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語言 認知科學的立場和證據

2020-12-12 環球網

語言,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重要標識。雖然在日常生活中,語言無處不在,我們習以為常,但對於語言究竟何時誕生,應該如何習得,又會怎樣發展,普通人恐怕知之甚少。本期《語言文字》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視角,帶您重新認識語言,了解語言的奧秘。

宇宙的歷史138億年,地球的歷史46億年,生命的歷史40億年。在漫長的生命進化過程中,逐步產生了從低級到高級五個層級的心智和認知:神經層級、心理層級、語言層級、思維層級和文化層級。

據此,我們得以重新認識語言。在五個層級的心智和認知能力中,語言的發明對人類至關重要。抽象的表意符號語言的發明,使人最終進化為人;語言區別了人類和動物的心智,從而區別了人類和動物的認知;語言構成人類認知的基礎,在抽象概念語言的基礎上形成了人類思維,語言和思維共同構建了人類的知識體系甚至整個人類社會,知識的積澱形成文化。

從神經、心理到語言,主要是自然進化的結果;從語言、思維到文化,則完全是人類的建構,是人的精神創造。

進化 從神經、心理到語言

心智的進化

35億年生命的進化,可以看作心智的進化。從當代基因科學來看,心智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決定了生命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也就是說,心智的進化才是根本。

人類的口頭語言產生於距今600萬年至400萬年前,人類用大約200萬年時間,完成了抽象表意語言的進化。人類進化的三件大事——直立行走、火的使用和發明語言,主要是自然進化的結果,同時也是人類的創造和發明。

基因考古學證明,人類共同的祖先是非洲南方古猿。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南方古猿這支相對弱小的猿最終勝出呢?答案是語言。南方古猿發明了抽象的表意語言,可以表達抽象概念。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證明,一種語言越是抽象,它就越能協調更大範圍的群體行為。所以,相對弱小的南方古猿,通過更大範圍的群體行為,滅掉其他體力上更強大的猿和食肉動物,走出非洲,把自己的基因傳播到全世界。

腦與語言的雙重進化

20世紀對人類認知的研究,從神經、心理、語言、思維和文化各個層級全面展開。其中,腦與神經科學的研究,對揭開人類語言奧秘提供了重要幫助。

美國心理生物學家斯佩裡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連續多年進行裂腦人實驗,最終弄清了左右腦的特化和分工:左腦負責記憶、時間、語言、判斷、排列、分類、邏輯、分析、書寫、推理、抑制、五感等,思維方式具有連續性、延續性和分析性特點。因此左腦被稱作「意識腦」「學術腦」「語言腦」「邏輯腦」。右腦主要負責空間形象記憶、直覺、情感、身體協調、視知覺、美術、音樂節奏、想像、靈感、頓悟等,思維方式具有無序性、跳躍性、直覺性等特點。所以右腦又被稱作「本能腦」「潛意識腦」「創造腦」「音樂腦」「藝術腦」。

為何左右腦會如此分工?美國學者麥克尼拉格、羅傑斯和瓦洛蒂加拉的團隊研究發現,左右腦分工起源於5億年前,遠早於人類歷史,早期脊椎動物的大腦已經具有不對稱性。研究還發現,人類左右腦的複雜分工起源於古脊椎動物生存需要的兩種原初功能——捕食(進攻)和防止被捕食(防禦),隨著脊椎動物向更高級進化,左右腦發展出更複雜的功能,並按照相同功能進化在同一側的原則,發展出人類左右腦複雜而分工精細的各種功能。

為何語言功能進化在左腦?研究發現,發音的動作類似於咀嚼動作,而咀嚼與捕食相關,因此,言語和語言功能進化在左腦。20世紀以來,更多的相關研究證據顯示,語言的功能也不全在左腦,右腦同樣具有語言功能。具體地說,句法加工完全在左腦,因為句法就是邏輯。語用加工更多是在右腦,因為語用加工與語境相關,而右腦的防禦功能與環境相關。令人驚訝的是,語義加工的能力左右腦都有,邏輯和腦功能在這裡高度一致。

