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不打烊書店12時辰:形形色色的過夜人和夜晚溫暖的燈

2020-12-16 澎湃新聞
凌晨兩點,68歲的胡大爺在椅子上已經睡著。 本文圖片 除署名外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周琦 圖

10月10日午夜的湖北武漢澳門路,卓爾24小時書店營業員胡鑫雷又看到68歲胡大爺在店內出現。

過去一個多月,胡大爺幾乎每天深夜都會到卓爾書店看書,他時常是在椅子上看著看著就睡著了,直到第二天清晨才離開。

卓爾書店2014年11月從一萬平方米的營業面積中,單獨劃出400平方米,開設了武漢首家24小時營業的書店。2018年,馬雲、陳東升、雷軍等都曾到這家書店打卡。

過去5年,像胡大爺這樣夜不歸家人,在這家不打烊書店還有很多很多:有八十多歲的流浪者、有出走的少年、還有失戀女孩、抑鬱失眠者,或是第二天清早要去趕火車、飛機的外地人……

胡鑫雷說,來書店度過漫漫長夜的人,有著各種各樣的理由,他們也不會上前問原因。

書店店長王寧10月17日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24小時書店,就像一個城市的溫度計,反映著一個城市的溫度,作為書店人,他希望24小時書店能成為城市夜晚最溫暖的一盞燈,溫暖所有「不想回家的人」。

一個男孩在書店的樓梯下獨自看書。

「二戰」的考研女生

深夜的書店會有人麼?

書店店長王寧說:「當然有,每天都有。」

他拿出手機,相冊裡一個女孩,坐在書店一樓的角落裡正在認真讀書。女孩幾乎每天下午都來,帶著桌子,有幾個月了。每天下午來,晚上走。

10月10日晚上10點,24小時書店營業員胡鑫雷努了努嘴,眼睛望著二樓說「她來了」。

女孩嬌小可愛、戴著眼鏡,她面前擺著一張可以升降的小桌,桌子上擺著幾本書、一臺iPad、一個水杯和一個略顯童趣的充電寶。

「我是不是太高調了?」化著淡妝的女孩臉上露出淡淡的笑,「有時候有人會偷偷拍我,有點困擾。」

女孩叫王瑩(化名),今年24歲,住在書店附近,她是為了考研深夜到書店看書。

王瑩考研前學的是學前教育專業,畢業時有老師建議她去幼兒園,做一名幼師,但她還有夢想——考上武漢音樂學院的研究生,去年她雖然過了國家線B區,但離她心儀的專業還有點差距。

「還是不甘心,後來才知道我考的這個專業學生本科學的是5年。」從今年5月開始,王瑩決定「二戰」,「你知道在家裡是學不下去的,有時候會偷懶」。

王瑩早上就在附近的圖書館複習,下午圖書館關門後,她就會到24小時書店,一直學到晚上11點回家。

保安們都記得,王瑩的媽媽會騎一輛電動車接女兒回家。

「後來我不讓她接了。」王瑩說,媽媽為了照顧她和正在讀高中的弟弟讀書,付出了很多,辭了工作全職陪護,「每天中午給我送飯,晚上來接,太辛苦了,我不讓她來接我了」。

第一次考研壓力太大,落榜後的王瑩很失落,經過一段時間調整,現在心態好了很多,「最近在複習專業課,每兩天寫完一支筆,狂寫狂寫」。

王瑩說,現在她不害怕了,「至少我為了夢想在努力」。

書店的營業員小亮(化名)在24小時書店上夜班一年多了,他也是為了考研才到書店裡工作的。每天上班,他都在看自己的考研資料。除了像王瑩、小亮這樣挑燈夜戰的考研學生,在24小時書店還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就是在書店「秉燭夜讀」留宿的過夜人,他們之中有流浪者、出走少年、失戀女孩、抑鬱失眠者,或是匆匆路過的趕路人……

王瑩(化名)在自帶的小桌邊複習功課。 王寧供圖

書店留宿的過夜人

王瑩認真複習的時候,一位老大爺在一旁的書柜上挑書。

老大爺個頭不高,戴著一副老式眼鏡,頭髮亂糟糟的。連續幾個夜晚,他每晚9點多準時到書店。

老大爺總是帶著玻璃水瓶,有時候帶著自己的書,這幾天都在看《白夜追兇》。有時候看著看著,就在書店輕悠的音樂中,慢慢睡著。只有一次,他拉了一把椅子,搭上腿,想睡得更舒服點,保安上前小聲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行為。

