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小的磁體誕生!IBM 實現在單原子上存儲位數據

2020-12-13 雷鋒網

不知道大家是否曾經幻想過這樣的場景:有朝一日我們能夠將 iTunes 曲庫中的 3500 萬首歌曲存儲在一張只有信用卡大小的設備當中。儘管這樣的理想很美好,然而目前的技術卻尚無法實現。不過據雷鋒網了解,最近,IBM加利福利亞州聖荷西研究院的納米科學家們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使得這個理想在將來成為了可能。在研究中,納米科學家們證明了在單個原子上讀取和寫入1 bit數據的能力,而目前的硬碟驅動器為了存儲這1 bit數據信息,則需要使用大概10萬到100萬個原子。

「充電」時刻

在計算機中數據存儲的基本單位是比特(bit)。就像一盞燈存在被打開和被關閉兩種狀態,1 bit也僅有0或1兩個取值並且在某一時刻只能取兩個值中的一個。雖然比特的基本原理看似挺簡單的,但是至少需要使用多少個原子才能構建一個穩定可靠的磁存儲器位?這個問題在此前卻一直是個未知數。

而在這次的發布的研究工作中,納米科學家創造了世界上最小的磁體——一個原子。如同冰箱中的磁體一般,這個磁體也具有南北磁極,但是僅僅由鈥(Ho)元素的單個原子組成。這個單一的鈥原子被放置在精心挑選的氧化鎂表面上,從而使得鈥原子的南磁極和北磁極即使在受到附近其它磁體幹擾的時候也依然能保持穩定,並且這兩個穩定的磁極方向分別定義了位的1和0狀態。

使用單一原子存儲位數據的過程可以通過隧道掃描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由IBM發明並且獲得了諾貝爾獎)上的尖銳金屬針,引入能夠翻轉原子南磁極和北磁極的電流,從而使得原子能在狀態1和0之間進行變換,而這一過程就好似機械硬碟中的寫入操作。IBM的納米科學家則可以測量通過原子的磁通電流,來判斷該原子處於狀態1或者0,而這就是讀取位數據的過程。

走近科學家

據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了解,在本次研究工作中貢獻最大的納米科學家之一就是Christopher Lutz。他對於創新發明可以說早就習以為常,早在9歲的時候就曾向兩位同是藝術家的父母宣稱自己未來想要成一名物理學家。

不過有趣的是Chris卻是以計算機科學家的身份開啟了自己的學術生涯。1985年由於缺乏資金和精力,Chris選擇從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博士課程中休假並進入IBM研究院Almaden實驗室打起了暑假工,在這期間Chiris搭建了一臺並行計算機來模擬原子物理學以滿足童年的夢想。最終,Chris與著名的納米科學家同時也是他在IBM的同事Don Eigler進行合作,在20世紀90年代發表了一系列與單原子運動有關的研究成果。此外Chris還幫助創造了世界上最小的電影——《A Boy and His Atom》,這是一個通過使用由單個原子組成的靜態序列圖像所製成的動畫。

Chris對於納米科學的熱情來源於他對世界的獨特見解。他說:「當我在觀察這個世界的時候,我看到了一系列的運算。比如,一片葉子從樹上掉落下來這個過程就涉及到很多的運算。在粗尺度上看,這片葉子的運動速度受到重力和空氣阻力的共同影響,而從更加微觀的角度來看,組成葉子的眾多原子為了讓葉子的運動符合宏觀的物理規律,這些原子的運動將涉及更加錯綜複雜的運算。我在IBM的工作集中在尋找了解微觀世界中原子運動模式的方法以及如何引導原子進行我們想要的計算。例如,我們通過使用精確的分子排列製造了世界上最小的互聯邏輯門。而在最近的研究當中,單個原子則在執行運算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位數據存儲。」

迄今為止,Chris已經發表了數十項與納米科學研究有關的報告,其中幾項更是已經被納入了全球大學課程當中。而在本次單原子存儲位數據的研究工作中另一位重要的成員則是來自於中國的 Kai Yang。 Kai Yang 現在是IBM博士後研究員並且跟隨著Chris一起工作,而在此前 Kai Yang 曾在大學期間學習了 IBM 的納米學研究。在 Kai Yang 讀大學期間,IBM研究院納米科學家團隊曾到訪過他所在的學校,而他也熱情地擔任起了校園導遊,而這次經歷也幫助 Kai Yang 進入了IBM研究院Almaden實驗室。

據 Kai Yang 介紹,在他們之前,還沒有人做過在單個原子上存儲位數據這樣的研究工作。最開始,他們團隊花費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測量鈥原子具有兩個穩定的磁性取向,但卻以失敗告終,然而預定的時間只有六周。所以為了趕在截止日前完成這項工作,大家開始不分晝夜地進行研究與實驗。最終趕在截止日期之前,Kai Yang 與團隊其他成員在實驗室裡成功證明了單一鈥原子具有兩個穩定的磁性取向。而這項研究的關鍵就是發現鈥原子是如此的穩定,以至於它們需要利用脈衝電流才能使得鈥原子狀態發生變化。在這之後,該項研究工作的成果便被整理並發布於《自然》雜誌上。

