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五期
武漢地區空氣汙染特徵與來源專刊
特約主編寄語
武漢市作為華中地區重要的社會經濟發展中 心,城市環境空氣呈現典型的大氣複合汙染特徵。 為了適應大氣汙染防治與管理的緊迫需求,武漢市從2013年「武漢市灰霾成因與來源研究」重大專項開始至今,持續進行了一系列大氣汙染相關研究,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南開大學、 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研究單位與武漢市環境監測中心、武漢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一 起,開展了3個周期(年)的PM2.5、PM10、VOCs源解 析、源清單、汙染傳輸和預警預報,以及對策研究等多個研究項目,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為空氣品質改善和精準治霾持續提供了全面深入的技術支撐, 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認可和積極應用。以此為基礎,2017年科技部「大氣汙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專項「武漢城市圈大氣汙染聯防聯控技術集成與應用示範」項目也正在進行之中。
本期武漢地區空氣汙染特徵與來源研究專輯,相關研究團隊介紹了他們近期的部分研究成果,希望本期內容能夠為城市空氣汙染特徵研究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些技術參考。武漢市空氣汙染的來源複雜、時空變化明顯、臭氧與顆粒物汙染疊加等特點具有典型意義,也希望有更多的研究人員關注中部城市的空氣汙染問題,推動相關研究的發展, 共同探索快速發展地區空氣品質改善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的新路。
邵敏,男,理學博士,教授。199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同年留校工作,歷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現任暨南大學校長助理,環境與氣候研究院院長。曾任德國於裡希國家研究中心汙染大氣化學研究所訪問學者,美國國家大氣和海洋局(NOAA)高層大氣實驗室訪問學者。 目前擔任聯合國環境署臭氧層損耗環境影響評 估科學委員會共同主席,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揮發性有機物防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客座研究員,國際期刊 Atmos. Chem. Phys. 等編委。研究方向為揮發性有機物來源及其大氣化學作用,在該方向發表學術論文160餘篇,是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863計劃資源環境領域主題專家,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大氣複合汙染防治」 團隊負責人,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引進創新創業團 隊「含碳組分大氣環境行為及效應」團隊負責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和國家環境保護專業技術領軍人才。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
編委會成員
主 編:
金雙根 JIN Shuanggen
執行主編:
何嘉波 HE Jiabo
校外編委:
王東曉 WANG Dongxiao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國家傑青
車文荃 CHE Wenquan 南京理工大學,國家傑青
石 碰 SHI Peng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IEEE Fellow,國家千人
呂金虎 LU Jinhu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IEEE Fellow,國家傑青
仲 盛 ZHONG Sheng 南京大學,國家傑青,青年千人
李朝暉 LI Zhaohui 中山大學,國家傑青
忻向軍 XIN Xiangjun 北京郵電大學,長江學者,國家傑青
宋愛國 SONG Aiguo 東南大學,國家傑青
張 兵 ZHANG Bing 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國家傑青
陳恩紅 CHEN Enhong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傑青
邵 敏 SHAO Min 北京大學,國家傑青
徐常勝 XU Changsheng 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IEEE Fellow,國家傑青
曹進德 CAO Jinde 東南大學,歐洲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IEEE Fellow
魯仁全 LU Renquan 廣東工業大學,長江學者,國家傑青
薛 泉 XUE Quan 華南理工大學,IEEE Fellow,國家千人
校內編委:
馬燮銚 MA Xieyao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學院,教授,博導
孫星明 SUN Xingming 計算機與軟體學院,教授,博導
劉青山 LIU Qingshan 信息與控制學院,教授,博導
劉 博 LIU Bo 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教授
何宜軍 HE Yijun 海洋科學學院,教授,博導
肖韶榮 XIAO Shaorong 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教授,博導
張建偉 ZHANG Jianwei 數學與統計學院,教授,博導
陳敏東 CHEN Mindong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導
高志球 GAO Zhiqiu 遙感與測繪工程學院,教授,博導
黃柏銘 HUANG Boming 遙感與測繪工程學院,國家千人
葛俊祥 GE Junxiang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博導
蔣 勇 JIANG Yong 數學與統計學院,教授,博導
薛 濱 XUE Bin 地理科學學院,教授,博導
責任編輯:
馮懷瑩 FENG Huaiying
英文編輯:
劉巧輝 LIU Qiaohui
掃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跟蹤科技前沿、聚焦學科方向、理論與應用並重、堅守學術標準、打造優質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