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蒂姆·歐布裡安曾說過:
「因為過去的人要進入未來,所以有了故事。因為在深夜裡,你會想不起你是怎麼從原來走到的現在,所以有了故事。當記憶被抹去,當你除了故事就再也無任何可以去記憶、可以被記住的東西的時候,因為要有永恆,所以有了故事。」
作為記憶的載體之一,他們的故事被記錄在了這一張張有些泛黃的老照片裡。
快門按下的一剎那後,鏡頭裡的那些人也改變了,然而記憶卻與照片一同在歷史的長河裡流淌、定格,成為了一個又一個過去的故事。
文 | 水鏡白龍
1975年,19歲的天才少年比爾蓋茨從哈佛大學輟學,
與高中校友保羅一起在阿爾伯克基的一間旅館房間裡創建了微軟公司。
兩年後,他們搬到西雅圖的雷德蒙德,
與當時公司裡的所有夥伴一起拍下了這張照片。
1983年,保羅離開了微軟公司。
1991年,孤軍奮戰的比爾蓋茨與大客戶賈伯斯進行了一次促膝長談,
他們交流關於個人電腦的發展,關於世界科技的未來……
這次談話後,意見分歧的兩人不歡而散,
蘋果公司解除了與微軟的合作關係。
那年那月,微軟公司的前途一片渺茫。
一年後,微軟買進FOX公司,
開始向資料庫軟體市場邁進;
新世界的大門緩緩開啟。
又過兩年,比爾蓋茨坐在33萬張紙上拍下了這張照片,
告訴世人這張光碟能記錄的內容比這些白紙加起來的都多。
他改變了世界。
2008年,公司成立之初的微軟元老們再度見面合影,
與當年青蔥所不同的是,
此時的他們都已成為了億萬富翁。
人生本就有起有落,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世事難料,
不要看輕任何一個在你眼中默默無聞的人,
包括你自己。
查理·卓別林是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名字,
小鬍子、破禮帽、大頭鞋;
還有一根永遠都捨不得丟的手杖。
他塑造了後人無法超越的經典熒幕形象,
成為「滑稽」的代名詞,
以詼諧的表情和舉止將美國默片帶到了頂峰。
然而盛名之下,
卻很少有人完整看過他的電影,
知道他除去妝容後的樣子。
他一生與9位女性藕斷絲連,
前兩任妻子與他結婚時只有16歲,
第四任妻子比他小36歲,
至於地下情人更是不計其數,
因此他一度聲名狼藉;
人無完人,
凡事都有一體多面,
這世上從沒有完美的存在。
一個人究竟會被貼上怎樣的標籤,
全憑各人審視他的角度而定。
卓別林與愛因斯坦,
乍聽之下,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人,
但他們其實是歐洲歷史上有名的朋友。
他們研究的領域雖然千差萬別,
但都有著對於科學與戲劇的熱愛。
他們彼此欣賞,
也許這就是友誼最好的樣子吧。
1930年初,梅蘭芳率劇團前往美國進行訪問演出,
卓別林聞訊立刻前往拜會。
東西方兩位藝術大師熱烈握手並緊緊擁抱,
共同探討肢體語言的表演藝術。
1936年,卓別林攜妻子寶蓮到亞洲旅行,
與梅蘭芳二人再度相敘。
原來那些建立在理解與欣賞之上的友誼,
真的可以跨越文化與國界。
1987年10月23日,麥可·傑克遜踏上了中國農村的紅土地。
那時的他在內地已頗有盛名,
卻絲毫沒有明星的架子。
他像個新生的孩子一樣,
以好奇的眼睛觀察著這個世界,
他戴著當地人們所戴的鬥笠,
幫老農修農具,幫老太餵小雞。
那時的他還沒有患上白化病,
精神抖擻、未來更是一片光明。
遇見生活拮据的老人和小孩,
他一出手就是2000元的紅包。
只是人生的劇本沒有人能事先窺見,
明天和意外,
我們永遠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
麥可雖然離開了人世,
但他留下的經典卻無法復刻。
從他的所言所行中,
我們似乎能隱隱窺探到,
他的歌為什麼能直抵人心。
1990年,麥可·傑克遜受邀參加了新澤西州最大賭場酒店的開業慶典,
邀請他的酒店老闆,是當時與他十分要好的一位電視真人秀明星。
