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橋梁演變歷史和現狀

2020-12-20 百家號

中國跨度

文 | 楨公子

謹以此文

向中國所有橋梁工作者致敬

一張中國地形圖置於眼前

鮮明的海拔差異躍然紙上

從西部高聳的高原山地

到東部廣袤的丘陵平原

科學家們將其劃分為「三級階梯」

▼中國地形的三級階梯,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發源自高原的河流

順勢逐級而下

在上遊「劈開」山體

形成崖壁陡峭的嶂谷

▼馬嶺河峽谷,攝影師@笑飛雪

或是經過長期侵蝕

形成更為寬闊的峽谷

▼瀾滄江大峽谷,攝影師@李珩

到了下遊

河流在平原上肆意衝刷

寬廣的河道將陸地徹底分隔

▼杭州三江口,從左至右依次是浦陽江、富春江和錢塘江,攝影師@潘勁草(請橫屏食用)

而在海岸線

群島破碎、海灣廣闊

▼浙江舟山衢山島,攝影師@王會超

太多的天塹

阻擋著人們的交通、交流

甚至出路

▼被高山圍困的村莊,攝影師@李一鳴

人們究竟該如何

才能跨越這一切?

I

架梁為橋

當先民創造獨木橋時

最早的橋便出現了

兩墩架一梁

成為了人類橋梁史上最簡潔、最經典的造型

是為「梁橋」

▼敲黑板:梁橋和跨度,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在木石架橋的時代

梁橋在我國粵閩地區盛極一時

這裡盛產堅硬的花崗巖

是打造石樑橋的絕佳材料

▼福建泉州洛陽橋,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石樑橋,建於北宋;其用養殖牡蠣固定基座的方法可稱創舉,攝影師@霧雨川

隨著現代煉鋼法的成熟

嶄新的橋梁時代來臨

1874年的美國

世界第一座以鋼為主體的橋梁落成

而中國首座具有近代水平的鋼橋問世

則是10多年以後的事兒了

然而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

鋼橋是如此先進、如此昂貴

基本只能用於鐵路建設

設計、建造、資金也只能依靠西方國家

直到1937年

杭州錢塘江大橋落成

我國才有了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公鐵兩用橋

只是大橋通車後不到3個月

日本便攻陷上海

為了阻止敵軍經此渡江

設計大橋的茅以升先生

不得不親手將其炸毀

大橋從此沉入江中

直到16年後才重新與世人見面

▼於1953年恢復通車的錢塘江大橋,攝影師@朱露翔

這座大橋最大單跨約66米

相鄰兩墩上各架一橫梁

稱為簡支梁橋

而若要進一步提高跨度

這種橋必將面臨一場進化

於是連續梁橋誕生了

這是一種「多墩架一梁」的橋

由於梁體連續不間斷

前後的彎曲可以互相約束

想被「折斷」就沒有這麼容易了

▼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我國最早跨越長江的橋梁

武漢、重慶白沙沱和南京長江大橋

均以連續梁結構建設

其中的南京長江大橋

最大單跨達160米

由我國完全獨立設計建造

正所謂「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落成,是長江上第一座由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橋梁,攝影師@艾小龍

