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創作者:萌萌說歷史
新的一天,新的開始,今天由小編到大家一起了解,在歷史上,還有什麼我們不知道小秘密呢?在大家不知道的20世紀西方文學藝術領域一個突出的變化就是反現實主義的現代主義取代了如果說當代西方哲學思潮是對社會變化所作出現實主義在文學藝術中的主導位置的理性思考、理性反映的話,那麼當代西方文學藝術就是對社會變化所作出的感性反映,它是現代人被壓抑的思想與情感的表現與爆發。飛速變化的現代社會所掀起的衝擊波把藝術家們推進到一個探索的新世界,創立起紛繁的現代主義文學藝術流派。現代主義文學藝術流派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其共同點是繼承19世紀以人為本以人性為中心的創作傳統,在表現形式上則是自覺地反傳統反常規,從新的視野和新的視角出發,用各種新奇創新的形式,努力表現代人在現代社會中的體驗與感受。
現代主義起源於19世紀的歐洲,20世紀在美國得到充分發展象徵主義是現代文學藝術中一個較早的流派,起源於19世紀中葉的法國。1857年,法國詩人波德萊爾(1821-189)發表了著名詩集《惡之花》,以驚世駭俗的手法,「歌頌」了巴黎這座綻放在地獄邊緣的「罪惡之花」,這部詩集被認為是象徵主義的先驅。1886年,法國青年詩人讓·莫雷阿斯(18561910)發表了《象徵主義宣言》,宣稱象徵主義反對自然主義,也反對現實主義,它要以對內心世界的捕寫來代替現實主義。象徵主義以詩歌為主要創作體裁,在20世紀20年代的州和美國盛極一時,對當時的繪畫也產生重要影響。
表現主義流行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它主張擺脫外部印象,從自我出發,表現人的靈魂和人的內在本質,其口號是,「藝術不是現實,而是精神,是表現而不是再現」,表現主義之名由此而來。表現主義文學創作的代表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茨·卡夫卡(18831924)、瑞典戲劇家奧古斯丁·斯特林堡(18491912),還有美國的奧尼爾(18881953)。他們用灰暗、怪誕又極富哲理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現代社會,表現現代社會中人的孤獨感和危機感。如卡夫卡的代表作《變形記》講述了一個怪誕的故事:一個叫格裡高爾的推銷員,一日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一個碩大的甲殼蟲,但仍保持著人的思維能力,於是陷入了深深的彷徨,不知自己是人還是蟲?是蟲,為何又有人的思維?是人,為何人人討厭他?最後,他失望至極而自殺,留下一具乾癟的屍體,被女僕掃進垃圾堆。卡夫卡借這個故事說明,現代社會人性淪喪,人已被異化成一個可憐蟲了。
1916年在瑞士的蘇黎世出現了一個名叫「達達」的文藝團體,「達達」原是法國兒語中不連貫的詞彙,運動的發起者查拉採用這一名稱,表示運動是無目的的,並把達達運動解釋為痛苦的嚎叫,是各種束縛、矛盾、荒誕的東西和不合邏輯的東西的交織。達達主義是一種虛無主義的思潮,它是非藝術的,反藝術的,它反對切形式的東西,實際上是藝術家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做出的反抗。1918年後,達達主義波及歐洲和美國,在歐洲,尤其在法國比較盛行,勝利者的幻滅和失敗者的失落都在達達主義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宣洩。
20年代初達達主義內部發生分化,在其基礎上發展出一種影響極大的藝術思潮,這就是超現實主義運動。超現實主義以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為基礎,否認客觀現實,否認理性和邏輯,注重人的思想本身,發掘人的下意識活動。超現實主義的中心人物是法國詩人、散文家和批評家布勒東(18961966),他曾創立《超現實主義革命》雜誌,向西方的文化傳統挑戰。布勒東認為理性和外部世界是深受資本主義汙染了的,只有在人的潛意識中才深藏著有待發現的、未受任何幹擾的、有價值的真實,只有在夢幻中才能找到對現實的超越和絕對真實的「超現實」。
在具體創作實踐中,超現實主義摒棄任何理性思維,主張進行無目的無意識的寫作即所謂「自動寫作法」和「夢境記錄」,把自己所想到的東西迅速記錄下來,完全憑衝動來寫作,畫畫和雕塑,不考慮句法修辭,邏輯結構,別人看不懂不要緊,想什麼寫什麼,並視之為真實結果寫出來的東西猶如夢吃,不知所云超現實主義在西方美術界也有很大影響,畢卡索就是超現實主義繪畫的代表人物此外意識流小說也是現代主義小說的一個流派。意識流的概念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提出來的,他認為人的意識像一條流動的河流、即「思想流」,意識流這種非理性的東西具有至高無上的意義,它可以認識現實的真正本質。
