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少年醒獅社團薪火相傳 傳統醒獅煥發生機活力
金羊網 2020-01-22
過年舞醒獅,這是東莞的傳統習俗之一。在大朗鎮,醒獅表演威武雄壯、剛柔相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
每逢重大節慶, 必有醒獅助興
舞獅成為「醒獅之鄉」小學生們的「必修課」
文/圖 金羊網記者 文聰 通訊員 黃偉英
過年舞醒獅,這是東莞的傳統習俗之一。在大朗鎮,醒獅表演威武雄壯、剛柔相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 因此大朗鎮也被譽為「醒獅之鄉」。大朗人愛醒獅,更懂醒獅,為了讓傳統醒獅在傳承中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 鎮內組建了不少村小組醒獅隊、治安隊龍獅隊,就連小學生們也舞起了醒獅。其中,巷頭小學還首創將武術醒獅表演列入校本課程, 作為學生們的「必修課」。
巷頭醒獅團在大朗首屈一指
大朗醒獅清末就有記載
「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裡。」這是對傳統舞獅的生動描述。
大朗醒獅活動的起源,雖然無法追溯到具體的時間,但據《大朗鎮志》記載,醒獅活動是大朗的傳統文體活動,歷史悠久。早在清朝末期,大朗就有醒獅文體活動的歷史記載。據老藝人葉沃籌介紹, 民國時期大朗有麒麟、醒獅武術館20 多間。
1921 年5 月初, 大井頭曾派出一支麒麟、醒獅、武術隊前往廣州大元帥府表演,還受到孫中山的嘉獎。
從此以後,大朗各村紛紛成立麒麟館和醒獅館,凡年滿16 歲的青年男子都以加入麒麟館和醒獅館為榮。
大朗有一些世代愛好醒獅文化的家族,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醒獅,長大後成為各村醒獅隊的骨幹精英,年邁了就成為醒獅隊的教練,教導新一代的醒獅愛好者,把醒獅文化手把手地傳承下去。
每逢春節或重大節日,醒獅出動, 挨家逐戶拜年。
醒獅動作多姿多彩, 加以「大頭佛」引路的諧趣動作,襯以節奏感甚強的鑼鼓聲、鞭炮聲,形成歡騰喜慶的節日氣氛,深受群眾喜愛。
巷頭小學醒獅社團多次獲獎
曾獲一尊「金獅王」寶座
巷頭醒獅,是大朗醒獅的一個縮影。這塊方圓僅3.4 平方公裡的社區, 歷來重視體育、文化事業,群眾文化底蘊深厚, 現有籃球、醒獅、麒麟、舞龍、舞蹈和木偶等多個團隊, 其中醒獅項目尤為突出,在大朗可謂首屈一指。
巷頭醒獅團裡, 陳日輝是第一代傳人。他先是師從父親舞麒麟,與醒獅結緣是在1995 年。那一年,大朗為慶祝香港回歸,籌辦醒獅比賽, 專門邀請佛山體育館教練歐立洋前來舉辦醒獅表演技藝培訓班, 全鎮各村均組織一個醒獅隊參加培訓,從舞獅、打鼓等方面的技藝進行系統性學習。陳日輝回憶稱:「當時培訓班有幾百名學員, 每個村都有15 人左右,最年長的已年過花甲, 最年少的才十幾歲。」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訓練,巷頭醒獅團於1997 年正式成立,並在當年的慶祝香港回歸比賽中成功奪魁,次年又奪得市醒獅比賽第二名。隨著醒獅技藝的不斷提高, 巷頭醒獅團於1997 年底由傳統獅藝向梅花高樁發展,慢慢增加難度, 把獅藝技術提高到更高層次。民間的深厚根基加之獅藝的不斷精進,讓巷頭醒獅團聲名鵲起。
1999 年, 經國家體育總局選派, 巷頭醒獅團代表我國參加2000 年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辦的「國際醒獅邀請賽」。最終,巷頭醒獅團在比賽中不負眾望, 一舉奪冠,獲頒一尊「金獅王」寶座,被村民當作「鎮村之寶」, 一直存放在村委會中。
小學生們也喜愛舞獅
舞獅成為特色教學活動
沒有傳承就談不上發展。對於巷頭甚至整個大朗來說, 巷頭小學是培養醒獅人才的一個搖籃。據巷頭小學校長陳愛華介紹, 作為學校的一項特色教學活動, 醒獅技藝目前已在全校普及, 學校還成立了少年醒獅社團,此舉在全市尚屬首例。
李焯很小的時候,爺爺就經常帶他去看醒獅。獅子威風凜凜的模樣,在他心裡留下了深刻烙印。二年級加入巷頭小學的醒獅社團後,他對這個項目愈發喜愛,「每天大課間訓練差不多要一個多小時,練習的時候手要一直舉著,久而久之會感覺沉重,但是因為喜歡,所以並不覺得累。」
今年55 歲的郭謙榮有徒弟、學生過千人,數年前,他成為巷頭小學醒獅社團的總教練。他告訴記者說:「大朗鎮的醒獅氛圍非常濃厚,這也是我選擇留在大朗、留在巷頭小學的原因。舞獅除了能強身健體外,更多的是對一個人個性的培養和精神面貌的改變。看著孩子們一屆屆地加入,學會向善,學會成長,我感覺很欣慰。」
「自成立醒獅社團以來,我們學校已經獲得了省、市、鎮比賽一、二等獎十多項。」陳愛華直言,舞獅比較辛苦,上梅花樁也有一定的危險, 但學生只要有興趣去體驗,就應該為他們提供一個機會與平臺。「經過嚴格訓練後,學生們的組織性、紀律性、自信心都得到了提升。」
編輯: 寶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