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士編出第一本白話字典 洋人用羅馬字注音學白話

2020-12-15 人民網教育

這幅外銷畫描繪的是行商與洋人打交道的場景。

傳教士將地球儀和望遠鏡等儀器傳入中國,廣州是他們停靠的第一站。

在這幅外銷畫裡,老西關街景栩栩如生,洋人正在精心挑選中國商品。

  廣州一口通商時白話遠比官話走俏 傳教士編出第一本白話字典

  1807年11月,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經過數月的海上航行,終於在繁華的十三行商館區登陸上岸。作為第一個來華的新教傳教士,他的主要目的是嫻熟地掌握漢語,以實現編撰漢語字典和翻譯聖經的夢想。聽著四周響成一片的廣州話,馬禮遜興奮異常。有了這樣優越的語言環境,再找幾本好教材,請個好老師,假以時日,何愁不成漢語高手?

  馬禮遜想得太簡單了,他很快發現,找老師和買教材都無比困難,因為本地人教授漢語或向外國人出售書籍,都會被定為「漢奸」,遭到嚴懲,有運氣差的,還直接掉了腦袋。嚴令之下,肯冒險者少之又少。

  可就在這樣的困境中,馬禮遜及一些後來者不但熟讀儒家典籍,還學會了一口流利的廣州話,後來甚至辦起了中文報紙。

  他們有什麼語言學習秘笈呢?今天苦學英語的孩子從中又能得到什麼啟發呢?且聽筆者一一道來,讓十三行時期洋人學習白話的「至尊寶典」大白於天下吧。

  朝廷有禁令 老師好難請

  康熙爺的時候,朝廷對洋人還是很開明的,1710年,康熙爺還曾給兩廣總督趙弘燦下過旨意,要求西洋新來的人「且留廣州學漢話,若不會漢話,即到京裡亦難用」。那時,洋人跟著本地人學中文,實屬天經地義。到了乾隆爺的時候,朝廷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導火索是一個名叫洪仁輝的英國商人。1759年,洪仁輝北上告「御狀」,實名舉報粵海關官員貪腐勒索。查明案情後,乾隆爺一面將海關監督李永標撤職查辦;一面覺得蠻夷來告「御狀」, 大失天朝體面,故此下旨嚴查代洪仁輝寫狀紙的人。地方官一路追查,最後查出是「奸民」劉亞匾所為,數月後,劉亞匾被斬首示眾,罪名便是「教夷人讀書,代控狀詞」。

  洪仁輝事件後,清廷頒布「防夷五事」,將康熙規定的「四口通商」改為廣州「一口通商」,並規定洋商只能居住在指定的商館中,地方官也嚴令本地人不得「為貪夷人財賄,投教夷人書寫漢字」,否則就會被定為「漢奸」,嚴懲不貸。

  在這樣緊張的空氣中,有本地人肯冒險來當中文老師,馬禮遜就已大為慶幸了,至於老師水平是高是低,全得聽天由命;而如果他想在街上拉個本地人練練口語,估計十個裡有九個當他是空氣,剩下一個也只會跟他說廣東腔的英語,因為沒人願意惹上「漢奸」的嫌疑。

  中文老師難請,中文教材也不易得,因為清廷嚴禁洋人購買中文書籍。廣東巡撫朱桂楨曾在奏摺中提到:「內地書籍例不出洋,近日漢奸多為購買……有幹例禁。」官府嚴令之下,馬禮遜只能通過昂貴的「黑市」交易,來獲得需要的書籍。

  閉關苦修

  抱康熙字典 啃四書五經

  馬禮遜還算好彩,一位姓李的秀才願意冒險當他的中文老師,馬禮遜跟著李秀才,既學官話,又學白話;李秀才還寫得一手好字,他為馬禮遜定製了教材——一把摺扇,上面寫了數百個常用字,這也算得上是雪中送炭。不過,為了保護中文老師,馬禮遜只能在夜間學習,還得用報紙遮住屋裡的燈光。

