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項羽為什麼要自殺呀?他為啥他不跑回江東呢?等有機會再打贏不行嗎?」6歲兒子對項羽之死向我刨根問底,我一時竟不知如何應對。我相信很多孩子都會有同樣的疑問,作為父母的您準備讓孩子通過這首古詩和項羽之死學到什麼呢?
我們先來一起回顧一下這首古詩:
夏日絕句
宋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首古詩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跟隨丈夫逃亡路過烏江時,所寫的一首借古諷今詩,藉由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渡烏江自殺的典故,來諷刺南宋當權者以及自己丈夫不思進取、苟且偷生的無恥行徑。面對外來入侵者,南宋最需要的就是如項羽一般誓死捍衛主權與尊嚴的英雄氣概。詩人雖為女子,但所寫詩句壯懷激烈、勢如千鈞,愛國之情噴湧而出,震撼人心。
《夏日絕句》首當學習的是直面生死的英雄氣節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短短十個字展現了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英雄的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非凡的剛正氣勢,正是我們需要帶給孩子的教育意義。一生一死兩個維度拓展了孩子們開闊而堅定的心靈格局,但我們讓孩子去學習效仿的大英雄難道就是項羽嗎?
項羽之死僅僅體現了一個貴族對待死亡的一面,而不是全部
雖然詩人盛讚項羽英雄氣概,但作為一名家長卻很難說服自己讓孩子去學習項羽。因為項羽之死存在太多的爭議:
1、勝敗乃兵家常事,項羽年僅31歲卻寧願放棄重振旗鼓的機會,不是一個挫折教育的好榜樣;
2、項羽嗜殺殘暴,多次屠城還坑殺了20萬投降的秦軍,不是一個有胸懷氣度和智慧韜略的好統帥;
3、項羽雖力拔山兮氣蓋世,但太過個人英雄主義和情緒化,難以成為古代君子人格的代表人物。
由此,筆者認為同學們學《夏日絕句》感受詩人所推崇的愛國情感與英雄氣概即可,千萬別拿項羽做人格榜樣來效仿。
不同認知階段的孩子對項羽之死的道德判斷是不同的
美國著名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科爾伯格,提出孩子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簡單來說:
處於前習俗道德認知階段的孩子(0-9歲),是不會理解和認可項羽的自殺行為的,因為他們主要從行動的物質後果或是能否引起快樂(如獎勵、懲罰、博取歡心等)的角度來進行道德判斷。於是便有了開篇6歲娃對項羽之死的刨根問底。
處於習俗水平階段的孩子(9-16歲),相對而言,他們已經能夠接受和理解項羽為什麼會無顏見江東父老,以及為什麼會自刎烏江。
處於後習俗水平的孩子(16歲以後),反而又會對項羽之死質疑,可能會認為他不該只顧忌自己的顏面而放棄重振旗鼓的機會,太過情緒化做不了政治上、軍事上的強者。
因此,其實這首古詩要讓5-12歲的孩子汲取到相應的精神養分,家長和老師還是需要做好前期的篩查和過濾的,最好是能夠做到分齡教育、分齡指導,不然很容易讓孩子走入價值判斷的誤區。
那麼孩子要怎樣學習詩中的英雄氣節呢?
「生當作人傑」從每一次跌倒再爬起來做起
對於幼兒園大班到小學低齡段孩子而言,「生當做人傑」最簡單的體驗莫過於「摔倒了再爬起來」。遭遇挫折、失敗沒什麼,只要能總結經驗再次出發,爬起來的次數隻要大過摔倒的次數,那就是成功。
「死亦為鬼雄」從抗疫戰爭英雄們的作為學起
與其讓孩子學爭議不斷的項羽,還不如讓孩子學現實中鮮活的抗疫英雄。他們面對新冠病毒的肆虐,誓死捍衛自己的使命,即使犧牲也在所不惜。疫情逝者的名單裡,有醫生,有護士,有公安民輔警,有基層工作者,也有普通市民。有的參與一線救治工作守護每個生命;有的堅守防控一線保衛家國安寧;有的不懼病魔保障前方物資供應……他們是疫情發生之初就毅然奔赴一線的「逆行者」,是為疫情貢獻力量的「堅守者」,更是「死亦為鬼雄」的鮮活英雄代表。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是《夏日絕句》這首古詩的靈魂所在,也是孩子們最值得去體會和感受的英雄氣節,一生一死拉開了心靈的格局與氣度。至於不肯過江東而自刎烏江的項羽,就留待家長和孩子們在成長的路上不斷辯駁和玩味吧!
論英雄氣節,項羽到底值不值得學?歡迎大家來評論站隊哦。
歡迎關注悅然節氣詩教
只要孩子愛玩,就沒有不愛學習的,帶你輕鬆玩轉中小學必背130多首古詩詞。
跟著節氣學古詩,應景;跟隨時事用古詩,應情;圍繞生活畫詩畫,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