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機關要大力推進『智慧警務』建設,通過建設網上為民服務微平臺,走實走好網上群眾路線。」2017年12月7日,在包頭市公安局新一屆黨委班子履新後召開的第一次黨委擴大會議上,市公安局黨委審時度勢,為包頭公安做好群眾工作謀篇布局。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一周後,一個依託微信公眾號的微社區平臺「包頭24小時警局」正式上線。平臺以「網際網路+黨建+宣傳+政務+服務」的「1+N」模式為設計理念,在微信公眾號開設了「警局在線」和「微警務」兩大欄目。其中,「警局在線」以微社區形式開闢了「黨建園地」「隨手舉報」「警方提示」「公安行政審批」等15個模塊;「微警務」平臺則融合了所有的公安行政審批業務和「放管服」改革便民舉措,通過「辦事大廳」為群眾提供各類業務辦理。
誰也沒有想到,正是這樣一個小小的網絡交互平臺,在包頭引發了巨大的衝擊波。短短兩年的時間,「包頭24小時警局」在包頭群眾心中落地生根、枝繁葉茂,累計粉絲突破175.1萬人,訪問量更是發生指數級裂變,達到9938.9萬人次,成為除「學習強國」APP外,包頭群眾每日關注度最高的網絡平臺,也成為包頭公安乃至包頭市各級政府連民心、匯民智、察民情、解民憂的重要渠道,真正成為包頭公安落實「群眾第一」要求的生動實踐,構築起網上網下警民「同心圓」。
服務群眾「零距離」 構築警民同心圓
在市民眼中,「包頭24小時警局」搭建起了一座便民服務的「連心橋」。
2018年11月,一條包頭警方通過網友報警成功營救輕生女子的新聞在包頭引發關注。2018年11月9日晚,一位網民在「包頭24小時警局」發帖,稱一名女網友因感情原因在抖音上發布了服藥自殺視頻,希望警方能夠提供幫助。時間就是生命。收到求助後,包頭市公安局指揮中心立即將警情派送到女網友居住地所轄派出所,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耐心尋找,民警終於成功找到了該名女網友,並將她送醫院接受檢查治療。
能夠贏得這場與死神的賽跑,得益於「包頭24小時警局」的快速反應機制。在平臺運行推廣中,全市各級公安機關的主要領導和全體公安民警實名入駐「包頭24小時警局」,並指定專人及時解答、解決市民發布的舉報、投訴和求助類信息,確保各類問題實時回復,讓網上警局成為公安機關為民服務的新平臺。特別是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後,全市各級公安機關的主要領導在網上警局全部公開自己的手機號碼並每日督辦各類問題的解決和辦理進展情況,有效推動了警局服務群眾的效能最大化。
急著出行,車卻被亂停的車輛「包圍」了,怎麼辦?心情愉悅地回到家,發現自己的車位被佔用了,怎麼辦?不用著急上火,只要用手機進入「包頭24小時警局」微警務平臺的「辦事大廳」,點擊模塊連結辦理「一鍵移車」業務,即可擺脫無法聯繫車主的困擾。
這只是「包頭24小時警局」運用「網際網路+服務」提供便民服務的一個縮影。在「包頭24小時警局」,所有公安業務均可在線諮詢,並可在線辦理交管、戶政、出入境、監管、治安等業務,極大地方便了群眾,成為公安行政審批業務諮詢辦理的有效補充,讓群眾從原來辦理業務「跑斷腿」,到現在足不出戶就能辦理多項業務,真正體會到了「包頭24小時警局」一次也不用跑的獲得感。
「『包頭24小時警局』作為『網際網路+公安政務服務平臺』,推出的便民服務舉措,著力解決群眾辦事難題,正是落實自治區公安廳突出『群眾第一』強化落實的具體舉措。」包頭市公安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同時,包頭公安充分挖掘「包頭24小時警局」龐大的粉絲量優勢,突出平臺的親民性、快捷性、權威性等特點,將「包頭24小時警局」打造成了快速發布公安信息的宣傳窗口。通過「警方提示」「普法宣傳」「黨建園地」等模塊,為網友提供及時、準確、權威的信息,教育引導群眾、展示公安風採、凝聚正能量,被網民稱為最沒有「官氣」的「官微」。
民警在「包頭24小時警局」吸粉過程中,緊密依託「亮身份、當樓長、保平安、護穩定」專項活動,全市4700名民警在各自居住的社區和居住周圍社區樓棟亮出警察身份,深入群眾家中,面對面服務群眾,做化解鄰裡矛盾的調解員、徵集違法犯罪線索的情報員、採集人口數據的信息員、排查治安隱患的安全員、解決群眾困難的服務員。迄今為止,民警樓長已覆蓋全市所有樓棟,入戶183828戶,收集意見建議5235條,排查治安隱患3682處,入戶率達到78%。現在,網上警局、線下樓長已經成為包頭公安創新網際網路時代群眾工作機制,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
打擊犯罪「零延時」 織密鹿城安全網
在民警眼中,「包頭24小時警局」掀起了一場警務變革的新浪潮。
2018年3月13日下午4時許,一位網民在「包頭24小時警局」中發帖反映,撿到一張求救紙條,內容為:被同學騙進傳銷,被困地址昆區某小區,請求報警解救。包頭市副市長,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卜連海及時回帖,並作出指示,要求市公安局指揮中心立即核查。昆區公安分局接到指令後,立即組織警力到上述地址進行走訪調查。經過民警偵查、蹲守,於當晚8時40分將受害人成功解救,並搗毀一個傳銷窩點。
