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藥學發現GPCR藥物分子全新結合模式與激活機制

2020-12-23 騰訊網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近年來,人們通過結構生物學、生物化學等手段發現金屬離子,尤其是鈉離子可以與GPCR第二跨膜螺旋上的一個保守的天門冬氨酸Asp(D2.50)結合,使得各個跨膜螺旋通過別構位點的(allosteric) 鈉離子緊密結合,進而促使GPCR穩定在非激活狀態。然而,也有報導表明:包括鈉離子在內的一些金屬離子,也可以使得GPCR的一些藥物分子的活性大大增強,GPCR下遊的信號通路也隨之增強。但直到目前為止,還尚不清楚此類現象的分子機理。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先進院)醫藥所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中心袁曙光課題組帶領團隊與上海科技大學合作,通過計算藥學與生物化學相結合的方法,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蛋白(GPCR)全新藥物分子結合模式與激活機制(圖一)。相關工作近期發表在化學類頂級期刊ACS Central Science上。第一單位為中科院深圳先進院,主要通訊作者為袁曙光,程建軍和武棟為共同通訊作者。第一作者為陳顯翀,徐越溟與譚亮為共同一作。

圖一. GPCR全新藥物分子結合模式

GPCR參與著人類各種生理功能,其中包括:細胞分化、神經信號傳遞、代謝等。GPCR也與人類重大疾病密切相關,包括:癌症、抑鬱症、疼痛、愛滋病、糖尿病等。GPCR是最主要的藥物靶標,將近40%的上市藥物都針對GPCR而開發(圖二)。因此,理解GPCR的分子機理成為當代藥物研發中的核心課題之一。

圖二. GPCR上市藥物統計

本課題由袁曙光牽頭,針對多巴胺D2受體,通過長時間尺度的全原子計算機模擬,首先捕獲了鈉離子與多巴胺D2受體第二跨膜螺旋上的一個保守的天門冬氨酸(D2.50)結合過程(圖三)。

圖三. 別構位點的鈉離子被計算機模擬所捕獲

接著,團隊通過計算機模擬了D2受體與其激動劑MLS1547在細胞膜生理環境下的狀態。計算機模擬結果顯示,在正構位點(orthosteric site)區域,一個新的鈉離子可以同時與D2受體上的組氨酸H393以及激動劑MLS1547芳環上的一個去質子化的酚羥基氧原子和一個叔氮原子形成配位鍵。此外,還有2個水分子也參與了與鈉離子的配位過程(圖四)。

圖四. 計算機模擬發現正構位點的鈉離子並揭示GPCR全新藥物分子結合模式

通過受體-藥物分子相互作用指紋圖譜,團隊確定了與MLS1457相互作用的關鍵性胺基酸,並引入胺基酸定點突變。突變實驗發現所有在指紋圖譜中的胺基酸突變後對藥物分子的活性影響非常巨大,甚至直接導致藥物分子失活。突變實驗強有力地佐證了計算機預測的新型結合模式的可靠性。值得一提的是,組氨酸H393並不直接與MLS1547相互作用,而是通過鈉離子共同形成配位鍵參與作用。H393的突變也直接導致了藥物分子完全失活,進一步有利佐證了這種全新藥物分子與GPCR結合模式的合理性(圖五)。此外,團隊還通過對酚羥基氧原子對位取代的原子進行了化學合成的改造和修飾。通過調節其pKa來大大增強或者降低藥物分子與D2受體的相互作用,從而進一步驗證了全新結合模式的可靠性。

圖五. 全新的藥物結合模式被定點突變所佐證

此外,團隊還重新解析了一個高解析度的鴉片受體的晶體結構。在此晶體結構當中,有一塊未被原作者確定的電子云密度圖 (unidentified electron density map)。團隊通過嘗試不同的原子模型和結構精修方法,以及考慮原作者實驗過程中離子的來源,最終確定該區域屬於一個鎂離子的原子模型。有意思的是,該鎂離子也處在正構位點區域,並同時與鴉片受體以及一個組氨酸HIS形成了配位鍵。這與團隊在本工作中D2受體中發現的鈉離子的相互作用方式非常相似。通過系統性地對GPCR的結構進行分析發現,在GPCR的正構位點區域,廣泛分布著組氨酸。這意味著,在正構位點區域通過金屬離子配位與GPCR殘基側鏈相互作用,極有可能可以在其他GPCR藥物設計中普遍實現(圖六)。

