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小朋友會哭鬧這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嗎?大人覺得孩子哭鬧令人討厭只有一個原因可以解釋,就是缺乏耐心,把孩子不當孩子看。
你見過哪個大人動不動就哭的?幾乎沒有吧?但他們小時候就不哭嗎?當然不是!之所以成年人不會用哭來解決問題,是因為成年人經歷過這麼多,已經知道哭解決不了什麼問題,最多只能發洩 情緒。但3歲的孩子他懂嗎?一個3歲的孩子如果可以做到遇到問題了,或者心情不好了不哭泣,默默去承受的話,我覺得這孩子該看心理醫生了。想想都可怕。
孩子哭鬧,父母該怎麼做?這才是我們要學習的。
大人覺得孩子哭鬧很心煩,是因為不知道孩子哭鬧什麼,甚至有很多人都懶得去了解孩子為什麼哭泣,直接罵孩子一頓。結果,孩子不僅沒止住哭聲,反而哭得更厲害了。
孩子心裡急呀,我的媽呀(爸呀)你怎麼就不明白我哭什麼呢?我的心思那麼難猜嗎?
難不難猜,在於家長用不用心。
我女兒兩歲時,進入了秩序敏感期。小馬桶平時放在靠牆的位置,那麼大人倒完馬桶後,必須放回靠牆的位置,稍微離開牆一點,她都會大叫。姥姥不懂,批評她:「怎麼那麼多事!」
奶奶坐了媽媽平時吃飯的位置,女兒會大叫:「那是媽媽的位子。」奶奶不懂,生氣地說:「這麼不歡迎奶奶。」
平時我給她穿鞋,偶然別人給穿一下,她會踢開,還會大叫大哭。爸爸不懂,吼道:「穿個鞋還挑人!」
女兒好委屈。還好,我看過書,知道孩子處於某個敏感期,會是怎樣的表現。我驚訝於書中說得為什麼這么正確,到了那個時候,孩子就像一個開關被打開了,跟書裡說的一模一樣。我理解女兒,她的哭鬧都是有原因的。我抱抱她,把她想表達的說出來,問她,媽媽說得對嗎?她吧嗒掉著眼淚,點點頭。
沒有無緣無故的哭鬧,孩子的每一次大人眼裡的哭鬧,其實都是在向我們傳遞一種信號。遺憾的是,大人們沒有接收到。
大人總是習慣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孩子,就像給孩子輔導作業的家長,認為6+9多麼簡單,可剛學算術的孩子真的不明白這兩個數字和加號有什麼聯繫。
我們也都小過,可我們時常走著走著就忘記了。
我女兒喜歡玩水,喜歡玩沙子。時常在家裡把水裝到冰格裡,偷偷放進冰箱。也時常自己拿個刷子沾水東刷刷西刷刷。最近還熱衷於用噴壺噴水。老人看見她玩水,總要制止,生怕孩子弄溼了衣服著涼,也怕小手皴了。我從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前幾天弟弟把頭碰了,她趕緊去冰箱裡取來冰塊,用手絹包住給弟弟冰敷。姥姥說:「幸好可可給凍了冰塊。」如果女兒玩水我制止了,她弟弟碰頭了,會突然有冰塊冷敷嗎?不會。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
列斯加夫特有一句名言「我們應該利用遊戲,為了教會兒童掌握自己動作的本領」
孩子就是從玩中學習知識的,這種知識的汲取是主動的,而且更能在孩子的腦筋裡根深蒂固。
孩子的頑皮,淘氣,不聽話,會給大人製造一些「麻煩」,但如果你仔細觀察孩子的這些行為,背後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和意義。家長要做的,不是幹涉,而是引導。
比如孩子愛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家長很頭疼。總是教育孩子要分享,結果也沒用,家長強行拿走,孩子還會哭鬧,再揍一頓,孩子哭得更兇。對於4歲以下的孩子,搶東西非常常見,很多孩子還分不清「你的」和「我的」這種物權關係。而有的孩子則是屬於平時家裡寵得多,要什麼有什麼,所以看見別人的東西就要搶。還有的孩子呢,是屬於家裡缺玩具的情況,自己沒玩過,看見別人有,就很想佔有。
家長要明白孩子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再來區別對待。不要孩子一幹大人所謂的「壞事」,就給孩子貼標籤,給孩子定性。這是不明智的做法,而且給孩子貼負面標籤,越是影響孩子往負面方向去發展。
其實很多家長看見孩子哭鬧就心煩是一種焦慮和緊張。比如我家裡有的老人就是這樣,看見孩子哭鬧就煩得不行,就很想逃避。或者有的老人就想趕緊滿足他,讓他別吵,哪怕是違反原則的滿足,他們也在所不惜。
反而是我,經常可以「屏蔽」孩子的哭鬧信號。我媽問我為什麼這麼淡定?我說我屏蔽了。
孩子哭鬧太正常了,他想表達的表達不出,大人也總是猜不著,摸不透他,他就哭鬧,希望你能幫他解決情緒問題。當我們還弄不清他們為什麼哭鬧時,不妨先不要理。你越緊張,他越來勁。
我女兒有段時間很容易大吼大叫,不知為什麼就生氣了。我那會到處找情緒管理方面的繪本,有一次在圖書館翻到《蘇菲生氣了》,拿回家給她看。故事裡面的蘇菲因為被姐姐搶了玩具(其實是規定時間到了,她耍賴不想給姐姐),然後媽媽也不幫她,她就生氣了。故事裡描述她生氣的畫面非常還原現實,然後蘇菲自己出去了,走著走著,看看風景,心情平復了,然後回到家,一家人又開心地在一起了。
後來我女兒再生氣,我就問她,是不是冒火了?是不是想把地板踩塌?她說是的。然後我要她回想蘇菲怎麼做的。
我們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壓制或者逃避。有時候孩子其實只是要你說出她此刻的心理感受就好了。
然後再弄清楚他為什麼生氣,幫助他分析,提出解決辦法。
家長放輕鬆,別焦慮,就不會被情緒控制自己,找到合理的解決辦法。如果我們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那最後就會走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