動物認知與人類認知

與心智的進化同步,語言也是進化的產物。動物有什麼層級的心智,就會進化出相應層級的語言。美國人類學家迪肯在《符號物種:語言與腦的雙重進化》一書中,將人體進化生物學和神經科學結合,將符號學和人類學結合,把人看作一種符號動物,把語言看作是與腦共同進化的過程,突出進化在語言和心智發展中的作用。

語言產生於信息加工和群體交際的需要,所以,不僅人類有語言,動物也有語言。人類語言是一種表意的符號語言,能夠表達抽象概念,這是與其他動物語言的根本區別。

語言也有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歷史,語言的進化和發展依次經過肢體語言、聲音語言和表意的符號語言三大階段。

在人類進化史上,表達抽象概念的符號語言的發明是大事件。中國古代傳說黃帝史官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何以如此驚天動地?因為發明語言最終完成了人的進化,從此以後,人類的進化不再是或主要地不是基因層級的進化,而是語言、知識和文化層級的進化。

建構 從語言、思維到文化

抽象表意符號語言產生以後,在此基礎上產生了以概念、判斷、推理為主要形式的人類思維。在語言和思維的基礎上,人類建構了宏大的知識體系,形成了包括理學、工程技術、藝術人文、社會科學在內的學科體系。最終,知識積澱為文化,形成語言、思維、文化三個層級的人類心智和認知體系。

從語言到思維和文化,體現的是人類的建構和創造,在這個創建過程中,語言起到決定作用。

喬姆斯基:

語言學革命絕非偶然

1957年,喬姆斯基代表作《句法結構》的出版,標誌著喬姆斯基語言學革命的開始,也標誌著認知科學的啟航。

喬姆斯基語言學革命的內容和意義在於:建立唯理主義語言學和心理主義的語言分析方法;發現人類的先天語言能力(ILF);發現內在語言,建立普遍語法;建立形式語言和形式文法,確立人工智慧的語言分析基礎——句法分析。最後,喬姆斯基的唯理主義語言學和心理主義語言學迫使他去尋找語言與心智的關聯,這最終導致認知科學於1975年建立,喬姆斯基因此被稱為「認知科學之父」。

認知科學起源於語言學革命,這絕非偶然。根據人類認知五層級理論,人類的語言區分了人類心智與動物心智,人類的語言構成人類心智和認知的基礎。所以,認知科學革命發生在語言學領域,是必然的。

沃爾夫:

語言決定論塵埃落定

語言決定思維,還是思維決定語言?在20世紀中葉以前,這是一個重大理論問題。第一個明確回答該問題的人是哲學家維根斯坦,他在《邏輯哲學論》中明確提出,「我的語言限度就是我的世界限度。」這是最早的「語言決定論」。

1956年,美國語言學家沃爾夫再度提出語言決定思維的理論,這就是著名的沃爾夫假說,即語言形成思維的觀點。它由兩部分構成:(1)語言決定論,指語言決定非語言過程的觀點,即學習一種語言會改變一個人思維的方式。(2)語言相對性,指被決定的認知過程因語言不同而不同,因此,說不同語言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思維。這個理論提出以後,曾經產生過重大爭論,正反雙方都有充分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語言決定思維或思維決定語言。

認知科學建立以後,有關沃爾夫假說的爭論終於塵埃落定:語言決定思維,思維影響語言。

我們可以對「語言決定思維」這個命題給出一個演繹證明——根據人類認知五層級理論,低層級的心智和認知決定高層級心智和認知,高層級的心智和認知影響低層級的心智和認知;語言是第三層級的心智和認知,思維是第四層級的心智和認知;所以,語言(認知)決定思維(認知),思維(認知)影響語言(認知)。

塞爾:

語言建構人類社會

20世紀語言研究的另一個重大發現是,人是用語言(和言語)來做事的,人們不僅用語言來做一切事情,而且用語言來建構人類社會。這兩項重大理論貢獻是由牛津分析哲學家奧斯汀和美國哲學家塞爾創立的。

20世紀50年代初,奧斯汀相繼在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主持一系列講座,並將講座內容彙編為著作《如何以言行事》,「言語行為理論」就此誕生。這個理論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通過說話來做事,這是奧斯汀「使2500年來以任何一種方式研究語言的人蒙羞」的貢獻。

