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校訓決定了大學的身段:為什麼自由是教育的核心理念?

2021-02-19 愛潤家長俱樂部

今年是該刊創刊28周年,它的創辦者們準備編輯一本名為《為自由鳴炮——〈青年論壇文集〉》,我受邀寫一感言,感到不勝榮幸!我是一個教育工作者,三句話不離本行,因此我就談談教育與自由的關係。

教育與自由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考究一下學校的起源,進而說明自由與教育的密切關係。據法國考古學家安德烈·帕羅特的研究,他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學校在蘇美爾,大約建造於公元前3500年,比埃及的宮廷學校還要早1000多年。古希臘是歐洲文明的源頭,在公元前500年以前,曾經出現了像泰勒斯七賢那樣一大批著名的學者,他們都是自學成才的,而非學校培養出來的。在希臘語中,scole是「休閒」的意思,而英語中的school與希臘語scole一詞同源,所以最早的學校就是休閒的意思古希臘人認為,學習是勞動之餘的事,是休閒的組成部分。因此,古希臘人在勞動之餘,從事哲學思辨和藝術創作,從而開創了古希臘的燦爛文明。

在教育史上,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思想的是古希臘的哲學家、教育家亞里斯多德,他認為自由教育是「自由人」的教育,在閒暇生活中進行理智活動,從而使人的個性、心靈、智慧得到解放和自由。幾乎毫無例外,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是主張自由教育的,這就說明自由是教育必需的前提。

盧梭是法國18世紀啟蒙主義運動傑出的思想家,是自然主義教育的奠基者。在盧梭看來,遵循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的教育,因為人最重要的自然權利就是自由,每個人生來就是自由的。基於這種理念,他認為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反對壓制兒童的個性,束縛兒童的自由。隨著思想啟蒙運動的開展,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也迅速傳播到歐美各國,成為這些國家主導的教育理念。

英國著名的神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約翰·亨利·紐曼是19世紀自由教育的偉大倡導者,根據他的一系列演講,於1852年合成了《大學理念》一書,書中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他的自由教育理念。他認為大學教育應為自由教育而設,以心智訓練、性格養成和理智發展為目標,而不為了獲得狹隘的專業知識。紐曼的大學理念,代表了一種經典自由教育哲學的思想,具有豐富和深刻的思想內涵。正因為如此,他的《大學理念》出版一百多年後,至今對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

此外,諸如相對論的創立者愛因斯坦、英國大博物學家赫胥黎、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等,都是主張自由教育的,而且他們之所以成為傑出人物也都得益於自由教育。

赫胥黎除了成名之作《天演論》之外,還寫過《論自由教育》一書,他把自由教育解釋為文理兼備的普通教育。他的孫子阿爾杜斯·赫胥黎在《目的與手段》一書中,有一章也專門談自由教育。抗戰勝利後潘光旦先生將《赫胥黎論自由教育》翻譯為中文,這本小冊子曾被編入《新中學生文庫》,對中國近代思想啟蒙起過重要的作用。

在西方國家,自由教育已成為共識,人們自覺地踐行這一原則。美國是當今世界的教育大國和強國,自由教原則也貫徹得最徹底。美國大學教授協會於1915年成立,該會於20世紀初頒布了三A原則,即學術自由(Academic Freedom)、學術自治(Academic Autonomy)、學術中立(Academic Neutrality)。

正因為自由對於大學是如此重要,所以有不少大學都以「自由」為校訓。如史丹福大學的校訓是「讓自由之風勁吹」,霍普金斯大學的校訓是「真理使你得以自由」,加州理工學院的校訓是「真理使人自由」,杜爾大學的校訓是「自由地接受,自由地給予」,等等。