Kai Yang 在最近被聘請為IBM博士後研究員,並且因為這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工作,他還被提名為MIT Tech Review's 35 Innovators之一。

據雷鋒網了解,IBM納米科學家們還在通過將原子準確地排列成某種自然條件下不會存在的結構,以繼續探索單個原子的磁性,以及它們相互作用的方式。

via How They Did It: Meet the IBM Nanoscientists who Stored Data on a Single Atom

雷鋒網版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再次創造世界紀錄:費米實驗室實現加速器磁體14.5特斯拉場
    費米實驗室實現加速器磁體14.5特斯拉場費米實驗室的磁鐵團隊又創造了加速器磁體的世界紀錄,這是該實驗室在2019年創造了紀錄後,再次打破了這一紀錄。在2020年6月的一次測試中,由美國能源部費米實驗室(Fermilab)磁體團隊設計並製造的演示磁體實現了加速器轉向偶極磁體14.5特斯拉的場強,超過了他們之前14.1T的記錄。這是滿足未來強子對撞機的苛刻磁體要求邁出的重要一步。
  • 費米實驗室實現加速器磁體14.5特斯拉場,創造新的世界紀錄
    在2019年創造了加速器磁體的世界紀錄後,他們在一年後打破了這一紀錄。在2020年6月的一次測試中,由能源部費米實驗室磁體團隊設計並製造的演示磁體實現了加速器轉向偶極磁體14.5特斯拉的場強,超過了他們之前14.1T的記錄。這項測試是向滿足粒子物理學界正在討論的未來強子對撞機的苛刻磁體要求邁出的重要一步。
  • 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系及合作團隊發現世界上首個單分子駐極體
    Reed教授等研究團隊合作,通過理論計算和實驗測量發現了世界上首個單分子駐極體(electret)——Gd@C82,在駐極體被人類合成100年後將其物理尺寸壓縮到極致的單分子水平(~1 nm,十億分之一米),這是目前人類所知最小的駐極體。
  • 基於雙重ABC分類的B2C電商的物流儲位優化
    出庫時間的快慢直接影響了消費者對購買行為的評價好壞,並且小批量、高頻次的出入庫,對於B2C電商企業構成了巨大成本。統計數據表明,裝卸、搬運、儲存和揀選的時間佔工人活動的40%,但行走的時間佔到60%,也就是說工人的平均有效勞動只有40%。因此,如何合理規劃儲位,或者是對於已有儲位的重新優化分配,成為提高空間利用率、貨物揀選效率,以及降低成本的核心所在。
  • 液體磁體誕生!開啟新領域,打破永久磁體只能由固體製成的局限!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液體磁體誕生!開啟新領域,打破永久磁體只能由固體製成的局限!幾個世紀前的發明家和今天的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讓我們生活更美好的巧妙方法——從指南針上的磁針到磁性數據存儲設備,甚至是核磁共振(MRI)身體掃描機器。所有這些技術都依賴於由固體材料製成的磁鐵,但是如果能用液體做一個磁性裝置呢?伯克利實驗室的一組科學家,使用改良過的3D印表機就做到了這一點。
  • 兩塊磁鐵相遇,直接將蘋果撞飛,不愧是世界上磁力最強的磁體!
    導讀:兩塊磁鐵相遇,直接將蘋果撞飛,不愧是世界上磁力最強的磁體!磁鐵,小夥伴們都不陌生,小的時候我們都玩過各種各樣的磁鐵玩具,甚至還利用磁鐵做過些多特殊形狀的玩具,它特有的磁性原理讓我麼非常喜歡,愛不釋手。
  • 磁場強度世界第二高的穩態磁體裝置研製成功
    11月13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自主研製的混合磁體裝置調試獲得成功,實現了任務目標——40萬高斯穩態磁場!它正式成為磁場強度在世界排名第二高的穩態強磁場裝置。混合磁體研製難度大不僅體現在上述方面,看似簡單的磁體安裝稍有偏差即可能導致巨大破壞,兩個磁體的磁中心面或磁軸如不能重合,即便相差一毫米,磁體也將面臨數噸的相互作用力。一位著名的國際強磁場技術專家此前曾一再感嘆,世界上還沒有真正完全研製成功的混合磁體裝置!
  • 大連化物所實現單原子催化劑配位環境調控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王愛琴、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合作,發展了一種乙二胺絡合-惰性氣氛快速熱處理的單原子催化劑製備新方法,在不改變單原子分散的前提下,可以精細調控單原子中心的配位環境,從而建立了單原子配位環境、電子結構和催化性能之間的關係。
  • 中國實現超導磁體技術突破 力推產業化應用
    這一局面有望很快被打破,24日來自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消息說,場強為1.5特斯拉的核磁共振成像超導磁體本月上旬已在該所勵磁成功,為實現 該產品的國產化奠定了基礎。 中科院高能所當天與山東華特磁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舉行超導磁體項目技術突破及產業化應用展示會議,旨在加強科研機構與相關企業合作,大力推動超導磁體技術實現產業化應用
