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疫情條件下特殊的對話,也是一場直面現實、展望未來的交流。12月1日至2日,以「加強國際合作:攜手應對全球安全新挑戰」為主題的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北京舉行,來自12個國家的32位知名專家,共同分析世界大勢,預判安全風險,探究應對之策,尋求合作之道。
新挑戰呼喚新理念
當前,全球範圍內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得到控制,世界分化和保護主義趨勢加劇,戰略穩定面臨失衡危險,世界和平面臨的不穩定因素有所上升。然而,國際協調合作正遭受嚴重衝擊,要有效應對這些問題,迫切需要樹立新的理念、採取新的行動。
美國《外交官》雜誌高級專欄作家帕拉梅瓦朗認為,人類不僅面臨新冠肺炎流行、打擊恐怖主義和跨國犯罪等現實而緊迫的挑戰,也面臨氣候變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網絡攻擊等長期的威脅。他主張各國通過信息共享、政策協調等方式有效應對這些問題。
瑞典安全和發展政策研究所所長施萬通則指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凸顯了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疫情期間,部分經濟體採取出口限制等措施,導致國際市場上醫療用品等抗疫物資吃緊,影響全球經濟復甦進程。中國作為最大抗疫物資生產國和供應國,為有需要的國家提供了有力支持。
近年來,美國政府連續退出重要的國際軍控與裁軍條約,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等技術正廣泛運用於軍事領域,這些都給未來的全球戰略穩定帶來了嚴峻挑戰。清華大學軍控問題專家李彬指出,人們從冷戰中學到的最大教訓,就是一味用新技術發展軍事力量,並不能給人類帶來真正的安全。這樣的教訓並沒有過時。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戰略和防務研究中心名譽教授休·懷特指出,冷戰後由美國領導的單極秩序正趨於瓦解,在新的秩序構建過程中,既需要美國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要尊重中國等其他國家的利益和關切。不顧他人的利益,強行推動自己主導的安全秩序,將導致嚴重的後果。
大國負有特殊責任
研討中,與會專家談到,無論是應對非傳統安全挑戰,還是維護全球戰略穩定,大國都負有重要的特殊責任。
英國皇家聯合三軍研究所所長希佩爾認為,過去幾年民粹主義在一些國家和地區不斷升溫,讓世界變得更加分裂。川普政府時期,美國退出許多重要的國際組織和國際協定,這一做法在美國國內也有很多的支持者。
「世界格局存在『失序』風險,未來國際秩序仍然充滿相當大的不確定性。」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閻學通表示,大國之間如何管控競爭、防範競爭升級惡化,對於全球的和平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李抒音則指出,在兩國元首的政治引領下,中俄一致決定發展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為鄰國、大國和諧共處、合作共贏樹立了典範和榜樣。兩國籤署關於加強當代全球戰略穩定的聯合聲明,提出加強戰略穩定、維護多邊軍控體系、政治解決防擴散熱點問題的「中俄思路」,向國際社會發出了反對單邊主義、維護多邊主義,反對霸權主義、維護國際秩序的時代強音,為維護地區和全球安全穩定注入了強大的正能量。
對話合作才是正確選擇
「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研討中,中外學者類似的話語層出不窮,表達出這樣一個共識:世界各國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在重大危機面前沒有誰能獨善其身,團結合作是應對挑戰的必然選擇。
巴基斯坦伊斯蘭瑪巴德戰略研究所理事會主席哈立德主張,各國之間不僅要關注矛盾和衝突,更要關注共同利益和共識,通過彼此受益的合作,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雖然全球抗疫中各自為戰的現象並不少見,但仍有不少彼此守望、真誠相助的感人故事。北京香山論壇秘書處副主任趙小卓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伊波拉疫情的例子,從正反兩方面說明各國加強合作的必要性。
「中國的防疫工作非常成功,為全世界樹立了榜樣。」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帕諾娃認為,所有非傳統安全問題都關乎人類的未來,在社區、國家、國際層面都應該加強對話與合作。她還提及,不久前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二次會晤上,俄羅斯提出了關於預防大規模傳染病風險早期預警機制的倡議,就是一種有益的努力。
全球性挑戰本應由各國通過合作解決,但一些國家格局狹隘、只顧自身的做法讓人深感憂慮。不少專家呼籲,面對共同的挑戰,各國應該摒棄傳統的冷戰觀念和零和思維,以更加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方式來管控風險、處理分歧、擴大合作。
「合作不應僅僅只是面對具體問題的承諾,更應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攜手向前的一種信念。」南京大學國際問題專家朱鋒的話,贏得了現場的熱烈掌聲,也道出了許多與會專家的心聲。
(解放軍報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 呂德勝 孫琦 魏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