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春,陝西扶風縣段家鄉大同村的村民們來到了寶雞峽的主幹渠裡疏浚溝渠。寶雞峽是一個水庫,有一條河渠是周圍農田的灌溉依靠。如果沒有這條河渠,周圍數十畝田地將無法耕種。
溝渠挖出寶物
不久前,一場暴雨襲擊了寶雞峽,洪水裹挾著大量淤泥堆積到了河渠裡。為疏浚河道,村民們紛紛出工出力前來疏通河道。在疏通河道的過程中,社員劉老漢挖到了一個奇形怪狀的罐子。這個罐子鏽跡斑斑,上圓下方,頂端蓋子上有一個圓形的口,裡面塞滿了泥巴。在距離挖出第一個罐子20釐米遠處,劉老漢又挖出了3個差不多的罐子。
挖到罐子,劉老漢不敢聲張,又用泥巴把這些罐子蓋了回去。當天晚上,劉老漢返回原地,挖走了這4個罐子。劉老漢把這些罐子背回家中,用水把這些罐子洗得乾乾淨淨,罐子上的銅鏽頓時顯現出來。
劉老漢對這些罐子愛不釋手,這些都是銅罐子,而且造型精美。但是劉老漢的妻子卻認為這些東西是裝死人屍骨的甕葬棺,放在家裡非常晦氣,於是斥責劉老漢趕緊丟出去。劉老漢捨不得丟掉這些東西,悄悄把這些罐子藏在了牆洞裡。
26年的夜壺
天長日久,劉老漢漸漸忘記了這些罐子,家中調皮的三個孩子發現這些罐子後,把這些罐子搬出去玩,他們把這些罐子搬到小河溝裡裝上水然後用火在下面燒,又拿去當裝泥巴的器具,來回運送河沙到家裡。最後,男孩子們將這些罐子當成了夜壺,放在作為便器。劉家有四個銅夜壺,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劉老漢曾經笑稱:「這些夜壺能用幾代人都不會壞。」20年後,劉家的孩子都長大了,社會也開放、發展了。電視機、收音機的普及讓人們眼界大開,劉家人這才意識到,家裡的這些被當成了夜壺的罐子,可能真的是寶貝。
3000年珍貴國寶
1997年5月,劉家大兒子背著一個「夜壺」去縣博物館找人鑑定,希望能搞清楚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物件。博物館專家揭開蓋子,湊進去瞧了瞧,又伸手進去摸了摸罐子裡面,發現罐子內不少銘文。經過仔細觀察,發現罐子內有銘文12行,字數多達129字。
不久之後,著名考古學家羅西章對此物進行二次鑑定。經過羅西章鑑定,此物為西周時期的青銅器,此物名叫「宰獸簋(gui)」。這129個字的銘文裡,記載了三千年前周夷王宰殺牛羊冊封大臣的事情。青銅器銘文字跡清晰,筆法工整,屬於青銅器中的精品。青銅器上,銘文越多價值越高,這129字銘文的青銅器,其價值堪稱國之重寶。
最後,經過雙方協商,博物館用2000塊錢買下了這件「宰獸簋(gui)」。買下此物之後,專家問劉家大兒子家裡還有沒有青銅器,劉家大兒子此時才發現這東西是寶貝,於是就說家裡只有這一件。但是,專家馬上就揭穿了他的謊言,因為按照「五鼎四簋」的安葬慣例,如果是第一次發掘出土,單獨出現一隻簋的情況是幾乎沒有的,劉家肯定還有3件青銅簋。即使劉家真的沒有了,也該去現場調查一番。
10萬塊錢買走4夜壺
三天之後,專家找到了劉老漢家,在劉家找出了其餘3件青銅。劉老漢此時才知道這東西原來真的是寶貝。劉老漢說,這些青銅簋在劉家已經整整26年了,昔日的孩子都長大成人了,劉家對這些青銅器感情很深,如果將它們都捐出去了,心裡一時接受不了。多次勸說和做思想工作後,劉老漢表示想要10萬塊錢補償費,因為4件青銅器10萬塊錢也不算多,一些文物販子開價都到5萬元一個了。1999年,劉家與博物館達成一致,3件青銅簋如數上交博物館,博物館分期三年付給劉家10萬元徵收款。這4件青銅器被收藏進了周原博物館,成為了該館的鎮館之寶。
129字的銘文記錄了什麼?
這4件青銅器中,最珍貴的就是第一件「宰獸簋(gui)」,這129字的銘文記載了周夷王時期的一件冊封大臣的事件。這129字的銘文如下:
【】唯六年二月初吉甲戌,王才(在)周師宮,旦,王各大(格太)室,即立(位)。(司)土白(榮伯)右宰內(獸入)門立(中)廷,北(嚮)。王乎(呼)內史尹中(仲)命宰(獸)曰:「昔先王既命女(汝),今餘唯或(又申)乃命,(賡)乃且(祖)考事,(司)康宮王家臣妾,奠(庸)外入(內),母(毋)敢無(聞知)。易女(錫汝)赤巿(韍)幽亢(攸)勒,用事。」(獸拜稽)首,(敢)對(揚)天子不(丕)顯魯休命,用乍剌且(作朕烈祖)幽中(仲)益姜寶(簋),邁(獸其萬)年子子孫永寶用。
翻譯如下:周王三年五月甲戌這一天,周王來到太室就位,宰弘陪同頌進門站立在中廷,史官之長尹氏授王的命書。周王呼史官虢生冊命頌。周王親自任命頌在成周洛陽擔任職務。任命的同時,還賜給他帶花邊的黑色絲質禮服以及旗幟和馬具等。頌向天子行跪拜大禮,並獻上玉璋表示感謝,事後鑄造了頌、頌鼎和頌壺,用來祭祀亡父龔叔和亡母龔姒。
銘文上寫得很清楚,周夷王親自任命一個叫「頌」的人為大臣,並且賞賜了他一些衣服馬具等物,頌獻出玉璋表示感謝。事後,頌鑄造了宰獸簋(頌簋)、頌鼎和頌壺來祭祀父親龔叔和母親龔姒。這是一段沒有被記錄的歷史,填補了歷史空白。
寶雞峽西周宰獸簋等4件青銅器的發掘經歷,堪稱一段傳奇。誰也沒有想到,國之重寶竟然被放置床頭當了26年之久的夜壺。宰獸簋能保存至今,純屬幸運使然。
自此,一段國寶的經典傳奇,落下了帷幕。
參考文獻:《青銅器宰獸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