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剛剛結束,很多學生都沉浸在高三與高考結束的喜悅當中。但是,面對即將進入大學生活的你,知道大學到底應該如何學習嗎?
激發學習熱情的辦法很多,其中一條就是把學習培養成為一種個人愛好。
人的愛好多種多樣:有的喜歡爬山,有的喜歡打球,有的喜歡遊泳,有的喜歡跑步,有的喜歡唱歌,有的喜歡跳舞。具體到每一個人,把什麼當成自己的愛好,主要靠自己去選擇。人的愛好一旦形成,就不會計較它的苦和累。有人作過測算:一個體重60千克的人,遊泳1小時消耗360卡路裡的熱量;打羽毛球1小時消耗456卡路裡的熱量;跑步1小時消耗900卡路裡的熱量;爬山1小時消耗的熱量會更多。喜歡運動的人常常累得汗流浹背、氣喘籲籲,可是很少有人抱怨苦和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運動已經成為他們自己選擇的一種愛好。長時間裡持續不斷地愛好同一項運動,就會養成不容易改變的習慣,苦和累也就融入了快樂的感受之中。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不能像喜愛運動那樣,把學習選擇為個人愛好,進而培養成為一種良好習慣呢?
學習的樂趣可以從三個方面去體驗:一是打破「眼界局限」的樂趣。1925年秋,埃德加·斯諾考進美國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他閱讀了馬克·吐溫的《赫克培姆·芬》。
這部小說描寫主人公沿密蘇裡河漂流的故事,打開了斯諾的眼界,引起他的遐想。他和另一夥伴也想扎一個木筏,沿著密蘇裡河進行漂流旅行。這部小說成了斯諾嚮往冒險旅行的原動力。後來,斯諾又從《悲慘世界》一書中發現了某些外國人物,雨果為他打開了一個陌生的新世界。斯諾從閱讀中感受到了打開眼界的樂趣。
二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樂趣。英國哲學家培根在《論學問》一文中說:「閱讀使人充實,讀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
閱讀有助于堅定人生追求、提升思想境界、增添精神力量,你們可以從閱讀中感受到無窮的樂趣。
三是拓展認知空間的樂趣。學習可以把「無知」轉化為「有知」;持續學習可以把「知之甚少」轉化為「知之較多」。這種無止境的追求,蘊含著極大的樂趣。
有的年輕朋友問:「我們也知道學習重要,可就是『三分鐘熱度』。怎樣才能克服這種毛病?」學習激情不能僅靠外部約束來維繫,主要靠學習成果和思考成果來點燃。新傳院傳播學專業2014屆碩士研究生郭晨,酷愛讀書,並能將所學知識轉化為研究成果。她參與由汪振軍教授主持的《文化產業創新研究》《中原文化改革發展問題研究》《鄭州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問題研究》,均獲獎。她還獲得2012年河南省碩士研究生英語演講比賽優秀獎、鄭州大學第八屆研究生論文大賽二等獎、鄭州大學第七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集體三等獎。畢業前夕,郭晨談起大學生活感悟時說:「學習本來就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但是人們為什麼堅持讀書學習,就是因為這件事讓我們感到痛並快樂著。為了儘早嘗到讀書的甜頭,我邊輸入、邊輸出。當自己的付出得到社會認可時,就會感到快樂,從而激勵自己更加努力去讀書學習。」(本文節選自《大學該怎麼讀——給大學生的75封回信》,有刪改)
《大學該怎麼讀——給大學生的75封回信》
南振中 著
ISBN: 9787516616062
新華出版社 2015.4
定價:38.00元
原文轉自:新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