  在朝廷的嚴令之下,馬禮遜更多的時候只能靠自學。他想盡辦法,四處搜羅,居然攢下了近千冊中文藏書,其中有他視為珍寶的《康熙字典》,還有很多儒家典籍。就這樣,馬禮遜一手拿著康熙字典,一手拿著儒家典籍,從早到晚,孜孜不倦,直啃到雙眼昏花、渾身發疼為止。在日記中,他寫道:「我現在覺得我自己讀中文已太過勤奮了,坐在桌旁,要按照中國人寫字的姿勢寫中文字……弄得我的雙側肩膀非常疼痛。」因為學習強度過大,加上為了省錢到「黑市」上買書而節衣縮食,馬禮遜的身體越來越虛弱,有一陣甚至只能扶著牆走路。他為此不得不中斷學習,到澳門療養了一段時間,這才重新恢復了健康。

  馬禮遜抓住一切能夠抓住的機會練習口語,他拜了自己僕人為師,跟他學說白話,因為這個僕人來自鄉下,馬禮遜的白話也不可避免帶上了一股鄉下味。他還一度覺得,如果自己像中國人一樣生活,也許中文學起來會更快,於是他蓄起辮子,穿上長袍馬褂,連吃飯都笨手笨腳地用起了筷子,不過很快他發現這招不管用,於是剪掉了辮子,把長袍馬褂也送了人。

  「武林寶典」

  羅馬字母注音

  學講白話不難

  皇天不負苦心人,馬禮遜的「頭懸梁、錐刺股」終於有了回報,短短兩年內,他熟練掌握了孔夫子的幾部典籍,學會了一口流利的白話,他寫給中國官員的信函也合乎文法,有模有樣。想想現在的年輕人,在遠比當時優越的條件下,學了十來年,也未必有很多人讀得懂英文原著,馬禮遜的這個成就,實在不可小覷。

  可能有小朋友要問了,文章看到這裡,也沒見馬禮遜有什麼獨門秘笈呀。其實,他的法寶無外乎「勤奮」二字而已,你要能像他那樣勤奮,讀書讀到走不動路,學習成績也一定會坐上直升機。當然,死啃儒家經典不鬆口,算是馬禮遜快速掌握中文的小竅門,有志氣的小朋友可以模仿一下,找一本自己喜歡的英文經典之作,抱一本字典,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查明白,堅持從頭啃到尾,不用大半年,保管英文水平甩出同班同學幾條街。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實踐過這個方法,效果頗佳,他因此一直大力倡導此法。

  話扯遠了,再回頭說馬禮遜自學成材後,在著手實現編撰第一部英漢對照字典夢想的同時,也在考慮如何幫助更多的「洋同胞」學習白話。馬禮遜先整理出了一份廣州方言詞彙表,後來又寫出了《廣東省土話字彙》,並把它們寄給了有心來廣州「發展」的朋友。繼馬禮遜之後,英國傳教士米憐,美國傳教士裨治文、衛三畏也來到廣州,他們自然拜了馬禮遜為師,學習中文,那本《廣東省土話字彙》就成了他們學習白話的標準教材。有了老師,又有了教材,這些後來者的中文學習之旅順利了很多。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真正編出研習白話之「至尊寶典」的,是馬禮遜的學生,也即上文中提到的傳教士裨治文和衛三畏。他們學成出師後,覺得馬禮遜編寫的《廣東省土話字彙》過於簡單,立志編出一本大而全的白話字典。1835年,裨治文和衛三畏開始了這項浩繁的工作,1841年,這本綜合性白話字典問世,取名《廣州方言中文文選》。

  裨治文和衛三畏做得最牛的一件事,是用羅馬拼音體系,加上中文的聲調符號,給每一個白話詞彙注了音。裨治文自我評價說,這一創舉「有效地表現了粵語發音上細微而複雜的差別」。