只是他也許不會想到,
26年後,他這位叫唐納·川普的朋友會成為美國總統。
而彼時剛卸任不久的美國總統裡根,
也曾同樣與歷史的巧合擦肩而過。
1988年,裡根總統訪問蘇聯,
在莫斯科紅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站著一位喬裝打扮的蘇聯特工。
那一年,這個特工36歲,
多年以後,他成為了俄羅斯總統:普京。
時光退回到36年前,
1952年10月,當普京出生在聖彼得堡一個普通家庭時,
沒人知道,這個相貌平平的孩子,
有朝一日會成為這個國家的強悍領袖。
普京出生這一年,在義大利半島上,
一部叫做《羅馬假日》的電影正在拍攝中,
這一年,女主角23歲,男主角36歲。
他已是人盡皆知的影視巨星,
而她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女孩兒。
他對她徒生愛憐。
她結婚那天,
他趕來送給她一枚蝴蝶形胸針。
只是她不知道,
其實她的丈夫費勒,
是他為了助力她的事業而特意介紹給她的。
63歲,她走了,
他來看她最後一眼。
10年後,她生前衣物慈善義賣,
87歲的他拄著拐棍,
買回那枚胸針,
不久與世長辭。
她是公主,赫本。
他是紳士,派克。
男女之間的感情向來如此玄妙。
有時候,從友情到愛情只要一步之遙,
但從愛情回到友情,
卻要經歷千山萬水。
如果要說世界史上有哪些令人過目難忘的經典美人,
奧黛麗·赫本定會榜上有名。
在那個沒有PS和整容的年代,
她以與生俱來的驚人美貌與清純神秘的優雅氣質,
被人們稱為「墜入凡間的精靈」。
不僅如此,
她還熱心於公益事業,奔波於非洲、拉美地區,救助貧困兒童。
她將自己鍛造成了集美麗與善良於一身的完美女性形象,
甚至連CCTV人物錄都打出了這樣的專題名:
《奧黛麗·赫本:二十世紀最完美的女演員》。
30歲的奧黛麗·赫本,和61歲的奧黛麗·赫本
當充滿膠原蛋白的臉龐隨歲月而逝,
被時間豐富的靈魂卻賦予了她更加迷人的氣質與涵養。
沒有人可以永遠年輕,但總有人可以終身美麗。
1994年的美國巴爾的摩市,
一位名叫黛比的單身母親等來了醫生的無情審判:
「很遺憾,太太,您9歲的兒子被確診為多動症。」
其實早在前來就醫之前,
黛比就已經發現她可憐的兒子不僅成績糟糕、整日貪玩,
還常常因為粗心大意而頻出事故。
她深感痛苦,認為兒子的未來令人堪憂。
一年後,北巴爾的摩水上俱樂部的鮑曼教練給孩子們做了一組體能測試:
先遊400米自由式,再連續做4個100米蛙泳衝刺,接著遊1個400米混合泳,最後再連續做4個100米自由式衝刺。每個孩子都必須連續做3組這樣的測試。
鮑曼驚訝地發現,
有個男孩做最後一組時的衝刺速度居然比第一組還要快。
幾天後,鮑曼親自找到這個男孩的母親黛比,
希望她能讓兒子跟隨自己專攻遊泳。
在鮑曼的訓練下,
這個患有多動症的男孩前後5次參加奧運會,
總共奪得23枚金牌,16次打破世界紀錄。
他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泳壇奇蹟:麥可·菲爾普斯。
努力的方向決定成就的高度。
香蕉無論如何也無法長成蘋果,
但是卻可以成為最好的香蕉。
邁爾克站上世界之巔的那一刻,
黛比終於明白,
原來當初兒子最令人痛苦的「多動」,
反而正是他的天份所在。
1958年,盛極一時的美國搖滾歌手「貓王」離開樂壇,
宣誓加入了美國陸軍。
退伍後,他有過短暫的婚姻,
也曾享受天倫之樂。
這張一家三口的幸福照片,
記錄下了他曾經歷過的溫情時光。
可惜中年以後的貓王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人生窘境,
財務危機、暴飲暴食、吸毒酗酒、疾病纏身……
1977年8月16日,
42歲的他因心臟病突發而在浴缸中猝然離世,
結束了自己光鮮與晦暗並存的一生。
一代神話就此隕落,
一個時代就此結束;
世事無常,萬事萬物都處在不斷變化之中,
人的境遇也可能在一天之內被徹底顛覆;
到頭來,只有變化本身才是唯一的恆常不變。
