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孩子剛剛跨進三歲的門檻。說來奇怪也就今年年初,孩子開始了小神獸的路數隔三差五發個脾氣。我和家裡人都擔心原本好好的孩子因為情緒的問題影響到他以後的成長。於是乎我採購了一大堆與情緒相關係的繪本和兒童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希望孩子能平穩的度過這一時期。
「哎呀,又弄得一團糟啦,你得學會整理才行。」
《我的情緒小怪獸》是一部西班牙作品,該書不但在西班牙國內登上暢銷書榜首,更被譯成多國語言,在各地受到歡迎。它擁有一般繪本簡潔的語言、明亮的配色,畫面更是別出心裁用兒童畫剪紙的方式呈現,讓人覺得別致有趣。
「你把不同的情緒——快樂的、傷心的、生氣的......全都混在一起了,才會覺得怪怪的!」
情緒小怪獸因為把不同的情緒混在了一起,所以起床後覺得心裡亂亂的、怪怪的。在好朋友的幫助下整理了自己亂七八糟的情緒,人一下子的變得不同起來。
其他情緒都好說但只要憤怒情緒一出現,孩子瞬間變得暴躁,大人也特別容易跟著生氣。我們常常會忍不住開始念叨「你以前都不是這樣,為什麼要發脾氣,為什麼老發脾氣......"甚至在心裡都默默給孩子貼上暴躁的標籤。
喜怒哀樂本是人的四種基本情緒,孩子產生憤怒之情,並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憤怒不足為奇,這其實是人的一種本能。(李群峰《兒童情緒心理學》)
這裡我將結合自己的經驗談談如何帶著孩子認識情緒、發洩不良情緒。
繪本中分出了五種主要情緒,並將它們對應上不同的顏色:快樂(黃色)、傷心(藍色)、生氣(紅色)、害怕(黑色)、平靜(綠色)。作者用一個比喻句將抽象的情緒描寫成生活周圍可觀可感的具體東西,讓孩子能有一個清晰明了的認識。然後再用一兩個句子寫出出現這種情緒時人們通常會有的行為反應或者心理反應。
陪孩子看繪本也是認識情緒的第一步,讓孩子對之有一個初步認識,知道情緒就像我們每天吃喝拉撒睡一樣再平常不過。缺少其中的哪一個這個人都不會完整。那如何帶著孩子認識藏在自己身體裡的情緒呢,我採用過下面的方法。
1.通過表情判斷情緒——手機自拍
將手機調到自拍模式,讓孩子做出指令動作然後自拍。如眉毛皺起來,小嘴嘟起來;眼睛睜大,牙齒露出來,嘴角上揚......亦或者讓孩子給你拍。
等回看剛才的照片時請孩子說說我們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這些表情,家長也要說說這些表情出現在自己身上時一般是什麼情況。這樣孩子就能大致明白這些情緒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裡,無論小孩還是大人都會生氣難過,也都會愉快高興。
2.通過行為推測情緒——選擇典型事件進行集體回憶
曾經聽一位專家說過人的器官是有「記憶」的,面對相似情景大腦還沒出現較為理智反應時,身體的各個部位已經行動起來。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在談到自己憤怒時的所作所為常說當時大腦一片空白。為此我們也不難理解孩子平時好好的就像天使一樣,結果一生氣就扔玩具、揮拳頭、吐口水......