而除了鋼橋的突破

另一種新技術也在我國逐漸普及

它的原理十分巧妙

在混凝土中置入預先被拉伸的鋼筋

鋼筋如同被拉開的彈簧

自帶強烈的「收縮欲望」

若利用這種「內力」去平衡外力

梁體便能承受比原先更大的荷載

從而支持更大的跨度

這就是預應力混凝土技術

▼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相比昂貴的鋼鐵

鋼筋混凝土顯然要便宜多了

於是在預應力技術的加持下

大量公路橋梁如雨後春筍

紛紛登上歷史舞臺

▼鋼筋混凝土橋梁在公路中十分常見,下圖為連霍高速寶雞-天水段,攝影師@石耀臣

時至今日

梁橋的應用依然十分廣泛

甚至已形成標準組件

可以工廠製造、現場組裝

即便其單跨跨度有限

但前後彼此相連

亦可如同逶迤蜿蜒的巨龍

橫貫江河

▼橫跨青海沱沱河的兩款梁橋,遠處是青藏鐵路長江源特大橋,由42跨組成,每跨32米;近處的是沱沱河公路橋。攝影師@姜曦

跨越海灣

▼山東青島海灣大橋的一部分,中國首座「海上立交」,連續梁結構。攝影師@添小天

甚至徹底取代路面

▼金麗溫高速,以橋代路的總裡程超過70千米。攝影師@陳益科

II

似梁非梁

但是,不要「以貌取橋」哦

有一種極為低調的橋

從外表上看

會被絕大多數人認為是梁橋

但實際上卻具有截然不同的力學特徵

需要更複雜的設計和計算

這就是「剛構橋」

(沒聽過就對了,不然怎麼叫低調)

▼敲黑板:剛構橋墩梁一體,無縫銜接。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由於橋墩和梁成為一個整體

它們終於可以「同甘共苦」

共同抵抗梁體的彎曲

▼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這就意味著

在橋墩的協助下

橫梁變得更加「堅強」

可以承受更大的跨度

或是選擇更輕薄的橋面

▼身形苗條的臘八斤溝特大橋在溝谷中穿行而過,其最高墩182.5米,在貴州赫章特大橋落成前曾是「亞洲第一高墩」。攝影師@姜曦

尤其是連續剛構橋

這種90年代才在國內推廣的新橋型

兼顧跨度需求和行車體驗

數年間便風靡大江南北

▼貴州省六廣河大橋,連續剛構結構,主跨240米。攝影師@李琦

但美中不足的是

這種橋對熱脹冷縮十分敏感

如果橋墩過於「倔強」

梁體則無法放飛自我

最終導致變形或彎曲

但這難不倒機智的工程師們

他們為剛構橋設計了更高的橋墩

讓其變得「柔軟靈活」

▼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特別在高山峽谷地帶

這種高橋墩再合適不過了

於是眾多高大巍峨的橋梁拔地而起

其橋墩從橋面直入谷底

通行其上仿佛騰雲駕霧

▼湖北省境內滬渝高速,連綿的剛構橋穿越高山峽谷,直通遠方的四渡河大橋。攝影師@文林

不過

世事福兮禍兮、是也非也

從來沒有絕對的標準

在平原大江大河之上

高聳入雲的橋墩已無用武之地

為了降低橋梁高度同時保證橋墩柔性

則需要為墩柱進行「瘦身」

▼浙江省溫州甌越大橋,主跨採用扁平的薄壁墩。攝影師@倪前輝

或是採用全新的橋墩形態

▼浙江省千島湖大橋,是一座V型橋墩的斜腿剛構橋。攝影師@姚朝輝

然而

橋墩要薄、橋梁要穩、成本還要低

三者互相制約

讓跨度超過300米的剛構橋屈指可數

儘管如此

2006年建成的重慶石板坡大橋複線橋

單跨已達到330米

為長江江面預留了充分的航行空間

一舉成為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連續剛構橋

▼重慶石板坡大橋複線橋。攝影師@鬼跡(請橫屏食用)

而它身旁

就是我國第一座跨越長江的公路大橋

重慶長江大橋(石板坡長江大橋)