甚至在世界上還有以自由命名的大學,如芬蘭的自由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後者的校訓就是「自由、直實、公正」,這所1948年創建的大學,「自由和國際化」一直被視為它最顯著的特點。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史丹福大學,它創辦於1891年,不僅不能與聲名顯赫的哈佛大學相比,甚至與同一地區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相比,也顯得默默無聞。它在1891年創建時,首任校長戴維·斯坦爾·喬丹選定「讓自由之風勁吹」為校訓,1974年學校又通過了《學術自由聲明》。因為趕上了新技術革命的頭班快車,學校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它造就了美國的矽谷,成就了一批世界著名的公司,不僅為美國也為世界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西方大學傳入我國,大約是在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期間,是「中體西用」口號下直接帶來的成果。因此,我國早期的大學,無論是辦學的指導思想或是教學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都深受歐美教育的影響。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於1898年創辦的京師大學堂,但辦學頭十多年,校長更換頻繁,各種問題頻仍,學校毫無起色。蔡元培先生留學歐洲多年,熟悉西方教育的精髓,他受命於學校危難之際。1917年元月,他走馬上任,表現出一個教育家的雄才大略。1918年《北京大學月刊》創刊,先生在發刊詞中全面詮釋了他的辦學理念,歸納起來就是「兼容並包,思想自由」,第一次把自由教育引入我國的大學中。

燕京大學是於1919年創辦的教會大學,第一任校長是約翰·司徒雷登,他制定的校訓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也有人翻譯為「自由、博愛、民主」。清華大學創辦於1911年,它是在利用庚子賠款建立的清華留美預備學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29年6月3日是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逝世兩周年,清華大學國學院立碑紀念,在碑上刻有陳寅恪先生撰寫的《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碑銘中「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陳寅恪提出的,後一直被清華大學驕傲地視為該校的大學精神。

自由是人生來俱有的,是人生命的最高目的,是個人或集體保持創造性活力的先決條件。自由與教育的關係極為密切,我國當今教育上存在的問題,都與我國教育缺失自由密切相關。總覽我國各大學的辦學理念,沒有一所學校的校訓中有「自由」二字。

為什麼自由是教育的核心理念呢?

這是由教育的特殊功能所決定的,就大學而言,其主要功能有三,而根本一點是培養人才和從事原創性的科學研究。

首先,以培養人才而言,育人與造機器完全不同,造機器是依照圖紙或標準的模具,放在流水線上進行標準作業,製造出毫釐不爽規格相同的產品。然而,育人就根本不同了,每個人的資質是千差萬別的,各人內在的價值取向也不盡相同。

因此,必須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這就需要自由的環境,尊重每個人選擇的自由。現在一些大學亂提口號,把培養目標一味地拔高,什麼傑出人才、大師級人才和「頂天立地」的人才等,這些都是不實事求是的。無論是天才或是大師,都不是學校直接培養出來的,也是不可複製的,他們都是在自由的環境中自然成長起來的。


大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智力,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賦予他們創造性的各種素質,使他們能進行清晰的、邏輯性的獨立思考,做出準確的判斷,為其日後從事創造性的工作奠定基礎。

其次,科學研究的本質是探索未知,涉足無人進入的疆域,創造未曾有過的新產品、新技術和新理論。要做到這一切,必須發揚自由的科學精神,允許質疑,允許爭鳴,保護科學上的異端邪說,支持冒險精神,為科學上有價值的失敗唱讚歌。

我們須知,任何偉大的科學發明,最初都是源於個人的新創意,而這些創意都只能在無拘無束自由的環境中萌發,任何約束、管制和幹預,都只能扼殺創造性,無數的科學發明創造都證明,創造性的成果既不是由科研規劃出來的,也不是由領導重視和號召出來的,更不能靠搞群眾運動,而只能誕生在自由的園地裡!

當前我國教育改革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必須解放思想,打破禁區,確立自由教育的理念。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減輕中小學生的負擔,走出應試教育的窠臼,解放學生的個性和智慧。只有樹立了自由教育的理念,我國大學才能真正行使獨立自主辦學權,出現風格各異和多樣化模式的大學,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大、全」的航空母艦式的「一流大學」!