選擇最近發生的幾件事,和孩子一起回想當時的行為,讓他知道不同的情緒會牽出不同的行為,不同的行為又會反映不同的情緒。這樣做的一個好處就是讓孩子和家長一起識別憤怒情緒爆發前的徵兆,方便後面採取措施撲滅憤怒之火。
3.負面情緒帶來的不良影響
一個人的情緒及其控制情緒的能力會影響他的一生。其實情緒本沒有好壞之分,但負面情緒容易引發不好的行為。
帶著孩子一起分析發脾氣留下的惡果,這些惡果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最好是可感的、直觀的。比如孩子發脾氣時打人,我們說這個行為的惡果是別人很難過很痛,但他不一定體會得到。可是如果我們先讓他回想上次爸爸拍他小屁股,他難不難過、痛不痛,然後得出發脾氣打人的惡果之一是被打的人很難過很痛,這樣就直觀很多。
所以帶孩子分析這些不良影響一定要讓他直觀感受到,不然就會變成枯燥的說教。
人們必須展開兒童生活的整個畫軸才能理解單一事件,即兒童的每個行為似乎都是其整體生活和人格的表現,在不了解背景的情況下無法理解兒童的單個行為。(阿德勒《兒童教育心理學》)
小區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孩子之間因為玩具爭得又哭又鬧。不少家長上來就批評拿玩具的孩子說他小氣,說他不懂事,說他是哥哥(姐姐)就應該讓著弟弟(妹妹)。有的孩子聽了家長的話就把自己的玩具遞出去了,但也還是有不少孩子在家長的勸導以後反而哭的更厲害,甚至揮起拳頭。這時家長就會覺得這孩子不可理喻,自己也許還會跟著動氣。
可是這一刻的孩子真的是「壞」孩子嗎?從時間的角度梳理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從挑選玩具到剛下樓這一過程都是開心的。什麼時候開始生氣的呢?小朋友搶他玩具。也許你還是認為不就是一個普通的玩具嗎,別人玩了會還給他的,不至於發這麼大的脾氣。如果換個角度也許你就會釋然。這個玩具此時是孩子無比珍貴的寶貝,你讓他把自己最最珍貴的寶貝立刻拱手讓人就如同讓你把自己兜裡的錢爽快的借給別人花一樣,這個決定需要衡量需要考慮需要時間。他之所以發這麼大的脾氣是因為時間還沒到,等他玩好了或者發現新事物了自然會將自己的玩具分享出去。我們可以教導孩子分享,但不是任何東西只要別人需要就立刻馬上不由分說的讓出去。
其實孩子的絕大多數負面情緒的產生我們事後都能找到原因,無外乎目的達不到、訴求沒滿足、權利被侵犯。既然我們遇事有時也會生氣甚至憤怒,那為什麼不讓孩子有這樣基本權利呢?
兒童遇到新的困難情景時,他的行事離不開已經形成的錯誤圈子。(阿德勒《兒童教育心理學》)
1.給孩子一定的空間
當孩子脾氣上來時,讓他保持冷靜比立即尋求解決辦法更有效。平時我會問孩子生氣的時候一個人待一會兒會不會好一些,這樣傷害不了別人自己也舒服一點。在得到他的肯定回答後,我說那以後你覺得非常生氣時就告訴媽媽說自己要一個人待一會兒。後來幾次發怒時他都這樣做了,我站在不遠處守著但眼睛不看他,幾分鐘後會問一問「好些了嗎?需要媽媽抱抱嗎?」這會兒他都能較為冷靜的和我溝通。這之後抱抱他親親他,再詢問緣由想解決辦法就變得輕鬆不少。
2.製作情緒小罐子
看了《我的情緒小怪獸》後孩子自己提出他也想要自己的瓶子,我做了下面這個。
當時正處在剛上幼兒園的分離焦慮期,也許因為新鮮每天回家他都會拿出情緒卡片塗一塗,讓我幫他記上時間和事件。後來有一天他說要塗綠色(平靜)的情緒卡片,讓我幫他記上:今天上幼兒園平靜多了,不像之前那樣難過。天天面對他強烈的分離焦慮,那一刻我激動得想哭。
3.情緒發洩本
情緒發洩本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小筆記本,再配上一支五色的原子筆(因為剛好和情緒小怪獸的五種顏色相對應)。當他出現憤怒徵兆時,我就把這個本子拿出來放到他面前任憑他亂畫或者使勁戳。這個雖然用的比較少,但也算是提供給孩子一個發洩的方式。
引導孩子直視自己的情緒是家長的責任,一方面要引導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也要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學會和自己的情緒相處。特別喜歡一句話,剛好可以作為文章的結束,願我們在為人父母的道路上越做越好。
優秀的父母,都是孩子生命裡不動聲色的擺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