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12月2日消息(記者舒晶晶)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2011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今天在京發布。近年來,有關學術造假、剽竊等報導屢見不鮮。目前我國科技論文的國際影響力如何?有多少論文能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並廣泛引用?學術造假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學術界都有哪些潛規則?中國之聲記者今日專訪了科學計量學專家、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所長武夷山。
根據今天發布的統計結果,去年我國機構作者為第一作者的國際論文共12.15萬篇,其中有近2萬4千篇論文的被引用次數,也就是發表後的影響高於學科平均水平,這些被稱為「表現不俗」的論文佔我國論文總數的19.7%,比2009年提高4.2個百分點。從統計結果看,目前我國科技論文無論品質、影響力都在逐年提高。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所長武夷山分析了其中原因。
武夷山:第一個是「十一五」期間,國家大大加強了科技投入,我們第一線的科研人員都能感受得到,科技投入就相當於給一個汽車加了油,馬力更猛了,可以開的更快了。第二方面是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海外歸國,帶來了一些國際視野、先進理念和一些規範的方法,使我們能夠更快的接近世界科學研究的前沿。第三我覺得不可忽視的是現在理工科的優秀博士生還是挺多的,他們已經成了科研的非常重要生力軍。
這個「不俗」是我們自創的一個標準,國際通用的是高被引用論文數量。據統計結果,我國各學科論文在2001-2011年10年段的被引用次數處於世界前1%的高被引論文數量增加到5856篇,排在世界第6位。排名第一的是美國,達到55953篇。差距還是非常大。
武夷山:是非英語國家都吃虧,但是語言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還是你的科研水平,你的科研水平很好,哪怕是在中文刊物上發表的,你通過英文文摘,你的水平很好也可以作判斷的,但是語言上肯定也吃虧,法國、德國、日本都吃虧。
從統計結果看,目前我國科技論文無論品質、影響力都在逐年提高,不過實地調查中也發現不少問題值得深思。在今天的發布會上做主報告之後,武夷山也向記者談到了從統計數據上看不出來的,學術領域的很多「潛規則」。
記者:這幾年關於學術造假、數據造假的報導很多,從這次的調查統計中,有沒有類似的問題反映出來?
武夷山:有一些問題不是通過統計反映出來的。有些論文在國際上發表了,又被撤消了。被人家(切入)了,說我按照你說的時間條件,我重做一次實驗我怎麼做不出來結果呀,也可能當初偽造了數據。被撤銷的各國都有,不是只有中國有,但是中國被撤銷論文的數量佔全世界論文總數的比例不是太低。
記者:是不是我們國家自己的評價體系導致我們的科研工作者不會踏踏實實去做研究?
武夷山:應該說是一個因素,但是問題太複雜。有些人認為是逼的,考核什麼太嚴了,博士生不發表幾篇SCI論文就不要答辯了。壓力太大是一個因素,但是用這個解釋是解釋不通的,總體來說功利心比過去重了,在全世界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