老大爺微微點了點頭,又閉上了眼睛。

「他看書很認真,每天都是來了就看,看著看著就睡著,醒了繼續看,有時候我下班他還沒有走。」胡鑫雷說,這樣的狀況已經持續一個多月了。

老大爺姓胡,68歲,退休3年了,從小就喜歡看書,但以前家裡有事拖住了沒能看書。因為住在附近,在看到報紙上報導這個24小時書店後,就時不時來一下,最喜歡看戰鬥類、懸疑類的書,三天可以看完一本。

10月9日凌晨,24小時書店仍有四個顧客,陳偉(化名)是其中一位。這天晚上他11點半來書店,一直坐在角落看書。

30歲的陳偉是湖北黃岡人,剛失業,正在找工作。他說,以前他就租住在附近,2015年就來過這個書店。「十一」出去散了一段時間的心,現在沒有租房子了,有時候晚上住在旅館,有時候就在書店看書。

陳偉說,他有時候白天到處逛逛,晚上就來書店看下書,過一夜。「有時白天也不想動,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感覺沒什麼動力了,一直拖著拖著。」

陳偉這樣的狀態已經持續了兩三個月,他有時找個地方洗個澡、換個衣服,「我姐、我媽都在附近租了房子,但不想過去」。

「平時就捧著手機玩,刷視頻刷得頭痛,感覺真是麻木,其實看書的時候,心裡平靜一些。」陳偉說,如果在上班的話,或者有朋友,根本沒想到來看書,自己也不是書迷,有時心裡煩躁,找點書看,心裡安靜一點。

在陳偉身旁,一個臉上稚氣未脫的少年,手裡抱著一本《鬼吹燈》,斜躺在二樓的沙發上睡著了。

凌晨一點多,他突然醒了。少年16歲,他揉了揉眼睛,說這是他第五次到這個書店過夜了。

「讀不下去書了。」這個少年說,自己被父母送到書店附近的汽車修理廠當學徒,每個月有兩三百塊錢的生活費,管吃管住,平時學一下洗車、補胎,修理廠到書店只需步行10分鐘。

為什麼不在修理廠過夜呢?少年不願多談。這天晚上,他凌晨兩點離開了書店,早上七八點又來到了書店,此後幾天再也沒有出現。

深夜裡,24小時書店燈火通明。

曾有人在書店過大年夜

胡鑫雷也是整夜整夜地看書,他說,自己在書店工作的這一個多月已經看了20多本書,這比他以前幾年看的書都要多。

胡鑫雷和小亮輪流值夜班,就像兩根平行線,基本碰不到面。上夜班的時候是不能睡覺的,只有一本本看書,這種節奏比他在英語培訓機構上班時慢很多。

胡鑫雷大學學的英語專業,但他感覺自己並不適合教書。而且培訓機構工作壓力太大,那時候他總是失眠,有一兩個星期整夜睡不著。在網上看到了書店的招聘信息,就來書店了。雖然書店的收入比幹培訓時要少,但他很滿意自己的現狀,他說,自己有兩個白天能夠幹自己的事,也想趁這段時間沉澱一下自己。

57歲的保安曹師傅去年清明節到書店上班,已經一年多了,有夜班保安輪休他就頂班。「我以前種了400畝地啊,還不是為了孩子。」曹師傅是安徽人,在老家是種糧大戶。孫子出生後妻子先來武漢幫忙了,他隨後也來了。

讓曹師傅印象深刻的是去年的一個流浪漢,在書店裡呆了一個多月,不大換衣服,來的時候總背著一個包,拿著一本書在椅子上睡覺。

「對待流浪漢,或者來書店過夜的人,只要不影響其他人就行。」曹師傅說,碰到不文明行為或者讀者打呼嚕了,便會上前提醒。

48歲的何師傅2014年就開始在書店上班,夜班已經三四年了。

何師傅說,有失戀的女孩在書店裡哭,有人為了節約錢在書店裡蹭一晚,有離家出走的,有來打卡的、失眠的……有的人在書店裡一呆就是一兩年,幾百個夜晚,但他和他們幾乎都沒有交流。

