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讀了一遍馬克思的《資本論》

2021-02-18 達爾斯頓王


這是小王子創作的第163篇文章

拼多多的事兒還沒完。

 

昨天睡前看到了拼多多前員工的這個視頻,頗感無奈,又不禁點讚支持。

 


無奈的是越來越多年輕人,以及應屆畢業生,一進單位,就陷入到內卷加班的極端狀態,並且成為日常。從大公司到小公司,996或997逐漸成為一種職場芥蒂,對打工人來說如鯁在喉,但好像也沒有什麼解除的辦法。

內卷是一個去年以來很熱火的詞語,它講的是指社會進入到了某種確定階段之後,社會的內生活力削弱,開始出現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的一種社會現實。

在這種現實之下,財富的馬太效應擴大,寒門難出貴子,或階層上升途徑縮窄等,開始成為日常吐槽現象。說得更通俗一點,其實內卷的本質是:有競爭,無發。身處快速發展的社會,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蛋糕做的越來越大,貧富差異也越來越大,普通人能抓到的份額和機會,也在相對減少。但是面對坑位,競爭的人卻越來越多,門檻也越來越高。最後就個體而言,相對獲得感並沒有明顯增長,反而感受到了相對剝奪感。

不然那會有那麼多高學歷的人,扎堆擠機制,那會有那麼多名校生去競爭幾年前,如今看起來平淡無奇的坑位。
凡事多幹一小時的,我就從別人身上扣錢給你。結果:每個人都得拼命內卷,因為就算你保持原來的節奏,你的收入(期望)會越來越低。知乎:@vczh
所以,在社會內卷情況下,很多新階層「富人」,特別是以打著「人民富豪」為代表的名義的群體,把努力奮鬥和內卷的內涵糅合在一起,推銷996,讓人反噬其害。
「福報」長此以往,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環境,個體會進入到自動強化和自我消耗的過程。之前,我們寫過一篇文章,叫做困在系統裡的,不止是外賣騎手。在這篇文章裡,小王子和馬老師曾執著地探究,在這內卷的系統中,人們身上這無形的枷鎖從何而來?勞動過程的第二段時間,工人超出必要勞動的界限做工的時間,雖然耗費工人的勞動,但並不為工人形成任何價值。這段時間形成剩餘價值,剩餘價值以從無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誘著資本家。——《資本論:剩餘價值率》馬克思提到一個重要概念,叫做工作日,這個工作日與如今的996不謀而合。

他是這樣界定工作日的概念
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之和,工人生產他的勞動力的補償價值和生產剩餘價值的時間之和,構成他的勞動時間的絕對量——工作日。——《資本論:剩餘價值率》商品交換的性質本身沒有給工作日規定任何界限,因而沒有給剩餘勞動規定任何界限。資本家要堅持他作為買者的權利,他儘量延長工作日,如果可能,就把一個工作日變成兩個工作日。——《資本論:工作日》既然打工人的966會產生剩餘價值,而剩餘價值也是一種商品,這裡面的微妙關係就值得再次探究。

剩餘價值指的是被僱主拿走未支付的勞動價值。

一般情況下996,打工人能忍則忍,逆來順受,當不能承受之時,或者說,「工人也開始要堅持他作為賣者的權利,他要求把工作日限制在一定的正常量內。」這個時候,僱主的權利和打工人的權利相對抗,形成二律背反。

