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年號」令和「的5個出處 4個來自於中國古籍

2020-10-18 老街味道

前言

日本新年號」令和「在網絡上被刷屏了,據說當初有6個候選年號,除「令和」外,還有「英弘」、「廣至」、「萬和」、「萬保」。3個出自日本典籍,3個出自中國典籍。

日本人為了擺脫以前年號都出於漢學經典的慣例,專門挑選了」令和「二字。這兩個字出自於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集》,在卷五《梅花之歌三十二首並序》中寫到:

「初春令月,氣淑風和。」

但是既然出自於古籍,無論中日,都擺脫不了漢唐文化的影響,」令和「除了文字是」漢字「以外,我們至少還可以在漢學經典中找到4個出處。

一、《萬葉集》與《蘭亭集序》

《萬葉集》這本詩集在日本相當於中國的《詩經》, 所收詩歌的年代歷來眾說紛紜,據說出自4世紀至8世紀,差不多相當於東晉到唐朝。也有人認為多數作品創作於奈良年間(公元710~794),大約是唐朝武則天的時代 。

《萬葉集 梅花之歌 》也是一篇美文,但是看過之後會發現這篇美文有《蘭亭集序》的影子:

於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燻珮後之香。加以曙嶺移雲,松掛蘿而傾蓋;夕岫結霧,鳥封縠而迷林。庭舞新蝶,空歸故雁。於是蓋天坐地,促膝飛觴,忘言一室之裡,開衿煙霞之外。淡然自放,快然自足,若非翰苑,何以據情?請記落梅之篇,古今夫何異矣,宜賦園梅,聊成短歌。——《萬葉集 梅花之歌 》

文中的很多句子都有蘭亭集序的味道 :促膝飛觴;忘言一室之裡;淡然自放,快然自足;古今夫何異矣,宜賦園梅。

在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有:引以為流觴曲水;悟言一室之內;暫得於己,快然自足;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等句子在《萬葉集 梅花之歌 》似乎都能看到相似之處。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萬葉集:忘言一室之裡】;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萬葉集:淡然自放,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萬葉集:古今夫何異矣,宜賦園梅】,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萬葉集 梅花之歌 》中採用了四六文賦的形式,深得漢學精髓,其中幾副對仗句異常工整精彩,規規矩矩地上聯仄收,下聯平收:

1、梅披--鏡前--之粉;蘭燻--珮後--之香。

2、曙嶺-移雲,松掛蘿--而傾蓋;夕岫--結霧,鳥封縠--而迷林。

3、庭舞--新蝶;空歸--故雁。

4、蓋天--坐地,促膝--飛觴。

5、忘言--一室--之裡,開衿--煙霞--之外

這篇美文如果收錄在我們的中學課本中,與其他古人佳作相比毫不遜色。只看作品的話,估計也分辨不出作者是不是中國人。

二、 「令和」的化用與5個出處

讀完這一段《萬葉集·梅花之歌 》,我們可以看出作者一定是飽讀漢家經典之人。 實際上當年跟隨日本遣唐使來到中國的很多人,在學習後都具有相當深厚的漢文化水平。因此寫出這樣水平的文章一點也不奇怪。

令和的年號來自於《萬葉集·梅花之歌 》文中第一句:

於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

我們基本可以判斷這個作者化用了張衡《歸田賦》的佳句: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

遊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

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鬱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鶬鶊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於焉逍遙,聊以娛情.......張衡《歸田賦》

在西晉時的張協也有一篇《洛禊賦》寫到:

夫何三春之令月,嘉天氣之氤氳。和風穆以布暢兮,百卉曄而敷芬。川流清泠以汪,原隰蔥翠以龍鱗。

南北朝的王臺卿傳下來地樂府詩《陌上桑》,其中有:令月開和景,處處動春心。

鬱郁陌上桑,盈盈道傍女。送君上河梁,拭淚不能語。

鬱郁陌上桑,遙遙山下蹊。君去戍萬裡,妾來守空閨。

鬱郁陌上桑,皎皎雲間月。非無巧笑姿,皓齒為誰發。

鬱郁陌上桑,嫋嫋機頭絲。君行亦宜返,今夕是何時。

令月開和景,處處動春心。掛筐須葉滿,息倦重枝陰。

到了唐朝,唐高宗時期的宰相薛元超有《 諫蕃官仗內射生疏 》,也曾提到:「時惟令月,景淑風和」。

臣元超言:.......一物一事,並從減省,在公在私,莫不幸賴。時惟令月,景淑風和,宸襟有豫,百靈胥悅。臣曲荷恩徽,重得奉陪鸞駕,下情欣躍,實倍恆品。

令月的令是美好之意,令月即吉月,古人一般稱二月為令月,彭大翼 《山堂肆考》:"二月曰仲陽,曰令月。「

三、這個日本和尚說:皆自抄古人

在古人眾多論述文學的文章裡,常常可以見到下面這一類評價。

南宋文學家周紫芝說:「自古詩人文士,大抵皆祖述前人作語」。北宋的黃庭堅曾說過:」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

