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透過焦慮的教育表現看出三層社會意義

2020-12-13 瑤童的隨心記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訴你:你儘管很富有,但你沒什麼文化,你沒什麼社會地位,所以你的孩子乃至你的後代都無法步入他們口中的上流社會,上不了好的私立學校。你會怎麼樣?氣憤,無奈,得過且過,還是做出最後一番掙扎?答案就在今天我要講的這部電影裡《起跑線》。

《起跑線》作為印度一部教育題材的影片,層面劇情雖套路滿滿,卻絲毫阻止不了我們感動得一塌塗地。

該影片講述了時尚服裝店老闆拉吉和他的太太米圖靠著自己經商天賦,成為土豪一族。原本在街景裡住著,鄰居和睦,生活安逸,但這一卻為了給女兒皮婭擇校而發生改變。為了孩子不要重滔自己沒文化的路,決不能輸在起跑線,他們不得不搬家到最好學校邊上,我們謂之為「學區房」。搬入權貴一族附近並不代表自己躋身於上流社會,他們不得不說起蹩腳的英語,不得不吃著西餐,喝著紅酒,甚至吃難以下咽的魚子醬以代表自己已融入上流。為了孩子被頂尖私立幼兒園錄取,他們從買學區房到變窮,佔用貧困生錄取名額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起跑線》以其說這是一部教育片,不如說這是一部有關社會階級,種族文化以及人性反思片。該片用一句話來概括:為了不要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引發的人性與社會思考。表面上用了些意料之中的俗套劇情,更深處的是,導演想表達的是:權利,利益與人性醜惡。

今天我就撇開教育表面現象,深入剖析影片中那些社會階級,權利,人性的批判,談談這部電影更為深處的社會意義,同時,也想談一談對此片的理解。

反諷是這部影片的精華,影片中多處的名字與英語,更是諷刺了印度「種姓文化」,窮人可以連名字都沒有,有身份的人才有名字,名字與英語都是階級與權貴的象徵,也是上流階級的象徵。

第一處,當皮婭一家搬進學區房新家,為了自己的名字更加有品味,米圖把自己名字改成米塔,因為名字代表著文化與學識,代表一份地位。

第二處,拉吉一家搬進窮人區住的時候,問鄰居名字,鄰居說的那一句:窮人可以沒有名字。

最後一處是影片結尾:我還是喜歡叫米圖,這也意味著一切回到了原本的樣子,良知的覺醒。

印度種姓制度雖然已廢除,不代表沒有歧視,在貧富差距拉得越大,這種姓文化越能表現得淋漓盡致。

英語也無時不刻出現在影片中,學區房附近孩子父母都說英語,他們不可以自己孩子跟說印地語的皮婭玩,學校面試說的是英語。

每一次出現的名字與英語都是對社會階級的抨擊,更是對種姓文化的諷刺。

影片最後拉吉說:英語、英語還是英語,印度人不能說錯英語,錯了就是一無是處。這樣的結尾更是升華了對文化階級的諷刺

在我看來:導演是一方面想表達自己文化的熱愛,印度作為古代四大文明古國,自身文化博大精深,沒有任何一個國人可以去忘根忘本。另一方面想表達對固化的階級思想憤怒,這種思想不可能因為有一個博學的名字,一句流利的外語就可以改變,就像拉吉所說的那樣:今天我就講英語,但是我真的不會拼寫博學這個單詞。

權利是所有一切的起源,因為權力只是在少數人手中,有了權力就有了利益,教育也變成了一樁買賣,失去教育的初衷與本質

權力人士作為社會金字塔頂端的人,他們可以輕易獲取貴族學校的入學權。而社會最底層的人,他們絞盡腦汁,即使有錢也不能獲得一個學位。

當貴族學校校長被拉吉在全體學生與家長面前揭穿時,她沒有承認這是她的錯,家長也沒有一個站起來鼓掌,這是為什麼?按常理來說,這麼激動人心的時候少不了掌聲,但是此處沒有,只有米塔一個人站起來給丈夫鼓勵。是拉吉演說得不激進嗎?都不是,是所有權貴一族不想捅破這層利益窗戶紙。他們不希望改變這種關係:底層永遠都在底層,工廠永遠可以有廉價勞動力壓榨。如果底層受到良好教育,跟他們孩子競爭,或許他們世代相傳的優越感以及社會地位都會動搖。就像希亞姆說的那樣,誰來伺候你們?