這兩種權利都同樣是商品交換規律所承認的。

你為他打工,他付你工資,如此簡單的交易。但就是沒有解決剩餘價值的矛盾,才會埋下勞動隱患。在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上,這種對工作日界限的鬥爭,我們稱之為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的鬥爭。而在這所謂的平等的權利之間,力量懸殊起著決定作用。所以,在這場鬥爭中,資本市場中偌大的拼夕夕,解決一個提出問題的人,與解決問題的成本相較,可忽略不計。經過這麼長時間的輿論宣傳,996基本上成了很多行業不成文的規矩。但普通人要深知,996絕對不是什麼福報,而且可能加劇內卷過程。首先這種工作方式本身不合勞動法的,但之所以會逐漸被社會接受,在於其背後的社會發展趨勢。設想一下,如果社會沒有機制來有效回應和處理,甚至鼓勵996的後果是什麼。毋庸贅言,後果必然對基層從業者很不友好。假如在同一個行業裡,有ABCD四家公司,如果A率先開始了996,很顯然它的成本會比其他三家降低。用剩餘勞動價值的話來講,這叫做延長勞動時間,同樣的員工在A這裡一周做50個小時,在B這裡做40個小時,長此以往,A公司的勞動產出必然會高於B公司,同時,人力成本也在相應降低。回到員工自身,薪資待遇如果沒有較大的提升,甚至乾脆就沒有加班補貼,或其他激勵,那麼不可否認的是,人的價格貶值了。就如同找兩個人幹三個人的活,無論怎麼算,就算是提高了這兩個人的薪資,那麼企業或者老闆省下來的成本都比直接招三個人划算。經營成本下來了,同時,勞動產出更多了,企業市場競爭力自然變大了。哪怕這是明面上不允許的事情,但是A這麼做了,並沒有受到相應的懲罰,那麼他就會繼續這麼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其他幾家公司本來沒有996的,看到A這麼幹,利潤又增加了,還沒人管,當然也會效仿。同理而言,也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D公司老闆覺得沒必要,那麼危機則會隨之而來。長期來看,D公司的生產成本必然上升,因為行業成本在下降,公司崗位競爭力也會下降,到最後,不論是在產品研發投入,產業鏈議價能力,各個方面,都會受到影響。結果則是,誰壓榨員工越狠,誰利潤就越高,慢慢遵守規則的公司反而活不下去,違規的卻越做越大。既然大家都這麼幹,行業規矩和平臺規矩自然就形成了,定價權在手,何愁利潤盈虧?所以最可怕的是,大家都這麼幹。產生的系統效應就是行業內卷。再之後的年輕人找工作,大家會覺得996是常態,爭分奪秒,提高效率是常態。久而久之,996的收入也變得普通,因為大家都這樣,你不幹有的是人幹,行業從業者平均收入也會趨於拉低和平穩。所以,這樣的結果就是本身在社會內卷的背景下,反而又加劇了內卷。
最後,我想說,企業是創造社會價值的重要力量,它的積極意義不容置疑。
但是資本和資本家,也有其可惡和反人性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如果資本(家)沒有他們的忠實擁躉,沒有看似和諧的制度維繫,如果《勞動法》能夠真正的貫徹,如果懂法的人能夠真正的為群眾服務,如果打工人們也都有一些法律常識和知識,並且敢於維權,這些悲劇,也不至於此。