相關焦點

  • 我國沒有一所大學校訓中有「自由」二字
    隨著思想啟蒙運動的開展,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也迅速傳播到歐美各國,成為這些國家主導的教育理念。 英國著名的神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約翰·亨利·紐曼是19世紀自由教育的偉大倡導者,根據他的一系列演講,於1852年合成了《大學理念》一書,書中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他的自由教育理念。
  • 劉道玉:教育的核心是自由
    在盧梭看來,遵循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的教育,因為人最重要的自然權利就是自由,每個人生來就是自由的。基於這種理念,他認為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反對壓制兒童的個性、束縛兒童的自由。隨著思想啟蒙運動的開展,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也迅速傳播到歐美各國,成為這些國家主導的教育理念。
  • 遇見好書:《大學之魂》中國大學校訓故事
    寥寥數字 道出了大學的靈魂 校訓 大學文化傳統的精神符號 講述中國大學校訓故事 領略大學文化精神傳承 遇見好書 推薦 《大學之魂-中國大學校訓故事
  • 中國大學的校訓,為什麼千篇一律
    新生了解學校的時候,校訓往往必不可少。校訓作為一所高校學風的體現,也是大學培養人才的首要準則。無論國內還是海外,著名學府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校訓,鮮明地表達出他們的辦學理念和治學特點。如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哈佛大學的校訓是「真理」(「Veritas」)。校訓作為一所學校的靈魂,體現的是這所學校歷史和文化的積澱。
  • 讓大學校訓真正傳承特色
    校訓,原本是學校校長講話中的關鍵詞語,因為既有底蘊又有實效,所以被一代一代的教師和學子們傳遞下去,時間一長,就成了約定俗成的話語,這就是校訓。  在日前召開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經驗交流會上,中宣部部長劉奇葆說,要廣泛開展校訓育人活動,用光榮的校史、傑出的校友和校訓背後的故事,用文化標識、文化活動等載體,讓學生銘記校訓、踐行校訓,使之成為伴隨一生的精神財富。  校訓既是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所學校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表現,是學校歷史和文化的積澱。
  • 盤點德英大學校訓:語言簡短精煉體現辦學理念
    盤點德英大學校訓:語言簡短精煉體現辦學理念   德國幾乎每所大學都有校訓,校訓都是一句簡短的拉丁文,依據成立時的理念與理想、歷史與傳統提煉而成,體現了辦學理念和治學精神,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期望和要求。
  • 哈佛「真」校訓背後的教育理念
    關於哈佛大學的校訓在中國網際網路上盛傳已久,比如「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日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近日,哈佛大學圖書館官方網站驚現留言:傳說中的哈佛大學校訓都是假的,在哈佛牆上看不到所謂的校訓,所謂校訓都是編造的。
  • 從校訓看中國大學的價值追求
    從秦漢儒學到唐宋書院,類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表述,展示出我國歷代教育機構的辦學理念與教育智慧,諸如此類形式工整、寓意深遠的文句漸以固定文本的形式標示學校的培養目標,逐漸形成大學校訓。19世紀末中國出現第一批近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校訓成為每所大學應有必有的育人之綱。
  • 柏林自由大學:校訓在細節
    為了追求學術自由,原柏林大學的部分教授學生出走,在美英等西方陣營的支持下在西柏林成立了柏林自由大學,成為西德學術重鎮。「真實,公平,自由」是1948年柏林自由大學建校時的校訓。我個人覺得這三點對於大學非常重要,因此就校訓的這三點作為觀察的角度,簡單談談。
  • 廣州:華南師範大學十六字校訓回應「百年樹人」教育理念
    廣州:華南師範大學十六字校訓回應「百年樹人」教育理念 2014-08-19 08:32:00 導讀:夏日炎炎,地處廣州石牌繁華地段的華南師範大學綠樹成蔭,寧靜致遠。從中山大道的校門往裡望去,第一課室大樓上鐫刻著「艱苦奮鬥、嚴謹治學、求實創新、為人師表」的校訓。這十六字在蒼翠的木棉樹的映襯下尤顯沉靜有力。
  • 中國大學校訓分析:「學」「德」均被突出
    從秦漢儒學到唐宋書院,類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表述,展示出我國歷代教育機構的辦學理念與教育智慧,諸如此類形式工整、寓意深遠的文句漸以固定文本的形式標示學校的培養目標,逐漸形成大學校訓。19世紀末中國出現第一批近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校訓成為每所大學應有必有的育人之綱。