不知道《萬葉集·梅花之歌 》的作者是否認識空海大師,這個來自日本的空海和尚又叫做遍照金剛,他在中唐時隨同遣唐使來到唐朝學習,回到日本後寫過一本《文鏡秘府論》,記載了不少唐朝的詩歌理論。

空海和尚說唐朝詩人有個好習慣,隨身帶有前人詩歌的手抄本,自己作詩如果苦思不得,就打開「錦囊」看一看:

凡作詩之人,皆自抄古人,詩語精妙之處,名為隨身卷子,以防苦思。作文興若不來,即須看隨身卷子,以發興也。」

蘅塘退士在《唐詩三百首》中記錄了一個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古人的文化素養都是熟讀前人經典薰陶出來的,無論日本人還是中國人,學問越深,就越喜歡化用古人的文辭和立意,即皎然所謂地」三偷「。

四、唐朝時的日本遣唐使

在《萬葉集》中還可以看到一首詠梅的絕句:

妖嬈春日野,祭祀祈神援,社苑梅花綻,常開待我還。、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玄宗時期來自日本的遣唐使藤原清河,他在日本出發之前寫下此詩。來到唐朝學習了一年以後,他邀請五次東渡日本失敗的鑑真大師一起回日本,可惜他的船遭遇颱風差點命喪大海,於是這個日本人就終生留在大唐任職並娶妻生子。而鑑真大師竟然幸運地在日本九州南部鹿兒島 登岸。

在藤原清河的船上還有一位神人叫做阿倍仲麻呂,漢語名字叫做晁衡。他十幾歲來到長安學習,後來竟然考中了進士。他的朋友圈裡都是大神級的人物:李白、王維、儲光羲.....在臨行時,王維贈給他一首送行詩《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

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九州何處遠,萬裡若長空。

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

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仲麻呂也寫了《銜命還國作》贈答友人:

銜命將辭國,非才忝侍臣。天中戀明主,海外憶慈親。

伏奏違金闕,騑驂去玉津。蓬萊鄉路遠,若木故園林。

西望懷恩日,東歸感義辰。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

傳聞他在海上遇難時,李白還揮淚寫下了《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徵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仲麻呂(晁卿)當時入唐已經37年,是五十六歲的老人了。這次回國失敗後,他和藤原清河又回到了長安,後來都沒有再回到日本。

詩友們比較一下仲麻呂和藤原清河的詩,明顯看出藤原清河作品的稚嫩,估計藤原清河來到唐朝以後的詩作一定不是這個水平了,可惜老街也沒有見到他的其他作品。

再對比一下《萬葉集·梅花之歌 》這篇短文,我感覺一定是從大唐學成歸國的日本人所做,水平極高,完全可以入選我們的課本,不知道是不是已經入選了日本的課本。

結束語

從另一方面說,無論是《萬葉集·梅花之歌》的「初春令月,氣淑風和」還是薛元超的「三春之令月,和風穆以布暢」,還是張衡的「仲春令月,時和氣清」,都是一篇文章發端時對於時令、天氣尋常描寫。-

類似於朱自清的《春》: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或者生活中見面打招呼的套話:您吃了嗎?今天天氣不錯呀....美則美矣,但確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如果說抄襲或者化用都有點小題大做。

