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和專利數量甚至超過美國,為什麼中國科技還被卡脖子?|亮點研討

2020-12-25 澎湃新聞
形勢越複雜,越要看福卡!

福卡破解複雜,預判未來!

福卡智庫理論研究中心每周針對社會熱點問題召開選題研討會,進行熱點、亮點討論,為後續深入研究確定方向。

中美矛盾不斷放大,被頂到槓頭上的不僅有以華為為首的一大批中國企業,還有中國的高校。

路透社9月10日報導,美國國務院一名發言人當地時間9月9日表示,根據川普此前在5月份籤訂的一份報告,美國已經撤銷了1000多名中國公民的籤證,並暫停被視為具有「安全風險」的中國研究人員和留學生入境。

這些人主要包括在美訪學並留學的中國軍事研究人員。

此前,多名中國院校的訪問學者以及研究生在美國遭到逮捕或被限制人身自由。

但不管怎樣,隨著世界第一大科技強國美國加大對中國科技遏制、封殺的力度,中國的科技創新也將愈發要靠獨立自主了。

在這種背景下,作為科研創新的重要主體,高校的科研創新無疑被寄予比以往更高的厚望。

因此,7月末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三天內連續走訪了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東南大學和南京大學四所高校。

那麼,當下中國高校科研創新到底處於什麼狀況?

01

中國高校科研中的高數量、低質量

根據自然指數榜單,中國大學科研實力不斷提升,表現不俗。

自然指數是評價科研機構高水平學術成果產出的重要指標,指的是高水平論文發表信息的資料庫,收錄了68本獨立評選出的高質量自然科學期刊(如Nature系列、Science系列、Cell系列、JACS等頂尖學術雜誌)所發表的原創性論文的作者及所屬科研機構的信息。該指數於2014年11月首次發布。

根據Nature指數最近公布的2019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大學/機構排名,在全球大學/機構綜合排名中,中國科學院已經連續多年盤踞著榜首的位置,哈佛大學及馬克思普朗克協會緊隨其後;中國有20所大學/研究所進入全球大學前100強,有6所大學/研究所進入前20強。

在全球生命科學領域,前10名中,除了馬克思普朗克學會(第4名)、中國科學院(第5名)、牛津大學(第6名),其他機構都是美國的;前100名中,中國共有9個機構/大學進入,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系統。

另外,從反映學術思想和學術能力的論文發表情況來看,中國大學論文發表數量足以讓人側目。

2007年,中國的EI(工程索引)論文數量首次躍居全球第一,CPCI(科技會議錄索引)論文數量排在世界第二位。2010年,中國的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數量達到全球第二,2014年中國SCI論文數量佔到全球總量的13.3%。

EI、CPCI(ISTP)、SCI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

EI (The Engineering Index)是供查閱工程技術領域文獻的綜合性情報檢索資料庫,涵蓋領域:動力、電工、電子、自動控制、礦冶、金屬工藝、機械製造、管理、土建、水利、教育工程等。

CPCI(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是綜合性科技會議文件檢索資料庫,涵蓋領域:自然科學、技術科學以及歷史與哲學等。特別需要說明的是,CPCI原來叫ISTP(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現在仍有一些地方繼續使用ISTP這個名字,其實兩者是一回事。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目前國際上被公認的最具權威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涵蓋領域:數、理、化、農、林、醫、生物等。

另外,根據科學資料庫網站(Web of Science database)的統計數據,2007-2017年中國英文論文發表數量和文章被引用數量位居世界第二。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數據更是驚人,目前中國在國際期刊發表的科學和工程論文數量位居世界首位,已經超越美國。

再從專利數量來看,中國大學申請的專利數量也是數一數二的。

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統計,2017年中國的國際專利申請數量排名第二,比2016年增長13.4%,屬於增長率最高的國家。

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則顯示,2018年,國內高校共獲得授權專利約19萬件,比2017年增長14.1%。其中,發明專利7.5萬件,佔國內職務發明專利授權總量的23.2%。

2018年高校專利出售合同數6115項,比2016年增加27%。根據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統計,教育部直屬高校2018年籤訂成果轉讓、許可及作價投資項目2146項,與2016年相比增長88.1%;項目總金額42.3億元,是2016年的2.3倍。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中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專利授權量超過1000件的高校有16所,授權量最高的超過2000件,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分別為306和204件。中國高校專利數量普遍是歐美高校的5倍以上。

上述一系列驕人的數字不禁讓人困惑,擁有這麼多有實力的大學,論文、專利數量都數一數二,為什麼中國在高端技術領域還普遍處於受制於人的狀況?