小王子加油~

相關焦點

  • 恩格斯對馬克思《資本論》的理論貢獻
    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是,1844年恩格斯與馬克思在巴黎的會晤,兩人在唯物史觀上通過不同的思想道路,確立了相同的階級立場,經過了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思想的改造,得出了完全一致的看法,即政治及其歷史應該用發展中的經濟關係來解釋。恩格斯自己也明確表示:「當我1844年夏天在巴黎拜訪馬克思時,我們在一切理論領域中都顯出意見完全一致,從此就開始了我們共同的工作。
  • 馬克思《資本論》裡提到的唯一中國人
    從19世紀40年代初直到逝世,馬克思為《資本論》的寫作花費了40年時間。迄今,《資本論》德文版第一卷出版已經150周年了。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資本論》是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之一,經受了時間和實踐的檢驗,始終閃耀著真理光芒。作為一部劃時代巨著,《資本論》沒有過時、不會退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當代價值。
  • 馬克思《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是誰?
    來源:《羊城晚報》知道王茂蔭的人並不多,但他是馬克思《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
  • 馬克思《資本論》讀後感作文10篇
    馬克思《資本論》是一部實踐性強的讀和用的著作。正因如此,時間過去了兩個世紀,這部著作依然熠熠生輝,仍然值得深研。
  • 如果不是發生了這件事,我這輩子可能都不會讀《資本論》
    還記得第一天十頁書讀了兩個小時,讀完內心是崩潰的。到現在十頁《資本論》一般用時一小時左右。讀經典的好處就是當我再讀其他書的時候速度明顯提升而且理解起來變得容易了。像一些暢銷書一小時能讀五十到一百頁。第二個變化是我開始學著提出問題,並試著自己思考、解決問題。《資本論》對我來說就是一部百科全書,涵蓋政治、經濟、歷史、哲學、法律、文學等等方面。
  • 馬云為什麼讀不進《資本論》?
    所以,不要以為人民起義是《資本論》給煽動起來的。上梁山的那撥人,不是讀《水滸》讀出來的,而是官府權貴土豪劣紳給「逼」出來的。「劉項原來不讀書」,讓我想起了馬雲關於計劃經濟的預言(注2)。有人對馬雲的預言大為惱怒,說:「馬雲不是馬克思」,「馬雲讀過《資本論》嗎?」「此馬雲非彼馬雲」,「此計劃經濟非彼計劃經濟」,「馬雲的計劃經濟與馬克思的計劃經濟是兩回事」云云。
  • 馬克思 || 資本論 第二卷
    這個手稿的批判部分,除了許多在第二卷和第三卷已經包括的部分之外,我打算保留下來,作為《資本論》第四卷出版。這個手稿雖然很有價值,但是能夠用於現在出版的第二卷的地方並不多。  按照時間的順序,接下去是第三卷的手稿。這個手稿至少大部分寫於1864年和1865年。馬克思在基本上完成這個手稿之後,才著手整理1867年印行的第一卷。我現在正在整理這個第三卷手稿,以便付印。
  • 馬克思《資本論》的生命力 | 論道
    《資本論》是特定時代的理論。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說:「這些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與時俱進是其品質。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
  • 馬克思《資本論》揭商品背後的秘密
    自《資本論》卷一出版以來,第一章〈商品〉一直惹來熱議。從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關編輯《資本論》的書信討論所見,作者本人也承認這一章的複雜性,擔心工人階級難以消化。美國學者羅伯特聲稱此章晦澀地叫他一度卻步。阿圖塞則建議學生先不要讀第一章,待研讀好三大卷《資本論》後,方可回頭細看,免得被黑格爾式文體損害腦筋。
  • 馬克思《資本論》談到了全世界680多個人物,唯一的中國人你知道是誰嗎?
    知道王茂蔭的人並不多,但他是馬克思《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
  • 與馬克思「面對面」學習《資本論》
    課程名稱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內容為第三章「弘揚中國精神」,設計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名稱是「五星紅旗:我和我的祖國」,由「五星出東方」「國旗壯山河」「我愛我的國」三個單元組成。授課教師、溫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項淳芳從最近的嫦娥五號探月新聞導入。「除了實現地外天體採樣,我國還在月球表面首次實現國旗的『獨立展示』。」她一邊播放探月精彩圖片和視頻,一邊引導學生開展思考。
