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刊財經
紅周刊 記者 | 李沐遙
近期,醫藥股的火熱強勢和金融、地產等低估值股的相對弱勢形成鮮明對照,投資者究竟該如何抉擇?
《紅周刊》聯合雪球特邀雪球大V股海十三年(陳明陽)作客本期《紅刊雪球秀》,股海十三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短期再去追高科技、醫藥等高估品種,可能並不是「聰明」的投資策略,與其追高被「割韭菜」,還不如利用市場自身的價值規律,布局低估品種,未來總會填平其價值窪地,看好金融地產未來的投資機會。
價值回歸是市場規律
低估品種金融地產價值凸顯
《紅周刊》:明陽基金髮行至今已有一年半的時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那麼站在當下時點,您的投資方向和策略是否發生了改變?
股海十三年:我認為投資方向和策略是由投資理念決定的,我的投資理念主要遵循五個原則,一是以合理價格買入低估的公司,二是追求成長好公司,三是適度分散,四是投資確定性高的公司,五是利用市場。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我的投資理念就是「用格雷厄姆的價格買入具有成長性的股票」。
如果把投資價值比作籠子,投資標的比作籠中鳥。那麼在投資過程中我可能會「騰籠換鳥」,也就是市場不同階段我可能會選擇不同標的。但我的投資理念一直沒有變。目前我比較看好的行業是金融、地產、高端白酒、教育、食品等。
《紅周刊》:在剛剛過去的7月,A股市場波動較大,您對下半年行情走勢怎麼看?
股海十三年:股票市場短期走勢很難預判,我也不做這方面的預判,我只選擇有長期投資價值的好公司。因為股票市場有其自身運行的規律,估值高到或者低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價值回歸,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我們看到科技、消費、醫藥行業很多個股上半年漲幅較大,我不否認這些行業的投資價值,但如果考慮兩三年的收益,現在才去買入這些板塊股票,我認為這可能不是非常聰明的投資決策。很多投資者是因為這些行業個股漲得好,才去投資它們,對於它們是否具備真正的投資價值並不清楚,這類投資者往往就很難在這上面獲得超額收益。
《紅周刊》:遭受新冠肺炎的各個行業今年一季度業績並不理想,二季度正逐步修復,據您了解哪些行業的經營修復情況比較好,下半年業績比較有保障?
股海十三年:環比來看絕大部分上市公司下半年的業績都會比上半年要高,同比來看,我比較看好銀行、地產和基建等行業的業績情況。
細緻來看,銀行業績通常滯後於經濟發展三、四個季度左右,疫情對銀行業的影響,反映到銀行報表上可能需要明年,銀行板塊今年的業績我預計有相當一部分銀行是能夠取得正增長的,但相比去年同比增速會降低。
房地產的業績也比較特殊,業績結算往往滯後於銷售大概一兩年時間,所以今年房地產的業績其實是一兩年前的銷售數據決定的,上半年因為發生了新冠疫情,預計下半年房地產會迎來集中交房期,營業收入結算可能會主要集中在下半年,所以房地產的業績反而確定性比較高。
建築材料或者跟基建相關的產業,一方面它們是房地產上遊行業,另一方面國家在傳統基建方面也投入了較多資金,我認為在今年下半年甚至明年,它們的業績也會有一個比較好的增長。
網際網路龍頭企業的業績也具有確定性,還有一個行業,就是國產奶粉,三四月份的時候,我跑了很多母嬰店和超市,國產奶粉的市場份額在短短幾個月內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一方面是因為消費者對國外疫情的不樂觀及因為國外疫情嚴重,所以對進口品牌產生了不信任感。另一方面是部分進口品牌缺貨,國產品牌填補了市場空白。
當然,業績跟股價不一定是同步的,所以,以上行業可能未來一段時間內業績會很好,但是否有投資價值,還需要看具體標的的價格。
看好住宅及商業地產
龍頭房企有望獲得更好的表現
《紅周刊》:在「房住不炒」的政策背景下,您看好房地產未來投資機會的理由是什麼?
股海十三年:目前,中國城鎮化率約60%,而發達國家城鎮化率普遍超過80%,中國城鎮化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伴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必然帶動房地產需求的不斷擴大。當然地產行業已經從成長期過度到成熟期,行業未來增速可能會是個位數,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房地產公司都會保持低速增長。這裡存在一個誤區,就是投資者往往把行業的增長等同於企業的增長,這是不對的。那些擁有強大的競爭優勢的房企的業績增速可能會超越行業增速,所以,我認為房地產未來的成長主要是結構性成長,要關注龍頭房企。
《紅周刊》:房地產的細分品類很多,例如住宅地產、商業地產、旅遊地產、工業地產以及衍生出來的物業管理等,能否剖析下細分品類的發展情況?