圖六. 組氨酸HIS在GPCR正構位點的分布情況

本工作首次發現了金屬離子可以在GPCR的正構位點與GPCR形成配位作用,揭示了GPCR激動劑的全新分子機理。基於該發現,團隊使得藥物分子活性提高了16倍。本工作的發現為GPCR的藥物設計以及藥物分子活性優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全新的策略。

主要通訊作者介紹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GPCR藥物全新結合模式
    日前,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中心袁曙光課題組帶領團隊與上海科技大學合作,通過計算藥學與生物化學相結合的方法,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蛋白(GPCR)全新藥物分子結合模式與激活機制。相關工作近期發表在ACS Central Science上。
  • 浙大/上海藥物所/山大揭示膽汁酸受體配體識別及激活的獨特機制
    最新研究也表明,膽汁酸可激活GPBAR與β-arrestin的相互作用, 並介導抗病毒的天然免疫反應。然而,GPBAR激活導致的膽囊肥大及皮膚搔癢等副作用也影響了靶向該受體的新藥研發。因此,從分子層面解析GPBAR如何識別不同膽汁酸並偏向性激活下遊通路的機制,對GPBAR生理功能的理解及靶向該受體的新藥研發具有重大意義。
  • 上海藥物所等揭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受體的激活機制
    該三維結構清晰地揭示了CRF受體特異性識別並結合UCN1的分子機制和招募下遊效應蛋白Gs蛋白發揮生理功能的結構基礎。相比於其他B類GPCR的多肽配體,UCN1具有獨特的結構特徵:UCN1的N端7個胺基酸後折形成環狀,隨後的33個胺基酸以一個長α螺旋的形式垂直插入受體跨膜區,其中配體的C端結合受體的胞外區,配體的N端結合受體的跨膜區。
  • 科學網—揭示金屬離子激活寨卡病毒解旋酶分子機制
    本報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金騰川團隊利用X晶體衍射技術,首次清晰地捕捉到寨卡病毒解旋酶只結合三磷酸核苷(NTP)、與NTP
  • 華中農大《Nature Plants》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
    2020年11月17日,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華中農大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蛋白質科學研究團隊揭示植物藍光受體隱花色素CRY2光激活分子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CRYs的PHR結構域非共價結合一分子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CRYs被藍光激活後會產生多種響應,包括FAD的光還原、寡聚化等等。藍光激活的CRYs發生寡聚化是一種在進化上極為保守的現象,與生物體內CRYs的光反應特性高度相關。寡聚的CRYs蛋白可以與下遊的轉錄因子(CIBs、PIFs、IAAs等)或生長調控因子(COP1/SPA1等)互作,從而調控植物的生長發育。
  • 大連化物所等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劉強團隊發現在乳腺癌肝細胞中AURKA蛋白在細胞核中含量顯著增加,而且通過與另外一個蛋白RNPK相互作用形成複合體,具有轉錄因子的功能,激活了MYC啟動子,進而控制一系列乳腺癌相關蛋白表達量的變化。而這一複合物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結合模式以及三維結構具體是什麼樣的對於回答上述實驗現象的分子機制至關重要。
  • Cell:新發現!科學家揭示癌症藥物紫杉醇的作用機制!
    2019年10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當化療手段剛剛被開發時,它的前體似乎相對簡單,即通過阻斷腫瘤細胞的增殖來抑制癌症進展,如今很多藥物能通過不同的機制來發揮這樣的作用,而且已經被證明僅能針對某些腫瘤患者有用;就以藥物紫杉醇為例,其是一種用來治療一系列癌症的化療藥物,該藥物能干擾細胞分裂,但卻無法在每一位患者機體中產生想要的效應,這表明,該藥物的作用機制要比我們想像之中更為複雜
  • 楊帆/楊巍/楊仕隆聯合團隊解析薄荷醇激活離子通道結構機制
    雖然TRPM8通道與數個人工激動劑、抑制劑結合狀態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已經得到解析【4-6】,但是其天然激動劑薄荷醇是如何結合併激活該通道的分子機制一直未被闡明。該論文首先通過基於TRPM8通道結構的分子計算對接,預測了薄荷醇與TRPM8通道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研究人員進而在預測的TRPM8的配體結合口袋裡引入了一系列胺基酸點突變,通過基於電生理膜片鉗記錄的雙突變循環實驗策略,得到薄荷醇、薄荷醇類似物和TRPM8突變體之間的結合能。
