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野麻灣村西瓜文化旅遊節。(記者 李巍 攝)
如今,走進嘉峪關市新城鎮野麻灣村,迎面吹拂而來的文明鄉風給人清爽怡人之感,房前屋後的綠植水嫩輕滑、嬌豔柔媚,掩映在花紅柳綠之間的農家小院整潔乾淨,臨街院牆上文藝匠人精心雕琢的藝術傑作別有一番氣質和風韻……
在野麻灣村委一班人看來,一個村子不能沒有鄉風文明,沒有鄉風文明的引領,整個村子就如同一盤散沙,沒有生機、沒有活力,自立自強、自尊自信的精氣神也將無從談起。
黨的十八大以來,嘉峪關市新城鎮野麻灣村始終把鄉風文明建設作為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著力點,不斷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為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厚植了豐富的精神沃土,提供了堅強的精神支柱。
建機制,為鄉風文明建設明方向
鄉風文明建設向何處去?鄉風文明如何培育?鄉風文明的活力從何處激發?這一切,都離不開超前的工作謀劃、嚴格落實的工作機制。
近年來,野麻灣村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的要求,成立了鄉風文明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完善細化鄉風文明建設全面設計和總體規劃,多次召開村兩委及村幹部安排部署會,從制度層面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了遵循、指引了方向。
脈把得準不準、方向定得正不正,村民的意見和呼聲很重要。為此,野麻灣村安排專人走村串戶,對村民的意見建議進行收集、整理、匯總。多次研討、分析、提煉、總結後,野麻灣村根據村情實際建立了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和紅白理事會等議事機制,修訂完善了《野麻灣村移風易俗文明節儉操辦紅白事參照標準》和《野麻灣村紅白事操辦審批流程圖》,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凝聚了村民共識。
2019年,經野麻灣村五次村民代表大會討論,12條、72字飽含深情的《野麻灣村幸福公約》正式「孕育而生」,為野麻灣村全面推進依法、依規治村提供了重要抓手。「聽黨話,愛國家;守法紀,講誠信;勤致富,儉持家……」在野麻灣村,老黨員謝建榮經常給大家講幸福公約。幸福公約通俗易懂,與野麻灣村相配得很。村之精魂,文以化之。其實,在《野麻灣村幸福公約》的孕育制定過程中,野麻灣村就已經把鄉風文明作為鄉村振興的著力點進行培育了,並評選出了「鄰裡和睦家庭」「勤勞致富能手」「孝親敬老好媳婦」「衛生標兵」等先進典型,讓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
經過不懈地努力和執著地付出,野麻灣村先後被評為省級農村示範社區、省級文明村、全省城鄉婦女崗位建功先進集體、嘉峪關市文明村標兵、雄關先鋒號和基層黨建示範點等榮譽稱號。榮譽的背後是砥礪前行的深深足跡,更是對生活觀念持續更新的破與立。
強宣傳,為鄉風文明建設聚眾力
和全國許多鄉村一樣,村民思想觀念能否與鄉風文明需要相契合,行為方式是否符合鄉風文明建設的標準要求,都離不開宣傳教育潤物無聲的滋養和涵化,野麻灣村也是這樣。
野麻灣村有7個村民小組,人口1562人,500多人常年在外打工或工作生活,再加上100多名年齡偏大的老人,鄉風文明建設的一系列舉措和制度能否成為每一個村民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具體實踐,人知人曉、人信人遵顯得尤為關鍵。
近年來,野麻灣村在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上,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著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弘揚社會正氣,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在你行我學、你做我仿的潛移默化之中漸趨演化為村民精神風貌大幅改善的精神源流、鄉風文明持續瀰漫的共同追求、鄉村新氣象持續煥發的活力之源。