儘管當年「全民建橋」的盛大場景已成往事

但新老兩橋並駕齊驅

讓人們透過近40年的歲月

還能看到些許時代變遷的痕跡

▼左側為老橋,右側為新橋。攝影師@重慶火鍋823

III

長虹臥波

至此

從峽谷到平原

從江河到海峽

似乎都已被中國人跨越

但實際上還遠遠不夠

面對陡峭的崖壁、湍急的水流

或是橋下交通的需要

豎直的橋墩已然無處安放

人們需要一種一跨而過的橋型

比如「拱橋」

▼一跨而過的金沙江特大橋,左側是四川,右側是雲南,攝影師@柴峻峰

對於中國人來說

拱橋再熟悉不過了

被寫進小學課本的趙州橋

建於1400餘年前

縱然幾度經歷洪澇、地震

其主體結構卻依然完好

堪稱世界橋梁藝術的典範

▼趙州橋,跨度約37米,攝影師@石耀臣

而拱橋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不僅是古鎮園林裡的標準印記

也成為詩詞歌賦中的經典意象

▼引自杜牧《阿房宮賦》

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

時至今日

我國超過一半的公路橋梁都是拱橋

其中仍保留著最傳統的石拱橋

▼山西祥雲湖壩上的石拱橋。攝影師@寒冰

「拱」結構的張力

要求兩端底座不僅要向上託起橋身

還必須提供橫向的推力

也正是這樣的推力

牢牢抵抗住「拱」的變形

從而提高了拱橋的跨越能力

▼敲黑板:拱橋的三種類型。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左右滑動觀看)

這是拱橋獨特的優勢

也是拱橋面臨的挑戰

若遇上脆弱的巖石、鬆軟的地基

兩端支座便無法獲得如此有力的支撐

此時只能儘量減輕橋梁自重

利用更加「骨感」的外形

保持支座的穩定

例如由我國首創的桁(héng)架拱

纖細的混凝土骨架讓橋身更加輕盈

最大跨度可達到330米

▼貴州省江界河大橋,為混凝土桁架拱橋跨度的世界之最。攝影師@李貴雲

或是在拱、梁交點間固定一「系杆」

以其拉力代替支座的推力

是為「系杆拱」

▼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武漢晴川橋,漢江兩岸地基較為鬆軟,適宜使用系杆拱。攝影師@潘銳之

隨著普通混凝土拱橋達到跨度極限

又一種新橋型再次後來居上

工程師們將混凝土填充在鋼管中

令其獲得一層「保護殼」

因而比普通混凝土更加堅固牢靠

同時鋼管亦可作為施工骨架

大大降低了拱橋的修建難度

於是這種「N全其美」的鋼管混凝土拱橋

一時間成了拱橋圈的寵兒

▼柳州文惠橋,廣西的第一座中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其實之前出現的晴川橋也是鋼管混凝土拱橋。攝影師@梁炳全

更有甚者

以填充完畢的鋼管為骨架

於外層再次包裹混凝土

則演變為一種「硬骨頭拱橋」

即勁性骨架混凝土拱橋

如今這種橋型跨度已突破400米

▼滬昆高鐵北盤江特大橋,位於貴州北盤江峽谷深處,跨度445米。攝影師@王璐

自1993年起

我國粗鋼產量躍居世界首位

橋梁建設逐漸走出了「捨不得用鋼」的時代

鋼拱橋也隨之崛起

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工程奇蹟

▼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6條軌道可同時通過京滬高鐵、滬蓉快車和南京地鐵。攝影師@艾小龍

並以其柔美的造型

裝點著一個又一個城市的風景

▼廣州新光大橋。攝影師@RUIZ

▼上海盧浦大橋,黃浦江第一座拱橋。攝影師@張揚的小強

如今

拱橋的單跨跨度已達到552米

甚至超過了一個躺倒的「中國尊」

▼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鋼桁架拱橋,世界拱橋跨度之最。攝影師@鬼跡

而接下來登場的角色

即將幫助中國人突破1000米跨度大關

IV

鋼鐵琴弦

早在30年前

上海浦東還沒有林立的高樓

市區黃浦江兩岸相隔近400米

擺渡仍是來往通行的唯一途徑

一座跨江大橋成為大勢所趨

然而在當時的中國

還從未有橋梁達到如此跨度

即便難度可想而知

同濟大學的李國豪校長和項海帆教授

依然力主自行建造這座「黃浦江第一橋」

在項教授給市長的信中寫道

▼引自項海帆教授給的信件

上海是我國的東大門,黃浦江大橋應成為上海市的標誌傳名於世。建造黃浦江大橋不但是1000萬上海人民的宿願,也是上海橋梁工程界的夢想,在學校我們也一直以此激勵橋梁專業的學生們。

