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信仰」,在我們中國人看來總是顯得有些陌生和新穎,因為在我們民族的文化中,「信仰」一詞過去似乎總是在缺席。
這種缺席造成的後果就是,我們對待信仰總是將信將疑,很容易動搖,或者直接將它作為「迷信」的代言詞。比如,信佛、信本土道教、信基督教和信基督教等。
當「信仰」這個問題衍生到親密關係中,如果兩個人的信仰不一致,或者對信仰的不理解,也容易引發各種各樣的問題。
最近,我在諮詢室中,接待了一位來訪者,她所遇到的問題,就是與這個話題相關。
我的這位來訪者叫符靖(化名),由於這兩年家庭遭遇的一些變故,尋求內心的慰藉和寄託,她開始信仰佛教,成為虔誠的佛教徒。
由於佛教主張戒律和清修,因為不能開葷,只能吃素食。由於她信仰虔誠,因此願意遵守戒律,只吃素食。
可是讓她苦惱的是,她的老公卻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有一次,竟然故意在菜裡放豬油。她嘗試著跟老公說過很多次了,可是他就是不能理解,因此來尋找我的幫助。
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
我說,首先,你不要對他故意在菜裡放豬油這件事生氣,而是要理解這件事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他之所以會在菜裡放豬油,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方面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他還無法理解為你的行為,因此無法產生認同;第二個方面是,他可能只是擔心你,怕你長期吃素,會營養不良,導致生病。
我們往往只是看到行為和話語本身,然後直觀地給出一個判斷,說對方不可理喻,說對方蠻不講理,等等,但這種衝動性、非理智的方式,只會增加雙方的矛盾。
我們應該做的是,當對方說一句話,或者某個行為的時候,去體察其背後的動機、想法和感受,這樣,你才會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的他人。
所以,她只是在想你表達他的一種關心,但這種關心他不擅長通過語言去表達出來,只能靠你通過他的行為去體察。
非暴力地表達需求
明白了第一點,我想你會保持理智,不會隨便地去批評他。接下來你要做的第二步,就需要去非暴力地表達你的需求,讓他增加對你的理解以及行為的認同。
我的這位來訪者說:「我之所以選選擇歸於佛陀門下,是因為這之前我母親一直在生病,每次送她去醫院,看見她痛苦不堪的樣子,我的心裡就特別難受。後來,母親因病去世了,我下鄉去奔喪,當時就有幾位法師在為她超度,那時牆壁上掛著一幅錦繡的佛像,耳邊也有悠揚的誦經聲,這些讓我的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平靜和安寧。那一刻,我似乎感受到了佛陀的召喚,就這樣信了。」
我反問她,這些你都有跟你的老公表達過嗎?因為我感受到她內心一種強烈的需求和感受,它們能夠被滿足,是需要藉助佛教信仰的力量,才能撫平受到的傷害和找回內心的安寧。我相信,沒有人聽完之後,不會為之動容。
跟我的判斷一致的是,她並沒有將這些感受都跟她的老公說。
我說,你沒有充分地表達,你為什麼要吃素,背後的動機是怎樣的以及你的需求是什麼,才會導致他對你的不理解,這是你溝通的問題,同時也是你接下來需要去做的。
在表達的時候,你要採用一種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切忌給對方貼上不了解你的標籤,你更多的是要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治癒這種感受,相信他會對你的話語產生共情,理解你,包容你。
通過類比強化認同
當他理解你,包容你之後,他這一段時間對你得理解是有效的,可是,脫離了一定的情境,人是非常感性且容易遺忘的動物,很難保證接下來的日子,他還會深刻的認同你的行為。
因此,你可以採用一種強化類比的方式。
比如,你跟他說,為了尋求內心的慰藉和寄託,我選擇了信仰佛教,我只有虔誠地信奉,遵守齋戒,才能感受到自己能夠親近佛祖,滿足這種需要。
這就好像我們兩個人在一起,從愛情走進了婚姻,是因為我們在親密關係中能夠滿足各自的需要,同時為了滿足這種需要,我們都需要忠誠。這裡面的忠誠,和我信仰所要求的齋戒是一致的,因此,你可以理解我嗎?你會尊重我的選擇嗎?
通過這種類比的方式,他會更容易理解你,同時這種理解也會更加長久,因為如果每次當他產生不能理解你的時候,他就會自然地聯想到,這就像親密關係中要求對方「忠誠」一樣,自己必須接納和認同。
以上,就是我所給出的建議。當老公對你吃素這件事很不理解,故意在菜裡放豬油的時候,首先,你應該做的是控制情緒,理解他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感受;其次,要採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增進理解和認同;最後,通過類比的方式強化這種認同。
這樣做之後,相信你不再會為這個問題所困擾,親密關係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