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中有哪些令人細思極恐的故事?古人的價值觀看不透!

2020-12-10 騰訊網

文┃拾荒雜談

(本文為拾荒雜談原創,抄襲必究,歡迎轉載!)

孝敬長輩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品德,也是華夏文化圈和異域文化最明顯的區別之一。中國人的孝順之觀念可以說自上古就有之,傳到後來越來越重視。隋朝延續至清朝的法律中有遇天下大赦而罪無可赦的「十惡之罪」,其中就有不孝之罪。而在隋朝之前,統治者們對孝道也非常重視 ,只不過很少納入重罪之中。

比如古代帝王的諡號之中一般都是要加上「孝」字,漢朝除高皇帝劉邦外,其餘實際稱帝執政的劉姓皇帝的諡號中都帶有孝(光武帝:???),像漢武帝為漢孝武帝,漢宣帝為漢孝宣帝等。由此可見古代對「孝」該有多重視。甚至為了弘揚孝道還專門彙編了許多古代孝敬事跡組成「二十四孝」來宣揚孝道。

然而雖出發本意是好的,但「二十四孝」中有很多的事跡並不都是值得學習的,有些事跡在行事上還異常詭異,令人很難贊同。就比如下面幾例,簡直令人細思極恐!

埋兒奉母

「埋兒奉母」主要講的是有一東漢人,名為郭巨。他因分家時獨自不要家產而選擇奉養老母親,可自身又無什麼商業才能,於是慢慢家道中落,到了後來已經快到無米下鍋的地步。無奈之下,只好和妻子商量:兒子和母親不能同時贍養,現今來看,只好埋了兒子,省下口糧侍奉母親。

就在挖坑之時,忽現天賜良金,於是有了足夠的錢財,便可同時養育孩子和贍養母親了。

「埋兒奉母」這個故事看似是至誠的孝道事跡,然而有兩個點很值得推敲。

一是為了贍養母親而將孩子活埋,以求節省口糧給母親。先不說一個小孩子能吃多少口糧,就單單說郭巨的老母親日後必定會知道這件事,以老人的想法來看,她的繼續生存就是建立在活埋孫子之上,必定會鬱鬱而終,那郭巨夫婦是孝順還是不孝?假若老母親知道孫子這樣子能讓她活下去,反而開心享受,那這樣「冷血」的長輩是否真的值得孝敬?

二就是「天賜良金」可以完全確定不可能是老天的事,那麼如果這個事跡是真的,「埋兒奉母」之事可能是掩蓋金子的來源而捏造出來的。或者沒有挖到金子,而孩子最後也被活埋。這又回到了上面的那一點上。

從這裡看,「埋兒奉母」不僅價值觀有問題,真偽度上也值得考究。

扼虎救父

網上盛行的「滑鏟」其實早在晉朝就有這種行為。晉朝人楊香,十四歲時和父親上山割稻子。忽然從山上跑下來一隻猛虎,直接將楊香父親叼走。楊香此時手無寸鐵(鐮刀:???),在這情急之時,直接跳到猛虎身上,用雙手扼住老虎的脖子。片刻後,猛虎喘息困難,遂放開楊香父親,往深山逃去。

以華南虎為例,平均體重150公斤,身長2.6米,咬合力450公斤。就這麼一個龐然大物,要說武松喝醉了膽大敢去挑戰還能有點可信,但要說一個十四歲的少年,赤手空拳掐住老虎的脖子能夠讓老虎退縮,這不是比「滑鏟」還要「滑鏟」?當然,這份孝心是值得表揚的,只是這事跡未免也太假了一點。

湧泉躍鯉

還是東漢時期,有一人名叫姜詩,他運氣比較好,娶了一個相當賢惠孝順的妻子,名為龐氏。姜詩的母親有兩大嗜好,愛喝長江水,喜吃長江魚。但因為住的地方距離長江有點距離,於是龐氏每天都要早早起來去挑水買魚,以供養婆婆。可能是時至冬天,寒風特別冷冽刺骨,龐氏在回來的路上因為寒風的原因晚歸了一會兒,耽誤了飯點。結果姜詩認為龐氏這是開始對奉養母親不耐煩了,便一紙休書將龐氏趕回娘家。

姜詩母親得知這件事便要求姜詩去將妻子接回來。龐氏回來之後,天有所感,遂在姜詩家院的井中打通了長江地下水,甚至每天還有魚兒蹦出,這即是「湧泉躍鯉」。

不談事跡究竟有多誇張,單看姜詩對待妻子的態度很明顯就有問題。不問理由,只因晚點便能將相濡以沫的妻子休掉。漢朝舉孝廉,認為孝順的人執政也絕對佳,但姜詩此舉難道不是剛愎獨斷之行?雖然女性在古代的歷史地位不高,可如此沒來由的猜疑和貶低,一面捧高了孝道,一面又將女性的地位踩低,這樣的孝順事跡到現在還能大行其道?

