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一段扶貧路 一生火把情丨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扶貧...

2020-12-16 天眼新聞

一段扶貧路,一生火把情……我叫楊勇,是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的扶貧特崗和村支部書記。2016年春天,我懷揣著夢想,來到火把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

楊勇和貧困戶合影

火把村平均海拔1750米,曾是姑開鄉的深度貧困村,典型的少數名族聚居村落,苗族彝族人口佔了70%以上,2014年貧困發生率44%,脫貧攻堅任務重。記得報到的那天,從姑開鄉政府出發,摩託車在泥濘路說路上顛簸了近1個小時才到火把村。到了村裡,沒有水,沒有食堂,辦公室騰出一塊就是宿舍。但這並沒有影響我的工作激情,稍加安定我就投入戰鬥。 翻山越嶺,這是我對火把村火把箐組的印象。該村民組只有唯一一條橫臥在懸崖上的山路,從村委會往返就將近三個小時,而且坡陡路滑,出行很不安全。孩子到大寨上學,起早貪黑,要隨身配備手電筒。

「要是能把路修好,我們就沒那麼苦啦!」第一次到火把箐走訪時,群眾就這樣告訴我。我當時心裡一點底都沒有,但還是果斷地答應了他們會把路修好。

2018年,我把火把箐的通組路形成書面報告,向鄉裡申請修路。得到批覆後,6月,我們帶著縣交通局的工作人員開始測量路段。但修該路段需要開山破巖,找了好久都沒有一個施工隊接手,後來還是請縣裡面的相關單位聯繫了湖北的一個施工隊修建。資金到位、路線劃定,施工隊就緒,但在土地協調上又遇到了問題。該路段涉及到其他村民組的土地,很多群眾不願讓地。我們到晚上就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連續跑了十幾天,腳底都磨出了老繭,村民們才全部答應讓出土地。火把箐的通組路這才得以動工修建,2019年底完成。我們村人手不夠,要把國家的惠農政策宣傳到位,開群眾會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可剛開始,很多群眾不願意來參加群眾會,我們只能慢慢做工作,漸漸地,我們的群眾會從十幾人到一百多人。每次開群眾會,都是我宣講,這一講就是4年多。幹群齊心,齊力斷金。現在,火把村發生了極大變化。新修了村委辦公樓,組組路相通、戶戶路相連,農戶院壩整潔乾淨、物件擺放整齊、水直接到戶,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農戶收入高了,很多群眾買了小轎車……2019年,火把村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78%,穩定脫貧,今年貧困發生率降為0。

楊勇走訪貧困戶

記得火把村的一位苗族老人楊貴英對我說過,她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姑開街上,而現在,她大學畢業的孫子買了車,經常帶她到縣城裡逛,她對幹部們說:「真沒想到會過上現在的日子。」四年多來,我從一名扶貧特崗到村支部書記,回想起過去的點點滴滴,有辛酸,也有感動。但能見證火把日新月異的變化,又非常欣慰,自己和同事們的付出終究有了回報。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恩宇整理