  筆者來自外地,因為怕人嘲笑不地道,從不敢張口說白話,這次按照這二位用羅馬拼音標註的讀法念了幾個例句,居然有腔有調,八九不離十。可以想像,近兩百年前,被複雜的白話發音搞得頭昏腦漲的洋人,拿到這本字典,一定會長舒一口氣,說它是「至尊寶典」,一點都不過分,有了它,學會流利的白話就不再只是夢想。

  大道至簡

  一冊在手 走遍廣州

  十幾年前,一部電視英語教學節目紅透大江南北,它叫《走遍美國》,相信筆者的同齡人多半跟著它練過口語。《走遍美國》最大的特點是生活化,如能認真學完,在美國應付日常事務綽綽有餘。《廣州方言中文文選》的目的與之類似,也是為了給「洋同胞」提供「簡單、易懂、實用」的白話課程。鑑於《廣州方言中文文選》比《走遍美國》早問世了兩百多年,兩位作者的創新精神可見一斑。

  「你尊姓?」「小姓陳」……《廣州方言中文文選》用的例句大多充滿了生活氣息,每個例句的漢語原文與英文注釋並列,漢語原文旁還標有羅馬拼音,讓讀者一目了然。這部白話字典的內容更是包羅萬象,所舉的例句遍布商務往來、日常生活、親屬關係、社會階層乃至政府事務各領域。舉個例子,一個初到廣州的洋人,學了「寶典」裡的《租房篇》,就能著手找房子了;學了《宴席篇》,跟本地人吃飯就不會失禮了;學了《飲茶篇》,就能在茶樓悠然享受「一盅兩件」了,學了《主僕對話篇》,就不用擔心跟僕人「雞同鴨講」了……總而言之,只要這本「葵花寶典」在手,就可以輕鬆自如走遍全廣州。

  《廣州方言中文文選》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外國人,但裨治文和衛三畏同時也把本地人視為潛在讀者,在書中介紹了海外的地理和歷史知識。像「法蘭西王者號路易·菲利,建都城曰巴犁」、「推布地球,以亞細亞、歐羅巴、亞非利加為正面,美理哥為背面」等淺顯易懂的介紹在書中也甚為常見。作為當時本地人眼裡的「番鬼」,這本白話「葵花寶典」的兩位作者,顯然希望中國人和外國人對彼此能有更多的了解。文/王月華 空入寶剎

(來源:廣州日報)