警力有限,民力無窮。「包頭24小時警局」的上線,有力激發了人民群眾打擊違法犯罪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曾經在包頭久打不絕的利用電子賭博機開設賭場現象,在網友通過「包頭24小時警局」發帖舉報後,僅一個月後便銷聲匿跡了。「包頭24小時警局」上線運行至今,已經成為警方獲取違法犯罪線索的重要渠道,在舉報涉黑涉惡、黃賭毒、治安隱患等線索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有效地打擊了各類違法犯罪行為,淨化了社會治安環境。
依法嚴厲打擊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違法犯罪,是公安廳提出的「群眾第一」新要求的重要內容,也是「包頭24小時警局」發揮打擊違法犯罪作用的題中之意。2019年1至11月,全市接報刑事、治安警情共18493起,同比去年下降25.77%,其中刑事警情4755起,同比下降32.76%,治安警情13738起,同比下降24.84%。人民群眾的滿意度持續上升,企業營商環境進一步得到優化。
在「包頭24小時警局」推廣運行中,包頭公安十分注重暢通舉報途徑,提升群眾舉報違法犯罪的積極性和便捷性。市民、網友在使用時直接掃碼或者點擊連結就可訪問發帖,無需註冊,極大的方便了群眾使用。
「包頭24小時警局」的推出,也對民警能力素質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
——網上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全警觸網」讓民警在與群眾「鍵對鍵」的溝通中,提升了網絡媒介素養,增強了網際網路思維和意識,提高了做好網上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網下落實能力得到提升。群眾在平臺中反映的問題全部公開,落實情況一目了然,這就要求相關部門為老百姓辦實事時「要解釋,更要解決」,有效地推動了群眾反映問題的落地見效。
——規範執法能力得到提升。作為開放平臺,「包頭24小時警局」已成為拓寬人民參與監督的新渠道,通過百姓、網友的監督,「倒逼」民警文明規範執法,強化了民警在8小時之外自覺接受紀律約束和群眾監督的意識。
「包頭24小時警局」作為包頭地區覆蓋面最廣的網絡平臺,已經逐步取代百度貼吧、新浪微博、天涯論壇等交互平臺,成為包頭網民使用最多的發聲臺和輿論場。這就為包頭公安及時掌握群眾關注熱點,準確回應群眾關切、辦理解決各種訴求提供了可能性,為鞏固壯大主流意識形態作出了貢獻。
協同聯動「零縫隙」 走活為民一盤棋
在政府部門眼中,「包頭24小時警局」探索出了一條協同聯動治理的新路徑。
進入冬日,暖氣不熱成為網民在「包頭24小時警局」反映集中的問題。供熱部門入駐警局在網上及時回應、迅速解決。包頭市公安局也充分利用平臺收集意見和建議,主動了解群眾訴求,通過向市政府提交報告,助推供暖問題有效解決。
這就是「包頭24小時警局」構築的協同聯動治理模式。包頭市公安局還邀請市人大、政協、政府相關部門人員和50名專業律師加入「網上警局」平臺,在線回復群眾提出的各類問題、辦理解決各種訴求。還將「12345」 政府熱線納入平臺,由政府各相關部門負責回復處理非警務類群眾發帖,實現了由單獨部門管理向多部門協作的轉變。正是在這樣的運行機制下,包頭警方在對噪音擾民、惡意佔用公共車位、違法張貼小廣告、電信網絡詐騙等群眾反映集中的問題認真梳理後,積極協調各有關部門聯動治理,使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得到了有效解決,獲得了人民群眾的稱讚。
在「包頭24小時警局」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問題和回帖中,一位網友在平臺發帖稱,「終於有了一個百姓能直接找到『官』的平臺,真正拉近了黨、政府與老百姓之間的距離」。
在分流非警務訴求時,包頭市東河區還先試先行,指定區聯動管理和綜合執法指揮中心負責「24小時警局」裡各類非警務問題的分流辦理,切實保障民生類帖文「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有效分流了部分求助、諮詢等非警務類群眾需求,在實現回應群眾零延時、解決問題全覆蓋的基礎上,為公安機關減負增效起到積極作用。
作為「包頭24小時警局」最大的特色亮點,平臺的開放性極大地調動起老百姓反映身邊問題、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老百姓的發帖就是命令,老百姓的需求就是指揮棒,實現了指揮模式的轉變,助推了城市管理轉型升級;而各政府部門間的聯勤聯動運行模式,則真正做到了「將問題發現在網絡、隱患消除在網上、風險洞察於事前、服務推送到身邊」,提升了便民服務和城市應急管理能力,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務效能,營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包頭24小時警局」上線以來,群眾發帖65.2萬次,其中有效報案舉報類88600條、業務辦理諮詢類177200條、求助類75310條、意見建議類44300條。在暢通和規範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保障鹿城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包頭等方面,發揮出了重要作用。(武建飛)
責任編輯:石毅 李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