用漢語字形和語法的形式表達,又怎麼能夠完全擺脫掉漢文化的而影子呢?而且從整篇來看,這種影響一直深入到這篇短文的骨肉裡。

看到王維、李白等人和晁衡的唱和,無法不為其友情而感動,如何能想到有一天兩個鄰居會結下血海深仇呢?「令和」是一種和諧的美好,希望如此。

@老街味道 

相關焦點

  • 日本新年號「令和」是什麼意思 令和出處和含義介紹
    綜合日媒報導,日本政府1日決定取代「平成」的新年號是「令和」。明仁天皇籤署了改元政令,在當天頒布。該政令將伴隨4月30日天皇退位,在皇太子即位成為新天皇的5月1日凌晨0點起施行。  這是日本憲政史上首次在皇位繼承前就公布新年號。「令和」是「大化」(645年)以來的第248個年號。
  • 深度解讀日本新年號「令和」:出自日本古籍詩句「初春令月、氣淑風和
    《萬葉集》是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相當於日本的《詩經》。記者 | 田思奇當地時間4月1日11時40分,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宣布,「平成」之後的新年號已被確定為「令和」。日本將從今年5月1日開始啟用「令和」為年號。
  • 日本新年號「令和」真的出自日本古籍?中國網友:張衡可沒答應
    日本時間當地時間4月1日上午11點40分左右,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公布新年號為「令和」。現在的「平成」年號將於4月30日隨著明仁天皇的退位停止使用,5月1日起,正式使用新年號。「令和」二字,出自《萬葉集》「梅花之歌三十二首」的序言中的「初春令月,氣淑風和」。字面意思有美好而和平的意思。同時,這也是日本能確認出處的年號中首例從日本古典中選取的年號。萬葉集是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相當於中國的《詩經》。
  • 英語新詞:日本新年號為「令和」 5月1日啟用
    當地時間4月1日上午11時42分,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記者會上正式公布日本新年號為「令和」,自5月1日啟用,成為自「大化」以來,日本歷史上第248個年號。   4月1日上午,在全國民眾的期盼中,日本下一任天皇的年號正式公布,為「令和」。
  • 日本新年號「令和」是哪來的? 網友:咋不叫「永和」?
    作者:郭佩珊  當地時間4月1日上午,日本公布新年號「令和」。這一年號取自日本古籍《萬葉集》,象徵著追求和平、充滿希望,開創新時代的美好願望。  即將代替「平成」的「令和」是日本繼「大化」之後的第248個年號,新年號將於5月1日新天皇即位後開始使用。以往,日本年號絕大部分來源於中國古代經典著作,這是日本首次不從中國古籍中選取年號。
  • 日媒披露新年號5個落選方案:英弘、廣至、萬和、萬保和久化
    4月1日,日本民眾爭搶一份印有新年號的報紙。視覺中國 圖4月1日,日本政府公布新年號為「令和」,2日,日本媒體曝光其他落選方案,稱在年號決定一周前,政府將選擇範圍縮小至6個,除「令和」外,還有「久化」、「英弘」、「廣至」、「萬和」、「萬保」其他五個選項。
  • 日媒:安倍最初就把新年號選自日本古籍視為「本命」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此前一直出自中國古籍的日本年號首次從日本古籍中選出。日本共同社4月3日報導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從最初就把出處定為日本古籍的方案視作「本命」(最重要候選),反映了不拘泥於先例、重視日本歷史文化的保守派信條。共同社記者探究了新年號決定的幕後花絮。
  • 日本新年號定為「令和」 揭秘日本年號那些事
    當地時間2019年4月1日,日本東京,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4月1日上午宣布,「令和」被選為日本新年號。(東方IC)中國網4月1日訊 綜合報導,日本政府1日決定取代「平成」的新年號是「令和」。明仁天皇籤署了改元政令,在當天頒布。該政令將伴隨4月30日天皇退位,在皇太子即位成為新天皇的5月1日凌晨0點起施行。這是日本憲政史上首次在皇位繼承前就公布新年號。「令和」是「大化」(645年)以來的第248個年號。
  • 日本新年號「令和」到底是哪來的?網友:咋不叫「永和」?
    作者:郭佩珊當地時間4月1日上午,日本公布新年號「令和」。這一年號取自日本古籍《萬葉集》,象徵著追求和平、充滿希望,開創新時代的美好願望。即將代替「平成」的「令和」是日本繼「大化」之後的第248個年號,新年號將於5月1日新天皇即位後開始使用。
  • 【關注】日本公布新年號「令和」 社會各界反應熱烈
    人民網4月2日訊(記者 陳建軍)4月1日上午,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舉行記者會,正式公布了新年號--令和。繼「平成」之後,「令和」成為日本第248個年號,該年號將於5月1日新天皇即位時進行更換。> 日本新年號「令和」創下4個首次 4月1日正式對外公布的日本新年號「令和」創下4個首次: 第一,日本憲政史上首次因天皇「生前退位」而進行的改元;第二,首次在新天皇即位前,由現任天皇籤署政令公布新年號;第三,首次出自日本古籍《萬葉集》;第四,首次通過網絡現場直播。
  • 日本新年號確定
