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科學的力量——《牛頓》來了!

2020-12-24 桌遊圈

如果大家平常談起牛頓,第一時間會聯想到什麼,是牛頓的三大定律,或者是那棵著名的蘋果樹,還是那句世人所傳頌的名言:「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緣故。」而作為一個桌遊玩家,這樣一款名為《牛頓》的桌遊現在來了!

第一次聽到《牛頓》這款桌遊的是在2018年美國最大桌遊展Gen Con的前夕,當時有幸參加了《桌遊志》和桌遊圈主辦的展會代購活動。在瀏覽可選購的名單中,第一眼就相中了《牛頓》,最後有幸參加代購的15人名單中,8人選擇了牛頓。

果不其然,牛頓在幾天的展會中每天限量100盒,一上架就被一掃而空,一盒難求。歷經了幾番周折,心心念念的牛頓終於到手了,迫不及待地連玩了幾局,實際感受比我預讀規則時「雲玩」的《牛頓》還要更好。

《牛頓》的一位設計師是來自義大利的Simone Luciani,他的遊戲相信很多玩家都不會陌生:《卓爾金歷》、《馬可波羅》、《奧地利大飯店》、《輝煌的羅倫佐》、《Barrage》等等,每一款都稱得上是精品。畫師Klemens Franz同樣十分知名,被譽為烏老師的御用畫師——作品畫風不算很驚豔,但風格非常鮮明,給人一種寧靜致遠,樸實無華的感覺。

《牛頓》封面紅色底色配以青蘋果,盒子還有各種函數微積分,細節滿滿。Simone與Klemens對於我來說是無法拒絕的黃金組合,《牛頓》豈能錯過。

曾經有朋友問我,玩《牛頓》需要精通力學微積分嗎?答案當然是不需要的!(不然怎麼玩!)在《牛頓》的背景中,實際上我們扮演的是18世紀的一個年輕學者,追隨牛頓的腳步,全身心投入研究之中,努力在這個科學發現的黃金時代中脫穎而出,在科學界嶄露頭角,擁有一席之地。遊戲中,18世紀科學家們的5種行動——旅行、工作、科技、學習以及研究,其實與當今教授、科學家們的經歷都是一脈相承的。

比如遊戲中的「旅行」行動,當今的教授也必須當世界各地訪問,參加研討會;「工作」行動,放到當代好比教授也必須進行授課,傳播知識、維持生計或者獲得研究基金;「科技」行動象徵當代教授帶領學生們進行科研;「學習」行動,比喻當代教授也必須持續進修,不斷吸納新的知識;最後「研究」行動,就好比教授們要發表論文與著作。

《牛頓》的每一種行動設計與背景都相當契合,遊戲版圖的大學、歐洲地點,書架上的著作都是真實存在的,遊戲過程中仿佛自己已經穿越到18世紀這個「理性時代」中,而不是單純地計算做數學題。設計師Simone擅長用歷史名人做主題,比如之前的《馬可波羅》和《輝煌的羅倫佐》,都有著非常強烈的時代感,而《牛頓》與這兩款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本作中,《牛頓》大師卡與操作感是遊戲的兩大亮點。為什麼這兩個元素會放在一起?《牛頓》目前擁有超過20張大師卡,以後還會更新更多,都是各時代各領域的著名科學家。值得一提的是,科學家們的技能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甚至還有些設計師的小彩蛋,比如牛頓的效果提供兩本綠書,而萊布尼茨的效果提供兩本橙書——牛頓與萊布尼茨的微積分之爭大家可能都略有耳聞吧~每當看到熟悉的科學家打出,就會有滿滿的成就感。對不熟悉的科學家,也會查閱他們的生平了解他們,寓學習於娛樂。《牛頓》本身的行動有聯動(俗稱Combo),都是屬於小Combo的類型,而大師卡每人有4張,打出大師卡時,往往能讓玩家打出一連串組合拳大Combo,非常爽快。大師卡的設計為這個遊戲增色不少,比起同樣設計的《輝煌的羅倫佐》「領袖卡」更勝一籌。

作為一款傳統的德式中策遊戲,《牛頓》的策略性、樂趣性、重開性都相當高。每局遊戲開始前的設置變數種類就超過6種,大師卡的組合、獎勵板、科技板、目標板、大學、城市板等組合變化相當多。玩家要用30個有限的行動,作出的本局的流派和路線選擇,這是一個大體方向的長線規劃。而每一輪刷出的新行動牌屬於短線規劃,則帶有特殊行動,會讓你打出各種意想不到的Combo。

《牛頓》需要你在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中找到一個平衡點,遊戲中的每一個行動都必須深思熟慮,否則一招棋錯,滿盤皆輸,被競爭對手徹底超越。同時,《牛頓》還支持單人遊戲模式。雖然單人模式損失了玩家之間爭奪獎勵板塊和行動卡的互動,但遊戲在長期和短期策略規劃方面的樂趣絲毫未減,可以一個人靜下心來慢慢感受這款遊戲的獨特魅力。在不斷嘗試中,玩家終將超越自己,突破說明書的最高單人等級120級,成為科學家的傳奇!