  • 讀完《資本論》,我獲得了幾個關鍵認知視角
    主要有三個方面:(1) 小時候就經常聽說的《資本論》終於讀完了,百聞不如一見;(2) 全面地了解馬克思對資本的剖析,再看其他評論,有了自己的觀點看法;(3) 能持續讀下去這種大部頭,讀其他書就不會感覺難了。
  • 【經典名句27】《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
    由於《資本論》第一卷內容較多,小編每一編均選取了一些名句,但仍然不盡全面,大家還是要配合思維導圖進行把握。同時,小編對自己感興趣的「重建個人所有制」相關的名句進行了梳理,提供了《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德文第二版、法文版和德文第四版的表述以及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對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解讀(思考:恩格斯的看法是馬克思的本意嗎?)
  • 讀《資本論》:資本如何剝削剩餘價值?
    馬克思根據這兩個部分資本在增值過程中的具體作用,講用來購買生產資料的資本稱之為「不變資本」,將用來購買勞動力的資本稱之為「可變資本」。不變資本,說的是在資本增值的過程中,購買來的原材料、輔助材料、以及工具設備等,這部分內容本身不會增值,只是在具體的勞動生產中,將其價值轉移到了新產品中去了。
  • 《戲劇資本論》:世界上第一部由《資本論》改編的劇本
    》改編成話劇的劇本  ■吳興人  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在漢堡正式出版,被譽為馬克思一生中最偉大的理論著作,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這部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也引起了戲劇界人士的關注,《資本論》曾被改編成戲劇作品出版。  最近,我讀到一本書——《戲劇資本論》。封面簡潔,以紅色作底色,上寫五個大字:戲劇資本論,下面書寫三行字:馬克斯原著、阪本勝編劇、費明君翻譯。  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將《資本論》改編成話劇的劇本。
  • 《資本論》與辯證法的高階問題
    這一現象構成了《資本論》辯證法研究的悖論。為了解釋這一悖論,黑格爾的「邏輯學」和馬克思的《資本論》之間的關係就成了學術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於是,包括內田弘、阿瑟等在內的諸多知名學者都開始將黑格爾的「邏輯學」和馬克思的《資本論》進行一一對照,以此來表明馬克思在《資本論》的正文中運用了黑格爾辯證法的敘述方式和研究方式。
  • VR進課堂——與馬克思「面對面」學習《資本論》
    課程名稱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內容為第三章「弘揚中國精神」,設計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名稱是「五星紅旗:我和我的祖國」,由「五星出東方」「國旗壯山河」「我愛我的國」三個單元組成。授課教師、溫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項淳芳從最近的嫦娥五號探月新聞導入。「除了實現地外天體採樣,我國還在月球表面首次實現國旗的『獨立展示』。」她一邊播放探月精彩圖片和視頻,一邊引導學生開展思考。
  • 弗雷德·莫斯裡|貨幣與總體性: 一個對馬克思《資本論》邏輯的宏觀—貨幣解釋 以及「轉形問題」的終結
    摘要:這篇文章是對我的新書(書名與本文標題相同)的主要觀點的一個介紹。正如標題所示,這本書重新考察了馬克思在《資本論》的資本主義理論中所運用的邏輯方法,尤其與圍繞所謂的「轉形問題」的長期爭論有關,根據這一爭論,《資本論》第三卷的生產價格理論與第一卷的價值理論、剩餘價值理論的邏輯不一致。這樣的批判成為上世紀拒絕接受馬克思理論的主要原因。
  • 為什麼要重溫《資本論》?
    該叢書第一批包括《馬克思與我們》《馬克思與信仰》《馬克思與當代中國》《馬克思與世界》,分別由孫正聿、陳先達、陳學明及顧海良撰寫,已於去年出版。叢書旨在帶領讀者走近馬克思、了解馬克思、熟悉馬克思,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感悟馬克思的思想力量。最近出版的《馬克思與〈資本論〉》是「走近馬克思」小叢書的第二批,已入選中宣部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目錄。
  • 他是馬克思《資本論》唯一提到的中國人,觀點卻不被鹹豐皇帝採納
    比如清朝著名的財政學家王茂蔭,他由於對清朝經濟制度提出改革,而被馬克思所重視,將他寫入了《資本論》,他成為了這本書裡面唯一一個被提及的中國人,可見他的地位還是很崇高的。王茂蔭於1832年進入戶部工作,任職戶部主事、戶部右侍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