給何師傅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一個女孩,一個男孩。

「那個女孩長得挺漂亮。」何師傅說,女孩20多歲,一年多時間,從夏天到冬天,女孩幾乎每天晚上都在書店度過,女孩每次來就帶著兩個大包,放在椅子旁就開始看書,「總是很安靜,是挺認真看的那種」,冬天就從包裡拿出一件大衣,蓋在身上。

何師傅有時候很疑惑,女孩怎麼吃飯,看起來乾乾淨淨的,是在哪裡洗漱的,她白天在哪裡,哪裡來的錢生活,他猜測女孩是不是受了什麼刺激。

有一天何師傅在網上看到了武漢青山區一個母親在找自己離家出走的孩子,看起來和這個女孩很像,他打電話報了警,警察來核實後,並不是青山區出走的這個女孩。他問這個女孩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了,女孩什麼都不願說。幾個月後,女孩再也沒來。

還有一個不到二十歲的男孩,前年10月開始,整天呆在書店裡,從來不看書,就在那裡玩手機。他實在看不下去了,勸男孩找份工作,但男孩不願意。

男孩有時候就到對面醫院的衛生間衝洗一下,一開始家裡人給他寄錢,經常去附近買肯德基吃,到後來就沒怎麼看到他吃正經的飯菜,再後來還找營業員借錢買東西吃。

大年三十那天,男孩也沒有回家。何師傅勸男孩回去,男孩說不願回家。直到去年四五月份,男孩再也沒有出現在書店。

24小時書店的夜讀者。

店長:「就算夜晚再黑,書店也會為你留一盞燈」

深夜裡的不打烊書店,故事很多。

有八十多歲的流浪者、有出走的少年、還有失戀的人、失眠的人、抑鬱的人,或者第二天清早要去趕火車趕飛機的外地人……到24小時書店過夜的並不一定都是為了來看書的人,無論是流浪漢、拾荒者,還是大學生、上班族,王寧說,正如他們願意選擇來書店過夜一樣,書店也很願意收留每一個「失意者」和「不歸人」。

王寧說,提到24小時書店,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深夜讀書」,大多數人白天生活節奏緊張,工作忙碌,無暇讀書,「夜讀」成了他們放慢腳步,提升自我,追求生活品質的一種新生活方式。讓喜愛閱讀的人不用擔心夜晚十點的打烊鐘聲,也不用擔心必須割捨正在看的故事,更不用擔心午夜的清冷與孤獨,「就算夜晚再黑,書店也會為你留一盞燈」。

在王寧看來,「24小時」也是一種承諾和追求,是書店人的一種「堅持」,希望引導人們把讀書融入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使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成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使得讀書、思考,就像吃飯、呼吸一樣讓人習以為常。

「夜晚總是特別容易讓人感受到孤單和無助,黑色讓人放下所有的偽裝,卻也讓他們敢於直面自己的模樣,他們想要暫時遠離人群,靜靜思考,卻又害怕真的被人遺忘。」王寧說,因為在這裡他們都只有一個身份,那就是「讀者」,哪怕他不是真的來看書的,但在這裡所有人都一樣,大家素不相識卻又禮貌相待,大家互不打擾卻能和平相處,沒有人輕視你的失敗,沒有人嘲笑你的貧窮,也沒有人去探究你「為什麼不回家」。