細看電影:政府官員給平民發放物資,一臉兇神惡煞,一生氣,門一關,連大米都不賣給老百姓,就連這小小七品芝麻官都可以因為手裡芝麻大點權力作威作福,何況是手握大權之人呢?

電影最後,當拉吉在臺上曝光自己與貴族校長所作所為時,臺下只有兩位家長想要站起來,但都是被自己愛人示意不要發出聲音,最後,只有米圖站起來給丈夫鼓掌,給公立學校孩子們鼓掌,因為他們害怕孩子上不私立學校,害怕得罪這權利鏈上的任何一個人。

在我看來,這些細微的電影細節,只不過想表達,權利是個魔力的東西,一旦手握權力,就會捨不得放下,因為所有的一切因為自己而發生改變。即使是貴族學校校長那種女僕出生的人,曾經她同情窮人,因為自己出生就是窮人,但在權力面前,她已經忘了身為校長的初衷,她享受著被人捧起來的感覺,她也害怕哪一天沒有人求於自己,失去權力手杖,操控不了任何人。

人性醜惡在利益面前,一覽無餘,赤裸裸地顯現出來。

拉吉夫婦的自私與窮人希亞姆一家的善良無私形成對比,看似對一切為了孩子,其實是為了自己。

拉吉夫婦在經過幾番面試,加上為了孩子自己努力學習,卻無法給孩子報上私立頂尖幼兒園。一場場的落空,讓拉吉夫婦看到了最後一個希望:貧困兒童錄取名額。他們為了佔上這個名額,從土豪一族變成窮人一家,上演了滑稽搞笑的一幕,成為了窮人希亞姆一家鄰居,希亞姆一家不計前嫌,還跟他們成為了朋友。

希亞姆善良,帶著拉吉去工廠上班,甚至不顧自己人身安全,碰瓷豪車就是為了給皮婭湊夠學費,自己儲備說不夠多,還可以慷慨解囊,足以看出:窮人雖窮,但是有人性。拉吉夫妻 最後被他們感動,良知覺醒,才懂得教育最本質的不是學校有多漂亮,校服有多美,英語說得有多流利,而是學做人,做一個心懷感恩善良的人。

電影最後,米塔不叫米圖了,還是叫回了米圖,皮婭坐也上了公立學校校車。也意味著:皮婭終將在一個友善的學校學習成長。

在我看來,導演之所以這樣設定劇情,是想提醒那些「雞娃父母」,焦慮的總想讓孩子先跑,跑得太急已經忘了腳下路是什麼?也想提醒父母不要忘了教育的本質是學習做人,先做人,後學習,就像拉吉說的那樣:做一個好丈夫,好爸爸。

結語:

《起跑線》這部印度電影,看似為了孩子學習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引發的一系列故事,實際上是折射出社會不公,手握權力的貪婪與人性自私三個層次的社會意義,然而在我們國家,又比他們能好多少?穿著尿不溼就開始奔波各個早教機構,各種培訓班,各種補習班。還有各種入學面試,查看家長學歷等等。

