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妹妹可能被騙了,請你們救救她!」
4月9日15時許,一則緊急求助的帖子出現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公安局的「24小時警局」平臺。發帖人稱自己的妹妹李某於今年1月9日從陝西榆林來到包頭市昆都侖區,懷疑被騙入傳銷組織,向警方求助。
當日輪值的包頭市副市長、公安局局長卜連海看到帖子後,立即要求以這條求助帖為線索,全力開展工作。一個月後,一個脈絡遍布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4省區,由387名成員構成的特大傳銷團夥被成功摧毀。包頭公安的「24小時警局」又一次贏得了人民群眾的紛紛點讚。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進程中,內蒙古公安一路「高歌猛進」,繼將96%的行政審批權限全部下放到基層一線後,他們沒有絲毫停歇,還跟自己「較起了勁」——怎樣打造具有內蒙古特色的「爆款」?一個具有網際網路時代元素的「24小時警局」警務模式應運而生。
談到「24小時警局」的推廣建設,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公安廳廳長衡曉帆在3月召開的內蒙古公安局長會議上,用了「傾力」一詞。他說:「我們要盡最大努力把管理服務事項移到網上、連到掌上,建立起傾聽群眾呼聲、回應群眾訴求、密切警民關係的橋梁渠道,傾力打造出內蒙古公安為民服務的創新品牌。」
作為「24小時警局」模式的最先實踐者,包頭市公安機關在打造這款「網紅」警務模式方面走在了全區的前列。「包頭24小時警局」目前註冊成員已達178.5萬餘名,發帖量達72.8萬條,訪問量達1億餘次。
「包頭市的總人口數是280餘萬,這就是說,現在包頭市每家每戶至少有一個人是我們的粉絲。」作為「資深管理員」,包頭市公安局政治部宣傳科副科長常樂說起「24小時警局」的建設發展歷程,笑得合不攏嘴,「老百姓隨時在平臺發帖諮詢求助,我們及時分流、處理,平臺『吸粉兒』的能力也越來越強。如今,發帖辦事兒已經成了包頭市群眾的新日常。」
6月4日,一位叫張琳灩的網友以「網上爆照」的形式,專門發帖感謝一位不知姓名的交警幫其把拋錨的車推到了安全地帶。這篇名為「感謝帥哥交警」的帖子,迅速「刷屏」。
「在平臺的運行中,我們也曾經因為幾個數字差點再也樂不出來。」常樂略帶調侃地說,「當時綜合數據統計和各警種部門的反饋,群眾在平臺發帖,40%是諮詢類,報警、求助類帖子只佔到了37%。」
警務類問題少、民生類問題佔比多,要怎樣做到一帖一回應、一事一解決,讓平臺真正「黏住」老百姓?
包頭市公安局黨委領導班子開啟了「頭腦風暴」,最終定下了工作思路:解決民生問題必須要靠合力,公安機關不能唱「獨角戲」。
在包頭市公安局的努力下,包頭市公安局指揮中心同步「兼職」運營管理包頭市政府的12345「市長熱線」,對「24小時警局」和「市長熱線」中收到非警務求助、諮詢、投訴類信息,全部轉交各相關職能部門進行分流辦理。不僅如此,包頭市東河區政府還專門成立了東河區聯動管理和綜合執法指揮中心,與包頭市公安局東河分局指揮中心合二為一。這樣,民生類帖文實現了無縫辦理。
一方面分流,一方面提速,包頭市的所有民警集體實名入駐「24小時警局」。「群眾一有帖文,從市公安局、分局領導班子,到各警種負責人,再到一線民警,自上到下全都能直接回復或進行工作安排,這就在回帖上做到了分秒必爭。」包頭市公安局指揮中心民警劉雨說。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後,包頭「24小時警局」不間斷髮布各級各類涉疫情官方通告。2月22日發布的《包頭市公安局推出服務保障全市復工復產十條措施》,閱讀量不到一夜就達到了「10萬+」,不少因為疫情無法辦理業務的群眾,直接在這篇帖子下進行諮詢。
身在北京的網友「愛卿」第一個在帖子下留言說,他的戶口是集體戶,辦事急需列印戶口簿,因為疫情影響不能出行,特別著急,沒想到兩分鐘以後就得了戶口所在地派出所民警的回覆,幫他解決了難題。網友「愛卿」忍不住為民警連發6個贊,並激動留言:「非常感謝,這效率槓槓滴!」
內蒙古警察職業學院辦公室信息中心主任秦寶龍認為,新時代下,「24小時警局」給公安民警工作方式和思維模式帶來了有力變革,不僅是方便群眾辦事的「掌中寶」,更是人民群眾參與平安建設的「快捷通道」。
有了包頭的成功試水,2019年,呼和浩特版的「24小時警局」也亮相了。各相關警種、部門分別將功能板塊當作「責任田」一一「認領」回來,負責24小時答覆回帖、信息發布等工作,讓「放管服」成果變成了老百姓看得見、感受得到的便利。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呼和浩特「24小時警局」擴大「服務大廳」功能,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在網上辦理各種公安業務。緊急添加的「抗新冠肺炎健康小幫手」功能,也贏得了市民好評。
「這個平臺讓我們服務群眾的水平提高了,辦事效率快了,群眾辦事成本降低了,滿意度和獲得感提升了,這一高一快、一降一升,就是我們不斷追逐的目標。」呼和浩特市公安局網安支隊三大隊教導員賈淑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