王寧說,24小時書店,就像一個城市的溫度計,反映著一個城市的溫度,作為書店人,他希望24小時書店能成為城市夜晚最溫暖的一盞燈,溫暖所有「不想回家的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西安24小時書店調查:全天不打烊 晚上有人過夜
    書店24小時不打烊 打造全新閱讀方式  這裡不是咖啡廳、餐飲店,也不是便利店,而是一家書店,這就是位於西安市南郊翠華路創客大街的24小時書店--閱西安。從7月15日開業到現在,它每天都在迎接著來自這個城市角角落落的讀者。  李先生家住在旁邊的小區,閱西安開業後,只要有時間,他就帶著女兒來看書。
  • 廣州24小時書店有哪些?廣州不打烊書店地址信息一覽
    廣州24小時書店有哪些?廣州不打烊書店地址信息一覽  說一個嚴肅的話題。每一個人逛書店的目的都不一樣,有人喜歡看裝修、有人喜歡喝咖啡、有人喜歡看產品、有人是真的喜歡看書……我喜歡逛書店,因為書店傳達給我的不僅僅是陳列在貨架上的商品,還有與這個時代息息相關的資訊,甚至是「意想不到的的資訊」。
  • 24小時不打烊!遵義新華書店1935分店書香閱生活
    閱讀能修身養性、涵養氣質,書店則是生活中的「精神糧倉」,給紛擾浮躁的瑣碎日子增添一縷溫暖人心的力量。在遵義市紅花崗區有一家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致力於打造集主題圖書、創意產品、文藝活動為一體的多元文化空間,經常組織開展紅色主題活動,讓市民們在氤氳書香中「閱」享文明生活、傳承紅色基因、點亮心靈之光。
  • 全球首家24小時不打烊書店謝幕,實體書店還有意義嗎,何處是情懷
    600件古書,之後24小時書店會另覓新址,「讓閱讀不打烊」。11月14日的下午,臺灣誠品書店敦南店宣布將於2020年5月31日謝幕,現正式開啟200天「熄燈倒數」。屆時,這家從1999年成為全球首家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將正式「熄燈」。也許,對於經常光顧這裡的讀者來說,夜晚又少了一個溫暖的地方。
  • 廣州首家「24小時不打烊」書店1200bookshop昨試營業
    昨天,廣州的第一家24小時不打烊書店1200bookshop(需求面積:300-650平方米)開始試營業,正式開業定於7月12日零時。店主劉二囍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學霸」出身,做過建築師。劉二囍給出了書店方向和態度:不賣武俠和勵志書;為背包客提供免費住宿;白天是生意,晚上才是態度和溫情。
  • 真有人在這裡過夜嗎?上海最美24小時書店,愛書人的深夜可以不打烊
    有著「上海最美24小時書店」之稱的城市不眠書店,在疫情期間一度取消了夜間運營。兩個月前的今天,這裡重新恢復不打烊營業模式,成了人們尋求精神慰藉的「深夜食堂」。從軌交9號線臺兒莊站2號口出來,向右一直走。十分鐘後,一個混著水泥和鋼管的工業風創意園區緩緩映入視線。
  • 成都24小時書店的午夜讀書人
    深夜11點,成都的夜色開始蒙上層層細雨,城市裡的大多數人已經洗漱,準備休息,而有些人卻在24小時書店裡,或快或慢地翻著手裡的書籍,度過他們帶著書香的夜晚。他們有些是為了準備臨近的各種考試或者工作任務,有的則是希望在厚重的生活壓力中,在閱讀中找到一絲寧靜的慰藉。
  • 24小時不打烊,夜經濟模式抓住年輕人
    睡不著的你,可以到24小時書店,挑一本書,悠然享受屬於你的寧靜;匆匆下夜班的你,可以在24小時便利店,買一杯熱牛奶,暖和一下身子;作息顛倒的你,甚至可以到24小時健身房揮灑一下汗水。在體驗經濟的大潮中,「夜間消費場景」正在被商業創新者們不斷挖掘,24小時不打烊的商業業態在武漢越來越多,正改變著許多人的生活方式。這些24小時商業業態生存狀態到底如何?
  • 特色小書店依賴創意生存:從賣二手書到不打烊
    一家散發溫暖氣息的現代城市書店,也會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羊城晚報記者 林清清 攝。   書店就是賣書的——這已經是上個世紀的生存之道。免費閱讀區,氛圍如同圖書館  B、1200bookshop  在24小時不打烊書店裡可以幹什麼 樓梯兩旁堆滿了書和留言,深夜觀看別人的故事也是好消遣
  • 書店不打烊,要錢還是要情懷?
    這天距離廣州首家24小時不打烊書店的體育東店正式營業,過去剛好五年。安徽人劉二囍曾在臺灣讀研究生,被臺灣的書店文化深深吸引,29歲時成為第一個徒步環臺灣島的大陸人。環島1200千米——1200 bookshop由此得名。
  • 副中心有了首家24小時不打烊書店 客戶以附近居民為主
    原標題:副中心有了首家24小時不打烊書店 今年5月18日,作為北京首家文創產業園區的24小時書店,「閱青山」於東郎通州電影創意產業園開業。三個月後的8月18日,它正式開啟24小時「不打烊」模式。北京青年報記者於營業首日來此探訪。   客流主要集中在周末   「店名閱青山三個字是來源於清代紀曉嵐書齋的題聯『書似青山常亂疊,燈如紅豆最相思 。』」店員介紹。