相關焦點

  • 探鼓浪嶼閩南聖教書局舊址 白話字典曾銷東南亞
    閩南白話字產生西方人為傳教,用字母「拼」出閩南話1850年11月17日美國傳教士打馬字在一封信中這樣寫道:有個問題,即到底有什麼樣的途徑能使這裡的信徒們領悟上帝的話,並且可以自己閱讀它。白話字的出現是眾多傳教士不斷進行摸索以及更新的結果。在鼓浪嶼老教育家林世巖先生近年所著的《廈門話白話字簡明教程》中曾提及,早在1815年的時候,美國傳教士馬禮遜便在閩南華僑在馬六甲的居住地英華書院開始研究並推行白話字,就是用羅馬拼音字母來書寫閩南方言。當時,馬禮遜還和當地的華人華僑合作編寫了最早的《羅馬化會話手冊》。
  • 語音學文獻《寧波土話初學》最早用羅馬字拼音教學寧波方言
    本報訊(見習記者 顧嘉懿) 近日,在鎮海區檔案館面向社會徵集寧波方言資料的活動中,收到一份珍貴的語音學文獻,即最早的寧波話羅馬字拼音教學文獻《寧波土話初學》的影印本複印件。  著名語言學家遊汝傑曾在《〈聖經〉方言譯本考述》中提到,《寧波土話初學》最早於1857年出版。從內容看,此書是當時洋人學習寧波話的教材。
  • 北海大學生自編白話拼音
    來源: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 作者:見習記者王莉莉 編輯:徐世傑     相關新聞    南國早報北海訊 (見習記者王莉莉)最近,一篇題為《北海白話拼音方案及視頻教程
  • 歐化語言:聖經翻譯與民國白話的驚人轉身
    在晚清白話文運動和「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漢語言白話歷史上最具綱領性和號角性的文章——裘廷梁的《論白話為維新之本》和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唯一共同提到的白話文獻就是基督教的聖經翻譯。「不料這種官話土白,竟成了中國文學革命的先鋒。」
  • 這個老外花18年編出首部「廈英辭典」
    》(1848)、羅啻的《英漢廈門方言羅馬注音手冊》(1855)、麥嘉湖《廈門方言手冊》(1871)、杜嘉德的《廈英大辭典》(1873),打馬字的《廈門音個字典》(1894)、甘為霖的《廈門音新字典》(1913)、巴克禮《廈英大辭典補編》(1923)等。
  • 湛江白話與廣州白話有什麼區別?你覺得哪種話更好聽?
    在送氣與不送氣方面也有差異,如「泊」字,湛江白話讀送氣音p。在韻母方面有一個重要的詞,可判斷廣州白話與湛江白話,那就是表示否定的「唔」字。廣州白話講「唔知」、「唔明」、「唔講」、「唔理」。湛江白話則一般不用這個字(除了「唔該」),而是用「冇」,如「冇知」、「冇講」、「冇理」。
  • 晚清與「五四」:從改良文言到改良白話
    梁啓超《新民說》等政論文章,《少年中國說》、《呵旁觀者文》、《過渡時代論》等新體雜文,《南海康先生傳》、《義大利建國三傑傳》、《近世第一女傑羅蘭夫人傳》等新體傳記,其文字均有左右人心的巨大魅力。梁啓超在《飲冰室自由書》敘言中,稱此類隨感性的文體是「或用文言,或用俚語,惟意所之」。
  • 古代文言與白話相去不遠
    其中有一份硃批原來寫著「你們作督撫的」應如何如何,後來又在旁邊用小字注著「爾等身膺疆寄……」,這就是從所謂活生生的口語變成文縐縐的文言的典型材料。再看元朝的白話碑,明太祖朱元璋立於孔府的碑石,都是皇帝官府的命令,但都是徹底的白話,與史書所載文言的詔書完全不同,的確證明文言與白話之間差異很大。但如果秦漢上古看來,文言與白話未必就有這麼大的區別。
  • 70歲的《新華字典》出新版了
    1957年,《新華字典》改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此後一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新中國成立初期,「掃盲」工作迫切需要一本實用的小型字典。《新華字典》恰好符合這個要求,它用白話釋義、用白話舉例,簡單易懂,為「掃盲」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對一些人來說,《新華字典》也並不只是用來查字詞那麼簡單,甚至和生活密切相關。
  • 朗讀丨胡適的白話電報
    ▼星慧每天陪你朗讀美文《胡適的白話電報》    三十年代初,胡適在北京大學任教授。講課時他常常對白話文大加稱讚,引起一些只喜歡文言文而不喜歡白話文的學生的不滿。白話文廢話太多,打電報用字多,花錢多。」胡適的目光頓時變亮了。輕聲地解釋說:「不一定吧!前幾天有位朋友給我打來電報,請我去政府部門工作,我決定不去,就回電拒絕了。復電是用白話寫的,看來也很省字。請同學們根據我這個意思,用文言文寫一個回電,看看究竟是白話文省字,還是文言文省字?」胡教授剛說完,同學們立刻認真地寫了起來。