  • 中科大校長侯建國等談校訓:我的大學,我的校訓
    我想,這正是塑造德才兼備、素質全面的創新性科技人才所必備的兩大基石,也是新時期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的題中應有之義。  當然,也有人對科大的校訓不以為然,認為它的年代色彩太濃,但我想任何一所大學都會與生俱來地打上時代的烙印,這正是校史的真實面貌。
  • 從校訓看中國大學的價值追求——關於「211工程」高校校訓的分析與...
    從秦漢儒學到唐宋書院,類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表述,展示出我國歷代教育機構的辦學理念與教育智慧,諸如此類形式工整、寓意深遠的文句漸以固定文本的形式標示學校的培養目標,逐漸形成大學校訓。19世紀末中國出現第一批近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校訓成為每所大學應有必有的育人之綱。
  • 大學校訓詮釋大學精神
    參訪結束後,我曾動議啟動一個課題,對內地的大學校訓進行一番研究。進入具體構劃階段時,突然感到這一課題太大,「老虎吃天無處下口」,於是打消了這一念頭。   時隔六年,由韓延明、徐愫芬所著的《大學校訓論析》一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這曾經讓我望而卻步的課題,已由同仁默默攻堅,給了我意外驚喜。
  • 中國大學校訓分析:9個關鍵詞最常用
    從秦漢儒學到唐宋書院,類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表述,展示出我國歷代教育機構的辦學理念與教育智慧,諸如此類形式工整、寓意深遠的文句漸以固定文本的形式標示學校的培養目標,逐漸形成大學校訓。19世紀末中國出現第一批近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校訓成為每所大學應有必有的育人之綱。
  •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朱善璐:把核心價值觀 融入大學精神
    從本周起,我們開設《核心價值觀·校訓》專欄,通過專訪高校負責人,深入挖掘大學校訓的精神內涵、價值底蘊,深入探索校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點,使校訓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精神、價值理念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大學是文化與教育的機構,其使命在育人,根本也在於以文化育人。
  • 吉林大學校訓:求實創新 勵志圖強
    中國教育在線-校訓,是一所大學的精神。是一所大學辦學思想、人才目標、人文內涵與學校特有精神的結晶和積澱,是對學校辦學宗旨與學術傳統的高度概括,是對學校教學理念和大學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對學校文化核心內容的最好詮釋,最能反映一所大學的傳統和特色。
  • 東南大學以校訓精神培育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圖)
    馬雲飛 通訊員 唐瑭)東南大學校訓「止於至善」取自《禮記·大學》,是對1921年老東南大學校訓的整體性繼承,反應了學校基本的價值理念和歷史底蘊,也彰顯了師生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東南大學「校訓育人」系列活動自今年10月下旬正式啟動以來,在校團委的科學組織、廣泛發動以及各院系團委的積極探索、認真落實之下,形成了一系列以「校訓育人」為主題的形式多樣、內涵豐富且在廣大學生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活動,在全校範圍內營造出解讀校訓內涵、踐行校訓精神的良好氛圍。「校訓育人」活動也成為東南大學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 校訓:大學的文化符號
    為校訓,金陵大學則以「誠、真、勤、仁」為校訓,南開大學以「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為校訓,暨南大學以「忠、信、篤、敬」為校訓,西北大學以「公、誠、勤、樸」為校訓,西北工業大學以「公、誠、勇、毅」為校訓,河南大學以「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為校訓,香港浸會大學以「篤信力行」為校訓,澳門大學以「仁、義、禮、知、信」為校訓。
  • 名校校訓大不同:德英大學校訓簡短不重樣
    德國幾乎每所大學都有校訓,校訓都是一句簡短的拉丁文,依據成立時的理念與理想、歷史與傳統提煉而成,體現了辦學理念和治學精神,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期望和要求。  海德堡大學是德國最古老的大學,成立於1386年。該大學成立之初立下的校訓是:「面向世界、面向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