  • 凌晨的貴陽,我在一家24小時書店和還清醒著的人聊了天…
    夜未央,燈初上。貴陽這家 24 小時書店新華品讀咖啡裡,總有一些有趣的人和事……貴陽首家 24 小時書店邂逅那些深夜故事新華品讀咖啡是貴陽首家 24 小時營業的書店,ta 的旁邊有個新華書店,汗牛充棟,想要的書基本上都能在這裡找到。
  • 過了今晚,這家21年18萬小時沒熄過燈的書店就要關門了!
    走過31年時光、全球第一家「24小時書店」,自營業起已堅持186000+小時不斷電的臺灣誠品敦南店,將在今晚選擇熄燈關門。以後,那盞整整亮了21年,曾在臺北敦南街頭溫暖過無數人的書店之燈,將永遠落下了。
  • 從臺北到北京 24小時不打烊書店兩岸飄書香
    一些讀者在三聯韜奮書店「深夜書房」看書。> 填補北京空白      快評:偌大的北京城,從第19個世界讀書日的今天起,終於有了一個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三聯韜奮書店。從4月8日開始試行24小時書店起,三聯韜奮書店就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    我們看到,三聯夜間書店也得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回信。李克強希望三聯韜奮書店把24小時不打烊書店打造成為城市的精神地標,讓不眠燈光陪護守夜讀者潛心前行,引領手不釋卷蔚然成風,讓更多的人從知識中汲取力量。    實體書店是一座城市書香延傳的基地,而24小時書店更是被認為是「城市的精神地標」。
  • 上海這些地方24小時不打烊 帶你體驗別樣不夜城
    你也別忘了這些24小時不打烊的好去處,帶你體驗到別樣的夜上海。如今的社會24小時便利店、餐廳、藥房不足為奇,可是在1968年,上海有一家僅60平方米的商店卻舉國聞名,在許多老上海的眼裡,當年的它甚至是申城夜晚的一盞「燈」。這是我國的第一家24小時食品店。
  • 臺灣有家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成為了一個熱門旅遊景點
    誠品書店敦南店,作為臺北第一家誠品書店,也是全球唯一一家24小時營業的誠品店,即將在2020年關店。曾幾何時,成品書店一度成為文藝青年中最浪漫的一筆色彩。說到青春二字,肯定跟圖書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都知道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 24小時書店扎堆出現 成實體書店「自救良藥」?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給三聯書店回信:「希望你們把24小時不打烊書店打造成為城市的精神地標,讓不眠燈光陪護守夜讀者潛心前行。」  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如果書店只是以24小時來銷售圖書的話,我覺得可有可無,因為網際網路上早已經24小時去賣書了。但是如果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是以銷售,以閱讀為中心的新的一種生活方式的話,我覺得對於北京這樣的,包括很多個中大型城市來說太需要了,因它代表了這個城市的態度和一種追求。
  • 津城「煙火氣」 夜晚不打烊
    從大排檔「擼串」到中國式「深夜食堂」,從健身讀書到夜市;24 小時不打烊公共服務、深夜穿梭的外賣小哥、子夜值守的代駕騎手……是中國經濟的新活力,是居民「夜生活」日益豐富的縮影。眼下,商圈愈發活躍,夜間消費迅速提升。北京燒烤經濟、上海派對經濟、成都麻辣經濟…日益豐富的「夜經濟」生活正在成為中國經濟活力源。從過去的夜市、大排檔,到如今的社交休閒、讀書健身、文化娛樂,更多新業態在崛起。
  • 24小時商業模式漸興起 廈門「不打烊」撥動了誰的心?
    廈門「不打烊」 撥動了誰的心?健身房、書店成年輕人夜間娛樂新去處,24小時商業模式漸興起不少上班族選擇夜間去健身房健身。廈門的夜晚,是年輕人的天下,他們逐漸成為夜間消費市場的主力。華燈初上,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和學習的他們,迎來了屬於自己的休閒時光。除了回家,廈門的年輕人喜歡到哪裡度過夜晚時光呢?記者走訪發現,健身房、桌遊館、書店成為不少年輕人夜間娛樂的新去處,24小時商業模式日益契合現代都市人的生活需求。
  • 12時辰的最準確劃定方法(建議收藏)
    在中國古代古人就已經把一天分為12個時辰,現代人也大多能了解12個時辰分別為: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但真正的12時辰劃分方法,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為什麼說大家不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