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 常態化推進隨班就讀。根據每位學生的殘疾類別和程度,合理調整課程教學內容,科學轉化教學方式,真正實現了一生一課程、一生一模式、一生一課表,實行學科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相結合的評估體系,保證個別化教育計劃科學落實,提高隨班就讀殘疾學生教育的適宜性和有效性。全區隨班就讀殘疾兒童少年5人的普通中小學全部完成資源教室建設,目前已建成5個,精準服務隨讀生,切實提高資源教室運作效能,推動隨班就讀工作常態化發展。 二是「保姆式」開展送教上門。堅持部門協同、普特協同、家校協同方式,提升送教上門服務工作質量。特教教師加強個案巡迴指導,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生活實際,科學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落實一生一方案,最大限度開發潛能,促進個性發展。強化家長共育,專門設計「家長評價區」,讓家長如實記錄送教上門學生的課程學習效果,為教師制定下步教學目標提供參考。同時,設立家長學校,向家長普及家庭康復知識和技能,指導家長改進家庭生活設施,為特殊兒童生活和學習創造便利條件。聯合殘疾、衛健等部門對殘疾學生進行定期會診,動態調整送教策略和安置形式。目前已為全區43名殘疾兒童學生定製發放送教服務聯繫卡並提供了科學、規範、有效的送教服務,學生認知、運動、生活自理、社會適應等能力得到明顯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三是鏈條式建立醫教康教結合模式。印發《濰城區特殊教育醫教、康教結合工作實施方案》,教育、殘聯、衛健、民政等部門聯合建立定期會商制度,按照需求和職責做好各部門組織協調工作,共同實施「醫學鑑定與教育評估—個別化教育方案制定—過程評估—個別化教育方案動態調整—教育康複評估」鏈條式工作流程,確保工作落實落地落細。
四是全方位提升殘疾兒童學前教育水平。實行早期幹預、康復與教育緊密結合的殘疾兒童學前教育模式。根據殘疾兒童特點,建立和完善殘疾兒童學前教育課程體系,實行科學評估和個別化教育,重視加強保育教育常規、設備維護和保養、幼兒安全等管理,提高隨園就讀教育質量。同時,利用濰坊學院幼教特教師範學院特教專業和前展學校的師資優勢,進行特教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按照標準建設資源教室,配足配齊有關的教學輔助設施和康復訓練設備。
【來源:濰城區教體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