曾幾何時,這位叫做溫斯頓·邱吉爾的英國少年還是位風度翩翩的貴族公子。
擔任隨軍記者期間,
他因為以一己之力從南非成功越獄而名聲大噪,
從此踏入政壇。
在歷史的洪流中被裹挾前行,
他曾因政績一塌糊塗而在內閣中毫無聲望,
也曾因決策失誤而體驗過萬夫所指,
焦慮到極限時,
他抽菸、酗酒,還曾在辦公室當著女秘書的面裸奔……
一度被同僚視為徹頭徹尾的「loser」。
窮途末路之際,
他受到國王的啟發而深入到基層百姓中聽取他們對戰爭的意見,
最終將全國人民的願望融匯於心,
發表了那篇震爍古今的演講《永不放棄》,
成為了人們心中的英雄首相。
這段演講之所以名垂青史,
不是因為邱吉爾「永不放棄」,
而是因為它說出了彼時英國百姓們的心聲。
從古至今,凡成大事者,
無不是順應了時代、代表了人心。
1987年,黛安娜王妃的這一次握手曾經改變世界,
因為與她握手的是一名愛滋病患者。
彼時,全球都在談艾色變,
人們見了愛滋病患者都像見了洪水猛獸,避之不及。
「愛滋病患者需要的不是隔離,而是熱心和關愛。」
是她讓人們知道了,
日常接觸不會感染愛滋病病毒,
從而使愛滋病患者得以被公眾所接受。
而她這張照片懷中所抱的兒童也是愛滋病毒感染者。
黛安娜王妃一生深陷王室情感糾葛,
然而她卻依然是英倫百姓心中最擁護的王妃。
看了這一張張曾經改變世界的照片,
也許我們忽然明白,
她之所以會為世人所銘記,
憑藉的並不僅僅是過人的美貌。
1969年8月8日,
約翰·列儂的朋友依萊恩·麥克米倫為披頭四組合拍下了這張照片,
這張照片成為了他們最後一張專輯的封面,
隨後不久,這個神話般的組合便走向了解散。
作為披頭四的靈魂人物,
約翰·列儂在音樂史上的地位無人可與之比肩;
如果要說他有什麼爭議的話,
那恐怕就是與太太離婚,
娶了日本音樂人小野洋子了。
即使如此,
他卻仍然為了心中所愛而義無反顧。
1980年12月8日,
列儂被一名精神失常的狂熱歌迷槍殺在自己公寓門口。
遇害當天下午,
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
「我希望前程萬裡。」
列儂的時代結束了,
但音樂的歷史車輪仍在滾滾向前,
繼承了他精神的搖滾人仍有前程萬裡。
在那以後,江湖不再有披頭四的故事,
但卻依然有著他們的傳說。
1963年,因為受到中國上海美術製片廠出品的《白蛇傳》動畫影響,
宮崎駿加入了日本東映動畫公司,
只是那個時候,
迪士尼風格正在日本動畫產業大行其道,
他屢屢提出《龍貓》《幽靈公主》等策劃方案,
卻被公司一一否定。
如果不是在二十二年後遇到了好友高畑勳的賞識,
與他一起成立了吉卜力工作室,
那麼這世上就不會有《千與千尋》,
也不會有唯一一位獲得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動畫導演。
人這一生,
能與什麼樣的人一起共事,
其實真的很重要。
1980年,14歲的蘇菲瑪索在《初戀》中第一次亮相,
深刻詮釋了什麼叫驚鴻一瞥、一眼萬年,
她就這樣成為了一代歐洲人心中的國民女神。
如今世事變遷,美人遲暮,
回顧起那些已是經年的佳人舊照,
我們忽然明白——
原來很多時候我們懷念過去,
並不是因為那個年代有多麼美好,
而是因為那個時候,
我們還都年輕。
在2019年的坎城電影節上,
阿蘭德龍正式獲頒榮譽金棕櫚,
曾因出演《佐羅》而名揚天下的他,
現在只是一位白髮蒼蒼飽經風霜的老人。
他看上去很普通,
就像鄰居家的爺爺。
可1935年出生的他,
在當年卻有著無人比擬的顏值,
曾被譽為電影史上最帥的男人。
他一生拍攝了80餘部作品,
充分證明了自己的演技實力,
只是由於深陷「家暴」「濫情」等緋聞疑雲,
導致他一度被質疑金棕櫚獲獎資格。
年輕時,多少人曾愛慕他美麗的容顏,
那時的他風光無限,豔遇連連,
可惜過於輕易的得到使他沒能學會如何經營感情,
到了晚年,他只有獨自一人居住在瑞士山區的木屋裡,
終日與三條狗為伴。
曾幾何時,薩馬蘭奇還是納粹高官中振臂高呼的一員,
那時又有誰能想到,
若干年後,
他會成為對世界奧運做出卓越貢獻的一代偉人呢?