不可否認,從縱向對比來看,包括中國大學在內,中國整體的科研實力是在不斷提升的。

然而,就數字而言,亮眼的數字本身還是有水分的。

2018年的政協會議上,中科院院士政協代表施一公在發言中表示,「我以前曾經預測,中國會在2020年論文數超過美國,沒想到在2018年就提前完成了。」

這句話表達的不是自豪,而是對論文質量的擔憂。

施一公稱,國內一些所謂的專家學者抱團靠著關係網相互的自引用,很多科研論文其實就是為了發文而發文的「垃圾論文」。

中國SCI論文最大的產出機構中科院的SCI論文總量要比哈佛大學多十餘萬篇,然而在高引用論文的數量上卻幾乎只有哈佛大學的一半,其中世界Top1%學科數中科院和哈佛大學都是22個,但是高引論文學科數量哈佛大學有17個,而中科院只有10個。此外,Top1%學科數有21個的北京大學,高引論文學科數量只有5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016年12月曾通報稱,2015年至2016年期間,英國現代生物(BMC)、斯普林格(Springer)、愛思唯爾(Elsevier)、自然(Nature)等國際出版集團出現4批集中撤稿,涉及中國作者論文117篇。

其中,有23篇被撤論文標註了科學基金資助,有5篇被撤論文已被列入已獲得資助的項目申請書中。調查發現這28篇被撤論文都是委託第三方中介機構「潤色」投稿,還有部分論文完全是通過論文買賣請人捉刀代為撰寫和投稿。

就專利的轉化率而言,目前也處於較低水平,大量的專利並未兌現為現實的產品或轉化為生產力。

教育部《2017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彙編》的數據顯示,全國各類高校全年專利授權數共229458項,技術合同形式轉讓數僅為4803件,中國高校科技專利轉化率僅為2%。

不過,對於專利轉化率有多種說法,也有人對專利轉化率低這個說法提出質疑,比如,2015年光明日報上刊載的一篇文章《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一說不成立》就認為,科技成果轉化率這個概念本身是第一代技術創新模式下的概念,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不同國家之間的科技成果轉化率難以比較。

即便如此,雖然在專利轉化率的具體數字上有不同說法,但中國高校專利轉化率低依然是中國業界普遍共識。

《中國教育報》報導,中國市場目前科技成果轉化率為10%,發達國家高的可以達到40%。其中,美國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是最為成功的,僅史丹福大學平均每年公布400到500件專利,授權實現轉化的約為100件。

中國人民大學的沈健發文認為,基於統計數據和論文文獻,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為6%,遠低於美國的50%;以 「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指標衡量則差距進一步拉大,中國為6%,美國則為100%。

另外,中國科學院院士倪光南曾公開表示,中科院有效發明專利的平均維持時間僅5.2年,維持在10年以上的佔比為5.5%,維持5年以下的佔比接近62.4%,有效維持時間多在第2-7年。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專利成果並沒有進行轉化。

02

高校的異化

那麼,為什麼高校會出現這種科研數字繁榮、真實能力虛高的狀況?

就高校自身而言,其功能在退化甚至異化。

首先,高校已從培養人才的象牙塔異化成生產「知識機器」的基地。我國大學科研成果論文多而專利少,75%的高校專項申請數幾乎為零,且專利轉化率低。其根源之一就在於文憑、外語、論文和計算機考核是定職稱四大件,其中發論文是王牌,而且職稱與利益緊密掛鈎,堪稱教師的生命線。在這種職稱制度的扭曲下,論文只重數量不重質量,幾乎沒有原創性可言。

其次,長期以來,中國高校的專業設置基本學前蘇聯模式,不僅知識結構陳舊、教材「超齡」,而且專業劃分越來越細,,這種設置本身是單向的,容易形成線性思維而不利於創新。

第三,如今不少高校只顧著開公司、拉項目,「圈學生」「圈土地」搞擴張。這種偏頗的功利主義顯然與人才培養、學術研究所要求的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大學精神相悖。

第四,高校已被培訓機構層層包圍,就連原本培養企業家的MBA、EMBA也變了味。在名額限制下不僅學費直逼歐美,而且MBA也已不是企業家的俱樂部,而成了企業家鍍金的方式。

第五,高校內裙帶關係、圈子文化盛行,又怎會產生多維度、多領域的學術與思想碰撞?