    日本新年號「令和」由於年號制度起源於中國,日本對中國漢唐文化推崇備至、仰慕不已,所以日本從古到今的所有年號,都是取自中國古籍。今天日本政府公布的新年號「令和」,顯然也會遵守一世一元制,但是令和卻不是出自中國古籍,而是出自日本古籍《萬葉集》,這是日本歷史第一部詩歌總集,成書年代大約在日本奈良時代(公元710年至公元794年,上承飛鳥時代,下啟平安時代),新年號令和取自《萬葉集》中的《梅花歌並序》:於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
  • 日本新年號「令和」是如何選出來的,什麼意思?
    今天中午,日本政府正式公布了新年號「令和」。 這個新年號將在皇太子即位的5月1日零點開始生效。 最終選定的新年號「令和」取自日本古典名著《萬葉集》第五卷的《梅花歌卅二首並序》中的「初春令月,氣淑風和」一句。
  • 日本新年號的真正含義,引領日本新時代,期待令日本走向和平
    日本讀者閱讀《讀賣新聞》關於新年號的報導本報駐日本特派記者 劉軍國 本報特約記者 雁 初「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周一宣布該國新年號為「令和」,稱新年號將在今年5月1日新天皇即位當天零時開始使用
  • 信封 紙巾 水杯 飲料……日本新年號瞬間被商用
    北京時間4月1日上午10點40分,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宣布了備受關注的日本新年號「令和」。「令和」由此成為繼「平成」之後日本第248個年號,並將於5月1日新天皇即位時進行更換。大阪一家扇子製造商打算從4月中旬開始出售新款扇子,一面印著新年號「令和」,另一面印著日本以往歷代年號。愛媛縣一家紙巾製造商創意連連,推出年號主題的紙巾製品。而對於日本政府而言,更讓他們看重的是日本新年號第一次實現了「脫中」,來源於日本古籍。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 日本專家肯定新年號引用巧妙,但使用「令」字亦感意外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新年號「令和」的出處是日本現存最早的歌集《萬葉集》。日本文學等領域的專家予以肯定稱「巧妙地引用了日本古籍」,也有人對亦有命令之意的「令」字首次被使用感到意外。據日本共同社4月2日報導,日本高岡市萬葉歷史館館長坂本信幸評價稱:「令字有用於令嬡等詞的『好』的意思,從萬葉集中引用得非常巧妙。
  • 「初春令月,氣淑風和」,中日專家從日本新年號讀出了什麼?
    當地時間4月1日上午11點40分左右,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公布新年號為「令和」。現在的「平成」年號將於4月30日隨著明仁天皇的退位停止使用,5月1日起,正式使用新年號。「令和」二字,出自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集》卷五《梅花歌卅二首並序》:「初春令月,氣淑風和」。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美好而和平。
  • 日本新年號「令和」出爐 用典疑取自《蘭亭集序》
    令和日本平成三十一年(公元2019年)4月1日,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於北京時間上午10時半舉行的記者會上,宣布即將於今(2019)年5月1日,隨皇太子德仁就任新天皇之際同時啟用的新年號為「令和」,2019年5月1日0時起將改元為「令和元年」。
  • 日本新年號「令和」及其背後的年號制度
    2019年4月1日東京時間11時40分左右,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公布新年號為「令和」,取自日本古典《萬葉集》,這一年號可以說是 「意料之中,情理之外」,說意料之中,是因為此前早有消息稱日本將從日本古典而非中國典籍中選擇新年號;說情理之外,是因為之前歷代年號,諸如明治、昭和、平成等,均從中國古典中選擇。
  • 愚人節當天日本新年號「令和」一出,就被玩瘋了
    在日本,每屆天皇上任都會產生一個新年號,而這個年號其實是仿唐制:公元645年,大中兄皇子仿照唐朝制度,設立了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大化」。 「大化」出自中國的《易經》:「大化流衍,生生不息,陰陽相動,萬物資生。」描述世界萬物起源以及變化的畫面。
  • 日本年號:令和,出自《萬葉集》,一部日本最早用漢字編寫的詩集
    當地時間4月1日上午11點40分左右,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公布新天皇年號為「令和」。至此自平成天皇宣布退位後,日本新天皇年號終於揭曉了答案。日本新年號改元引發外界和日本國民的強烈關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不僅親自發表講話,闡明新年號含義,還首次通過首相官邸官方帳號,在推特等社交媒體上現場直播。「令和」出自日本古典《萬葉集》,摘自「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薰珮後之香」句子。《萬葉集》是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文學地位相當於中國的《詩經》。歷史上日本歷代天皇的年號,都取自中國的古典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