1991年

以不到原方案一半的造價

上海南浦大橋正式落成通車

開啟了我國自主建設超大跨度橋梁的先河

▼南浦大橋,上海市區的「黃浦江第一橋」,跨度423米。攝影師@一乙

這座大橋兩端

佇立著兩座約50層樓高的高塔

兩塔與橋面間以180根鋼索相連

如同一根根傾斜的鋼鐵琴弦

是為「斜拉橋」

▼斜拉索示意。攝影師@王棟

大橋建成後兩年

原班人馬再次操刀

楊浦大橋橫空出世

其跨度超越600米

一躍成為當時世界斜拉橋之最

和南浦大橋堪稱一時雙璧

▼楊浦大橋,跨度602米。攝影師@呂威

但對於斜拉橋來說

這樣的跨度僅僅是「小試牛刀」

根根拉索向上提拉

竭力阻止梁體向下彎曲

如同有了一個個「隱形橋墩」

極大地提高了橋梁的跨度潛力

▼敲黑板:斜拉橋的拉索可以抵抗橫梁彎曲。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加之工程材料和計算方法的革新

現代斜拉橋從誕生起

僅用了50餘年時間

便完成了1000米的跨越

▼香港昂船洲大橋,原計劃是第一座突破千米跨度的斜拉橋,後被江蘇省蘇通大橋超越。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但超大的跨度帶來了巨大的自重

