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平常談起牛頓,第一時間會聯想到什麼,是牛頓的三大定律,或者是那棵著名的蘋果樹,還是那句世人所傳頌的名言:「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緣故。」而作為一個桌遊玩家,這樣一款名為《牛頓》的桌遊現在來了!
第一次聽到《牛頓》這款桌遊的是在2018年美國最大桌遊展Gen Con的前夕,當時有幸參加了《桌遊志》和桌遊圈主辦的展會代購活動。在瀏覽可選購的名單中,第一眼就相中了《牛頓》,最後有幸參加代購的15人名單中,8人選擇了牛頓。
果不其然,牛頓在幾天的展會中每天限量100盒,一上架就被一掃而空,一盒難求。歷經了幾番周折,心心念念的牛頓終於到手了,迫不及待地連玩了幾局,實際感受比我預讀規則時「雲玩」的《牛頓》還要更好。
《牛頓》的一位設計師是來自義大利的Simone Luciani,他的遊戲相信很多玩家都不會陌生:《卓爾金歷》、《馬可波羅》、《奧地利大飯店》、《輝煌的羅倫佐》、《Barrage》等等,每一款都稱得上是精品。畫師Klemens Franz同樣十分知名,被譽為烏老師的御用畫師——作品畫風不算很驚豔,但風格非常鮮明,給人一種寧靜致遠,樸實無華的感覺。
《牛頓》封面紅色底色配以青蘋果,盒子還有各種函數微積分,細節滿滿。Simone與Klemens對於我來說是無法拒絕的黃金組合,《牛頓》豈能錯過。
曾經有朋友問我,玩《牛頓》需要精通力學微積分嗎?答案當然是不需要的!(不然怎麼玩!)在《牛頓》的背景中,實際上我們扮演的是18世紀的一個年輕學者,追隨牛頓的腳步,全身心投入研究之中,努力在這個科學發現的黃金時代中脫穎而出,在科學界嶄露頭角,擁有一席之地。遊戲中,18世紀科學家們的5種行動——旅行、工作、科技、學習以及研究,其實與當今教授、科學家們的經歷都是一脈相承的。
比如遊戲中的「旅行」行動,當今的教授也必須當世界各地訪問,參加研討會;「工作」行動,放到當代好比教授也必須進行授課,傳播知識、維持生計或者獲得研究基金;「科技」行動象徵當代教授帶領學生們進行科研;「學習」行動,比喻當代教授也必須持續進修,不斷吸納新的知識;最後「研究」行動,就好比教授們要發表論文與著作。
《牛頓》的每一種行動設計與背景都相當契合,遊戲版圖的大學、歐洲地點,書架上的著作都是真實存在的,遊戲過程中仿佛自己已經穿越到18世紀這個「理性時代」中,而不是單純地計算做數學題。設計師Simone擅長用歷史名人做主題,比如之前的《馬可波羅》和《輝煌的羅倫佐》,都有著非常強烈的時代感,而《牛頓》與這兩款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本作中,《牛頓》大師卡與操作感是遊戲的兩大亮點。為什麼這兩個元素會放在一起?《牛頓》目前擁有超過20張大師卡,以後還會更新更多,都是各時代各領域的著名科學家。值得一提的是,科學家們的技能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甚至還有些設計師的小彩蛋,比如牛頓的效果提供兩本綠書,而萊布尼茨的效果提供兩本橙書——牛頓與萊布尼茨的微積分之爭大家可能都略有耳聞吧~每當看到熟悉的科學家打出,就會有滿滿的成就感。對不熟悉的科學家,也會查閱他們的生平了解他們,寓學習於娛樂。《牛頓》本身的行動有聯動(俗稱Combo),都是屬於小Combo的類型,而大師卡每人有4張,打出大師卡時,往往能讓玩家打出一連串組合拳大Combo,非常爽快。大師卡的設計為這個遊戲增色不少,比起同樣設計的《輝煌的羅倫佐》「領袖卡」更勝一籌。
作為一款傳統的德式中策遊戲,《牛頓》的策略性、樂趣性、重開性都相當高。每局遊戲開始前的設置變數種類就超過6種,大師卡的組合、獎勵板、科技板、目標板、大學、城市板等組合變化相當多。玩家要用30個有限的行動,作出的本局的流派和路線選擇,這是一個大體方向的長線規劃。而每一輪刷出的新行動牌屬於短線規劃,則帶有特殊行動,會讓你打出各種意想不到的Combo。
《牛頓》需要你在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中找到一個平衡點,遊戲中的每一個行動都必須深思熟慮,否則一招棋錯,滿盤皆輸,被競爭對手徹底超越。同時,《牛頓》還支持單人遊戲模式。雖然單人模式損失了玩家之間爭奪獎勵板塊和行動卡的互動,但遊戲在長期和短期策略規劃方面的樂趣絲毫未減,可以一個人靜下心來慢慢感受這款遊戲的獨特魅力。在不斷嘗試中,玩家終將超越自己,突破說明書的最高單人等級120級,成為科學家的傳奇!
在當今琳琅滿目的桌遊中,《牛頓》給大多數玩家的最初印象可能不會特別亮眼。但只要願意嘗試並玩上幾盤,必定會漸漸發現這個遊戲的魅力。設計師Simone的遊戲往往都是這樣——門檻略高、主題鮮明、機制創新、可玩性極高,往往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