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編又來放毒咯。提起日本的美食,除了壽司、刺身之外,大家會不會想起日本的火鍋——壽喜燒呢?醇厚的湯底配上上等的牛肉,想想就覺得好吃。不過小夥伴們雖然吃過壽喜燒,但未必知道它背後的文化吧,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這種日式美食吧。
01 壽喜燒的由來
關於壽喜燒(Sukiyaki)有各種各樣的傳統,有些人好奇這個名字的由來。比較主流的關於壽喜燒名稱起源的理論是說它來自suki(鋤)這個詞;而yaki(焼き)則是燒烤的意思。在江戶時代(1603-1868),當時的農民會用鐵鍬烹製魚、蔬菜、豆腐等食材。然而到了明治時代(1868-1912),壽喜燒就變成了經典的日本料理。另一個比較小眾的理論是這個名字來源於sukimi(剝き身)這個詞,意思是「切成薄片的肉」。
接下來小編跟大家講講壽喜燒的歷史。在飛鳥時代,佛教被引入日本。那時日本全國盛行佛教,殺害動物是違反佛法的。而且由於牛被認為是工作動物,因此食用牛肉更是被嚴格禁止,這點和我們中國古代的很多時期是一樣的。所以當時的日本幾乎全國吃素,然而,人們也可能會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吃肉,例如生病時或在年終飲酒作樂的忘年會這樣的節慶活動中。到了江戶時代,吃野豬和鴨子等獵物的風氣就很常見了,而且不被禁止。在19世紀60年代,當日本的國門被西方人打開時,來到日本的歐美人帶來了吃牛羊肉的習慣和新的烹飪文化。牛肉以及其他肉類,乳製品,雞蛋等被廣泛地出現在了日本人的餐桌上。牛肉是壽喜燒的主要配料,而壽喜燒就是當時流行的一種肉類料理,隨著牛肉需求的增加,日本開始從中國、朝鮮等鄰國進口。
而壽喜燒真正流行起來大概要靠關西地區。繼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之後,東京的許多牛肉餐廳倒閉,許多流離失所的關東人暫時搬到了大阪地區。來自關東的人們在大阪習慣了當地關西風格的壽喜燒,當他們回到故鄉時,他們帶來了關西的壽喜燒風格,從那以後它就愈發流行起來了。
02 壽喜燒的吃法
日本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製作壽喜燒的方法,可分為兩種主要風格:關東風格和關西風格。
在關東風格中,先將「割り下」,即清酒,醬油,糖,味霖和出汁(一種日式高湯)的混合物倒入鍋中加熱,然後加入肉類,蔬菜和其他食材並一起燉煮。而關西式的壽喜燒是首先在鍋中加熱肉。當肉幾乎熟了的時候,再放入糖,清酒和醬油,最後加入蔬菜和其他食材。兩種風格之間所使用的蔬菜和肉類是不同的。由於牛肉價格昂貴,因此在北部和東部地區使用豬肉的情況也很常見。現代流行的壽喜燒中還會添加的其他成分,包括雞肉、魚肉、烏龍麵、香菇,微烤豆腐等等。不過對於這兩種風格相同的是,生雞蛋都會被用作蘸料,並且配上帶有黑芝麻的蒸米飯。有的小夥伴可能表示對生雞蛋接受不能,其實小編推薦大家勇於嘗試哦。打個生雞蛋,攪拌幾下大概把蛋黃打碎,又不把蛋清打得太散。這時把涮好的牛肉在蛋液裡蘸一下。熱乎乎的牛肉遇上軟滑爽口的蛋液,吃到嘴裡層次感分明。先是蛋液冰涼滑膩的觸覺,因為被牛肉燙熱了所以不會有怪味;隨之而來的是充滿醬汁的牛肉。輕輕一咬,香濃的牛肉汁噴薄而出,洋溢在舌尖,真是回味無窮啊。
03 相關料理——涮涮鍋
涮涮鍋的發音是Shabu-shabu,大家看到這個音是不是聯想起了什麼呢?先別急,小編這裡賣個關子。涮涮鍋與壽喜燒很相似,但是壽喜燒被認為更甜,而涮涮鍋更豐富美味。涮涮鍋的肉食切片更薄,每塊肉都是通過在浸入餐桌上的火鍋裡來煮熟的,而壽喜燒是以更「砂鍋」的方式烹製的。涮涮鍋可是一種源自中國的食品哦,是二戰時期日本在中國東北學了涮羊肉之後開發出來的。目前在中國,尤其是臺灣也十分火爆。回到本段開頭,那個發音其實就是很多城市都有的「呷哺呷哺」哦,大家有沒有想到?
怎麼樣,下次再吃壽喜燒的時候是不是多了不少跟朋友之間的談資呢?歡迎大家收藏以及留言討論哦。不過小編還是要提醒一下,我們看待別國文化當有大國心態,不要給小編留「壽喜燒就是小日本偷學中國的火鍋」這種話啦(笑)。好了,今天的推送就到這裡,小編去吃壽喜燒咯,我們下期再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