「鄉風文明的培育首先得讓全體村民知道自己應該做點什麼,如何做,怎樣才算做到了位!」野麻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成彪如是說。
由於野麻灣村7個村民小組散落在直線距離約為2000米的空間內,單純地依靠懸掛在村委會等集中場所的各種制度規章很難達到所有人群全部看到的目的。因為有的老年人幾年都不去一次村委會。於是,2019年新的《野麻灣村幸福公約》制定出來後,村委會便製作了多幅富有視覺衝擊力的彩色宣傳橫幅懸掛在各村民小組顯要位置,大大方便了村民群眾閱讀、瀏覽、知曉和記憶。
與此同時,對村裡的老年人,村委會還委派年輕且和善的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地傳達文明鄉風建設活動和移風易俗新風尚,並與所有農戶籤訂《野麻灣村移風易俗承諾書》,努力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參與」的濃厚氛圍;對長期在外打工的年輕人,村委會依託野麻灣村微信群、QQ群,及時將村規民約等鄉風文明的制度規範推送到「群中」,極大地喚起了在外務工人員對家鄉的文明認同和情感依戀,讓文明的火種在異鄉實現了情感化的輻射和精神上的牽引。
種種務實管用的舉措,為鄉風文明建設觸角的延伸,村民思想觀念的持續轉變發出了動員令、打了「預防針」。
改環境,為鄉風文明建設美容顏
改善人居環境,就是為了給農民建一個安居樂業的家園。一個村莊要想讓人們來過一次還想再來,除了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之外,環境美、田園美、村莊美、庭院美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小院裡雜物滿地放,小屋裡亂得下不去個腳」曾是野麻灣村不少農戶家房前屋後的情景。楊成彪也曾給「不動彈」的村民撂過幾句「狠話」:「把房前屋後收拾亮堂了,不是給別人看的,是給自己看的!」
可幾十年養成的老習慣要想改過來也非易事,不動點真格是萬萬不行的。從2019年起,野麻灣村就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為目標,大力推進廁所、垃圾、風貌「三大革命」,積極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緊盯田園耕地和鄉村道路,以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為抓手,開展公路沿線、鄉村道路、村莊巷道垃圾清理,深入開展「三清三拆三創建」專項整治行動,拆除殘垣斷壁、廢舊建築物、廢棄溫室大棚、廢舊宅基地,全面增進鄉村顏值、提升人居環境品質,為鄉風文明建設的紮實推進營造了良好環境。
在野麻灣村,每一個村民都十分清楚:改善人居環境是野麻灣村實施振興戰略的一場硬仗,事關廣大村民的福祉,事關鄉村的文明與和諧,必須久久為功、常抓不懈。
為認真落實人居環境整治常態化,村「三委」班子經常深入農戶家中,實地查看前庭後院環境衛生,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民意問卷調查。
統計數據顯示,在2019年的人居環境整治驗收工作中,野麻灣村累計合格戶342戶,合格率達到87.9%。整得淨、保持久、習慣好、勤打掃的風氣慢慢地在野麻灣村紮下了根。
經過兩年的人居環境集中整治,野麻灣村清理出了陳年垃圾700餘噸。同時,為持續提升村容村貌,村上專門配備了7名清潔員,並對柴草堆放點重新規劃,教育引導村民群眾增強健康意識、衛生意識、環境意識,打破了墨守成規、因循守舊的觀念和思維定勢。
野麻灣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讓野麻灣村重新綻放出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圖景,也讓新農村、新農民、新農業展現出新風貌、新氣質、新容顏。
揚美德,為鄉風文明建設傳家風
鄉風文明的每一點進步,鄉村風尚的每一次傳揚,都離不開「道德戒律」的規訓和每一位村民的恪守和遵循。
近年來,野麻灣村深入開展「美麗鄉村·文明家園」鄉村文明行動,深化精神文明「八個一」示範工程建設,家家戶戶傳家風、承家訓、興家邦的風氣越來越濃。
