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由於各國相繼出臺了新冠疫情期間的抗疫措施,作為個人出行交通工具的自行車再一次成為了國際舞臺上的明星,全世界正在關注著這項歷史悠久,也是目前最環保、安全的戶外運動方式。
譬如,繼2019年北京市首條專門為自行車單獨建設的專用道路開通後,近日北京政府與Royal HaskoningDHV (荷蘭的獨立國際工程公司)達成合作,希望在通州建設世界一流的自行車公路,用2.7公裡的自行車公路將市政府與新社區連接起來,建設低碳交通空間。
2019年 北京市首條專門為自行車單獨建設的專用道路
同時,市場研究公司NPD集團發現,美國今年第一季度的自行車銷售額增長了31%,其中三分之一的數據來自三月。在奔向自行車的潮流中,這個行業罕見地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
和其他國家近年來重燃對自行車的熱情不同,自行車早早就成了荷蘭人居家出行必備之物,荷蘭在前兩個月的新冠疫情封鎖期間關閉了大部分商店,卻把自行車商店作為必要的基本服務保留了下來,絲毫不愧對自行車王國的稱號。
那麼,這場跨地域、跨時代的自行車浪潮是如何重新掀起波瀾的呢?而「自行車王國」荷蘭又有什麼獨到經驗值得全世界借鑑呢?
新冠病毒或重塑公共空間,荷蘭已有什麼妙招?
研究人員指出,這場全球性大流行病已經蔓延了半年甚至可能將一直持續數年,也許會從根本上改變城市的面貌。許多生活在郊區的人慶幸自家擁有一個足夠寬敞的後院,不用在高層公寓住宅裡和一大群人擠來擠去。《紐約時報》指出流行病加劇了人們對自己負擔能力和生活方式的質疑,有人認為現在是搬到郊區去的好時機,那裡房價和物價更低,而且——環境更加友好。
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騎車 ©ANP
對生活在缺乏騎行友好規劃的城市的居民來說,到郊區、鄉下去也許是目前理想且唯一的選擇。但已經在城鄉共同實現友好騎行規劃的荷蘭,則能提供一些額外的指南——不用搬到鄉下去,而是「把城市變成鄉村一樣的地方」。
荷蘭名為Woonerf(英文意為living yards)的社區已經將道路設計成了汽車無法快速通行的樣式,在這裡,騎行者和開車的人行駛在同一條路上。近幾個月,不少網友讚嘆Woonerf是他們理想中的社區,希望疫情結束後它能成為其他新社區的榜樣。
Woonerf,圖/Erauch CC BY-SA 3.0協議
除了汽車讓位於騎行者與行人的社區之外,荷蘭還為其他國家提供了針對道路規劃的騎行友好建造典範。市政當局在設計道路時會根據該路的功能定位考慮不同的速度限制,不同的時速區適合於不同出行方式:如行人道路時速為10 km / h,普通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的車道時速為20 km / h,專供輕型機動車輛和汽車、卡車行駛的車道時速為30 km / h或50 km / h。
自行車道,圖/ Maurits90 CC0協議
誠然,在城市道路規劃上各國各城有自己的決策和設計,不過由荷蘭人來傳授自己長年的經驗卻有望事半功倍。荷式開門法(Dutch Reach)就是荷蘭人為了減少汽車門事故提出來的開門方式,駕駛員用遠離車門的那隻手去關門,可以讓身體往後旋轉,查看窗外通行狀況,以防撞到騎行者。這聽起來是個不起眼的小貼士,但實際上每年都有不少騎行者因為駕駛員開門的疏忽被撞傷或者卷進其他機動車下。
新冠大流行推動自行車變革?助力改變氣候變化
四月,荷蘭為政府與NGO服務的調查機構I&O Research的一項調查指出,有28%的荷蘭人將新冠病毒危機視為以更可持續的方式重建荷蘭社會的一次機遇。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在危機結束、經濟復甦後,應優先考慮氣候政策。
氣候危機既是盤亙於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難題,也是引導自行車變革的重要因素。不難發現,許多城市改造道路的直接導火索都是日益嚴重的城市汙染與交通阻塞。社交限制令讓當局和居民都直觀地看見了更低的出行頻率和更環保的出行方式如何改變地球環境。科技新聞門戶網站Science X發現,道路交通的變化是今年碳排放量下降的最大原因(43%),加上電力部門和工業的變化,今年四月的日排放同比下降了86%。