塞爾從他的老師奧斯汀那裡繼承了正在創立的言語行為理論,並對其進行發展、完善。塞爾建立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並通過意向性理論發展出心智哲學、社會哲學和社會建構論——人們用語言建構了社會、社會制度事實,以及社會實在性。這是迄今為止人們對人類心智和語言本質的最深刻的認識。2004年,塞爾獲得美國國家人文科學總統獎章時的評語寫道:「由於他的努力,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類心智。他的著作業已形成現代思想、辯護推理和對象性的藍圖,並規定了關於人工智慧性質的爭論。」

文化與文明

從認知科學的五個層級來看文化和文明,我們會得到不一樣的結論。

第一,文化是人類認知的一種形式,也是最高形式的人類認知。人類認知五層級理論揭示語言、思維和文化這三種人類特有的心智和認知能力之間的關係,使我們更清楚地認清文化的本質。

第二,語言和思維形成文化,任何文化都離不開自己的語言,並由自己的語言決定。語言不同,決定語言之上的思維也不同,由語言和思維所形成的知識以及積澱而成的文化也不同。所以,語言的多樣性形成文化的多樣性。

第三,中華文化是漢語言文字和中華民族思維幾千年積澱的產物。中華文化的本質是農耕文化,其內核是儒道兩家的思想,自漢以後,儒家思想和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

第四,國學的基礎是小學。國學,除了《經》《史》《子》《集》,作為國學基礎的,是語言和語言學,包括語言學、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和版本目錄學,統稱小學。章太炎先生說:「蓋小學者,國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豈專引筆畫篆,繳繞文字而已。苟失其原,巧偽斯甚。」

第五,文化和文明都是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的,並由語言決定。文化就是「人化」,是人所創造的一切。所以,文化的歷史和人類的歷史一樣久遠。文明卻是晚近的事,它與城邦的發展相關。文化強調的是人創造的精神方面,文明強調和表現的是人的創造的物質方面。

(作者:蔡曙山,系貴州民族大學民族文化與認知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教授)

