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董桂美,2015年12月,我從雲南西雙版納嫁到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
2016年6月起,我有幸成為納雍縣509名扶貧特崗中的一員,工作地點在納雍縣維新鎮魚塘社區。從此,我就以魚塘社區為家,把魚塘群眾當親人,用實際行動帶領大家脫貧致富。通過我和大家的努力,僅僅花了半年時間,魚塘社區就走出二類貧困村行列,貧困發生率從10.14%降至4.63%。
一到魚塘社區,我就投入到高強度的工作中,由於社區幹部都不懂電腦,我不僅要把扶貧工作抓好,還要兼顧做全村工作的所有軟體資料。
儘管上崗之前,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我作好吃苦受累的準備,可「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模式還是讓我有些措手不及——白天餓著肚子走訪,晚上熬夜整理資料,周未回家也成了奢望。 退出貧困村行列後,設法鞏固脫貧成果、防止群眾脫貧後返貧、完成剩餘貧困人口脫貧任務,是我和同事們需要不斷探索的難題。
結合魚塘實際,施行產業扶貧。2017年,我們幫助該村成立了魚塘村現代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土雞養殖項目,覆蓋所有檔案立卡貧困戶。除了吸納貧困勞動力到合作社務工增收外,所得收益都按比例給貧困戶分紅,3年的分紅資金近7萬元;2018年,向省農委申請了14。4萬元的幫扶資金,用於發展能繁母牛養殖,惠及17戶農戶,產生經濟效益10餘萬元;今年疫情過後,動員了全村734名勞動力人口外出務工,人均每月增收2500元;因地制宜地組織群眾發展瑪瑙紅櫻桃、刺梨、辣椒、南瓜、馬鈴薯種植,真正達到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
平常我在村裡,丈夫在七星關,一個家變成了兩個家。繁重的工作壓力,讓我們聚少離多,一次流產經歷也曾讓我痛苦不已。但去年8月,我們的寶寶出生了,給我的家庭帶來了不少歡樂。 今年正月初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分頭值班值守,在工作群裡得知村裡人手不夠,我狠心地把孩子丟給婆婆,提前結束產假,投入到緊張的疫情防控中。 脫貧攻堅是場持久戰,忙起來的時候,常常幾個星期不能回家。今年9月初到10月底,我在村裡忙了一個多月才回家。離開家時孩子才學站,回去時孩子都會走路了。儘管經常和孩子開視頻,但由於長時間不見,見面時孩子都不理我了。
這是我嫁入貴州後的第一份工作,4年多的辛苦與付出,讓我收穫良多。如今,看著魚塘社區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我心裡總有一種自豪感。 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我將繼續為社區群眾服務,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來源 貴景網
作者 楊英
編輯黃鎮華謝佳傑
編審 成嘉廷 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