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王子創作的第163篇文章
拼多多的事兒還沒完。
昨天睡前看到了拼多多前員工的這個視頻,頗感無奈,又不禁點讚支持。
無奈的是越來越多年輕人,以及應屆畢業生,一進單位,就陷入到內卷加班的極端狀態,並且成為日常。從大公司到小公司,996或997逐漸成為一種職場芥蒂,對打工人來說如鯁在喉,但好像也沒有什麼解除的辦法。
內卷是一個去年以來很熱火的詞語,它講的是指社會進入到了某種確定階段之後,社會的內生活力削弱,開始出現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的一種社會現實。
在這種現實之下,財富的馬太效應擴大,寒門難出貴子,或階層上升途徑縮窄等,開始成為日常吐槽現象。說得更通俗一點,其實內卷的本質是:
有競爭,無發展。身處快速發展的社會,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蛋糕做的越來越大,貧富差異也越來越大,普通人能抓到的份額和機會,也在相對減少。但是面對坑位,競爭的人卻越來越多,門檻也越來越高。最後就個體而言,相對獲得感並沒有明顯增長,反而感受到了相對剝奪感。
不然那會有那麼多高學歷的人,扎堆擠機制,那會有那麼多名校生去競爭幾年前,如今看起來平淡無奇的坑位。
凡事多幹一小時的,我就從別人身上扣錢給你。結果:每個人都得拼命內卷,因為就算你保持原來的節奏,你的收入(期望)會越來越低。知乎:@vczh
所以,在社會內卷情況下,很多新階層「富人」,特別是以打著「人民富豪」為代表的名義的群體,把努力奮鬥和內卷的內涵糅合在一起,推銷996,讓人反噬其害。
「福報」長此以往,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環境,個體會進入到自動強化和自我消耗的過程。之前,我們寫過一篇文章,叫做困在系統裡的,不止是外賣騎手。在這篇文章裡,小王子和馬老師曾執著地探究,在這內卷的系統中,人們身上這無形的枷鎖從何而來?勞動過程的第二段時間,工人超出必要勞動的界限做工的時間,雖然耗費工人的勞動,但並不為工人形成任何價值。這段時間形成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以從無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誘著資本家。——《資本論:剩餘價值率》馬克思提到一個重要概念,叫做工作日,這個工作日與如今的996不謀而合。
他是這樣界定工作日的概念
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之和,工人生產他的勞動力的補償價值和生產剩餘價值的時間之和,構成他的勞動時間的絕對量——工作日。——《資本論:剩餘價值率》商品交換的性質本身沒有給工作日規定任何界限,因而沒有給剩餘勞動規定任何界限。
資本家要堅持他作為買者的權利,他儘量延長工作日,如果可能,就把一個工作日變成兩個工作日。——《資本論:工作日》既然打工人的966會產生剩餘價值,而剩餘價值也是一種商品,這裡面的微妙關係就值得再次探究。
剩餘價值指的是被僱主拿走未支付的勞動價值。一般情況下996,打工人能忍則忍,逆來順受,當不能承受之時,或者說,「工人也開始要堅持他作為賣者的權利,他要求把工作日限制在一定的正常量內。」這個時候,僱主的權利和打工人的權利相對抗,形成二律背反。
這兩種權利都同樣是商品交換規律所承認的。
你為他打工,他付你工資,如此簡單的交易。但就是沒有解決剩餘價值的矛盾,才會埋下勞動隱患。在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上,這種對工作日界限的鬥爭,我們稱之為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的鬥爭。而在這所謂的平等的權利之間,力量懸殊起著決定作用。
所以,在這場鬥爭中,資本市場中偌大的拼夕夕,解決一個提出問題的人,與解決問題的成本相較,可忽略不計。經過這麼長時間的輿論宣傳,996基本上成了很多行業不成文的規矩。但普通人要深知,996絕對不是什麼福報,而且可能加劇內卷過程。首先這種工作方式本身不合勞動法的,但之所以會逐漸被社會接受,在於其背後的社會發展趨勢。設想一下,如果社會沒有機制來有效回應和處理,甚至鼓勵996的後果是什麼。毋庸贅言,後果必然對基層從業者很不友好。假如在同一個行業裡,有ABCD四家公司,如果A率先開始了996,很顯然它的成本會比其他三家降低。用剩餘勞動價值的話來講,這叫做延長勞動時間,同樣的員工在A這裡一周做50個小時,在B這裡做40個小時,長此以往,A公司的勞動產出必然會高於B公司,同時,人力成本也在相應降低。回到員工自身,薪資待遇如果沒有較大的提升,甚至乾脆就沒有加班補貼,或其他激勵,那麼不可否認的是,人的價格貶值了。就如同找兩個人幹三個人的活,無論怎麼算,就算是提高了這兩個人的薪資,那麼企業或者老闆省下來的成本都比直接招三個人划算。經營成本下來了,同時,勞動產出更多了,企業市場競爭力自然變大了。哪怕這是明面上不允許的事情,但是A這麼做了,並沒有受到相應的懲罰,那麼他就會繼續這麼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其他幾家公司本來沒有996的,看到A這麼幹,利潤又增加了,還沒人管,當然也會效仿。同理而言,也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D公司老闆覺得沒必要,那麼危機則會隨之而來。長期來看,D公司的生產成本必然上升,因為行業成本在下降,公司崗位競爭力也會下降,到最後,不論是在產品研發投入,產業鏈議價能力,各個方面,都會受到影響。
結果則是,誰壓榨員工越狠,誰利潤就越高,慢慢遵守規則的公司反而活不下去,違規的卻越做越大。既然大家都這麼幹,行業規矩和平臺規矩自然就形成了,定價權在手,何愁利潤盈虧?所以最可怕的是,大家都這麼幹。產生的系統效應就是行業內卷。再之後的年輕人找工作,大家會覺得996是常態,爭分奪秒,提高效率是常態。久而久之,996的收入也變得普通,因為大家都這樣,你不幹有的是人幹,行業從業者平均收入也會趨於拉低和平穩。所以,這樣的結果就是本身在社會內卷的背景下,反而又加劇了內卷。
最後,我想說,企業是創造社會價值的重要力量,它的積極意義不容置疑。
但是資本和資本家,也有其可惡和反人性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如果資本(家)沒有他們的忠實擁躉,沒有看似和諧的制度維繫,如果《勞動法》能夠真正的貫徹,如果懂法的人能夠真正的為群眾服務,如果打工人們也都有一些法律常識和知識,並且敢於維權,這些悲劇,也不至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