  • Blood:Kindlin-3介導β2整合素激活的分子機制
    Blood:Kindlin-3介導β2整合素激活的分子機制 2020-08-27 15: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從分子動力學到虛擬篩選發現PPI小分子抑制劑
    總而言之,這些結果表明DDO-5936的發現可能已經確定了Hsp90 N末端先前未知的結合位點,從而破壞了它與Cdc37的相互作用,通過對Hsp90及其伴侶分子周期的調控和對Hsp90-Cdc37的功能深刻的了解,Hsp90-Cdc37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可能成為一種新型且有效的癌症治療靶標。
  • 廈門大學林聖彩教授課題組發現藥物新靶點 或可治糖尿病
    廈門網訊 據海峽導報報導(記者梁靜實習生莊子悅通訊員歐陽桂蓮文/圖) 北京時間今日凌晨,著名學術雜誌《自然》發表了廈門大學林聖彩教授課題組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發現了生理狀態下機體感受葡萄糖水平並調節代謝模式的機制
  • 科學家發現精子發育過程中蛋白質翻譯激活重要機制
    [video:科學家發現精子發育過程中蛋白質翻譯激活重要機制]該研究報導了精子細胞內的MIWI(小鼠PIWI)/piRNA複合體可作為蛋白質生產的調控「機器」,激活小鼠精子細胞中蛋白質的翻譯,保障功能性精子的生成,揭示了PIWI/piRNA的一種全新功能。
  • GPCR結構對藥物開發的影響!
    GPCRs是一種能將胞外化學信號轉導到胞內的完整膜蛋白,人類基因組中大約有800種GPCRs被編碼,其能對包括從光子到小分子蛋白等多種信號分子產生反應,基於胺基酸序列的相似性,GPCRs被分為6類,僅有四類(A、B、C和D)在人類機體中被發現。
  • 中國科大發現ATM激酶別構調節的分子機制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蔡剛課題組解析了ATM激酶多種不同功能狀態的高解析度結構,清晰描繪了ATM激活過程的多個階段,鑑定了ATM激酶底物募集和結合通道,並發現多種關鍵翻譯後修飾和活化突變位點集中分布在這個通道上,揭示了ATM
  • 針對GPCR家族的抗體藥物研發
    特定的配體與GPCR結合,會引起G蛋白的活化,產生第二信使Ca2+或cAMP,將GPCR所接受的胞外信號向下遊傳遞;但GPCR也可以介導不依賴G蛋白的信號傳導,如通過與β-arrestin等分子相互作用調節下遊通路。
  • 上海科學家發現精子蛋白質翻譯激活機制,或有助男性不育診療
    該研究報導了精子細胞內的MIWI(小鼠PIWI)/piRNA複合體可作為蛋白質生產的調控「機器」,激活小鼠精子細胞中蛋白質的翻譯,保障功能性精子的生成,揭示了PIWI/piRNA的一種全新功能。 在劉默芳研究組的前期研究中,他們發現小鼠PIWI(MIWI)/piRNA通過類似miRNA或siRNA的機制,在小鼠後期精子細胞中介導mRNA降解和清除。在研究過程中,他們意外地發現一些piRNA可促進其靶mRNA的翻譯,暗示MIWI/piRNA可能在精子細胞中的「轉錄-翻譯解偶聯」中發揮作用。
  • 柴繼傑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通過冷凍電鏡單顆粒重構技術,成功解析了RPP1結合ATR1形成四聚體激活狀態的冷凍電鏡結構,解析度為3.16 (圖1),並結合遺傳學和生物化學的手段進一步闡釋了它發揮功能的具體機制。除此之外,結構比較發現RPP1的C末端有一個新的結構域C-JID(C-terminal jell roll and Ig-like domain)也直接參與ATR1的直接識別。進一步分析表明,C-JID幾乎存在於所有的TNL中,暗示該結構域可能對TNL識別配體具有廣譜作用。RPP1識別ATR1引起自身構象變化,從而解除分子內自抑制,形成四聚體的激活狀態。
  • 研究發現ATM激酶別構調節的分子機制
    5月16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蔡剛課題組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allosteric regulation of Tel1/ATM kinase 的研究論文,闡明了基因組穩定性調控核心激酶-ATM (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別構調節的分子機制
  • 研究發現觸發肝臟炎症的分子機制
    近日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達納法癌症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通過小鼠模型發現了一種可觸發肝臟炎症,促使正常細胞轉化為癌細胞的分子機制
  • 2020山東醫療衛生招聘考試藥學資料:藥物與作用靶標結合的化學本質
    2020山東醫療招聘考試藥學資料:藥物與作用靶標結合的化學本質 2020山東醫療衛生招聘陸續進行,怎樣備考成為大家最關心的事情,山東中公教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山東醫療衛生招聘的知識,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