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師7年記錄:原來這些孩子這個樣兒

2020-12-13 芥末堆

鄉村教師7年記錄:原來這些孩子這個樣兒

作者:穀雨計劃 發布時間:

鄉村教師7年記錄:原來這些孩子這個樣兒

作者:穀雨計劃 發布時間:

廢棄的野外足球場。

*文章來源「穀雨計劃」(ID:guyuproject),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執教7年,他鏡頭下的鄉村學生,不是只存在於網絡報導的「水深火熱」中。

2018年9月1日,央視《開學第一課》裡,拍攝「大眼睛」的攝影師解海龍講述了他30年前拍攝的中國鄉村教育的照片。30年間,鄉村教育伴隨著國家的巨大變化而變化。但很多時候,大眾對於其認知依然停留在貧窮、落後的階段。

我2012年進入山西臨汾西部山區一所小學任教,2018年7月離開一線教師崗位。在7年執教生涯裡,我用鏡頭記錄了學生們的歡樂、無奈和悲傷,也見證了老師們的付出和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我想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的鄉村教育。

春風吹拂,一名學生躺在學校的雲梯上曬太陽。

暑假來臨,孩子們在家長的陪伴下,在騰格里沙漠奔跑玩耍。

2012年,我人生中第一次進山區,當時坐的是一輛中巴車。由於學校所在地煤窯居多,路上一輛輛大型拉煤車呼嘯而過,路面破損嚴重。路的一側,則是一百多米的深溝。公交車每過一個坑,都有一種要翻車似的顛簸感。2013年山西省施行「煤炭改革」後關停了很多小煤窯,鄉村公路恢復了往昔的寧靜。

到了學校,同事跟我說,10年前有一個老師,她老公上山看她,晚間開車下山,一不留神,車掉溝裡去世了。後來,這個老師離開了學校,走的時候,她說「這是一座吃人的山,我再也不會回來了」。那一刻,我來鄉村任教的決心產生了微微動搖。


 一些孩子的家距離學校比較遠,冬日裡,孩子們放學回家時已是暮色沉沉。

最開始我教二年級,開學第一課,一個孩子沒有帶美術用具。我問他為什麼,他不回答。周圍的同學說,「老師,你別管他,他是個憨憨」。我把我的工具給了他。下課的時候,我看了他畫的畫,雖然不太好,但我想給他一個鼓勵,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了他。他坐到座位上哭了,同學們說我是第一個給他表揚的老師。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個老師的自豪感。

在學校,最艱苦的還是喝水。夏季,旱井裡打出來的水裡有蝌蚪、青蛙,總有一股難聞的味道。2015年,當地實行安全飲水工程,學校真正有了自來水。我再也不用泡著濃茶喝水了。

排隊洗臉的孩子。學校距離飲水點5公裡左右,用水需用三輪車拉過來。

2014年,我被調到另一所學校,孩子們做自我介紹,一個女生說她的父母是做生意的。後來,我們學校給學生辦理貧困生資助,需要提交證件,一個瘸著一條腿的老人來到我的辦公室,那是她的二爸。他告訴我,她的父親去世,母親患有精神病。那一刻,我意識到這個9歲的孩子,在用謊言來維護自尊。

2015年,一次檢查宿舍,我看到一個女生在宿舍裡哭,我問她怎麼了,別的同學說她想她媽媽了。我安慰了一番,並表示可以用我的手機給她媽媽打個電話,但可惜她媽媽的電話始終無法接通。後來我去別的宿舍,再返回來時,她們一個宿舍的人都哭了。她們都想父母了。那一刻,思念可以如此傳染。

春和(化名,左)的爸爸媽媽外出打工,她跟爺爺生活在一起。炎炎夏季,爺爺給她泡了一大杯菊花茶。

隨著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不斷推進的城鎮化和城市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一批批青年外出務工,留下眾多留守兒童。2014年,國家相關機構統計,留守兒童約6000萬。2016年,修正為900萬。這一龐大的數據背後,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

他們過得好嗎?他們快樂嗎?他們的憂愁會給誰傾訴?他們的淚水會如何擦乾?

