的食用油。 [6]
其次,要學會看營養成分表。
食用油的營養標籤上,通常會標註三種成分: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
飽和脂肪酸跟血脂正相關,即是說,吃得飽和脂肪酸越多,血脂就越高。所以,應該儘量減少它。[7]
經常有人誇橄欖油「油酸含量高」,油酸就是一種單不飽和脂肪酸。有一些證據顯示,單不飽和脂肪酸可以保護心血管,不過,這玩意兒不稀罕,橄欖油中有,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都有。[7]
不同食用油的成分,圖片來源:《選對食用油》
多不飽和脂肪酸最特別。人體有兩種脂肪酸必須從食物中獲取,即α-亞麻酸和亞油酸,它們都是多不飽和脂肪酸,都顯示出了對心血管的保護作用。細分起來,亞油酸相對常見一些,α-亞麻酸只有魚肉中比較豐富。[7]從這裡也能看出來,健康飲食是一個系統工程,魚、肉、油脂、水果、蔬菜缺一不可。
食用油買回來了,應該怎麼保存?
溫度、陽光、微生物、金屬離子都會影響油脂的穩定性,所以,存儲的時候,要針對這些影響因素來。[1]
第一,儘量不要買太多油,免得吃不完壞掉。
第二,買回來之後,不要放在陽光底下或者灶臺邊上,而是應該存放在陰涼、乾燥的地方。像橄欖油,一般瓶子比較小,直接放在冰箱裡也是可以的。
不要把油放在灶臺等高溫處,圖片來源:新浪
說到這裡,說一句題外話:最近全國各地都在降溫,您可能在無意中發現,家裡的油凝固了。這是不是買到地溝油了?不一定。油脂的凝固溫度與新舊不存在什麼必然關係。
第三,不要急著將油壺加滿。先將舊油用完,然後仔細清洗,再加入新油。油壺也要避光、避免高溫,最好選用深色的玻璃或者陶瓷製品。
食用油應該怎麼吃?
最關鍵的原則是不超標,每人每天25~30g油脂,大致相當於2~3小勺。[8]
其次,要根據烹飪方式選用合適的油脂。
一般來說,燒到三四成熱,油麵會出現波動;燒到五六成熱,可以看到少量的油煙。油煙意味著油脂在高溫的作用下發生了某些變化,可能會產生一些對人體不利的成分。所以,儘量不要把油燒太熱。
前面說過,不同的油脂耐熱情況不一樣。橄欖油不太耐熱,適合涼拌;大豆油可以耐中等程度的溫度,適合煮燉;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耐高溫,可以炒菜用;煎炸需要的溫度最高,比較推薦棕櫚油。[3]
不同食用油適合的烹飪方式
圖片來源:cacakp.com
怎麼知道自己吃的油脂是不是太多了?
監測體重、腰圍是一個辦法,定期體檢也是一個辦法。醫院裡的血脂檢查,通常包括總膽固醇、三醯甘油、血清脂蛋白等多個部分。
很多人上來就看自己的總膽固醇有沒有超標,其實影響總膽固醇的因素很多,光看這一項是不夠的;三醯甘油則受進食狀態的影響很大,所以查體之前,往往有一個禁食的要求。
血液裡的脂肪,要與蛋白質結合之後,才能被人體運輸、利用,這就是血清脂蛋白。其中有兩項需要特別注意。一是低密度脂蛋白,其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風險正相關;另一個是高密度脂蛋白,與前者相反,對人體有保護作用,水平高一點,意味著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比較低。對於有動脈粥樣硬化家族史的,還可以查一查脂蛋白,就是血清脂蛋白的蛋白部分。[9]
總之,健康是個系統工程。要吃好、要運動充分、要定期進行體檢。具體到吃上,選購食物、儲存食物、烹調食物都藏著一些小學問。大家在買東西的時候想著這些,就不至於被片面的宣傳誤導了。
參考資料:
[1]範理宏, 徐建東, 馮殿恩等. 怎樣吃油更健康·揭秘廚房裡的食用油[M/OL]. 人民衛生出版社, [日期不詳][2021–01–04].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793790/.
[2]孫哲. 食用植物油製取及加工技術進展[J]. 食品安全導刊, 2017(06): 123.
[3]鄺易行. 選對食用油[M/OL].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0[2021–01–04].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5058559/.
[4]李太平, 王天玉. 食品品牌知名度與質量等級之間的關係研究——以食用油為例[J].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 41(04): 57–63.
[5]王興國, 金青哲 譯. 貝雷油脂化學與工藝學:第六版(第二卷)(食用油脂產品:食用油)[M/OL].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日期不詳][2021–01–04].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815979/.
[6]王公輝, 李秋玫, 孟祥永, 等. 植物油常見風險因子及控制措施[J].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 2019, 10(18): 6349–6355.
[7]中國營養學會. 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版)[M/OL]. 科學出版社, 2014[2020–07–23].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13060/.
[8]中國營養學會.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M/OL].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6[2020–07–23].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95949/.
[9]萬學紅, 盧雪峰. 診斷學[M/OL].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2020–11–13].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4723136/.
審核專家
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
科學技術部主任阮光鋒
END
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轉載註明來源
責編/小西途說
向左滑動,查看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新媒體傳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