意識流小說在表現方式上的共同特徵是,著意表現一種變動不居的主觀意識過程,它不遵循客觀時間順序,而是將過去、現在和未來混淆起來,根據心理的意向使先後次序顛倒並互相滲透,從而表現人的意識流動的跳躍性和隨意性。20世紀20—40年代,意識流小說流行於歐美,出現了一些著名的意識流小說家。法國作家普魯斯特(1877-1922)300萬字的自傳體小說《追憶似水年華》是意識流小說的經典。全部內容由主人的回憶和夢幻構成,飄忽不定,氣象萬千。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的《尤利西斯》更是一部典型的意識流小說,它不僅採用大量內心獨白和心理描寫,而且書中沒有標點符號,不分段落,沒有邏輯次序,人物全由混亂不清的意念、潛意識和性意識所支配美國作家海明威受他的影響很深。
20世紀50年代,在西方劇壇上還風靡荒誕派戲劇。荒誕派戲劇是對傳統戲劇的一種反動,一般沒有明確的戲劇衝突和故事情節,只是一連串無聊的瑣事和廢話,雖然荒誕派戲劇家說他們不想說明什麼,只想表現什麼,但其最終目的還是想說明現實生活的荒誕和無意義,尤奈斯庫的《禿頭歌女》和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其代表作。60年代在美國還流行「黑色幽默」文學,這是一種荒誕派文學。與荒誕派戲劇不同的是,它力圖利用荒誕的故事來表現一種特殊的幽默感,被稱為「病態的幽默」「絕望的幽默」。其文學代表作是約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小說借用戰爭題材來批判現代社會,借描寫混亂、荒誕、醜陋的軍艦生活來暗喻荒謬的當代社會體制。
該小說印行800多萬冊,被譯成十幾種文字。「黑色幽默」成為美國文學界的一種時尚,有許多作品問世。此外在二戰後,英國還出現了自己特有的文學流派,叫「憤怒的青年」,隨後,在美國出現了「垮掉的一代」文學,這些文學流派均帶有反社會、反理性的色彩。當代西方哲學思潮,特別是直覺主義,無意識論、存在主義等不僅影響了西方創作思想,而且對藝術表現形式也發生深刻影響,在繪畫方面表現得非常突出。從19世紀末開始,歐洲繪畫的傳統觀念就逐漸被淡化,各種新畫派不斷湧現,象徵主義、立體派、野獸派、表現派、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等等,它們互相交疊滲透,融會成光怪陸離的「現代藝術」。
西方現代繪畫不同於傳統繪畫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特別講究形式,許多藝術家拋棄古典主義典雅的藝術風格,醉心於對新表現形式的探求。他們大多從自我意識出發,用一些怪誕陸離的方式反映內心世界的某個側面,他們認為作品無須表現現實生活中的什麼特別內容,而是畫家自由地表現自我意識,觀賞者自由地通過畫面去隨意想像。現代繪畫的這些特徵在19世紀塞尚、凡高、高更等大家的作品中就已露端倪。20世紀這些特徵變得更加外在化了。作畫成了畫家表達內心、發洩不滿逃避現實、返歸內心的一種手段。一般來說,現代派的作品大多筆觸粗獷,色彩強烈,構思抽象,結構奇特,放蕩不羈,充滿狂野的氣息,給人以很大的遐想空間。現代西方的種種思潮對音樂也產生了影響。
在小編認為,在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的時代,西方音樂講究規則性,齊整性,聽起來或溫和典雅,或和諧明快,也比較有節制。從巴赫、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到蕭邦、李斯特大如此。現代音樂家或主張音樂應表現人的激情、愛欲和鬱悶,或認為音樂不應表現任何東西,無論是人的情感還是自然現象。因此,現代音樂多拋棄了古典音樂的華麗優美的傳統,用粗獷、豪放甚至是不協調的旋律,來反映現代人希望擺脫現實生活、發洩內心不滿的心態。20世紀西方音樂的代表人物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和《春之祭》,以狂放的旋律向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挑戰,一舉轟動西方樂壇,對20世紀的西方樂壇產生了重要影響。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看了文章之後,有什麼想法或者其他的觀點,可以給小編留言哦。
轉載請註明百家號,杜絕偽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