還有來往的車輛行人、猛烈的橫風

這些荷載多由拉索向索塔傳遞

因此對於斜拉橋

索塔至關重要

它必須格外穩定、格外堅固

▼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不僅如此

索塔的配置也十分講究

有時如「一夫當關」

▼山西省仙神河大橋,是一座獨墩矮塔斜拉橋,攝影師@鄧國暉

有時雙塔並立

▼海南省世紀大橋,雙塔呈鑽石形,攝影師@劉雅彬

有時多塔並舉

▼武漢二七長江大橋,是一座三塔雙索麵斜拉橋,攝影師@陶進

其千姿百態的造型

極盡彰顯著大橋的藝術氣質

堪稱工程和藝術的完美融合

▼南京眼,兩座拱形門斜塔十分獨特,是我國第一座獲得阿瑟·海登獎的創新橋梁。攝影師@何小清

更重要的是

與生俱來的對稱形態

讓斜拉橋更容易實現「自錨」

這在「無地可錨」的環境下得天獨厚

逐漸成為眾多海灣大橋的符號

▼自錨是指拉索不需額外錨碇,直接錨固在自身橫梁上;下圖為港珠澳大橋中的兩座斜拉橋。攝影師@黃昆震

然而

即便拉索能提起橫梁

卻也因其角度傾斜

沿著橫梁方向產生水平的「軸力」

隨著跨度延伸,拉索勢必增加

於是這種軸力逐漸累積

直到梁體不堪重負

▼敲黑板:擠壓橫梁的軸力,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雪上加霜的是

當拉索越來越長、越來越傾斜

巨大的自重令其彎曲下垂

再難以緊緊拉住龐大的橫梁

加之橫風、成本等影響

斜拉橋將逐漸達到跨度極限

可謂是「成也斜拉索,敗也斜拉索」

▼江蘇省蘇通長江大橋,跨度1088米,是我國已建成斜拉橋的跨度之最。圖片來源@VCG

而要向2000米跨度發起衝擊

只能指望最後一位選手了

V

跨度王者

在我國西南

地勢險峻、水流洶湧

現代橋梁出現以前

人們只能依靠原始而簡易的方式出行

最「簡陋」時,只有一根孤獨的溜索

▼金沙江上空260米,一條運行了近20年的溜索,位於雲南省巧家縣鸚哥村,攝影師@柴峻峰

略為「先進」的,則成為索橋或吊橋

▼新疆葉爾羌河上,一座簡單的索橋,攝影師@小強先森

但它們的建造者、使用者

一定都想像不到

這種橋會在今天達到1650米的跨度

成為橋梁界的王者

▼西堠門大橋,浙江舟山連島工程的一部分,跨度1650米,是我國已建成跨度最大的橋。攝影師@鄔濤

這就是現代懸索橋

高聳的橋塔、彎曲的主纜、堅實的錨碇

組成了它最基本的承重體系

也是它最鮮明的外形特徵

▼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和古老的索橋不同

現代懸索橋擁有格外堅韌的主纜

以位於貴州的壩陵河大橋為例

主纜以直徑5.25毫米的高強鋼絲為基本材料

91根為一束

208束為一纜

雙纜並行

足以承載近萬噸的鋼梁

▼壩陵河大橋,攝影師@李貴雲

相比巨大的橫梁

橋上往來的車馬行人則顯得微不足道

於是橋面不再因外力上下波動

柔軟難行的索橋已然成為歷史

即便橫梁跨度較小、自重較輕

橋面來往通行的載重不能被忽略時

工程師們依然可以通過加設「加勁梁」

避免橫梁上下彎曲

▼加勁梁有多種,下圖僅為其中一種的簡單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儘管懸索橋和斜拉橋都是「索」橋

但懸索橋的吊索垂直於橋面

因而無論跨度多長

都不會產生軸向力擠壓橫梁

根據學者們的推算

懸索橋的跨度至少能達到5000米

實在令人咋舌

▼相較於拱橋,懸索橋的跨度增長十分明顯。攝影師@柴峻峰

這也是為何眾多難以逾越的天險

都被懸索橋一一徵服

不論是大江大河上

▼武漢鸚鵡洲長江大橋,三塔四跨橫貫長江。攝影師@田春雨

高山峽谷中

▼湖北四渡河大橋,跨越恩施武陵山脈V型谷,橋面高度560米,在雲南尼珠河大橋落成前,為世界第一高橋。攝影師@在遠方的阿倫

還是海峽兩岸間

▼香港青馬大橋,以1377米跨度穿越海峽,是連接香港機場和市區的主要通道。攝影師@Kenny

回顧中國橋梁的歷史

我們曾遙遙領先於世界

卻也曾遠遠落後於他人

雖然充滿了坎坷和波折

但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卻從未停下腳步

在重重困難下

他們不斷突破各種限制條件

包括跨度、載重、水深、基礎、橋墩、地理、地質…

即便在一窮二白的困難年代

也能創造出新的技術

實現一次又一次的跨越

▼深圳北外環正在施工的公路橋。攝影師@黃猛

也正因如此

今天的中國大地上

僅公路橋梁就已超過80萬座

高鐵橋梁總長達1萬餘千米

它們跨越高山大川、連通城鎮村莊

共同構成了一座

960萬平方千米的「橋梁博物館」

▼梁橋、拱橋、斜拉橋、懸索橋以及剛構結構同框出鏡,拍攝於武漢。攝影師@陶進(請橫屏食用)

P.S.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包括:萬明坤等《橋梁漫筆》,項海帆等《中國橋梁史綱》,項海帆等《中國橋梁概念設計》,茅以升《橋梁史話》等