股海十三年:細分來看,我最看好住宅和商業地產的發展前景。2019年我們國內商品房總銷售面積是17.2億平方米,銷售額約16萬億元,可以看到市場容量是非常大的。未來只要城鎮化率繼續提高,住宅地產和商業地產就有發展空間。
對於商業地產,我們國家現在每年可支配的人均收入是逐年增長的,拉動了消費和商業地產的發展,未來還有空間。疫情影響下,住宅地產肯定比商業地產恢復得好一些,但我認為商業地產未來可能會超越住宅地產,迎來一個黃金髮展時代。
相比之下,旅遊地產、工業地產發展緩慢,主要是因為這些細分子行業經濟效益比較差,比如旅遊地產,它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而且現金回籠比較慢,獲得收益周期長,成長性不高,一般地方有資源扶持的一些旅遊地產會發展的比較好,對於旅遊、工業地產我並不看好。
物業管理公司近些年在股票市場上獲得了比較高的估值,一方面是它們業績增長具有一定確定性,很多物業公司是房地產開發母公司成立的,隨著母公司房地產銷售的增長而增長,業績具有確定性;另一方面是它們的槓桿率適度,不像房地產開發公司需要舉借大量債務,槓桿很高。
但是物業管理公司也存在比較大的局限,一是市場比較分散,很難形成一個全國性的龍頭或者寡頭,這也是它依賴母公司獲得業績確定性背後的隱痛,某一物業公司很難獲得其他房地產商開發的樓盤來擴充業務,而且物業管理費提升比較難,所以營收增長主要靠樓盤量的增加,對於物業管理公司未來發展也是一大隱憂。
《紅周刊》:您看好住宅地產和商業地產,那麼如何篩選好公司呢?
股海十三年:管理層能力對房企發展至關重要,管理層是否有進取精神,能否為公司制定具體可行、長期的發展計劃和目標,有沒有比較好的經營管理能力等都是需要考量的,管理層風格差異可能會造成不同企業成長性的不同,例如有一些國有控股的公司的一些管理層不太進取,得過且過,這樣的國有控股的房地產公司,我認為它們沒有關注的價值。
公司業務層面重點關注布局人口淨流入地區業務較多的房地產公司,比如一線城市、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等,關注它們拿地能力以及土地儲備的情況。
另外,對於比較激進的投資者,可以選擇一些成長性較好的房地產企業,特別是權益銷售額增長較快,尤其是每年都有提升的公司更值得留意;對於比較穩健型的投資者可以選擇一些股息率較高、債務比例較低的房地產企業。
需要注意的是,對於房企來說,融資利率低是一個很強大的競爭優勢,現有上市的房企當中有一些融資利率很高,超過10%的年利率,這種公司我一般不會投資。同時很多上市公司房企還有表外的債務,這些情況也是投資者應該掌握的。投資者也要了解清楚公司的現金情況,規避可能會出現流動性風險的公司。
《紅周刊》:香港市場優質地產公司也很多,例如融創、碧桂園,那麼您認為房地產投資是在A股投資更好,還是港股?
股海十三年:還是看個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是,A股有一個特點是市場資金比較多的時候,會把個股估值抬到很高的位置,具備牛市紅利,牛市的時候可以賺泡沫的錢。另外,我們通過港股通購買內地公司的股票是要交稅的,這個成本也需要考慮到投資當中。
《紅周刊》:了解到金融方面您主要看好銀行股,但大家普遍擔心放款增加,導致銀行資產質量下滑,對於銀行股的未來前景您怎麼看?
股海十三年:銀行的問題其實不是大家所擔心的資產質量的問題,而是增長速度的問題,所以銀行板塊這幾年的股價和估值都比較低。但銀行股估值低到這個程度,是對銀行的誤讀,行業本身具備估值優勢,所以當股票市場資金足夠多的時候,我認為價值窪地還是會被填平的。當然如果比較房地產來說,房地產股票未來的盈利空間可能會比銀行股更高。
價值投資並不是只找低估
兼具未來成長的公司才是好標的
《紅周刊》:您比較看好低估的行業,是不是從投資安全性的角度考慮的更多?但很多投資人布局低估行業卻不賺錢,對此您怎麼看?
股海十三年:是的,我做投資要求股票的估值不能太高,因為估值太高,有可能會遭遇戴維斯雙殺,造成虧損,所以我希望建倉買入的公司的估值保持在相對較低或者合理的程度。
對於低估值,很多投資者容易陷入「價值陷阱」,就是買入一個看起來市盈率或者市淨率很低的股票,但沒有賺到錢。我認為這是進入了價值投資的誤區。一是沒有分散投資,把所有的資金押注在看起來估值很低的一些個股上,導致了失敗。作為投資者,如果希望自己的投資組合既安全又穩定,那麼就需要適度分散,這跟投資者能力圈的大小息息相關,如果投資者能力圈很小,只能看懂1-2個行業,就很難做到適度分散。
二是只看到個股靜態估值,而沒有著眼未來,考慮企業自由現金流貼現。低市盈率、市淨率並不意味著一定有投資價值,需要深入了解公司未來有沒有成長,能不能創造現金流,具有成長性且低估的公司,才是我們要重點關注的。
《紅周刊》:對於普通投資者,如何預判公司未來是否具有成長性呢?
股海十三年:一家公司靜態估值低,未來是否能夠保持或者獲得適度成長,就需要通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一是看公司過去是否保持了一個比較好的經營記錄,因為好學生將來繼續考出好成績的概率是比較高的,二是看公司在所處行業當中的地位,是否具備競爭優勢,能夠打敗同行或者不被競爭對手搶佔它的市場份額,第三,要看整個行業的增長空間。第四看它的商業模式,To B和To C可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以及管理層、公司文化等各個方面,來判斷公司未來是否具有成長性。
(本文觀點僅代表嘉賓個人,不代表《紅周刊》立場,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非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