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趙蘊嫻
7月25日,美國《國家》雜誌刊登了一封由40名作家聯署的公開信。這些作家在信件中呼籲,美國國會應「立即採取措施,改變赴美尋求庇護者所遭遇的惡劣的拘留狀況。」
據《衛報》報導,聯署的40名作家均是美國第一代或第二代移民,其中包括愛爾蘭裔普立茲獎及T.S.艾略特獎得主Paul Muldoon、越南裔詩人及散文家Ocean Vuong、阿富汗裔小說家、《燦爛千陽》作者Khaled Hosseini。他們指出,美國與墨西哥邊境線上的非法移民拘留中心面臨的過度擁擠、缺乏基本醫療衛生保障、營養供給不良等問題,亟須解決;發生在拘留中心的虐待和死亡令人生厭,當兒童成為主要受難群體時,情況更為可惡。他們希望,華盛頓的政客們能儘快採取行動,終止這種「非人道境況」。
自川普上臺後,美國南部邊境線非法移民拘留所人權問題不斷成為新聞焦點。此次作家聯署籤名事件的導火索,是一篇美國國土安全部在7月2日發布的報告。這篇長達16頁的報告,詳細地陳述了五個邊境線拘留機構的狀況,並作出「極端擁擠」的危險警報。根據報告得知,這些機構下轄於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其職能是暫時性拘留、收管非法入境者以及尋求庇護者,而非長時間拘禁。
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的相關規定,有權進行長時間拘留的應當是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而非海關及邊境保護局。報告顯示,調查期間,全國範圍內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約設54000床位,然而,僅42000床位在資金許可範圍內。《紐約時報》報導,在德克薩斯州埃爾帕索市,900名移民被拘留在一家人員上限為125人的機構中。在一些極端案例中,原本為35人設計的隔間裡塞入了125人。
圖片來源:美國國土安全部7月2日「報告」
報告附錄的圖片及文字顯示,一間為40名青少年男性設計的隔間中站了51名成年女性(左圖),而一間容納量為41名成年女性的隔室裡則擠入了71名成年男性(右圖)。這些擠在玻璃後的人或貼身窗前向外觀望,或雙手合十祈禱,人群中一名男子靠窗支頤,若有所思,與周遭的擁擠嘈雜格格不入。
支頤男子(圖片來源:美國國土安全部7月2日「報告」)
除去「極端擁擠」的警告外,報告還指出,這些機構存在拘留時間過長的問題。
報告稱,「在我們訪問調查的時期,邊境巡邏隊大約扣押了8000人,其中有3400人被拘超過了常規的72小時。」根據TEDS標準及弗洛裡斯協議,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應在72小時以內將相關人員移交至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然而,1500人被拘留10天以上。被拘人員中,共有2669名兒童,其中將近三分之一的人被拘超過3天。在德克薩斯州麥卡倫市的一家機構中,50名七歲以下無人陪伴的兒童已等候移交超過兩周。依據現有條例,這些兒童被移交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後,美國政府應當立即聯繫這些兒童在美國的親屬。但在現實中,政府的做法卻與之大相逕庭。
在長時間的拘留中,這些兒童在拘留所的基本權益無法得到保障。根據報告,五家拘留機構中,僅有兩家為兒童提供洗浴設施,可供換洗的衣物也十分有限。五家機構中的兩家未向兒童供應熱食,直至國土安全部調查組到來的那周,情況才發生改變。而淋浴、乾淨的衣物、熱食等都是TEDS標準規定的、應當為被拘留者提供的基礎保障。
報告公開後,西方媒體一片譁然。《大西洋周刊》將德克薩斯州拘留所的情形比作美國內戰時期南方的安德森維爾戰俘「集中營」,並將之稱為「一種罪行」。《紐約時報》引用哥倫比亞法學院移民權利診所主管Elora Mukherjee的發言作為報導標題,稱這些拘留機構充斥著一股「惡臭」。此次作家聯署的公開信中,同樣將其定義為「令人厭憎的」行徑。
「我們呼籲,利用公共支持來履行我們的道德義務,確保政府拘留者能夠獲得像衛生用品這樣的基本必需品,並有途徑獲得醫療救護及法律援助。」公開信針對報告所陳述的狀況,提出了四項訴求:敦促國會為移民提供醫療服務,保障被拘人員的營養和衛生狀況;為法官分配資源,以便更有效地通過正當程序審理案件;禁止將稅款用於拘留來自危險國家的庇護尋求者;逆轉白宮對難民重新安置計劃的掏空行為。
無論是政府報告、媒體文章,還是作家聯署公開信,都集中關注拘留所中移民兒童的遭遇。根據新聞報導,在過去的一年中,至少有11名兒童在美國拘留期間死去,而前十年中,無一例死亡發生。在他們看來,這些兒童的遭遇是川普政府反移民政策的非人道表現。五月,記者Jonathan Katz將美國南部邊境線上的非法移民拘留所形容成美國的「集中營」系統,這一說法得到了Alexandria Ocasio-Cortez的贊同。
反對者立即抨擊,Katz和Ocasio-Cortez的說法,忽視了拘留所不存在與「集中營」密切關聯的大屠殺現象。《大西洋月刊》則指出,二者在歷史上雖緊密相關,但反對者們揪住對手的疏漏、攻擊其誇張比喻,反而忽略了討論的核心事實,即兒童因川普移民政策所遭受的折磨本身。
去年六月,川普政府推行的「家庭分離」政策引發各界關注及媒體熱議。該政策以「零容忍」的口號面向公眾推出,旨在打擊非法移民以及促成更為嚴苛的移民法。根據此項政策,聯邦當局有權將非法入境的兒童同他們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分開,並將兒童交由美國衛生服務部監管。2018年4月至6月,「零容忍」政策在美國與墨西哥邊境全面推行,數以千計的家庭被拆散。