相關焦點

  • 省第二十屆哲社獎獲獎成果 | 《漢語核心詞的歷史與現狀研究》
    》2018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獲2019年「浙江省第二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基礎理論類研究)。成果簡介本書研究漢語中的100個核心詞,通過廣泛調查歷史文獻和現代漢語方言資料,理清這100個核心詞的歷史演變線索及方言分布情況,為讀者提供有關每個詞的詳細資料。
  • 2018年12月英語六級翻譯練習題:中國橋梁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六級>六級輔導>翻譯>正文2018年12月英語六級翻譯練習題:中國橋梁 2018-11-29 15:06 來源
  • 淺談中國歷史——從宗教學說的演變看中國的歷史進程
    因為我國在千百年前就已經經歷過各種唯一理念的洗禮,並用鐵和血驗證了,在中國沒有那個唯一的單純的理念能夠在大一統的中國生存,如果有那只會形成中國分裂格局,從這一點也說明了中國是個大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大國,大說明了就不會只有一個聲音,一個思想,大就說明了想要穩定就必須融合。
  • 「炮」在中國象棋歷史中的演變
    中國象棋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文化的瑰寶,有著悠久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象棋融匯了古代戰爭與和平的思想和意識,象棋除具有雅俗共賞的娛樂性外,還兼有體育競技,藝術欣賞等功能於一身,可以說象棋是高度濃縮了的我國古代歷史文化的結晶。是我國人民智慧的集中體現。因此象棋在它流傳至今的千百年來 ,深受我國廣大勞動人民群眾之喜愛。
  • 楊芹:2018年中國海洋史研究綜述
    2018年發表的海盜研究成果,徐松巖、彭崇超、邵雍等分別管窺了不同時期、不同海域海盜行為的本質及其社會影響[75], 祝秋利闡述西方海盜文化的歷史演變和「海盜式海洋文化」特點[76],鄒賾韜、李廣志聚焦明代東南海疆倭亂記憶中的烈女故事及女性文化[77]。楊躍贇解讀《瀛舟筆談》海盜史料[78],王競超從現狀及未來去探索海盜治理方略[79]。
  • 2018年中國發電量及發電方式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圖」
    發電方式與定義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二、中國發電量行業發展現狀分析從2012年開始,中國發電量呈穩定增長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止到2018年,中國發電量達到67914.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22%。
  • 「中澳關係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國際研討會在北大舉辦
    9月21至22日,「中澳關係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大學陳守仁國際研究中心舉辦。本次研討會由北京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與在華澳大利亞研究基金會合作舉辦,澳大利亞駐華大使孫芳安(Frances Adamson)與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吳志攀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 《長江演變與水資源利用》英文版首發式暨長江水資源利用研討會在...
    由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陳進著的《長江演變與水資源利用》旨在研究長江自然演變與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關係,綜合地質、自然地理、生物、環境和水利工程等學科的知識,探討長江水系歷史演變、水資源開發利用和江湖綜合治理對流域生態系統產生的影響,提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保護的戰略思路。
  • 歷史上茶碗和茶盞是如何演變的?
    我們所有的歷史都是在演變過程中而來的,從恐龍時代到現在這個科學技術發達的時代,我們人類也是經過一步步的進化,一步步的演變到此。當然,關於建盞,他也有關於自己的歷史,關於自己的風華絕代。夜夜忽而夢此間,直覺懵懂的少年!回望建盞史,共賞一簾雨潺潺。
  • 2018年中國食品安全監測儀器現狀調研及市場前景走勢分析報告
    《2018年中國食品安全監測儀器現狀調研及市場前景走勢分析報告》通過食品安全監測儀器項目研究團隊多年對食品安全監測儀器行業的監測調研,結合中國食品安全監測儀器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趨勢,依託國家權威數據資源和一手的調研資料數據,對食品安全監測儀器行業現狀及趨勢進行全面、細緻的調研分析