在當今琳琅滿目的桌遊中,《牛頓》給大多數玩家的最初印象可能不會特別亮眼。但只要願意嘗試並玩上幾盤,必定會漸漸發現這個遊戲的魅力。設計師Simone的遊戲往往都是這樣——門檻略高、主題鮮明、機制創新、可玩性極高,往往令人回味無窮。

相關焦點

  • 解讀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為啥是科學的?牛頓到底偉大在哪裡?
    牛頓出生於1643年,他建立了一套在人類可感知的範圍中能夠解釋世界上許多的物理現象的萬有引力理論。萬有引力定律為啥是科學的?牛頓到底偉大在哪裡?之所以說牛頓的理論只能夠解釋人類的可感知範圍內的現象,是由於現代科學指出,牛頓力學在面對兩個極端世界(即宏觀和微觀世界時)就會失去解釋力。有趣的是,在牛頓理論失效的地方,正是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這兩門堪稱現代物理學支柱的學科能夠發揮所長的地方。
  • 世界通簡史:牛頓等物理學家,科學革命中,促進了科學的發展
    英國人艾薩克·牛頓將科學革命中產生的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知識結合起來,對宇宙做出了綜合而全面的解釋。牛頓生於1642年,是一個小地主的兒子,被送到劍橋大學學習。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學生,畢業後留校擔任教授。他最偉大的作品是《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本書出版於1687年,一般根據其拉丁文書名,稱其為《原理》。
  • 牛頓簡介及其科學成就
    當時科學巨擘笛卡兒對以太存在深信不疑。他認為行星之運行可以以太旋渦來解釋。以太學說成為一時哲學思潮。尊重實驗的牛頓也不免捲入這股哲學思潮激流中去,傾向於它存在。當時人們對超距作用看法不一。牛頓曾經指出他的引力相互作用定律,並不認為是最終的解釋,而只是從實驗中歸納出來的一條規則。因此,牛頓並未就引力本質作出結論。  牛頓在科學上的成就須由他的哲學思想和科學方法來尋根求源。
  • 世界史:科學巨人——牛頓
    1642年12月25日聖誕節這一天,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誕生在英國鳥爾索普一個農民家庭,他的名字叫伊薩克·牛頓。牛頓出世時,父親已經去世。他三歲時,母親又遠嫁給一個牧師,他由外婆撫養長大。少年時代的牛頓很喜歡手工勞動和科學實驗課。
  • 為什麼牛頓力學還是純科學的核心?
    我在《實驗、測量與科學》一書中所建立的純科學體系,有三個學科一個理論:數學、測量、信息技術和牛頓力學。該書重點是談測量,因此對其他方面很難展開,否則篇幅實在太大了。對牛頓力學為什麼還被作為純科學的核心主幹,很多人不太理解。這裡有必要作個深入說明。
  • 牛頓晚年為何研究神學,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嗎?
    牛頓是誰,為什麼他會那麼牛,這裡小編就不介紹啦,讀過書的人都知道。牛頓作為一個科學界泰鬥級的人物,早年在科學領域碩果纍纍,理應是對科學非常尊重和虔誠,但是為什麼晚年卻放棄科學,轉向神學,在神學領域一事無成呢?世間萬物運動的能量從哪裡來?
  • 【小故事大物理】牛頓的科學生涯
    關於牛頓的傳記並不常見被人們傳說,但課本上對於牛頓的介紹還是有著很高的科學價值,我們總是喜歡著天才,卻從來沒有想過如何去培養一個「天才」,或怎樣引導
  • 夜光經濟六大定律:牛頓體系的科學表述
    夜光經濟的牛頓體系與科學表述沒有牛頓,就沒有今天的現代化。牛頓體系包括牛頓(Newton)力學體系、哲學體系、數學體系和經濟體系。牛頓力學體系就是牛頓在17世紀創立的經典力學體系(mechanics system),顯著標誌是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把天上力學與地上力學綜合,把天上運動與地上運動統一,開闢了科學發展的新天地、新時代,形成了完美的力學體系。夜光經濟就是把天上與地上融為一體,類似於當年牛頓體系對於科學與社會的影響,實現城市的發展創新。
  • 英國有這樣一個全才他推動了世界科學的飛速前進,這個人就是牛頓
    這些描述奠定了此後三個世紀裡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並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他通過論證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引力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為太陽中心說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並推動了科學革命。
  • 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的科學方法論
    所不同的是,牛頓當時把物體間的作用力看成是機械作用中的決定性要素,並明確給出了對它進行量度的數學形式,認為「哲學最基本的問題就是:首先從運動現象中發現自然的各種力,然後用這些力來對其他現象進行推演。」與此相應,牛頓提出了所謂「理性力學」(rational mechanics)的概念,將它定義為「關於各種形式的力所產生的運動,以及各種運動所要求的力的科學」,並把它看成是自然哲學的主要基礎。
