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穀雨計劃 發布時間:
作者:穀雨計劃 發布時間:
*文章來源「穀雨計劃」(ID:guyuproject),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執教7年,他鏡頭下的鄉村學生,不是只存在於網絡報導的「水深火熱」中。
2018年9月1日,央視《開學第一課》裡,拍攝「大眼睛」的攝影師解海龍講述了他30年前拍攝的中國鄉村教育的照片。30年間,鄉村教育伴隨著國家的巨大變化而變化。但很多時候,大眾對於其認知依然停留在貧窮、落後的階段。
我2012年進入山西臨汾西部山區一所小學任教,2018年7月離開一線教師崗位。在7年執教生涯裡,我用鏡頭記錄了學生們的歡樂、無奈和悲傷,也見證了老師們的付出和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我想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的鄉村教育。
2012年,我人生中第一次進山區,當時坐的是一輛中巴車。由於學校所在地煤窯居多,路上一輛輛大型拉煤車呼嘯而過,路面破損嚴重。路的一側,則是一百多米的深溝。公交車每過一個坑,都有一種要翻車似的顛簸感。2013年山西省施行「煤炭改革」後關停了很多小煤窯,鄉村公路恢復了往昔的寧靜。
到了學校,同事跟我說,10年前有一個老師,她老公上山看她,晚間開車下山,一不留神,車掉溝裡去世了。後來,這個老師離開了學校,走的時候,她說「這是一座吃人的山,我再也不會回來了」。那一刻,我來鄉村任教的決心產生了微微動搖。
最開始我教二年級,開學第一課,一個孩子沒有帶美術用具。我問他為什麼,他不回答。周圍的同學說,「老師,你別管他,他是個憨憨」。我把我的工具給了他。下課的時候,我看了他畫的畫,雖然不太好,但我想給他一個鼓勵,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了他。他坐到座位上哭了,同學們說我是第一個給他表揚的老師。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個老師的自豪感。
在學校,最艱苦的還是喝水。夏季,旱井裡打出來的水裡有蝌蚪、青蛙,總有一股難聞的味道。2015年,當地實行安全飲水工程,學校真正有了自來水。我再也不用泡著濃茶喝水了。
2014年,我被調到另一所學校,孩子們做自我介紹,一個女生說她的父母是做生意的。後來,我們學校給學生辦理貧困生資助,需要提交證件,一個瘸著一條腿的老人來到我的辦公室,那是她的二爸。他告訴我,她的父親去世,母親患有精神病。那一刻,我意識到這個9歲的孩子,在用謊言來維護自尊。
2015年,一次檢查宿舍,我看到一個女生在宿舍裡哭,我問她怎麼了,別的同學說她想她媽媽了。我安慰了一番,並表示可以用我的手機給她媽媽打個電話,但可惜她媽媽的電話始終無法接通。後來我去別的宿舍,再返回來時,她們一個宿舍的人都哭了。她們都想父母了。那一刻,思念可以如此傳染。
隨著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不斷推進的城鎮化和城市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一批批青年外出務工,留下眾多留守兒童。2014年,國家相關機構統計,留守兒童約6000萬。2016年,修正為900萬。這一龐大的數據背後,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
他們過得好嗎?他們快樂嗎?他們的憂愁會給誰傾訴?他們的淚水會如何擦乾?
當我愈發意識到自己的記錄具有的檔案價值和現實意義後,我開始有意識地查閱關於留守兒童的文學、攝影作品,希望通過傳播,讓更多人了解還有一群孩子在這樣生存著。
2015年,一場以「榜樣」為題的作文大賽上,很多學生寫的都是雷鋒、愛迪生……我問他們為什麼,他們說一、二年級時學過這樣的課文。孩子們的閱讀太貧乏了。後來通過網絡,我給孩子們募集到了三百多冊圖書,建了一個班級圖書角。
2015年期末考試的作文題是「禮物」,其中一個孩子的作文是空的,他說因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從來沒有收到過禮物。後來,我讓孩子們寫下自己的新年願望,發到網上,學生們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新年禮物。第二年春天,那個孩子的母親決定不再外出打工,陪孩子一起成長。
這是網絡之於他們的禮物。
除了山西,2015年我還去了全蒙境內唯一一所全封閉的蒙語幼兒園。為了讓孩子們更專注地學習蒙語,這裡的孩子每個月放4天假,中間不能夠回家,老師們亦如此。
2016年,我去了貴州銅仁。在此之前,我對貴州的了解除了茅臺酒,就是畢節的留守兒童事件。因為行程安排,我們選擇了群山環抱之中的一所鄉鎮小學,學校裡有五六百名學生,大都選擇回家食宿。如果家裡太遠,父母會在鎮上租房子,一間30平米的房間,價格是200元左右。
花橋鎮小學的教學樓有四層高,外立面有白色瓷磚鑲嵌,教室裡有多媒體功放設備,塑膠跑道、籃球、足球場,桌椅一新。在庫房一角,我看到了一個捐款牌,裡面有企業捐款記錄。從遠處看,花橋鎮小學絕對是這個地區最好的建築之一,無論是山西臨汾,還是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都是如此。這些年隨著國家的投入,鄉村學校的精神面貌的確已經發生很大變化。
雖然鄉村失學兒童大幅減少,但鄉村教育依然面臨一些考驗。目前鄉村最缺少的,是優秀的藝術類老師。2017年,我們學校來了6名國家免費師範生,補齊了所有科目老師。現在,體育、音樂、美術都有了專職老師。每年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注入鄉村教師隊伍,給予鄉村教育更多新鮮血液和希望。
這幾年我持續用鏡頭關注鄉村教育,我並不想當偉大的攝影師,只想儘量更接近真實地去拍攝生活中遇到的孩子和老師。把孩子的悲傷當成自己的悲傷,把孩子的快樂當成自己的快樂,投入到孩子們的世界,脫離固有的拍攝技巧和方法,我希望通過最真情實感的體驗和表達,讓攝影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讓孩子感受到更多來自社會各界的溫暖。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穀雨計劃」,作者齊水勇,運營編輯張藝菲,校對阿犁,運營統籌迦沐梓。原標題《鄉村教師7年記錄:原來這些孩子這個樣兒!》。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
穀雨計劃;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