在野麻灣村,38歲的徐建忠和愛人費小蘭用兩個人的肩膀撐著照顧父親、母親、哥哥和獨生子女的困難家庭;何懷巧因智力殘疾,在女兒嫁到野麻灣村後,婆婆於彩芹主動將親家何懷巧接到自己家,並全力以赴給予照顧,讓兒子和兒媳安心勞作和打工。像這樣的「好婆婆好媳婦」家庭,野麻灣村還有很多。
近年來,野麻灣村高度重視「禮治」這一維繫鄉風道德和傳統習俗的作用,積極開展「好家風、好家訓」推薦評選,推動家庭建設、家教傳承和家風培育;以「文明家風」助推「文明鄉風」,廣泛開展「好婆婆好兒媳」「星級文明戶」評選和文明村鎮創建示範活動,鄰裡關係日趨和睦;通過選樹典型,模範引領,好聲音不斷凝聚,正能量不斷湧流。
經過多年的鄉風文明培育,睦鄰友好、守望互助的仁愛要求已成為野麻灣村家庭和睦的價值基質和審美追求。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孝善美德,野麻灣村在全面了解全村老年人的用餐意願後,經村委班子協商討論,經全體村民表決通過後,野麻灣村以四組文化室為陣地,籌措了11萬元,裝修打造了一個孝老飯莊,讓全村35位享受居家養老服務的老人吃上了「安心」午餐,一時間,孝老飯莊成為老年人的「幸福樂園」,鄉風文明的「一面旗幟」。
孕文化,為鄉風文明建設凝心魂
鄉風文明的培育離不開文化因子的滋養,豐富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既可從精神上慰藉村民,也可以讓村民從中體悟到崇德向善的精神洗禮。
近年來,野麻灣村在深入挖掘本鄉本土各種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文化節會的孕育和涵化作用,連續舉辦了5屆迎新春農民趣味運動會、5屆油桃採摘節、7屆西瓜文化旅遊節,堅持每年舉辦中秋節、重陽節關愛老人等活動,多次邀請雄關大舞臺、市文化館和公益演出團隊到野麻灣村進行演出,在全村激蕩起來一股子濃濃的文化味,讓節會飽蘊的「詩書氣」升騰出了「文明氣」。在此基礎上,野麻灣村還深度挖掘「地蹦子」、社火等民間特色文化,與「西瓜文化旅遊節」「油桃採摘節」等節會旅遊深度融合,實現鄉風文明與鄉村旅遊有機融合。
「讓豐富的群眾性文化和志願服務活動去涵養鄉風文明的氣質和風度,對構築老百姓對家鄉的熱愛、對家鄉的珍重能起到潛移默化的薰陶作用。」楊成彪說。
為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野麻灣村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蹦子」為基礎,先後組建了老年自樂班、廣場舞文藝隊伍,激發了群眾熱愛和開展文體活動的熱情。近兩年參加市、區、鎮文藝演出30餘場,將新建的鄉村舞臺、群眾健身廣場、村組文化活動室以及配套的音響設備予以充分利用,群眾的文化熱情持續迸發。
為充分發揮道德講堂的作用,野麻灣村建立以道德模範、身邊好人、「五星級文明戶」「鄉賢」等為主體的宣講隊伍,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的方式累計開展10餘次宣講活動,讓道德講堂融入農民群眾日常生活。
為大力弘揚志願服務新風,野麻灣村以關愛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為重點,以義務植樹、文體活動、扶危濟困、醫療保健等志願服務活動為主要內容,積極開展多種志願服務活動。兩年來,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30餘次,在村民中營造了相互關愛、守望共助的良好氛圍。
「富而思文、富而思樂。」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這既是嘉峪關高水平全面小康的主旨和要義,更是不斷增進全市農民小康福祉的奮鬥目標和執著追求。在未來的鄉風文明培育中,野麻灣村仍將堅持以既定的目標標準和政策舉措不動搖,不斷創新工作舉措和方式方法,讓文明的鄉風在野麻灣勁吹。(記者 楊亮)
聲 明
嘉峪關新聞網原創微信,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本媒體部分圖片、文章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及著作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將按《嘉峪關日報社稿酬發放辦法》支付稿費。聯繫電話:0937-6287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