二十四孝之中奇怪的孝道事跡遠不止上面幾個,比如還有嘗父親排洩物判斷父親身體的「嚐糞憂心」,行為正不正常不說,單就衛生情況而言,也是非常不適合倡導的。

聞雷泣墓

說了這麼多二十四孝中的詭異之處,當然不是為了表明古代孝道不可取,比如「聞雷泣墓」的事跡就非常正常且感人。但是時代在進步,思想在進步,我們要傳承不是指所有的東西都要傳承,而是有目的地進行甄選,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就比如新時代的「二十四孝」,既符合現代價值觀,事跡又感人肺腑,行為舉措又不誇張虛假。這才是對文化最好的傳承。

相關焦點

  • 元代學者把民間流傳的孝子故事加以篩選,形成了《二十四孝》
    正是基於此,元代學者把過去千年來民間流傳的孝子故事加以篩選,並在此基礎上選輯了《二十四孝》。關於「二十四孝」究竟是何人所輯,學術界也頗有爭議,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認為是由元代郭居業所輯,此說法的主要依據是清代潘守廉在其所著的《二十四孝圖說並詩》一書中的記載:「至元朝郭居業始將伊古以來孝行卓著者集二十四人,名二十四孝,以昭後世。」
  • 《二十四孝》中的兩位孝子,挑戰了人性的底線
    《二十四孝》中的兩位孝子,挑戰了人性的底線「孝道」是中國數千年來根植在骨子裡的道德要求,不僅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要求,更是國家和社會對個人的要求。《爾雅》中對「孝」的解釋是這樣的:「善事父母為孝」。從說文解字的角度看,「孝」字是「老」與「子」二字的結合,指的正是老幼之間、長輩與晚輩之間應該恪守的倫理綱常。
  • 二十四孝故事及圖片匯總
    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古代有不少孝子的故事, 其中流傳甚廣的是「二十四孝」.二十四孝故事:1. 孝感動天。遠古帝王舜年輕時, 父親、繼母和異母之弟多次想害死他, 但舜仍然對父母孝敬,對弟弟慈愛。
  • 讀二十四孝有感:弘揚新時代孝道
    小編想我國傳統文化淵源長久,優秀傳世之作更是數不勝數,其中就有二十四孝這樣的經典作品,小編今天就給各位讀友講講對孝道的理解:影響是一種傳承取精華去糟粕二十四孝的核心就是傳統的孝道,而孝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很深的影響力。
  • 華山「二十四孝」全景雕塑郵票首發
    華山「二十四孝」全景雕塑郵票首發     10月31日,在華山「二十四孝」雕塑群景區前工作人員展示當日首發的24孝全景雕塑郵票。
  • 中國二十四孝經典民間故事雙語版匯總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英語故事>正文中國二十四孝經典民間故事雙語版匯總 2015-08-21 17:12 來源:網絡 作者:新東方網整理
  • 《二十四孝》VS《弟子規》,魯迅也「害怕」了,做孝子太不易!
    小時候,耳朵邊經常除了被灌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外,還有最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這在中國娃娃的心裡,是常聽到的。今天,我們就聊聊,魯迅先生眼中的《二十四孝》。《朝花夕拾》中,魯迅回憶,自己最早收到的畫圖本子,是一位長輩送給他的《二十四孝圖》。那本書很薄,只簡單地記錄著24個故事。在中國人眼裡,那裡面的故事,每個孩子都應該知道。魯迅童年不識字的時候,請人給他講二十四個故事。
  • 這座東漢古墓或與「二十四孝」中的「黃香溫席」有淵源
    在「二十四孝」「扇枕溫衾」(或名「黃香溫席」)的故事被流傳至今。黃香(約68年—122年)為東漢時期官員。年方九歲時,便知事親之理,名播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香」。近日,考古人員在湖北十堰房縣發現了一個古墓,經工作人員初步推斷為東漢時期的墓,距今已經2000多年,而該墓距東漢孝子黃香的祠堂不遠,兩者或許有著一定的淵源?據湖北當地媒體《十堰晚報》報導,考古人員在房縣發現了一個古墓,古墓目前正在進一步發掘中。經工作人員初步推斷為東漢時期的墓,屬中型墓。
  • 演說《論語》:從學而實習之開始,到《二十四孝》中的三則故事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是怎樣學習的?孔子的這種狀態和境界,一如佛家講的勇猛精進不退轉,一心不亂,已然進入禪定的境界,法喜充滿,那種喜悅快樂自然由然而生起。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有什麼朋友?他的弟子算是他的朋友,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跟這些弟子一起講學,一起進德修業,閑邪存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自然是快樂之事。
  • 春秋末期的閔子騫,為什麼能夠名列「二十四孝」之一