  • IBM宣布在線性磁帶上創造磁帶數據密度世界紀錄
    存儲在線 6月12日消息:IBM研究人員日前宣布在線性磁帶上創造了數據密度的全新世界紀錄,從而有效地驗證了在計算行業裡這種最古老並最便宜的數據存儲技術在未來幾年中有可能為客戶提供更大的存儲容量。
  • 穩態水冷磁體磁場強度再創世界紀錄
    6月16日,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一號水冷磁體再創新的世界紀錄,產生了38.52特斯拉的穩態磁場強度。這是目前穩態水冷磁體所能獲得的最高磁場強度,標誌著人類追逐穩態水冷磁體磁場強度的進程往前跨出新的一大步。  孔徑為32毫米的一號水冷磁體的科研任務是搭配極低溫系統,進行強磁場極低溫條件下的輸運測量研究,這將為我國相關科學研究提供重要支持。
  • 美國新超導磁體再次打破世界紀錄,「32T」成就史上最強電磁鐵
    就在12月8號,該團隊用他們的最新項目——被命名為32T的超導磁體,再次創造了一個世界紀錄,重新奪回了曾在2014年8月失去的「世界上最強的電磁鐵」的名譽。在他們實驗室旗下、位於Tallahassee的工廠裡製造出了能形成磁感應強度達32特斯拉的新型超導磁體,比前一個創下記錄的磁體強大了近33%,因此這個新磁體有了「32T」的暱稱。
  • 科學家為單原子電晶體創造新配方
    但是,要實現這些微型電晶體(微型電子開關)的全部潛力,研究人員必須找到一種方法來製作這些眾所周知難以製造的組件的許多副本。現在,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員及其馬裡蘭大學的同事們已經逐步開發出配方,以生產原子級裝置。
  • 使用IBM Bluemix 上的 IoT 及 Push 服務發送推送消息到手機
    它目前提供了 100 多種服務,覆蓋了認知、移動、運維、web 和應用程式、網絡、集成、數據與分析、安全、存儲、業務分析、物聯網、及 API 等。  Cloudant 資料庫6.手機客戶端從 Cloudant 資料庫讀取歷史消息為實現以下應用程式需要哪些準備:·Bluemix 帳號·基本的 Java 技能·基本的 Swift 技能下面我們分步驟詳細介紹如何實現這些功能。
  • 氮化硼和石墨烯片夾心的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非強非弱極化電場用於...
    氮化硼和石墨烯片夾心的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非強非弱極化電場用於高效固氮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9 13:33:06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Jun Jiang小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EUV光刻機還沒買到,單原子電晶體已經上路了
    當今最先進的光刻機非ASML的EUV(極紫外)光刻機莫屬,然而由於帝國的阻撓,到現在我們仍然無法拿到。單原子電晶體已經在實驗室中實現,但是要實現這樣的微型電晶體處理器,研究人員必須找到可靠的方法來將電晶體重複製造許多次,並且將他們連通在一起。
  • 大化所丁雲傑課題組:構建優於均相催化的多相Rh單原子催化劑!
    Commun. (2019) 10:5281),製備了活性炭負載單原子Rh基催化劑,該催化劑在甲醇羰基化反應過程中,表現出了優於納米顆粒和均相催化劑的催化活性。炭載體表面的羰基(-C=O)氧官能團,被解析和證明是該催化中單原子Rh的最可能的錨定位點,羰基上的孤對電子通過金屬載體相互作用成功促進了單原子Rh在多相中的催化活性。從均相多相化出發,構建一種優於均相催化的多相單原子催化劑。
  • 小磁體引發的手術操作革命,讓手術不疼痛、不留疤
    外科醫生都有這樣一個夢想,希望能夠以最微創的方式為患者進行手術,最好是能以單孔或小切點方式從根本上完成切除。目前,各種新型技術也正在不斷提高微創手術精度,但截至目前為止,很少有外科醫生能夠進行所謂的「單孔腹腔鏡手術」(single port),該手術要求僅在肚臍處做一個切口,手術後疤痕隱藏在肚臍內。
  • 世界上最開放的首都,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和第一家銀行
    要說世界上哪個國家最開放?絕對非荷蘭莫屬。性交易、博彩業、大麻,這些所謂的「黃賭毒」在荷蘭全部都合法,荷蘭還是全球第一個同性婚姻與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在荷蘭,仿佛幹什麼都可以。 不過疫情總會過去,今天小娘子就帶大家看看阿姆最熱鬧的核心區是個什麼樣。
  • IBM、麥肯錫最新暑期實習崗位來襲!
    ,多租戶管理,統一日誌和運維管理,整合Paas和Saas,打造基於Kubernetes上的生態全覆蓋雲平臺。【簡歷投遞】請將最新簡歷發送至liweiqq@cn.ibm.com郵件名稱註明「職位」及「來自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