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河南南陽錯失中國科技大學,導致河南至今作為第一人口大省卻沒有一所985院校。中國科技大學最終選擇落戶安徽,安徽也就擁有了頂尖的研究類大學,後來又爭取了很多的實驗室,包括有中科院實驗室等,安徽的發展從此躍上了一個新臺階。網絡上和茶餘飯後,河南人尤其是南陽人埋怨河南以至南陽領導沒有遠見的聲音,後悔、痛楚之聲,經年不絕。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如果拋開既有觀點,置身入地當時的社會情景去看待問題,恐怕就會發現事情真相遠非我們想像。任何事情的發生和發展都有原因的,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能決定的。
1969年,中蘇關係惡化,邊境衝突。根據形勢,中央決定進行 「戰備疏散」,中國科技大學被國務院列入北京十三所下遷高校之中。這就如共同韓戰結束後,中美冷戰,交通大學遷址西安一個道理。
據時為中科大革委會常委之一的蔡有智教授回憶,「九月下旬,分兩組去湖北沙市和河南南陽尋找疏散地址。沙市有科學院的五七幹校,表示不再有能力安排接納中科大。河南組帶有國務院科教組組長劉西堯給河南省的親筆信。我是去河南組的成員,因為帶有劉西堯同志的親筆信,我們受到了省生產指揮組組長的接待,他讓我們先在鄭州看看,並極力宣傳省會的優勢,後來我們執意去南陽地區看看,但是在談話中我們就意識到他們對科大來南陽不大積極。雖然落戶省會對學校發展會有一些好處,如交通等,但是學校,尤其是大學,應該還是建在山清水秀風俗好的地方來。我們在南陽周邊和鄧縣看了不少地方,地區的同志說:土地有的是,三千畝五千畝沒問題,但我們做不了主,我們也非常希望能夠來到這裡,以後也可以多給咱孩子們找條出路。聽了地區領導的話,當時我幾乎感到學校可能就是南陽了,但是到鄭州與河南有關人員協商時,那些領導均表示支持來河南鄭州,當時新密滎陽基本確定脫離開封劃歸鄭州,鄭州的一些負責同志也說可以在這兩個地方劃出地來,但是我們的初衷及劉西堯同志的意思是落戶南陽,於是河南有關同志就沒有明確表示邀請的意願來。後來我們兩組選址人員回到北京,只好都表示這兩地沒有條件,不能去。接著又派兩組,一組去江西,一組去安徽。我是去江西組的成員,到江西省後,省裡明確表示不能接收科大。安徽選址的同志在宣城地區看了以後也覺得不行。在這兩組人員還沒回到北京時就接到了定點安徽省安慶市的通知。」其間,是安徽的領導人李德生迅速行動,把中科大爭取到了安慶。由於安慶條件太差,中科大不願去,李德生又騰出合肥師範學院和銀行幹校的校舍,來安置中科大。
從以上蔡有智教授的敘述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1.中科大本來是有意願建在南陽的。
2.河南雖然表示有困難,也可以接收,但是給的地段不符合中科大的要求。
3.最終,中科大被時任安徽省革委會主任的李德生(河南省信陽市新縣人)要去了安徽。
這裡特別要說明一下河南領導「遠見」的問題:
1. 1969年的戰備疏散中,河南也接納了一所大學——北京對外貿易學院。11月,北京外貿學院整體遷至河南固始、息縣。1970年8月,學校被撤銷,教師、幹部大都轉入息縣外貿部「五七」幹校。1973年,北京對外貿易學院在北京復校。
2. 1969年科學院也遷移。科學院的五七幹校在湖北潛江,科協的五七幹校在河南漯河,科委的五七幹校在河南確山。後來三科合一就把五七幹校變成確山五七幹校,成立新的中國科學院革命委員會,遷回北京。
1949年前後,中國平均每年有30~70萬人死於飢餓,主要地帶處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地。1958年,再遇饑荒! 1958年7月,再遇黃河洪水。1960年,再次大旱。這些影響,基本都在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地,其中河南受災最為嚴重。根據1969年左右的人口數據表明,河南省當時的人口為5800萬,僅次於山東。一個人口大省,如果一下子湧入大量的師生和各種單位的職工,就要將對應數量的民眾添加到死亡名單上!
前教育部部長劉西堯同志也說「河南去的單位太多」。可見當時河南省領導不是沒有遠見,而是接納的有多個單位,中科大只是沒有擠進河南。再說當時遷入的單位來了只是客人,管吃管喝,事情已過,屁股一拍就走人,班師回朝。河南作為一個老牌農業人口大省,貧困省份,哪有這麼多的資源投入。
那麼安徽為什麼可以接收中科大,而中科大後來也沒有同北京外貿、中科院一樣回北京,而是留在了安徽呢?
大致分析原因,當時沒有學校單位選擇遷移到安徽,沒有那麼大的壓力。而有多個單位到河南省,本身壓力就大,也能理解。當時的安徽革委會主任李德生接納中科大,也算是替河南解圍,做了個人情。
看一下安徽省領導為了留住中科大,做出了什麼貢獻:安徽領導為了中科大騰出了合肥師範學院和銀行幹校。安徽給予了很多特殊照顧,最好的校舍,第一批空調等。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其他高效都陸續回遷北京。77名著名科學家聯合籤名給中央寫信要把科大搬回去,但是中央由於各種考慮沒有批准,沒有批准,沒有批准!
中科大想不想回北京呢?想!當然想!2017年,中國科大北京研究院終落戶海澱區。時隔半個世紀仍然想盡辦法跟北京牽線呢。
大致總結:
中科大當時沒進入河南,並不是河南領導拒絕,而是另有更多的原因,又是當時河南實情決定的。如果我們拿著現在「招商引資」的思維來考慮當時的情況是很不客觀的。
也許當時中央批准了中科大返回北京的要求,就沒有這個話題了。
也許當時中央不批准北京對外貿易學院和中科院等其他單位返回北京的要求,也沒有這個話題了。
希望河南越來越好!希望南陽越來越好!機會是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加油!
一生朋友一生情,千山萬水總是情,關注我們一起尋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