    閔子騫單衣順母的故事在元朝被人列入二十四孝圖,其孝行得以家喻戶曉,廣泛流傳。據西漢司馬遷《史記》載:閔子騫少年時代曾被後母虐待,僅以蘆花給他做冬衣穿,而自己所生的兒子卻可以穿棉衣。有一次,閔子騫隨父外出,父令其駕車,手冷不能握住韁繩。父不知情,斥責其偷懶,以馬鞭抽打,衣服被打破後蘆花飛出,父才知真相。回家後,欲休妻而後快,子謙跪求父,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父這才寬恕了後母。
  • 【經典】二十四孝故事,圖文並茂,古今必讀!
    知道「二十四孝」的人,已經不多了;知道「二十四孝」的年輕人,更是少之又少。
  • 古人講:「不嫖莫轉,不賭莫看」是什麼意思?古人智慧教你為人處世
    古人講:"不嫖莫轉,不賭莫看"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教你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古人講的一些俗語,作為一種口頭流傳的、形象的、定型的語句,是人民群眾的口碑,反映著時代的風尚和人們的思想感情。賭徒弄不好會變成重犯,如果只是為了觀看,吃了掛勞,被官府拿獲治罪,豈不是還不如不去觀看溜達呢。這是古人修身養性的寶貴經驗。自古以來多少人因為賭博這二字傾家蕩產,妻離子散。
  • 小豬佩奇中令人細思極恐的細節:佩奇背對鏡子,鏡子裡卻有眼睛
    其中有個片段,是佩奇站在家裡的鏡子前面,一開始的時候,佩奇是正對著自己家的鏡子,欣賞自己仙女的造型。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在羚羊老師的幼兒園裡,儘管有很多動物小朋友,但是唯獨沒有小牛。小編的觀點是,既然公牛先生給幼兒園修屋頂要收費,那麼就否定了他的孩子在幼兒園這個選項,如果他的小孩在幼兒園,那麼肯定不會向羚羊老師收費,並不是作者畫漏了,而是我認為公牛先生並不是來接孩子的,從漫畫中我們可以發現,羚羊老師並沒有丈夫。
  • 中國二十四孝經典民間故事雙語版:丁蘭刻木事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英語故事>正文中國二十四孝經典民間故事雙語版:丁蘭刻木事親 2015-08-20 15:02 來源:網絡 作者:
  • 「現代二十四孝」引發共鳴 網友熱轉孝親圖片
    資料照片   「關手機,陪父母好好吃頓飯」「給媽媽做個面膜」「給爸媽打個電話」「教爸媽用微信」「帶爸媽做體檢」「出差給爸媽帶個小禮物」「走慢一點,等等爸媽」……連日來,一組在各種場合提醒孝親的圖片在網上悄然流行,還被賦予「現代二十四孝」。   相比賣身葬父、臥冰求鯉那些古代二十四孝故事,這套網絡圖片對現代人來說更親和有趣。
  • 二十四孝之冬溫夏清
    孝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中國人對孝從來不遺餘力,前有國畫大師陳少梅以圖繹之,後有新古典主義中國菜以菜演之...... 稍豁溫衾是二十四孝的第十三孝,主人公是黃香;黃香,字文強,東漢江夏安陸人; 黃香,年九歲,失母,一心事父。家貧,無侍婢,香身體力行,躬執勤苦,盡心奉父,夏天暑熱,為扇涼其枕席,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褥。
  • 俗語:「不怕虎狼當面坐,只怕人前兩面刀」,古人藉此說透了人性
    古人藉此說透了人性「不怕虎狼當面坐」老虎和狼都是非常兇殘的,一般人遇到沒點本事可能會被吃掉的,可是即便他們再兇殘也不是最厲害的,真正最讓人害怕的是那種兩面倒的小人,這種人如果藏著刀,你就連對方要害你都不知道,和老虎搏鬥而死總好過死的不明不白,否則實在太冤了。
  • 「三羊開泰」與孝悌有什麼關係
    古人對生活的觀察非常仔細,發現小羊在喝奶的時候不是站著的,而是前腿跪著的,古人就認為這是孝的體現,是表示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情。古人還發現,烏鴉在老了的時候,小烏鴉就會銜食來餵養它,所以古人認為烏鴉有反哺之情。「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也叫《增廣昔時賢文》、《增廣古今賢文》。這句話說的就是孝道,你要感恩你的父母,也要養育你的父母。
  • 古人讀書求學故事知多少?
    【囊螢夜讀】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家裡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裡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
  • 「久病床前無孝子」讓人心酸,下半句更經典,古人說透人性太現實
    一個好漢三個幫,三個臭皮匠頂過諸葛亮等等,這些俗語我們經常可以聽到,而且家裡老人知道的俗語也非常多,但這些俗語不像詩詞歌賦有具體的作者,俗語並非出自某一特定的人,而是古代勞動人民對於生活中經驗的總結。把人生經歷匯總成一句句膾炙人口,通俗但又充滿大智慧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