汽車尾氣排放,圖/ Ruben de Rijcke CC BY-SA 3.0協議
世界衛生組織在4月發表聲明:在可行的情況下,請考慮騎自行車或步行。這可以使身體疏遠,同時有助於滿足日常體育活動的最低要求。此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公布的報告指出,步行和騎自行車的人的出行需求仍被忽視,通過更加重視行人和騎自行車者的需求,還可以幫助保護環境並支持扶貧工作。
聯合國認為,在削減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中,滿足步行和騎自行車的需求是交通解決方案中至關重要卻被忽略的一環。步行與騎行能夠在城市人口增長的前提下避免增加碳排放,改善空氣品質和道路安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UNEP和國際汽聯基金會聯合發起的「共享道路計劃」(Share the Road Programme)與世界各發展中國家政府合作,將行人和騎自行車者的需求列為優先事項。
在荷蘭騎車不僅有專門的停車場,而且還有補貼拿
據荷蘭在線消息,荷蘭的烏特勒支市正在籌備建設一個預計於2024年建成的無車新社區Merwede,在省去汽車通行區域之後,就得以開闢一個專供兒童遊玩的寬達20米的道路。在這個由17個街區組成的社區中,沒有任何人需要動用一輛私家車來滿足自己的出行需求,步行即可到達附近的超市、學校和醫院。烏特勒支自1960年代以來就有佔地寬廣的行人專區,但這還是首個沒有任何汽車通行的社區。
除了烏特勒支,荷蘭阿姆斯特丹也推出了自己的「無車計劃」,該計劃希望到2025年拆除11200個停車位,將空間讓渡給人行道、自行車道、自行車停放處和綠道。隨著停車位的減少,停車準許證的發放數量也會降低。
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車 ©Amsterdam Toerisme & Congres Bureau (ATCB)
據荷蘭在線了解,除了基礎設施的變動,荷蘭政府還推動了一項福利計劃,允許通勤者用騎行出行從企業處獲得報酬。騎自行車的人在通勤路上每騎行一公裡,可向僱主索要0.22歐元。這意味著如果某個人一周五天都騎行10公裡,一年可以從這項免稅福利中賺取500美元。
同時,民間也有異彩紛呈的自行車提倡活動。例如Plain Bicycle Project正在將荷蘭的舊自行車跨洋帶到加拿大,他們的口號是「每天帶一點自行車文化回家」(Bring home a piece of everyday bike culture),希望用荷蘭完善的騎行經驗和設備帶動北美地區的自行車文化發展。
自行車熱潮能持續下去嗎?
騎自行車曾一度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但那光景並不長久。當時許多國家也像現在的美國一樣經歷過自行車商店供不應求到缺貨的狀態,在愛荷華州埃姆斯大學,「校園中最受歡迎的三門課依次是社會變革、騎行和性生活。」
不過,人們普遍認為70年代的自行車熱沒能帶動人們出行方式的徹底變革,原因在於低劣的自行車質量和各方面對汽車的依賴,說到底就是技術發展周期還沒到「自行車時代」。和上世紀不同的是,新冠病毒大流行提供了擺脫汽車依賴的機會,宅家的限制和對病毒的恐懼讓人們免於長途通勤,這時候自行車重新「得寵」也不令人意外了。
荷蘭街頭騎自行車的居民,圖/荷蘭在線
從改變生活空間到改變氣候環境,自行車對我們的生活影響如此巨大且意義深遠,而荷蘭又是這一領域的佼佼者,首屆歐洲「自行車市長峰會」今年二月在荷蘭舉行,峰會召集了18位領先的自行車運動倡導者,在荷蘭分享他們的想法和經驗。荷蘭自行車運動倡導組織BYCS創建了這一活動,其目標是到2030年確保自行車在人們的出行方式中佔到50%。未來自行車是否能再次成為道路上的主導交通工具,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