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跟同事聊天,她說過年聚會的時候,其它親戚的孩子都能背幾首古詩,自己4歲的兒子一首也沒背下來,當時自己急的臉通紅,就差沒找個地縫鑽進去了。
古詩承載著古人的智慧,雖然遣詞造句處處彰顯不凡,但有些文字晦澀難懂,大人都要琢磨半天,更何況是孩子,所以,很多孩子要麼是有牴觸心理,不願意學;要麼是花了時間,卻根本記不住。
即使如此,作為家長,我們還是要讓孩子儘可能的多背誦古詩。
主要的原因有兩個:
心理學家指出:「人的記憶力在兒童和少年時期發展極快,到13歲時達到頂峰,從小背誦有利於孩子記憶力的發展。」
利用背誦古詩文去增強孩子的記憶力,就好像孩子每天給大腦做一套體操一樣,日積月累,效果自然顯而易見。
縱然背誦古詩有千般好,可如果孩子背不下來或不感興趣,那就一切都白搭了。
如何提高孩子背誦古詩的興趣呢?
今天給大家推薦《寫給兒童的古詩遊戲書》,一套共有4本,每本有25首古詩,詩句和遊戲內容結合,相輔相成,非常受家長和孩子的歡迎,豆瓣評分8.8。
書的配色、排版、設計都非常貼合詩意,閱讀起來非常舒服,孩子跟著圖畫遊戲內容,就能猜出詩句的大部分意思,方便背誦。
這本書的作者是國內知名的一米陽光童書出版機構,一米陽光用心為年輕的父母和3-8歲孩子研發產品,2017年推出的《寫給兒童的莎士比亞》更是被國內頂級童書機構評為「年度十大優秀出版物」。
比如這首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圖畫中左側的項羽手持長劍,眼睛炯炯有神,面向江面,豪氣沖天,右側提出了一個小問題:站在江邊的西楚霸王項羽,哪個才是他的影子呢?
要想解答這個問題,孩子就要細心的觀察和比對,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對影子的形成,項羽的人生故事都會有一個了解,在了解故事背景之後,背誦下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簡直易如反掌。
不僅是背詩,孩子做任何事,首先要有興趣,以興趣為導向,循循善誘,才能深入進去,知道這件事一點都不難,肯定能辦到,沒有畏難心理,事情也就成功了一半。
孩子的心性沒有大人成熟,玩心比較大,就像小貓釣魚一樣,三心二意,想要他老老實實坐下來背誦古詩,確實很難。
《寫給兒童的古詩遊戲書》裡的每一首古詩,都結合詩句的意思輔助配圖,有的是數字,有的是圖形,鮮豔的色彩搭配在一起,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關注。
像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淅瀝瀝的小雨,行人打著一把油紙傘,表情悲傷。一個小牧童,披著蓑衣,帶著蓑帽,騎在黃牛上,黃牛嘴裡還吃著草,一邊看著行人,一邊給他指明村落的方向。
記住圖畫的意思,詩句的意思就記住了,孩子在背誦的時候,只要想著圖畫,把它復原成文字即可,右側的圖畫也很有意思,給出了一個迷宮一樣的路線,讓孩子找出去杏花村的正確路線。
一般來說,孩子會從源頭ABC處開始找,一條一條的沿著往下走,找到正確的道路,也可以提示孩子倒推,從杏花村開始往上找,可以更快的找到正確的路線。
那麼孩子在背誦到柳宗元的《江雪》時,就能跟著《清明》的學法,一下就記住並找到正確的魚。
理解詩句的內容,了解其中的思想,這些內容肯定有一定的邏輯性,發揮想像力,想像詩句中描繪的景色或人物的原貌,孩子很快就能背誦下來。
背誦古詩文,可以幫助孩子領悟古人遣詞造句、立意、謀篇和技法的奧妙,可以很好的培養孩子駕馭文字的能力。
比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從這首詩中,孩子可以推斷出的事物有:山、雨、秋天、晚上、明月、松樹、清泉、石頭。每一種事物,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認知,要把這麼多的事物組合起來,形成一首詩,對孩子來說,很是厲害。
其中,這首詩的右側,打亂了左側的圖片,孩子要根據左側的圖片去拼右側的圖,很考察孩子的推理能力,左邊第一個是什麼,右邊的第一個也要是什麼。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是不是可以把右側的圖片剪成小塊,讓孩子拿著拼,我的建議是不要,孩子想像著記憶更能鍛鍊大腦。
再如李賀的《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今絡腦,快走踏清秋。
圖畫中需要孩子拿筆按照數字大小順序連接起來,就能看到詩中的馬是什麼樣子,鍛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和想像能力,在畫的過程中,對馬的形狀有了一定的認知,動手又動腦,提升孩子的發展。
對於孩子來說,打根基還是要趁早,腹有詩書氣自華,腦子裡存儲的內容多了,說話的時候,順手拈來,以後無論是寫作文還是發表演講,都多了更多有說服力的素材,對以後的人生道路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