之所以這部電影能在中國反響劇烈,正是這些故事情節戳中了中國家長的痛點,引發共鳴。

相關焦點

  • 《起跑線》:透過焦慮的教育表現看出三層社會意義
    《起跑線》作為印度一部教育題材的影片,層面劇情雖套路滿滿,卻絲毫阻止不了我們感動得一塌塗地。《起跑線》以其說這是一部教育片,不如說這是一部有關社會階級,種族文化以及人性反思片。該片用一句話來概括:為了不要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引發的人性與社會思考。表面上用了些意料之中的俗套劇情,更深處的是,導演想表達的是:權利,利益與人性醜惡。
  • 《起跑線》,名校的並非人生贏家的終點,堅持教育的本心更為重要
    有一句非常熱門的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讓多少父母為之奔波,不論物質還是教育,一切都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環境的壓力下,很多父母認為有了好的教育,就會考上好的大學,找到好工作,才能在社會上立足。透過印度電影《起跑線》,我們似乎找尋到了對於起跑線新的認知。
  • 《起跑線》「英語就是印度」視頻 你的起跑線你說了算
    視頻「英語就是印度」闡釋了電影《起跑線》裡這對印度虎媽爸媽的擇校原因——英語。而對於妻子的教育焦慮,貓爸拉吉則保持了一份清醒,他語帶嘲諷地說,「我發誓今天只說英語,因為英語就是印度,印度就是英語」,可以看出他表達了對這種社會現狀不滿和調侃。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道出了多少顧佳式的教育焦慮
    二十世紀以來,一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直深深紮根在中國父母的心裡,融化在他們的血液裡,落實在他們的行動上。從五花八門的奧數班、強化班、全科輔導班等學科類輔導,到鋼琴、舞蹈、演講、吉他等興趣技能培養,再到讓孩子出國遊學、各種冬夏令營的實地體驗,家長們砸鍋賣鐵、大房換小房等操作,也要讓孩子不能落後於人的瘋狂,不禁讓人心生感慨。
  • 《起跑線》"英語就是印度"視頻 你的起跑線你定義
    影片以荒誕不經的曲折情節、輕鬆幽默的敘事手法層層拆解著當代家長的教育焦慮,令人捧腹。而對於妻子的教育焦慮,貓爸拉吉則保持了一份清醒,他語帶嘲諷地說,「我發誓今天只說英語,因為英語就是印度,印度就是英語」,可以看出他表達了對這種社會現狀不滿和調侃。
  • 《起跑線》,電影中投射的教育理念,引人深思
    近幾年,印度教育意義題材電影進一步打開了中國電影市場。憑藉出眾的文案劇本與救世價值,在國內領起了印度式的青春熱潮。於2018年清明檔上映的外文影片《起跑線》,被稱作「神級影片」。這部電影採用詼諧愉快的喜劇風格,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充滿藝術的故事。
  • 幼兒園裡不學習,孩子就會輸在起跑線上?老師:都是父母太焦慮
    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幼兒園裡不學習,孩子就會輸在起跑線上?老師:都是父母太焦慮!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又是新的一年了。星期一,我把我三歲的兒子送上了幼兒園。小孩子在第一天上幼兒園時,表現不錯。他沒有哭泣或製造麻煩。在開心地向我告別之後,他開始了在幼兒園的新生活,他在玩耍時忘了它。
  • 家長警惕「起跑線焦慮」
    眾所周知在印度這個國家,教育階級的不平等十分的明顯,且有著比中國更加殘酷的考試競爭。要想真正躋身上流的社會,光有商業上的成功是不夠的,因為這樣還是會受到上流社會的排擠和冷眼,所以很多印度的中產家庭都渴望讓自己的孩子去上一個最好的學校。
  • 印度教育類電影《起跑線》,什麼才是真正的起跑線?
    從預告片來看,電影《起跑線》講的似乎就是這樣一個故事:社會被分為上中下三等人,上流社會的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最好的教育,中等人的孩子為接受更好的教育絞盡腦汁,而窮人的孩子卻徘徊在失學的邊緣。看上去同樣是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但有人的起跑線旁邊停了一輛有司機的車,有人的起跑線上卻荊棘密布。
  • 董卿回應美國生子:只是為了教育丨3個社會效應剖析「教育焦慮」
    或許,他們中的很多人也都會說:「我們也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教育!」可能真的都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吧?03為什麼遇到孩子教育問題,這些明星、精英階層,也會有所焦慮?三個社會效應深度剖析原因:1、階層固化什麼是階層?