見習編輯李貝多編輯肖慧編審田旻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老金」搬遷記丨納雍縣昆寨鄉永久村「扶貧特崗...
    我叫付夢,2016年5月,沿著著蜿蜒崎嶇的山路,來到貴州畢節納雍縣昆寨鄉永久村擔任「扶貧特崗」。當時看著兩層的小平房,3間小辦公室和2臺電腦。雖然簡陋,但我壯志凌雲,這是我夢開始的地方!時間很快,一晃就過了5年,在這5年裡,有辛酸、有淚水、有同情、有笑語。
  • 「我的扶貧故事」心中有情 心中有責丨納雍縣勺窩鎮中心幼兒園副...
    我叫張曉夏,是納雍縣勺窩鎮中心幼兒園副園長。2019年7月18日,我接到鄉鎮工作員的電話,告知我到黃河社區結對幫扶貧困戶。當時的我既激動又擔心。激動的是可以投入到這場戰役中,擔心的是自己沒有扶貧經驗,害怕做不好工作。對此,我惡補脫貧攻堅相關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三地扶貧人 一生扶貧情|遵義市匯川區沙灣鎮人民...
    在脫貧攻堅基礎設施戰場上,我帶領部門、村(居)打響了從危房改造、老舊房屋整治到「三改三化」,從通村通組公路到農村安全飲水等一場又一場硬仗。在大家的奮勇拼搏下,我們建設了通村路13條63.5km、通組路79條173.979km,實施了安全飲水工程項目14個,覆蓋農戶1170戶、4792人。
  • 「我的扶貧故事」高慶平:扶貧讓我做了此生最有意義的兩件事
    我叫高慶平,是貴陽高新區稅務局職工,今年5月份剛退休,曾是稅務局在習水縣和納雍縣對口幫扶村的扶貧隊隊長。 扶貧讓我做了此生最有意義的兩件事:一是在習水縣大坡鎮的裕民村,幫助癱瘓在床16年的女孩袁小霞重新「站」起來,找到了營生。二是在納雍縣化作鄉的大營村,讓6個村民組 328 戶人家1000多人,用上了方便衛生的自來水。
  • 「扶貧故事」情灑扶貧路——記竹山上庸鎮桃子灣村駐村第一書記
    情灑扶貧路——記上庸鎮桃子灣村駐村第一書記 賀華 看到這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看在眼裡、甜在心頭,紛紛誇讚有這樣一位「好書記」、「女豪傑」,她就是縣人防中心駐上庸鎮桃子灣村第一書記賀華。不怕困難勇挑扶貧重擔桃子灣村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切切家鄉情丨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康...
    我叫康其軍,現任貴州黔東南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是一名土生土長的丹寨人。今天我就與大家分享我的脫貧故事揚武鎮位於丹寨縣中南部,全鎮共轄23個村(居)民委員會,1個移民社區,有貧困村20個,其中深度貧困村10個,建檔立卡戶3044戶12438人。
  • 「我的扶貧故事」舉著青春當火把 照亮自己的人生|共青團鐘山區委...
    我叫黃怡,是共青團鐘山區委工作人員,也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2016年7月,我主動請纓,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這些年,一直奮戰在脫貧攻堅的路上。在汪家寨鎮左家營村駐村的日子裡,我入戶走訪貧困戶80戶360人,解決群眾實際困難40餘件。
  • 「我的扶貧故事」「電」亮山鄉脫貧路丨鳳岡縣蜂巖鎮龍井社區駐村...
    我叫羅文武,是鳳岡縣蜂巖鎮龍井村駐村幹部。我是農民的兒子,能幫助村民們多做點脫貧致富的事兒,是我一生的榮幸。2017年初,農曆新春佳節剛過,我就被遵義鳳岡供電局黨委選派擔任蜂巖鎮龍井村駐村幹部,接過了前任駐村幹部肩上的重擔,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龍昌禮:五年扶貧路 一心為人民
    我叫龍昌禮,2015年至今一直在基層開展脫貧攻堅工作。5年的扶貧經歷,是我這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2015年10月,我到普安縣興中鎮工作,任鎮黨委委員、和諧辦主任,分管全鎮脫貧攻堅工作,同時包崧巋村。當時,從縣城到興中鎮的公路正在擴建,路面坑坑窪窪,隨時堵車,20多公裡的路程有時需要2個小時,鎮裡很多村組都還是泥巴路,我經常自詡在村裡工作是當「山大王」。
  •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2020-12-15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三子」連心扶貧路丨錦屏縣河口鄉塘東村前沿...