  • 從「國」字的演變,看社會時代文化的滄桑歷史
    是的,國是國家的意思,但是,如果從「國」字的歷史演變來看,其實「國」字的含義還遠遠不止於單純是國家的意思,而是含義深刻偉大而神聖,我們可以從「國」字的演變,看出社會政治,時代文化的滄桑歷史。那麼,究竟什麼是「國」呢?從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可以得知,「國」的最初是寫做「或」的,也就是「域」的古體字。本義是「邦國」、「封邑」。
  • 2018年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
    但在長久的歷史進程中,女性被束縛在以「相夫教子」為核心的圈子中,而她們勇敢、勤勞、智慧的形象卻漸漸被遺忘。十九世紀以來,世界各地爆發了女性解放運動。女性在新的時代重新走出家門、邁入職場,成為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今天,各個領域都湧現出無數的優秀女性,她們在男性主導的領域中開闢出一片天地,熠熠生輝,重現女性魅力。隨著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使得職場工作模式煥發了無限可能性。
  • 2018-2023年全球及中國鋁合金建築模板市場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趨勢...
    《2018-2023年全球及中國鋁合金建築模板市場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趨勢報告》在多年鋁合金建築模板行業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全球及中國鋁合金建築模板行業市場的發展現狀,通過資深研究團隊對鋁合金建築模板市場資訊進行整理分析,並依託國家權威數據資源和長期市場監測的資料庫
  • 有關漢字的故事、起源演變和歷史故事
    有關漢字的故事、起源演變和歷史故事 2012-11-26 16:51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2021-2027年中國橋梁健康監測系統行業發展調研與前景趨勢報告
    《2021-2027年中國橋梁健康監測系統行業發展調研與前景趨勢報告》主要分析了橋梁健康監測系統行業的市場規模、橋梁健康監測系統市場供需狀況、橋梁健康監測系統市場競爭狀況和橋梁健康監測系統主要企業經營情況,同時對橋梁健康監測系統行業的未來發展做出科學的預測。
  • 2018-2025年中國鐵礦石原礦市場現狀研究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年1-**月全國鐵礦石原礦量產量統計表  2018-2025年中國鐵礦石原礦市場現狀研究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對我國鐵礦石原礦行業現狀、發展變化、競爭格局等情況進行深入的調研分析,並對未來鐵礦石原礦市場發展動向作了詳盡闡述,還根據鐵礦石原礦行 業的發展軌跡對鐵礦石原礦行業未來發展前景作了審慎的判斷,為鐵礦石原礦產業投資者尋找新的投資亮點。
  • 2018年中國變壓器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中國變壓器行業市場競爭格局分析:競爭激烈分為四大陣營   從整體上看,中國變壓器行業競爭激烈,外資跨國公司搶佔了很大市場份額,國內變壓器製造企業數量也在快速增長,中低端變壓器市場競爭激烈。
  • 2018-2025年中國ECT(SPECT,PET和D-SPECT)市場現狀研究分析與發展...
    2018-2025年中國ECT(SPECT,PET和D-SPECT)市場現狀研究分析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是對ECT(SPECT,PET和D-SPECT)行業進行全面的闡述和論證,對研究過程中所獲取的資料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和分析,通過圖表、統計結果及文獻資料,或以縱向的發展過程
  • 2021-2027年中國路橋工程市場現狀及前景趨勢分析報告
    《2021-2027年中國路橋工程市場現狀及前景趨勢分析報告》對我國路橋工程行業現狀、發展變化、競爭格局等情況進行全面的調研分析,並對未來路橋工程市場發展動向進行科學預測,還根據路橋工程行業的發展軌跡對路橋工程行業未來發展前景作了審慎的判斷,為路橋工程產業投資者尋找投資亮點。
  • 2020年設施農業行業現狀與發展趨勢 - 中國設施農業行業現狀分析與...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設施農業行業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2020年版)認為,**年,我國設施蔬菜播種面積達到了5,841萬畝。綜合以上因素,我們預計,**年我國設施蔬菜播種面積將達到5,900萬畝,未來**年(2017-2021)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1.25%,**年將達到6,20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