03

企業才是科研創新的主戰場

事實上,時代變遷使得無論科研創新還是人才培養,主戰場都已不再是高校。

這在美國體現得更為鮮明,在中國也有所體現。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沈健的研究,美國儘管集中了全世界最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政府的絕大部分科研資助也流向大學,但美國大學發明專利佔整個國家的比例不足4%,企業發明專利佔比則達85%。

中國《2018年專利統計年報》顯示,當年授權發明專利中,企業佔63.9%,高校佔23.2%,科研單位6.4%。

對比中美可以發現,中國企業專利佔比比美國低超過20%,而大學發明專利佔比則比美國要高出近20%。

美國企業擁有大量高水平研究人員,比如一直隸屬於企業的貝爾實驗室就孕育了9位諾貝爾獎得主;而中國大量優秀的智力資源基本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除極少數標杆性私企和大型國企,中國企業整體研發能力相對羸弱。

如此來看,加快提升中國科研創新實力,激活、撬動企業的力量是一個重頭。華為在5G上的成就以及騰訊、阿里、字節跳動等網際網路公司的發展也實證了這一點。中國需要讓更多企業在科研創新中發揮積極作用,從而不斷夯實、提升中國科研創新能力。

當然,這並不是要否定高校的作用,對於高校而言,除了要回歸、守好本位,當下還需要化解產學研協同不夠、轉化模式低效的問題。

那麼,如何化解產學研中的壁壘和脫節?更多深入分析將發布於福卡智庫後續內部報告《「產學研」內在動力與天然悖論》。

本次會議還討論了以下問題:

歐亞關係趨勢

世界版春秋戰國發展趨勢

改革深水區

如何破解節儉悖論

太空拓展與文明進化

為何花木蘭和孔子學院無法擔當「文化使者」

產業引導基金異化趨勢

相關焦點

  • 中國專利數量已超美歐日韓總和,外媒:中國是經濟大國,專利大國
    過去幾十年來,美國利用美元優勢、金融優勢,以及評級機構這三大經濟優勢幾乎橫掃世界經濟。其實,除了這三點,美國還擁有第四大優勢,這就是一直不斷鞏固的專利保護優勢。因為如果按專利數量來看,中國申請專利數量已經超過了美國、歐盟、日本、韓國這四大經濟體的總和。
  • 中國科學論文數量遠超美國:為何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沒有幸福感
    "2019年,中國的論文數量超過美國。我原以為2020年會超過美國,但沒想到會提前完成。"在一次重要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宣布了這個好消息,但他的語氣非常強硬。中國研究人員發表的論文數量超過美國,這是一個令人高興的問題。為什麼施一公滿腹煩惱卻沒有一絲幸福?
  • 斯坦福發布2019全球AI報告:中國論文數量超美國,但論文影響力比美國低50%
    報告顯示中國AI論文數量超美國,但論文影響力美國比中國高50%;AI人才辭去學術界教職進入產業界的速度加快;自動駕駛最受投資者的青睞……現在戳右邊連結上 新智元小程序 了解更多!2019年已經接近尾聲,今年AI發展如何呢?近日,斯坦福聯合MIT、哈佛、OpenAI等院校和機構發布了"2019年度AI指數報告"。
  • 政協委員施一公:科技評價不能唯論文數量是瞻
    施一公委員:科技評價不能唯論文數量是瞻  兩會聲音  在這幾天的政協科協組討論中,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委員一直保持低調。別人說話,他默默記錄,很少主動發言。  6日下午,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施一公開口了。  「我們來看第8頁,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增加兩倍,技術交易額翻了一番。」
  • 中國躋身世界科技大國之列 專利和論文居世界前列
    中新網3月11日電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十一五」期間,各項科技計劃順利實施,科技實力不斷增強,科技產出成績斐然,中國已躋身世界科技大國之列。  國家統計局今日發布「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六——科技發展成果豐碩。  報告稱,「十一五」期間,科技產出成績斐然,專利和論文位居世界前列。
  • 科技論文引用比例:美國在80個領域中排第一,那中國和日本呢?
    按照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的調查統計,在針對全球151個重要研究領域中,各國科學論文被引用的次數指標中,美國再次傲視群雄——在80個領域排名第一。這就說,目前在全球各國中,美國仍然是科技實力最強的國家。第二名可能會稍微出乎部分網友的意料,是咱們中國,在其中的71個領域中,被引用的科技論文次數最多。這意味著,中美兩國遠超其他各國,包括著名的日本、德國——其居第一的領域連1個也沒有。按照日本方面的統計,在1995年、1996年到1997年這3年間,有83個領域的科學論文引用中,日本進入到前5名。
  • 解決專利申請數量多轉化率低問題
    朱明春指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專利是創新的一大「指揮棒」,也是創新最重要的指標之一。我國是專利大國但不是專利強國,現在每年的專利申請量超過百萬,連年增長,需要在更好地鼓勵和引導專利質量提高上多做文章。 「2011年中國已經是專利數量世界第一了,但是一遇到關鍵技術和領域就被卡脖子,大量都是低質量專利甚至是垃圾專利。
  • 中國科技論文正向高質量轉型—新聞—科學網
    根據2019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2009年至2019年(截至2019年10月)我國科技人員共發表國際論文260.64萬篇,比2018年統計時增加了14.7%;論文共被引用2845.23萬次,與上一個統計年度相比,增加了25.2%,連續三年排在世界第二位。雖然中國論文被引用次數增長的速度顯著快於大多數國家,但與排在第一位的美國的7468.9萬次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 專利數量全球第一,中國打破美國40年壟斷,為何質量稍遜一籌?
    日前,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了2019年的專利數據,根據數據顯示,中國在2019年的專利總數為5.899萬件,超過了美國的5.784萬件。而且這也是中國首次專利總數居於世界首位。打破了美國40年來壟斷霸主地位。從0到全球第一,中國僅用了40年的時間,同時還打破了美國壟斷了40年的霸主地位。
  • 遠超美國,中國自然科學年均論文數量世界第一!
    中國如今的強大是非常明顯的,甚至和曾經的貧窮落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很多國家都非常的不敢稍睡,曾經那麼貧窮落後的中國竟然會只是利用了短暫幾十年的時間就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甚至在很多個領域都非常的強大。
  • AI專利數超過美國日本!這是中國AI軟實力最新水平
    一種評論說,這是美國自戕的七傷拳,傷人也傷己。另一種則認為,對中國而言,短期內可能不是好事,但長期來看,並非壞事。而且一份最新AI報告,被當做明證,認為中國AI軟實力在顯著提升。這份《人工智慧技術專利深度分析報告》,不是講市場,不是拼數據,也不是重複人才論文數量,而是體現智慧財產權為核心的AI發展成果——專利。
  • 2017年哪些高校發表SCI論文和授權專利多?
    在當前的科技評價與測度中,科技論文作為科技工作者開展科學研究的系統總結和理論結晶,是衡量創新活動特別是基礎研究活動的主要分析對象之一。對於科研機構來說,科技論文和授權專利也是衡量科研實力強弱的指標之一。
  • 明年中國頂級AI論文有望超越美國 曠視被CVPR 2019收錄14篇
    報告指出,「中國在已發表AI論文領域的表現已超過美國」,並斷言按照此趨勢發展下去,中國有望分別於今年在引用率前50%的AI論文領域、明年在引用率前10%的AI論文領域,以及2025年在引用率前1%的AI論文領域全面超過美國。
  • 中國在石墨烯領域論文和專利產出量領跑全球
    人民網北京9月8日電(趙竹青)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和美國化學文摘社今日聯合發布的《全球科技趨勢報告:石墨烯研發態勢監測分析報告》顯示,中國已成石墨烯研發優勢國家之一,論文和專利產出量已領跑全球。
  • 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與美國差距有多大,問題在哪裡?
    ,基於統計數據和論文文獻,推算出中美兩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數值分別為6%和50%;以 「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指標衡量則差距進一步拉大,兩國的數值分別為6%和100%。,即還是約6%,以「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指標衡量,中國與美國超過100%的轉化效率相比差距接近20倍!
  •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出爐 被撤銷論文數量較多
    中廣網北京12月2日消息(記者舒晶晶)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2011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今天在京發布。近年來,有關學術造假、剽竊等報導屢見不鮮。目前我國科技論文的國際影響力如何?有多少論文能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並廣泛引用?學術造假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學術界都有哪些潛規則?
  • 湯森路透:中國已超過日美 成最大專利申請國
    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2日訊(張美奇)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周三發表報告稱,中國在2001年超過美國和日本成為全球最大專利申請國,顯示中國在科技創新發麵已經取得巨大成功。報告中說,中國正在努力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政府的大力支持成為技術創新和專利申請大幅增長的重要原因。
  • 中國學術論文數量排名世界第二,第一是誰?
    我國學術論文質量真的排名全球第二?我們又該如何理性看待SCI期刊收錄?SCI數量排名,國科大排名第一,上海交大和浙大超過清華北大,排名第二和第三。截止到今年,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中國論文連續第10年排在世界第二位,佔世界份額的17.1%,較上年提升了0.8個百分點。比如2016年,SCI資料庫世界科技論文總數為189.67萬篇,比2015年增加了4.4%,共收錄中國科技論文32.42萬篇,排在前5位的分別是美國、中國、英國、德國和日本。
  • 中美科技實力大對比,看完你吃驚嗎?
    中國和美國就好像賽道上你爭我奪的兩匹賽馬:美國發射火星探測器,我國也發射;美國發射龍飛船,我們也發射嫦娥五號,還附加個 1 萬米深潛器;美國弄出個「懸鈴木」量子計算機,我們也緊跟著做出「九章」量子計算機,還附加一個中國環流器二號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如果單從科技新聞來看,最近一兩年我國的科技成果上熱搜的頻次比起美國來,一點兒不遜色。
  • 2017年,你知道哪些高校發表SCI論文和授權專利多嗎?
    在當前的科技評價與測度中,科技論文作為科技工作者開展科學研究的系統總結和理論結晶,是衡量創新活動特別是基礎研究活動的主要分析對象之一。對於國內高校來說,科技論文和授權專利也是衡量科研實力強弱的指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