後續調查發現,將兒童與父母拆分開來的做法,早在一年前就已陸續施行。2018年6月初,該政策被指不包含任何輔助家庭團圓的措施。月末,川普籤發行政令終止邊境線上的「家庭分離」政策。但就德克薩斯州拘留中心的目前情況來看,「零容忍」政策依舊發揮其效力,拘留中心的不少兒童仍處於無人陪伴狀態。
據《紐約時報》報導,6月初,川普政府以南方邊境湧入移民潮造成財政預算緊張為由,在全國範圍內取消聯邦移民收容所為無人陪伴的兒童提供的英文課程、娛樂項目以及法律援助。凡不在「保障生命及安全」之內的一切需求,例如教育、娛樂——甚至是足球這樣的活動——悉數削減預算。
一群移民兒童在臨時庇護所踢足球
Carlos Holguin是一位長期代表未成年人的律師,1997年,他於聯邦法院促成一項協議,為拘留中的兒童制定了基本的看護標準。在接到消息後,他立即抨擊這些開支削減是違法行為。一名收容所工作人員同樣表示,川普政府此舉令他和一些同事非常擔憂收容所的看護質量將會如何,教育和體育活動對維護孩子們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如果沒有任何形式的娛樂活動,那要怎麼辦?讓他們在房間裡傻坐一整天嗎?」
顯然,川普政府與維權人士對「保障生命及安全」的定義極為不同。以律師Holguin為代表的維權派看來,人在現代社會的基本權益除去生存權外,還應當包括接受教育、參與活動,有權進行自主思考並融入社會,即保障人之為人的尊嚴。川普的政策,無疑將收容所中的孩子推向了與人隔絕的孤島,對身處異國的他們施行一種文化隔離。
就現階段而言,川普政府的確保障了收容所兒童某些基本權益,例如基本的食宿、衛生等,然而「保障生命及安全」是一個模糊性的詞彙,彈性較大。維權人士擔心,政府可以藉助這種模糊性進一步削減收容所預算,剝奪兒童權益。Holguin說道:「那下一步是什麼呢?飲用水?食物?他們究竟要到哪一步才肯停手?」
同德克薩斯州拘留所「集中營」論一樣,「家庭分離」政策在媒體報導中與另一項人類歷史罪行掛上了鉤——黑奴販賣。在關於「零容忍」政策的報導中,《大西洋月刊》回溯了美國的黑奴販賣史。拆分家庭,尤其是父母和孩子,是黑奴販賣中的又一罪行。在轉述黑人家庭骨肉分離的沉重故事後,文章指出川普移民政策與黑奴販賣有很大差異,「零容忍」政策在家庭拆分方面同黑奴販賣有相似之處,但並沒有將非法移民奴隸化。
誠如拘留所「集中營」論反對者所言,這類比擬有誇張之嫌,同時,在類比過程中,現實的複雜性難以避免地被簡化,成為一個口號式的結論,不利於展開更深入的討論。但這類吸人眼球的文章標題和論斷的確能夠提高公眾對美國南方邊境移民事務的關注度。媒體不斷地將川普移民政策同美國甚至人類歷史罪行聯繫起來,也反映出當下美國社會一種普遍流行的焦慮和隱憂。與其苛責此類論述的不嚴謹,不如將其視作一種警告,審慎地檢查兩者之間的異同,盡力去窺探和把握急劇變化的世界,試圖找到一個可以行進的方向。
在找到解決美國移民問題最佳方案前,面對美國南部邊境非法移民拘留所當下的糟糕狀況,40名作者選擇向權力發出理性的呼籲:「他們或許正在向不同的神明或其他一些神秘信仰對象祈禱,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回應他們祈禱的權力在你們——美國國會的手裡。請不要讓他們失望。」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atlantic.com/family/archive/2019/07/government-report-details-inhumane-conditions-migrant-facilities/593242/
https://www.thenation.com/article/immigrant-writers-open-letter-border-refugee/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19/jul/30/us-writers-migrant-journeys-protest-at-asylum-seekers-treatment-neil-gaiman
https://www.theatlantic.com/ideas/archive/2019/07/border-facilities/593239/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immigration/trump-administration-cancels-english-classes-soccer-legal-aid-for-unaccompanied-child-migrants-in-us-shelters/2019/06/05/df2a0008-8712-11e9-a491-25df61c78dc4_story.html?noredirect=on&utm_term=.14002381a10a
https://www.theatlantic.com/ideas/archive/2018/06/child-separation/563252/
https://www.nytimes.com/2019/06/21/us/migrant-children-border-soap.html
撰文丨趙蘊嫻
編輯丨李永博
校對丨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