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讀完了,合上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要寫一篇讀後感很難。越是大部頭的東西,越是經典的東西,我越是感覺難以觸碰,擔心自己狹窄的思維、有限的理解能力和笨拙的筆無法挖掘這部名著所蘊含的深刻意義。
在這裡我就把自己一點淺薄的理解記錄一下吧。
先說下看完這本書最後的感覺。作者在整本書裡都有很大篇幅在抨擊宗教給社會和人民帶來的不良後果,但在書的結尾作者卻引用了大段的《新約聖經》中的馬太福音的話語,用《聖經》中的思想來解釋主人公聶赫留朵夫所看到的一切社會現象,並且仍然是在《聖經》中找到了答案。這些自相矛盾的內容,開始挺讓我難以理解,後來就想明白了,一個國家的律法律例都是需要在監督下執行的,聖經就是教育人的準則,需要在制度的約束下才能很好的執行下去,一旦沒有監督和標準,就會偏離這些律例和準則。讓我感覺作者就是透過主人公一步步的反省,一步步的自我剖析,來達到解決自己對這個社會的諸多質疑的目的。
通篇都充滿了作者對社會醜惡現象的批判和諷刺。
男女主人公都是透過「監獄」達到了精神上的復活。這個是我在讀的過程中最感興趣的一點。
每一次聶赫留朵夫去監獄歸來都會有大量的內心描寫,苦悶、質疑、找問題的根源,而在這一次次的探監後,聶赫留朵夫的良知在甦醒,曾經死去的精神在慢慢復活,潛藏在骨子裡的社會責任感在被喚起,他想用一己之力為他們這些苦難的人做點什麼,我們看到他不僅為瑪絲洛娃的案子到處奔走上訴,而且也為同監的人在奔走,能解決的他盡全力給予幫助。
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在監獄中生活的幾個月也是她二十幾歲以來最艱難的時期,但在這裡她卻看到了她之前的生活閱歷中沒有見到沒有聽到沒有接觸過的人和事,讓她的良知也復甦了,從內心幾近麻木、破罐子破摔,到後期與政治犯接觸後的靈魂的覺醒,骨子裡的善良骨子裡的美好也開始展露出來,活潑開朗、善解人意、手腳勤快、幫助別人,這些女人的美好特質在通過幾個月的監獄生活都得以「復活」。
對瑪絲洛娃的描寫手法,我一直覺得很獨到,從來沒有用大量美麗漂亮的詞句來形容她,甚至總是寫她那只有點斜視的眼睛,但卻用了很多其他的描寫來反襯她的異常美麗。在法庭上,很多人故意在她面前轉一圈,看似在找什麼,實際是想近距離看她一眼。在街上,在監獄裡,所有的男人都對她垂涎欲滴。作者都是透過這些情景讓人們對瑪絲洛娃的美麗引起極大的好奇心,也是作者極其獨到而又老練的寫作手法。
對每一個人物的描寫都細緻形象生動,大量的內心描寫是這部小說的特色,通過心理描寫及行為舉止的描寫,仿佛讓我們看到了十九世紀俄國形形色色的市井圖人物圖像,他們都鮮活的站在我們面前,栩栩如生,雖然對每個人的描寫有長有短,但不論身份地位高低,貧窮還是富有的人物,作者都賦予了他們生命,這也充分表明了作者對小說中每一個人的尊重。
此書讀後,我認為人如果真的想讓自己復活,改變自己,不經過煉獄般的磨難,是無法達到這個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