暑假裡,一些孩子相約河裡遊泳。

小浩撿到了一隻麻雀,想把它養起來。同學們勸他應該把麻雀放回大自然。小浩答應了,但一臉的不舍和難受。

麻將,成為一些鄉村孩子打發時光的「玩伴」。

 一次戶外活動,小雯的頭被同學撞了一下,周圍的同學過來安慰她。

小辰是個內向的孩子。當我和他告別時,他躲在門縫裡看我。

課間玩耍時,總有一些矛盾發生,有時他們選擇用拳頭來解決問題。

犯錯以後。

印有父母結婚照的鑰匙扣。小花的父母在她出生後離家出走,把她交給奶奶撫養。

當我愈發意識到自己的記錄具有的檔案價值和現實意義後,我開始有意識地查閱關於留守兒童的文學、攝影作品,希望通過傳播,讓更多人了解還有一群孩子在這樣生存著。

2015年,一場以「榜樣」為題的作文大賽上,很多學生寫的都是雷鋒、愛迪生……我問他們為什麼,他們說一、二年級時學過這樣的課文。孩子們的閱讀太貧乏了。後來通過網絡,我給孩子們募集到了三百多冊圖書,建了一個班級圖書角。

躺在樓梯間看書的孩子們。書是北京的愛心人士寄給我們圖書角的。很多是幼兒階段的繪本,但三四年級的孩子依然喜歡讀。在幼兒階段,他們的父母是基本不會給他們買書的。

課堂上,一個淘氣的孩子。

2015年期末考試的作文題是「禮物」,其中一個孩子的作文是空的,他說因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從來沒有收到過禮物。後來,我讓孩子們寫下自己的新年願望,發到網上,學生們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新年禮物。第二年春天,那個孩子的母親決定不再外出打工,陪孩子一起成長。

這是網絡之於他們的禮物。

除了山西,2015年我還去了全蒙境內唯一一所全封閉的蒙語幼兒園。為了讓孩子們更專注地學習蒙語,這裡的孩子每個月放4天假,中間不能夠回家,老師們亦如此。

早上9點40分,7歲的納伊納正在跳蒙古族衛拉特部薩瓦爾登舞。

2016年,我去了貴州銅仁。在此之前,我對貴州的了解除了茅臺酒,就是畢節的留守兒童事件。因為行程安排,我們選擇了群山環抱之中的一所鄉鎮小學,學校裡有五六百名學生,大都選擇回家食宿。如果家裡太遠,父母會在鎮上租房子,一間30平米的房間,價格是200元左右。

花橋鎮小學的教學樓有四層高,外立面有白色瓷磚鑲嵌,教室裡有多媒體功放設備,塑膠跑道、籃球、足球場,桌椅一新。在庫房一角,我看到了一個捐款牌,裡面有企業捐款記錄。從遠處看,花橋鎮小學絕對是這個地區最好的建築之一,無論是山西臨汾,還是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都是如此。這些年隨著國家的投入,鄉村學校的精神面貌的確已經發生很大變化。

校長胳膊摔骨折了。一次大會上,校長用鉗子把教室裡的鬆動的線頭固定了一下。

早練。鄉村學校畢竟偏遠,很多老師放學後無法回家。不過他們心態都很好,也習慣了這樣的生活。

雖然鄉村失學兒童大幅減少,但鄉村教育依然面臨一些考驗。目前鄉村最缺少的,是優秀的藝術類老師。2017年,我們學校來了6名國家免費師範生,補齊了所有科目老師。現在,體育、音樂、美術都有了專職老師。每年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注入鄉村教師隊伍,給予鄉村教育更多新鮮血液和希望。

一次「六一」兒童節匯演,孩子們在表演「隱形的翅膀」。

這幾年我持續用鏡頭關注鄉村教育,我並不想當偉大的攝影師,只想儘量更接近真實地去拍攝生活中遇到的孩子和老師。把孩子的悲傷當成自己的悲傷,把孩子的快樂當成自己的快樂,投入到孩子們的世界,脫離固有的拍攝技巧和方法,我希望通過最真情實感的體驗和表達,讓攝影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讓孩子感受到更多來自社會各界的溫暖。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穀雨計劃」,作者齊水勇,運營編輯張藝菲,校對阿犁,運營統籌迦沐梓。原標題《鄉村教師7年記錄:原來這些孩子這個樣兒!》。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轉載文章,原文:

穀雨計劃;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穀雨計劃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致敬,雲南鄉村教師】2019年特崗教師計劃
    精心教書、潛心育人7.4萬多名教師在鄉村任教時間超過20年為教育事業發展人才培養作出自己的貢獻……;有的在沒有先進教學設施的學校卻把每一堂課講得形象生動……這些可敬可佩的人就是在雲嶺山鄉默默奉獻的鄉村教師
  • 紮根鄉村20年的安徽教師:「他們比城裡的孩子更需要我」
    2000年7月,他從安徽省宿州師範專科學校畢業,回到老家宿州市墉橋區汴河鎮後屯村。此時,兩條路擺在他面前:跟著朋友到外地經商創業,或者在本縣找個教師工作安穩度日。一天,他外出散步,無意中走到小時候讀書的村小。學校還是那學校,只是更加衰敗。當年村民集資修建的瓦房校舍外壁早已斑駁,窗戶上的玻璃七零八落,教室內的木質課桌也沒了抽屜。
  • 這些年鄉村教育之沒落誰之過?
    要說這些年當教師的苦,當老師的累:這一點恐怕沒有人會去反駁這一點。其中真正又累又苦的是那些,長期堅定在農村教育第一線的大哥大姐,也就是許多人的叔叔阿姨,甚至爺爺奶奶輩的人們。因為能夠長期堅守鄉村教育第一線的人,基本都是已五十多歲,還沒幾年他(她)們都是快要退休養老的人了。而他(她)們又苦又累的除了鄉村教育教學的本身外,還有對未來鄉村教育一直擔憂的心內。
  • 最美鄉村教師張桂梅回家
    路上,張桂梅老師一直好好抱著那個刻有「最美鄉村教師」的獎盃,別人想幫她拿,她卻不肯。她說:「這個比什麼都重要,可不能摔壞了。它不是給我一個人的榮譽,這是給所有鄉村教師的。」此前曾獲得過多種榮譽的張老師,卻十分看重「最美鄉村教師」這個稱號。在飛往昆明的飛機上,記者問她:「現在你夢想的專門面向貧困女孩的女子高中已經走上了正軌,下一步還有什麼打算?」
  • 一位鄉村教師的自述:我與優秀教師之間,原來只差局長的肯定
    如果我們把學生比作祖國的花朵,那麼教師則是辛勤的園丁,他們為了教育事業奮鬥的模樣十分值得我們敬佩。我的朋友老王,他是一位在鄉村工作的高中老師。他作為一名曾經的中師生,18歲畢業那年開始從教,至今依然在鄉村從事教育事業,如今距離當時已經過去了30多年了。
  • 鄉村教師用想像向孩子描繪山外世界 亟待培訓接收先進教學理念
    (永源公益基金會供圖)     這個教師節,我們關注佔據中國中小學教師半數比例的鄉村教師的培訓問題。他們長期堅守在鄉村教學崗位上,工作條件艱苦、待遇偏低、加之信息閉塞、缺少交流空間、發展機會少,以至於被稱為新時期又一大弱勢群體。就是這樣一個群體,託起了幾億中國兒童的求知夢。如何讓這一群體理念跟得上、技能有長進、同時又留得住?
  • 鄉村學校教師管理的怪圈
    縣上規定,凡是教師調動進城的必須要參加考試,採取優勝劣汰,擇優錄取。所以城區各個學校每年都會在暑假期間向全縣基層學校招考教師,好多鄉村學校的教師為了改變命運,想盡一切辦法要參加進城老師,教師進城考試成了鄉村學校校長最頭疼的問題,放走老師容易,開學了向教育局申請要老師可真難上加難。
  • 示範課教研受鄉村教師孩子喜愛
    2020年12月29日-30日,由廣東省青少年基金會與卓越教育聯手承辦的護燭公益項目·關愛鄉村教師行動,特邀卓越教育語文、數學、英語三個學科的授課名師和教研專家,分別來到派潭鎮中心小學、第二小學開展送教活動,將優質示範課堂帶到鄉村學校,幫助鄉村教師解決期末課程教研問題。
  • 雲南鄉村教師
    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鄉村教師在雲南有24.1萬名鄉村教師紮根雲嶺山鄉精心教書、潛心育人7.4萬多名教師在鄉村任教時間超過;有的在沒有先進教學設施的學校卻把每一堂課講得形象生動……這些可敬可佩的人就是在雲嶺山鄉默默奉獻的鄉村教師
  • 鄉村教師30年榮譽證書先別扔,這個證書馬上要值錢了!
    就目前來看,這個證書僅僅是一種精神是的鼓勵與肯定,沒有給這些把生命獻給鄉村教育事業的老教師一個實惠的獎勵。關於這個證書,也引來了諸多熱議,不乏有提出一些建議的。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鄉村教師證書,由教育部和人社部發放,來頭真夠大的!難道就一發了之了嗎?!
  • 薪火相傳:劉慈欣的《鄉村教師》與2020最美鄉村教師
    而劉慈欣沒有想到的是,4年後的2005年,他小說中的鄉村教師再也不是一個或幾個孤零零的個體,那一年國家啟動了特崗教師計劃,從此,一年年、一批批年輕的學子帶著人生的希望和憧憬、肩負著知識與文明薪火相傳的使命,從城市走向了邊遠的鄉村,成為了新一代的鄉村教師。那一年,鄉村教師子弟張杰和他未來的妻子王秀秀一起走進了河南師範大學。
  • 留住鄉村教師 留住「麻雀學校」的根