  •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
    柏楊一生著述頗豐,創作過小說、雜文、歷史類作品,還因雜文而被稱為「臺灣的魯迅」,歷史作品《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史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等曾在華人世界引起巨大反響。在本書的末尾有一篇跋,柏楊自述了其中的辛勞:「……平均下來,我每個月至少都要閱讀四萬字左右的文言文(包括標點和註解)原文,寫出七萬五千字左右的初稿,和繳出十五萬字左右的校稿,以及所必需的地圖、附錄……十年如一日,沒有星期天,沒有例假日;沒有陰,沒有晴……」
  • 關於錢穆《論語新解》的白話翻譯問題
    且不說其他版本的故事,單說這本錢穆的《論語新解》。作者說:「意謂解《論語》,難在義蘊,不在文字。欲以通俗之白話,闡釋宏深之義理,費辭雖多,而情味不洽。又務為淺顯,驟若易明,譬如嚼飯哺人,滋味既失,營養亦減。意不如改用文言,唯求平易,較可確切。」這一番話的意思是他原本想用通俗白話來解讀《論語》,後來覺得「情味不洽」,於是作罷。但是雖然其解讀用文言,但各章最後均用白話試譯。
  • 天官賜福:雙玄恩怨一切源於白話真仙,白話真仙是君吾搞的鬼嗎?
    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
  • 從白話文到翻譯腔:阿城談五四之後的文學傳統
    我想對於白話文一直有個誤會,就是以為將白話用文字記錄下來就成白話文了。其實成文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白話文白話文,白話要成為「文」才是白話文。五四時期做白話文的三四流者的顛倒處在於小看了文,大看了白話文藝腔。
  • 《新華字典》簡介
    《新華字典》是中國第一部現代漢語字典,中國第一部通用字典。最早的名字叫《伍記小字典》,但未能編纂完成。自1953年,開始重編,其凡例完全採用《伍記小字典》。從1953年開始出版,經過反覆修訂,但是以195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字典》作為第一版。
  • 【1147期】話本小說不是說書的「底本」——淺談白話小說語體的形成
    推理的邏輯是:早期白話短篇小說又稱「話本」,而「話本」即說話人的「底本」,所以白話小說來源於說話藝術(即古代說書)。此一觀點為魯迅最早提出,他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把白話小說稱為「話本」,並將「話本」進一步定義為說話人的「底本」,從而將書面語的白話小說與口傳的說話藝術聯繫起來,其後逐漸成為學界共識。是什麼引起魯迅要到說話藝術中尋找話本小說的源頭呢?
  • 古代漢語(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
    這是在我國古代字典辭書中運用最為普遍的注音方式,輿起於漢末。反切在字書中一般只講「某某切」。如《左傳成公二年》:「請寓乘。」《經典釋文》:「乘,繩登反。」「將及華泉」《經典釋文》:「華,戶化反。」反切是用兩字來拼合被切字的讀音,反切上字與被切字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韻母、聲調相同。
  • 第一部現代漢語規範字典
    《新華字典》是新中國成立後出版的第一部白話釋義、白話舉例的字典,也是迄今為止最有影響、最權威的一部小型漢語字典,幾代中國人大都通過它接受啟蒙教育。迄今,《新華字典》已經印行了6億多冊,是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工具書。
  • 《白話史記》:梁啓超說,「凡屬學人,必須一讀」
    它是中國正史第一部,二十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很多人以為它嚴肅枯燥,但其實它如小說般生動、有趣,情節豐富。它是司馬遷畢生之作,用人物傳記的寫法,小說的口吻講述,上至上古的黃帝,下至漢武帝,貫穿經傳,諸子百家,3000多年歷史……讀它,像讀小說一樣有趣輕鬆,既能了解歷史,知曉人性人心,又得做人處世智慧。但原著文古質,艱澀難懂,對於大眾來說,沒有相當的文言文功底是讀不懂的。
  • 廣州話、南寧白話和壯語的三角關係
    央視「焦點訪談」聚焦廣西三江,用15分鐘深度報導! 《血色湘江》(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