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同建
聊城地處山東半島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的中間地帶,地理位置特殊而重要。為塑造新時期聊城的區位競爭新優勢,近年來,聊城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區域合作開放戰略,最大力度地參與國家、省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先後加入中原經濟區、京津冀協同發展區。特別是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20年山東省啟動實施省會經濟圈一體化戰略,為聊城市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近年來,聊城主要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原經濟區、省會經濟圈四大區域發展戰略做了大量工作並取得顯著成效。
(一)積極推進黃河流域聊城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聊城是黃河下遊的重要城市,黃河聊城段沿線60.05公裡。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為聊城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為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聊城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一是積極開展課題研究和規劃編制。圍繞國家對黃河流域的總體定位,按照省提出的7項相關課題,聊城市積極組織開展了相關課題研究,並結合實際編制完成了9項專項規劃(《山東黃河生態廊道建設規劃》《聊城市水安全保障總體規劃》《聊城市現代高效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19-2022)》《黃河康養旅遊度假區總體規劃》《黃河露營公園概念性規劃》《位山灌區現代化改造規劃》《艾山景區總體策劃與規劃》《魚山風景區修建性詳細規劃》《東阿縣曹植墓保護規劃》),研究謀劃相關重大事項88個。二是積極謀劃提報項目。今年以來,按照政策支持方向,聊城篩選提報2021年黃河流城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226個、「三重大」增補項目269個、超高速大數據互聯產業平臺關鍵樞紐工程項目2個,推薦19個項目申報國家項目庫儲備項目,15個項目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際論壇會議上進行了展示。三是加強流域生態治理。為持續推進沿黃生態建設,共植樹40餘萬株,綠化苗圃4000多畝,初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百裡生態長廊,黃河東阿段創建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四是提升黃河防洪抗洪能力。黃河流域聊城段已初步建成由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和分滯洪工程組成的防洪工程體系。五是宣傳弘揚黃河文化。聊城市黃河流域文物眾多,擁有曹植墓、韓氏家族墓地、景陽岡、龍山文化遺址、京杭大運河陽穀段等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通過舉辦特色非遺活動,有效宣傳和弘揚了黃河文化。
(二)全力爭取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紅利。聊城積極搶抓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商高鐵即將開工建設的機遇,大力推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始終堅持以服務京津冀和促進自身發展為宗旨,以促進產業發展對接協作、資源要素雙向流動、生態環境共建共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重點,以「一區一樞紐五基地」(冀魯豫三省交界商貿物流中心、綠色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先進位造業承接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創新人才培養基地、現代服務業開放合作高地)建設為抓手,深化對接合作,提升合作成效,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工作推進機制上,高規格、高標準組建了推進機構和工作專班並開展工作,制定出臺了總體推進體系和專項工作推進方案,構建了科學有效的督導調度推進機制。二是在深化合作對接上,與北京市朝陽區政府籤署《推進合作發展框架協議》,雙方將在製造業協作、科技創新、農產品產銷、醫養健康、教育、幹部人才交流等方面深入開展交流合作。三是在產業承接及投資興業基地建設上,聊城市承接了一大批產業項目,在北京多次舉辦合作懇談會、座談會,累計引進項目超過100個。四是在科技成果轉化及招才引智基地建設上,聊城市引進吸納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多次舉辦院士專家聊城行活動,累計邀請5名院士、50餘名京津冀地區高端專家來聊服務,達成合作意向24項。五是在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休閒旅遊度假基地建設上,聊城市加強了與京津冀地區的人員和物資往來,實施「淨菜進京」工程,開展勞務市場合作,雙方遊客互到對方地區周末遊、自駕遊不斷升溫。六是在水氣聯防聯治及生態安全屏障功能區建設上,以「刮骨療傷、壯士斷腕」的決心開展了大氣汙染綜合防治,大氣環境質量大幅改善,為京津冀大氣環境質量改善作出了積極貢獻。
(三)全面推動與省會經濟圈城市的一體化發展。加快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是今年省政府啟動實施的一項省內重大區域戰略。加快聊城與省會經濟圈其他城市的一體化發展,是聊城市堅定不移的戰略選擇,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實施濟聊戰略合作,促進一體化發展。7月21日,聊城市與濟南市籤署《發展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交通、農業、工業和信息化、衛生健康、科技創新等領域開展交流合作。目前,聊城市已梳理謀劃了與濟南合作推進的可落實落地的具體事項20項。同時,堅持以濟聊一體化為引領,有序推動聊城與省會經濟圈城市的深度融合、共同發展。二是堅持統籌謀劃、一體規劃,配合濟南市編制《省會經濟圈「十四五」一體化發展規劃》。聊城市組織相關部門圍繞基礎設施聯通、產業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公共服務共享等領域,召開座談會進行研討,匯聚聊城眾智,助力規劃編制。三是拓展合作領域,深化互利合作。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謀劃實施經十路東延西拓工程、濟聊高速擴容改造,高水平建設鄭濟高鐵。加強農業品牌合作,進一步打響「聊·勝一籌」等聊城品牌在省會濟南的知名度。推進產業融合,與浪潮軟體公司搭建智慧金融服務平臺,打通與省會經濟圈內其他地市的「信息高速通道」。促進公共服務協同共享,聊城加入了「省會經濟圈藥品耗材採購聯盟」,逐步實現統一藥品和醫用耗材、統一市場、統一價格。
(四)積極參與中原經濟區和中原城市群建設。《中原經濟區規劃》特別是《中原城市群規劃》印發實施以來,聊城市積極推進與中原經濟區其他地區的交流合作。一是共謀合作事項。9月,在安陽舉辦的中原城市群區域協同發展會議上,聊城與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在基礎設施、水利工程、生態保護、文化旅遊、醫養健康等方面達成合作共識,建立合作臺帳,共同推進合作事項發展。二是共同申報政策支持。為爭取貧困革命老區的相關政策支持,近期,聊城市與菏澤、河南濮陽共同提交了《關於將冀魯豫邊區中心區聊城、菏澤、濮陽三市納入國家貧困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範圍的報告》,爭取獲得國家、省有關部門認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