    筆者有些驚奇的問:「剛才進入學校時恰好碰見了正在打掃門口的大爺,他告訴我,已經在這個『麻雀』學校待了5年了,學校每月給800元,這樣的話,加上炊事員工資、電費電話費,學校咋維持開銷?」這位校長無奈的說:「是啊!沒辦法開支就問中心校借,中心校進行統籌安排。」筆者的心裡久久不能平靜,這種寅吃卯糧的日子到底什麼時候結束啊?
  • 鄉村教師李晶——帶動全家「築夢」鄉村教育
    (本欄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李晶 女,34歲,吉林省農安縣人,現為湖北省沙洋縣拾回橋鎮老山小學教師。她紮根偏遠山村十年,在三尺講臺默默耕耘,動員全家南遷,為農村孩子點燃希望之燈。她榮獲過「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等多項榮譽,近日,她獲評2020年11月到12月「荊楚楷模」月度人物。
  • 鄉村教師,你將走向何方?
    設施齊全了,師資力量薄弱是鄉村學校發展最大的障礙,就像山村孩子一輩子翻不過的一座座大山。黨和國家針對這些情況,適時出臺了特崗教師政策。一項又一項的鄉村惠民政策,給日漸凋零的鄉村帶來了無限的生機,村民們滿心歡喜的送孩子去了身邊的學校上學。最近幾年,鄉村裡的年輕人都到大城市裡打工了,大部分鄉村只留下一些老人和孩子,這些孩子就是留守兒童。由於農村老人文化素質低,對孫輩又比較溺愛,不會教育輔導孩子的學習,這些留守兒童普遍學習成績差,行為習慣差。這樣一來,家長只要有一點能力,就一定會把孩子弄到城裡的學校上學。
  • 80後鄉村教師,「2018感動中國」!330萬鄉村教師的處境讓人心痛
    2015年,國家出臺了第一部專門指向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文件《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然而,雖然,近年來,各級政府採取了多種措施保障教師工資福利和社會保險待遇,改善教師工作和生活條件,完善農村教師工資經費保障機制。但在一些農村,由於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制約,鄉村教師待遇和地位仍沒有真正提高。
  • 2017年馬雲鄉村教師獎獲獎教師王菲獲2020「最美教師」
    今天是第36個教師節。中央宣傳部、教育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辦的「閃亮的名字——2020最美教師」發布儀式,將於今晚8時05分在CCTV1、9時40分在CCTV10播出。2017年馬雲鄉村教師計劃獲獎教師王菲入選2020年「最美教師」。
  • 回訪「最美鄉村教師」:鄉村裡,那些燈光從未熄滅
    鄉村裡,那些燈光從未熄滅  ——部分「最美鄉村教師」榮譽稱號獲得者回訪  編者按  「用真摯的情感真實記錄鄉村教師無私奉獻、甘為人梯的精神品格。」此後,光明日報各地記者和央視等媒體的同仁們一起深入各地尋訪,一批又一批「最美鄉村教師」的事跡被廣泛傳播。  這些年過去了,那些「最美鄉村教師」都還好嗎?他們所在鄉村的教學狀況有了哪些改變?近日,本報多個記者站聯動,對部分「最美鄉村教師」榮譽稱號獲得者進行了回訪。
  • 鄉村教師隊伍擴量提質增優,這個縣有「實招」!
    提高義務教育質量,關鍵在教師。深處內陸西北,鎮原縣也面臨著貧困地區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共性難題。如何為鄉村教師樹起近處可學的榜樣,讓鄉村教師隊伍不僅有規模更有質量?如何在資源有限情況下,彌補教師結構性短板難題,開足、開好課?鄉村教師流動大,如何才能「留住」「留穩」? 圍繞這些問題,鎮原縣開始探索寫出了自己的答卷。
  • 杭州鄉村教師範偉角色原型
    得到肯定的答覆,意味著這些鄉村孩子又能有一個開心充實的假期。 孩子們口中的「大方老師」就是方平爾,一位紮根山區「支教」近40年的鄉村教師,也是正在影院熱映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第三個故事《最後一課》中,範偉演的鄉村支教老師的原型。《我和我的家鄉》劇組從淳安縣有關部門了解到方老師的支教故事後,先後兩次找到方老師進行採訪。
  • 新世紀的鄉村女教師——記丹江口彭家溝小學教師 蔡明鏡
    【名師風採】欄目旨在為全國優秀教師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分享教學經驗,記錄教學生涯。這個94年的女孩兒,出生於城市,畢業後卻來到大山深處的偏遠鄉村當老師,把全校46個孩子當親人,給他們帶來了無限憧憬與希望,她,就是丹江口龍山鎮的彭家溝小學教師蔡明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