他為奧運奔走半生,
走訪了將近200個國家與地區,
即使在臨近90歲高齡時,
仍然堅持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
「我閒不住,工作對我來說是一種愉快。」
人生的前路總是充滿未知,
然而不也正是這些不可預見的豐盛未來,
使我們的生活充滿了夢想與希望嗎?
說起臭名昭著的德國納粹,
這位招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
使三千五百萬人喪失了性命的阿道夫·希特勒被稱為戰爭惡魔。
然而希特勒本人卻與「惡魔」的形象大相逕庭——
他從不吸菸、極少飲酒、提倡素食、自律甚謹,
並且還深諳外貌協會之道:
「軍隊的服裝一定要帥氣,這樣才能吸引年輕人參軍。」
1945年4月29日凌晨,
希特勒與自己交往多年的唯一情人愛娃在地堡內舉行了婚禮,
4月30日下午,
他們在地堡內雙雙自殺。
同年,曠日持久、生靈塗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希特勒與愛娃
人性本就是神性與魔性的結合。
很多時候,天才與瘋子只有一線之隔。
作為美國的第十六位總統,
亞伯拉罕·林肯的剽悍一生已是廣為流傳,
然而若要說到其中最為離奇的部分,
恐怕還是他那在一連串巧合下遭遇的被刺悲劇。
案發當時,
如果不是總統包廂的門鎖在前幾日就壞掉了卻一直沒人維修;
如果不是警衛看到兇手是知名演員而未加攔截;
如果不是原本應該守在包廂一側的警察剛巧躲到了另一個房間偷偷喝酒……
可惜人生沒有如果,
生命本身就是由無數巧合疊加而成。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他不能被打敗。」
因為這句備受推崇的名言,
海明威確立了自己「文壇硬漢」的形象,
在那「迷茫的時代」裡,
他一度成為美國青年的精神領袖。
在人們眼中,他總是充滿活力,
寫作之餘,
他會參加賽車、拳擊、打獵……
當過戰地記者,也參過軍,
曾被招募為間諜,也得過諾貝爾文學獎。
有人說:
沒有誰對美國人的精神影響比海明威更大。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集名譽、財富、才華於一身的文學巨匠,
在1961年7月2日的清晨,
取下了那管陪伴自己12年的雙管獵槍,
倒轉槍口對準了自己,
扣動扳機,自殺身亡;
而這與他為了尋求靈感、刺激而長期沉溺於酗酒、賭博的不健康生活息息相關。
人生在世,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所得必會以所失作為代價。
是傾盡己力換取更多,
還是做個平凡快樂的普通人,
全看個人選擇。
相比之下,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
物理學家——理察費曼的一生就要純粹得多了。
他不僅建立了量子電動力學理論,
為世界物理學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
他還是個專情的好男人。
當妻子去世後,
他依然會時不時給她寫信,
就像她從未離去一樣。
「我要感謝我的妻子。
在我心中,
物理不是最重要的,
愛才是。」
對真正有智慧的人來說,
愛與家庭從不會是耽誤事業的絆腳石,
而是源源不斷的拼搏動力,是力量的踏實源泉。
提及物理學,
便不得不提及量子力學之父。
曾幾何時,
在德國一座叫做基爾的小鎮上,
這位名喚馬克思·普朗克的物理學家還是位俊俏少年。
但令身邊人不曾想到的是,
明明可以靠顏值出道的他,
卻偏偏要和量子力學死磕。
後來他掉了顏值、丟了信仰、絕了子嗣,
終於成為了與愛因斯坦齊名的最偉大物理學家之一。
人的一生將走向何方,
本就是由個體的無數個選擇織就而生。
正如當普朗克於89歲高齡逝世後,
他的墳墓上鐫刻著的那個只屬於他的偉大註腳——
h=6.626196×10^(-27)erg·s,
普朗克常數。
快門按下的一剎那,
也許這張合影中出現的那些人們從未想過,
從這一刻開始,
世界即將因他們而徐徐改變。
前排:朗梅爾、普朗克、居裡夫人、洛倫茲、愛因斯坦、朗之萬、古耶、威爾遜、理察森
中排:德拜、庫德森、布拉格、克萊莫斯、狄拉克、康普頓、德布羅恩、波斯、波爾
後排:皮卡德、亨利奧特、埃倫費斯特、赫爾岑、頓德爾、薛丁格、維夏菲爾特、泡利、海森堡、福勒、布裡淵
生而為人,
每個人來到這世上,
其實都帶有著自己獨特的使命。
有些人的到來,驚豔了這個世界。
有些人的出現,改變了這個世界。
但最後,我們都要被時間帶走。
能留下的,或許只是一張張老照片,
讓自己回首,
使別人懷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