  • 從牛頓、三體到混沌:科學認知如何從簡單到複雜
    從一個人對科學的貢獻來講,很少有人可以與牛頓相提並論,一生能如果做上述一件事,就能被稱為非常偉大的科學家了,牛頓卻做了三件。 這裡需要再提一下牛頓,他同樣也是位「怪」人,上半輩子做了非常偉大的科學工作,但他是非常虔誠的基督徒,認為太陽系是不穩定的。人們會問太陽系既然不穩定,那人類怎麼可能生存?牛頓的解釋是,上帝每隔一段時間就來推一下行星或者球,讓地球回到穩定的軌道上不會偏離太遠。
  • 天水市秦州區蒙學幼兒園「感受風的力量」科學實驗活動側記
    「讓你的風車轉起來」——天水市秦州區蒙學幼兒園「感受風的力量"科學實驗活動側記「大風車吱呀吱喲喲地轉,這裡的風景呀真好看。天好看、地好看,還有一起快樂的好夥伴……"12月8日,伴隨著一首熟悉而歡快的《大風車》歌曲,天水市秦州區蒙學幼兒園Md1班的一堂「感受風的力量,讓你的風車轉起來"科學實驗課更讓小朋友們興趣盎然,樂在其中。
  • 天水市秦州區蒙學幼兒園感受風的力量科學實驗活動側記
    ——天水市秦州區蒙學幼兒園「感受風的力量"科學實驗活動側記「大風車吱呀吱喲喲地轉,這裡的風景呀真好看。天好看、地好看,還有一起快樂的好夥伴……"12月8日,伴隨著一首熟悉而歡快的《大風車》歌曲,天水市秦州區蒙學幼兒園Md1班的一堂「感受風的力量,讓你的風車轉起來"科學實驗課更讓小朋友們興趣盎然,樂在其中。
  • 科學的背後隱藏了什麼,為何牛頓愛因斯坦,晚年研究神學?
    相信許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科學的盡頭是神學。乍一聽這句話好像確實挺有道理的,因為這世界上有許多問題是科學解釋不了的,但是這些科學解釋不了的問題神學卻能輕而易舉地解釋。更何況有傳言稱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大科學家,在晚年的時候也拋去了科學的唯物主義觀,變成了唯心主義者,甚至還去研究起了虛無縹緲的神學。
  • 科學家牛頓其實是一位絕對神學家?科學竟然只是神學的附屬品
    自然科學的發展已經有幾百年了,這幾百年來,科學的殿堂裡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前赴後繼的探尋這世界的真理,科學在努力地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如果要在這座科學的殿堂裡找出排名前十的科學大家,那牛頓一定毫無疑問的名列前茅。
  • 科學巨匠還是市井小人?真實的牛頓
    「如果說我比別人看的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這句被廣泛應用於中小學生作文的名言來自科學巨匠牛頓。如果你因為這句話對牛頓產生好感,認為他不僅科研水平高,人也很謙虛,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這句名言不僅並不謙虛還充滿了對同時代矮個子前輩胡克的嘲諷。
  • 科學巨匠還是市井小人?——真實的牛頓
    「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這句被廣泛應用於中小學生作文的名言來自科學巨匠牛頓。如果你因為這句話對牛頓產生好感,認為他不僅科研水平高,人也很謙虛,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這句名言不僅並不謙虛還充滿了對同時代矮個子前輩胡克的嘲諷。
  • 其實,不能完全說是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而是歷史選擇了牛頓!
    這一切,都指向了一個偉大的名字,那就是伊薩克·牛頓,是他發現了萬有引力,探索出萬物之間的力學規律,他在人類科學史上建立了永垂不朽的豐功偉績,他的名字載入了史冊,他成為全人類的驕傲。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萬有引力定律是牛頓發現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人類歷史上,任何一項偉大的發現和發明,都不是一個人的功勞,都是綜合了世代人的智慧成果。
  • 牛頓與鍊金術,沒想到你是這樣的牛頓丨壹讀精選
    不過看了一些牛卷卷的其他資料,知道他牛掰的同時也是一個情緒化撕X能手和衝動的叛逆分子,瞬時覺得牛卷卷也蠻萌的。更何況,他還是個秘密的鍊金術士呢。要知道牛大卷卷花在鍊金術上的時間比他花在其他任何科學研究上的時間都多,而且留下超過了100多萬字的筆記資料。
  • 細說牛頓封神之作《原理》的故事,感受天才的智慧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憨憨,為了展現科學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偉大的物理學家伽利略認為,沒有力作用的勻速運動只適用於平行於地球表面的運動,即圍繞地心的圓周運動。牛頓糾正了這一點,認為使物體偏離直線上的恆定速度需要力。需要多大的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