    截至2020年12月11日錦屏縣脫貧攻堅「迎國檢」結束,我參與駐村扶貧工作已有1124天。回望駐村往事,一陣陣「幸福甜」和「成就感」湧上心頭。  這是我駐村扶貧3年來的一份「成績單」。我叫龍運行,是錦屏縣政協辦的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受組織委派到錦屏縣河口鄉塘東村駐村。
  • 「我的扶貧故事」黃鵾鵬:扶貧,累並快樂著
    「累並快樂著」,我經常這樣描述扶貧工作。我叫黃鵾鵬,是縣體育發展中心主任,2019年6月,我掛任龍街鎮黨委委員、副書記,下沉到村,開展扶貧工作。初到龍街鎮奢基姑村,我發現該村大部分土地屬於高海拔山區,自然條件惡劣,農產品生產效益低,群眾發展種植積極性不高,加之當地村民發展觀念較為落後,長期以傳統種植方式為主,發展內生動力不強,扶貧之路困難重重。
  • ...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站長劉傑
    背著行囊,懷揣夢想,放棄大城市的繁華,我踏上了這片民風淳樸、發展後勁十足的土地——黔東南州鎮遠縣金堡鎮。  我叫劉傑,現任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中成長 無悔人生路丨安龍縣海子鎮箐口村第一...
    我叫熊隆芳,2018年1月30日,根據組織安排,我被派選到安龍縣海子鎮箐口村做駐村第一書記。  到村的第一天,車走在泥巴砂石路上,翻越叢山峻岭,走過了彎曲的道路,終於來到了箐口村村委會,我心想:交通不便,離縣城太遠,文化教育跟不上,這將是我一大挑戰。
  • 舍小家為大家 | 我的扶貧故事
    舍小家為大家 | 我的扶貧故事 2020-12-21 18: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精神永伴我前行丨獨山縣上司鎮打羊村駐村...
    6年前,「扶貧」只是我在新聞信息上看到的字眼,2015年9月在我踏進玉水鎮那一方熱土時,從此與「扶貧」結緣。2019年2月14日起,有幸到貴州黔南獨山縣上司鎮打羊村開展駐村工作。在尖刀排的領導與戰友的幫助下,我順利完成打羊村產業專班的各種工作任務,實現我村365戶貧困戶產業利益聯結全覆蓋,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羅鳳:扶貧路艱辛更暖心||文興智:從...
    「故事」,因此我的扶貧同事笑說:「耶,你扶貧還混得個『姑媽』當呢!」 我叫羅鳳,貞豐縣永豐街道辦事處職工,2018年3月單位選派我到巖魚村駐村幫扶,聽到駐村雖恐懼卻也義無反顧前往,真心做好幫扶。 同年8月,扶貧動態調整新識別了5戶建檔立卡戶,我抽到了王吉熙家進行幫扶工作,也正是這戶人家讓我感受到扶貧路艱辛卻也暖心。
  • 「我的扶貧故事」七年風雨扶貧路 只為鹿窩換新顏丨息烽縣鹿窩鎮...
    認真監督扶貧工程建設標準和質量2014年大學畢業,我通過息烽縣事業單位考試招錄到被稱為「邊、遠、窮」的鹿窩鄉(2016年撤鄉設鎮)。作為一名有志青年,我主動請纓來到扶貧工作站,我認為青年就要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為人民利益譜寫奮鬥的華章。
  • ...這份工作讓我收穫良多丨納雍縣維新鎮魚塘社區扶貧特崗 董桂美
    我叫董桂美,2015年12月,我從雲南西雙版納嫁到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2016年6月起,我有幸成為納雍縣509名扶貧特崗中的一員,工作地點在納雍縣維新鎮魚塘社區。從此,我就以魚塘社區為家,把魚塘群眾當親人,用實際行動帶領大家脫貧致富。通過我和大家的努力,僅僅花了半年時間,魚塘社區就走出二類貧困村行列,貧困發生率從10.14%降至4.63%。一到魚塘社區,我就投入到高強度的工作中,由於社區幹部都不懂電腦,我不僅要把扶貧工作抓好,還要兼顧做全村工作的所有軟體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幫扶需堅持丨黃平縣新州鎮新莊村同步...
    經常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也曾心存疑慮。  如今,我可以很肯定地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成效顯著!  駐村以來,通過對貧困戶基本情況的了解,我才真切體會到扶貧這項工程是何等的重要和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