  • 教育/上大學的意義在於社會人格的養成
    上大學文化意義,在於社會人格的養成李敬澤:我們中國過去的古典教育,古典知識沒有多少,就那幾本書,主要是在教做人。我們現在的教育不大教做人,作為一個社會人,一個今後要正當生活的人,應該是怎麼樣的。我們在生活中自己摸索順了,境遇也順了,這人還算順溜。如果自己擰巴,境遇再不順,這人就成擰巴精了。
  • 父母的焦慮,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此前,曾上映一部印度電影《起跑線》,講的是一對中產階級的家庭為孩子選擇幼兒園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印度,但裡面的情節特別中國化,好像講述的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可問題是,焦慮的家長,加上流水線一樣的各種培訓,真的能夠成就我們的孩子嗎?對此,我深表懷疑。
  • 以《起跑線》為例,解讀印度教育類題材電影的美學特點和社會意義
    《起跑線》於2017年在印度上映,講述的是印度一對中產階級夫婦,拉吉和米圖,為了能讓自己的女兒進入私立名校上學而進行的各種努力。他們買學區房、試圖躋身上流社會,然後又想託關係走後門,甚至寄希望於神明,但是這一切都失敗了。最後他們採取了非常手段,搬去貧民窟假裝窮人,竊取政府給窮孩子的上學名額。但是最後,他們還是放棄了私立名校。
  • 用法律給孩子畫好教育起跑線
    其中明確規定,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不得開展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校外培訓機構等其他教育機構不得對學前兒童開展半日制或全日制培訓。多年來學前教育搶跑現象屢禁難止,與以往整治行動相比,法律層面的明令禁止,無疑更具權威性和震懾力。
  • 關注孩子教育 劉濤主演的《起跑線》會販賣焦慮嗎?
    由劉濤、李光潔、穎兒等主演的電視劇《起跑線》殺青了,這是一部圍繞幼兒教育問題的電視劇。《起跑線》以四組不同家庭作為故事的切入口,展現了面臨「幼升小」家庭的生活問題,在孩子教育問題面前,八位父母的「育兒觀」相互碰撞,幾人也從「不敢苟同」到「求同存異」。
  • 「贏在起跑線」的易烊千璽:被內卷吞噬的童年和被放大的教育焦慮
    易烊千璽媽媽在李詠的節目《熟悉的味道時下,「雞娃」已經風靡家長圈,教育內卷下的競爭,內核越來越白熱化、低齡化,還有被競爭吞噬的童年,讓人不禁探究搶跑的意義是什麼,如何定義輸贏,而贏的標準是什麼「讓孩子贏在起跑線」這句包裹著成功學糖衣的口號,讓多少家長在教育的洪流中暗自較勁、攀比、競爭,生怕自己的娃比別人落後,不如別人優秀。
  • 邵光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消解焦慮
    我國當前的教育,面臨著市場經濟、產業化和公益性等各種因素相互糾纏的困境。其最大的問題是教育意義的迷失,不僅讓受教育者找不到前行的方向,也使得社會發展缺少了精神的引領,不斷產生和放大焦慮。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提出了社會的兩大生產,即物的生產與人的生產,這兩種生產的進行都離不開教育。
  • 當下保持高考時間不變,才是一個成熟社會應有的表現
    可是朋友最近很焦慮,覺得學校一直沒有複課,孩子平時呆在家中,沒有得到很好的複習,而且學習效率不是很高,很擔心孩子的學習成績。言外之意,可以看出朋友對孩子的不信任,對孩子也沒有足夠的信心,似乎覺得這個時間段其他孩子都能夠學好一樣,他非常希望高考能夠延期,這樣孩子複課後,就會有充分的時間複習功課! 我想朋友的焦慮,也是所有高三家長以及學校和老師們的焦慮,更是當下整個社會的焦慮!
  • 你的孩子是否輸在了起跑線?電影《起跑線》,深思我們的教育理念
    既幽默又有啟發意義,非常具有觀賞性。這部《起跑線》就是一部具有這樣特質的印度神作。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一起聊聊這部關於教育的電影。《起跑線》講述的就是一對印度夫婦想要改變女兒的命運,努力送女兒進入名校的故事。之所以產生想要送女兒上名校的想法,是因為他們親身經歷過沒有上名校,所以才導致現在的狀況。他覺得就是那種失敗的教育,才讓他們只能呆在中產階級。
  • 印度的《起跑線》,教育的起跑線由誰來定義
    又一批孩子,共同站在了起跑線上,在其仍尚顯稚嫩和青春的人生裡,經歷了也許是第一次重要的洗禮。雖然如今高考的意義已經大不如以前了,但仍不失為底層人們改變命運的,一條較為公平公正的路線途徑。02印度2018年有一部電影——《起跑線》,講的就是關於一個印度普通家庭為了爭奪孩子教育的,所謂的「起跑」優先權,而絞盡腦汁的用盡手段和其間陷入的種種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