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歲歲年年花相似,年年歲歲人不同」。
2020年,註定是個不平凡的一年,國內的高考、中考在經歷了接踵而至的疫情、時間延期、高溫、暴雨等,各種困難不易和突發情況後,終於圓滿結束。
又一批孩子,共同站在了起跑線上,在其仍尚顯稚嫩和青春的人生裡,經歷了也許是第一次重要的洗禮。
雖然如今高考的意義已經大不如以前了,但仍不失為底層人們改變命運的,一條較為公平公正的路線途徑。
02
印度2018年有一部電影——《起跑線》,講的就是關於一個印度普通家庭為了爭奪孩子教育的,所謂的「起跑」優先權,而絞盡腦汁的用盡手段和其間陷入的種種困境。
學區房,私立名校,徹夜排隊求入學報名表,學校對孩子的面試筆試,甚至充分利用一些關係手段,千方百計佔用貧民區的入學資源等等。
如果說,《摔跤吧爸爸》講的是逆境中,正確的家庭教育是引導孩子成長的真諦,《起跑線》則道破了孩子教育過程中,在社會中種種真實存在的焦慮。
影片圍繞一個集市服裝小商販的三口之家,如何費盡心思,不惜一切代價,周旋於各色人物、各個場景之間,買學區房、找關係、走後門、甚至「偷走」貧民窟小孩的上學名額——只為讓女兒進入頂級名校。
這樣看來,有些文化是通用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已經深深烙入了印度社會的教育思想體系。
03
影片中的男主角,拉吉,有自己的服裝工作室,其實也已經算是有錢的中產階級,至少沒有拖印度平均GDP的後腿;他有自己的人脈,自己的社會資源,認識可以幫助自己弄到證件的政府人員。
電影中的女主角,「虎媽」米塔,和我們國家很多普普通通的父母一樣,因為她和丈夫小時候沒有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她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也重走這條人生路,必須要讓孩子上頂尖學校,為之不惜付出金錢與任何代價。
起初,夫妻二人為了讓孩子進最好的學校,偷學了「孟母三遷」的真諦,從住了幾十年的「貧民區」,搬到了環境優越的「富人區」。
當一家搬到富人區後,為了給學校的面試官留下自己是上流人士印象,夫妻兩人不惜金錢,置辦了迪奧、香奈兒、普拉達等奢侈品,裝扮一身。
然而,富人也不是那麼好當的,很多事情並不是想像起來那麼簡單。出入豪車、一身名牌,也並不意味著你可以融入「富人」這個圈子。
在印度,即使是富人與富人之間,也存在彼此細化的階層界限,也有著各自的封閉朋友圈。
比如說,說英語的瞧不起說印地語的,就像真正的婆羅門、剎帝利傳統貴族富人,瞧不上從吠舍,首陀羅爬上來的土豪富二代一樣。
當然,在現實中已經逐漸階層固化的印度社會裡,能夠爬上來的也微乎其微。
在那些富人的眼裡,拉吉就是一個小丑,所有的小孩都不跟拉吉的女兒一起玩,因為覺得她是服裝店老闆的孩子,不會說英語。
妻子米塔有一句話印象深刻,她說:「在我們國家英語不光是一門語言,還是階級」。
04
這是靠運氣的事,那我們的運氣是不是很差。
此路不通,怎麼辦?
後來,夫妻又二人得知,貧困家庭的孩子,也可以依據政府的優惠政策申請入學。於是,夫妻二人又迅速轉換身份,帶著孩子去到了一個,比以前住的還要貧窮的貧民區。
通過申請貧困家庭學生名額,實現了自己的願望,讓孩子進入了最好的學校進行學習。
拉吉假冒窮人並且讓自己的女兒去了好學校,而本來符合條件的鄰居普拉卡什的兒子,抽籤沒有抽到名額,天真的孩子問了這句話,這一幕看的人很心酸。
「這是靠運氣的事,那我們的運氣是不是很差。」
影片中,當父親的不想給孩子灌輸這個社會本就不公平的現實,讓孩子覺得並非自己不好,而是因為自己的運氣太差。
——當然,殘酷的現實中,這往往是得利佔便宜的一方,會給被「公平」淘汰的一方灌輸的思想,卻不知道有些人為什麼總是運氣好,有些人卻常常得不到命運的眷顧。
整個印度社會的現實是,有些人成功就是那麼簡單,而有些人就要生活的那麼苦。
起跑線雖然還是一條線,但是在優秀的教育資源逐漸成為一門生意後,已不再是一條絕對的直線,它,已經變成了——靠運氣的事。
05
聞名遐邇的衡水中學曾經的一年一度的開放日,一位父親舉著吊瓶,帶著連續四天發高燒到38、39度,正在輸液的女兒前來參觀,只為她告訴她:孩子,只要你和他們一樣努力,運氣也一樣不會差——一定能考上。
雖然我們為人父母,也會時不時羨慕和自慚於別人能「花650萬美元買學送女兒上斯坦福」的能力,自己卻只能咬緊牙關,不惜身體,擠出有限的時間和金錢,讓孩子上沒完沒了的補習班。
也許,人與人之間這樣巨大的差距,我們很多普通人窮其一生也無法彌補。但 「我們沒文化,但是會竭盡所能,希望孩子能有文化,有出息」,「我們無法改變,但希望孩子能夠改變」。
這樣類似的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美好願望,在支撐著我們,引領著孩子繼續奮足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