相關焦點

  • 關於科學認識論:湧現和貝葉斯法則
    雖然題目很大,其實他要說的就是自然主義和上帝如何妥協的問題。卡羅自稱是「詩意的自然主義」(poeticnaturalist)。他持自然主義的觀點,認為所有現實都是自然的,也就是受自然規律支配的,沒有人格化的上帝在背後創造或操縱這個世界。但是現實的根本,不是物質,而是「故事」,也就是我們對自然的認識。關於作者的上帝觀,只是反映了他個人的立場,我並不是很感興趣。
  • 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融合的途徑
    這一學科集群正在與新技術聯手逐步揭示人類的日常認知和科學認知、自我認知和社會文化認知的多重機制,所取得的實證研究的許多重大突破也對傳統形上學、認識論、語言哲學、道德倫理和哲學方法論構成了新的前所未有的挑戰。新技術變革不僅把我們帶入了人機共在的充滿巨大不確定性的全新社會,也為哲學家借鑑和反思經驗科學,拓展哲學發展的空間創造了重要機遇。
  • 四機構聯合發布:科學認識益生菌 澄清益生菌十大認知誤區
    6月11日,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CFIC)聯合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中華預防醫學會食品衛生分會、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四家專業機構發布了《科學認識益生菌——澄清益生菌的10個常見認知誤區》(下文簡稱《科學認識益生菌》),幫助消費者更全面了解益生菌相關科學知識。
  • 法學研究與認知-行為科學之一 法學研究為什麼會參考認知-行為科學
    早在九十年代初,我國法學界曾頗具聲勢地介紹過行為法學。[1]唯其來也疾,其去也速,相關介紹不久便銷聲匿跡,成熟的具體研究也未見出現。[2]與我們這裡的起伏跌宕相比,此類研究在其他國家不但在繼續,借認知神經科學的推動,近年來還有了令人矚目的發展。為什麼認知-行為科學會持續影響包括法學在內的社會科學?這種影響為法學帶來了什麼?還將怎樣發展?
  • 語言學和認知科學
    語言是人類獨有的、區別於動物的重要特徵,是人類思維的結晶。語言的奇妙之處在於,語言形式(如語音符號、詞彙)是有限的,但人類卻能表達和理解無限的語句和信息。那麼,語言究竟是什麼?人的語言是從哪裡來的?語言和人類其他認知能力的異同又是什麼呢?這些問題無一不指向認知的核心問題。
  • 【芥末翻】新見解:通過認知和腦科學了解學習(全文)
    概述經過二十年有關大腦研究的開創性工作,教育界開始認識到,「了解大腦」是開闢教育研究、政策以及實踐改革的新路徑。本報告綜合現有的腦科學對學習的研究方法並且將其應用於教育界來解決關鍵問題。通過正確調節我們的大腦和身體,我們有可能發揮大腦可塑性的潛能來促進學習過程。而這需要一整套的整體性方法,才能實現身體和心理的協作以及情感和認知的相互協調。在大腦中心,有個結構被稱為邊緣系統,歷史上也有人將其稱為「情緒腦」。現有證據表明,我們的情緒會重塑大腦神經組織。壓力過大或強烈恐懼的情境會使大腦驅動情緒調節的神經過程,在此過程中,人們的社會判斷和認知表現會找尋應對此情境的折中方案。
  • 聚焦丨四機構聯合發布:科學認識益生菌 澄清益生菌十大認知誤區
    6月11日,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CFIC)聯合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中華預防醫學會食品衛生分會、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四家專業機構發布了《科學認識益生菌——澄清益生菌的10個常見認知誤區》(下文簡稱《科學認識益生菌》),幫助消費者更全面了解益生菌相關科學知識。
  • 語言與顏色認知有直接關係
    香港大學4月7日公布,該校「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首次從人類腦部活動模式證明語言與顏色認知有直接關係。
  • 南懷瑾老師: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是認知科學和生命科學的發展方向
    換句話說,美國對認知科學的研究,配合了腦科醫學、心理學,慢慢和西藏密宗結合,把對生命科學的研究,演變成對前生後世有沒有靈魂存在的問題了。這個路線,離認知科學主題越來越遠了。 如果真正講認知科學的話,就是過去希臘哲學所講的認識論。所謂認識論,就是對於能知覺、能思想的本身問題的研究。
  • 認知科學的危機:一場跨學科革命為什麼會走向失敗?
    然而經過幾十年發展,尤其從1977年《認知科學》雜誌和1979年《認知科學學會》成立以來的40年裡—— Rafael Núñez 和同事發現認知科學領域作為一個整體似乎已經失去了最初動力、關注焦點和學科共識。 在《What happened to cognitive science?》
  • 道德問題的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研究路徑
    原標題:道德問題的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研究路徑 由於哲學與認知科學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上的不同,二者的結合需要以哲學的概念分析和邏輯推導對問題和概念進行解析,再輔以生活中的實例,從中抽取和概括出供認知科學進行實證研究的問題和範式。
  • 從宇宙智慧和認知原理談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
    >4、觀念的主要作用是對經驗的思維意義上的解釋和分析,對個人和人類社會具有精神上的引導、規範作用5、科學是一種經驗類認知(或者說以經驗主導的認知)已經明確說明了,近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本質上是一種經驗類認知,或者說是以經驗主導的認知,因為還有科學觀念部分。
  • 徐志磊院士論 AI:認知科學是人工智慧發展前期的科學綱領
    這種感知認識在一個既有感知認識又具有科學認識的人(也許還有審美和宗教)觀察經驗世界圖景時,他的觀察結果顯而易見是正確的,他構造和生活在一個環境裡,這個環境能夠包含科學的自然界,深刻的自然環境和宗教神秘主義的超驗世界。科學家認為周圍的環境只是整個自然界中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而這個自然界只有用抽象 - 概念才能認識。
  • 腦科學日報:蝙蝠導航的認知地圖證據;自供電的仿生聚合物支架
    來源:生命科學前沿 的封面文章「Cognitive map–based navigation inwild bats revealed by a new high-throughput tracking system」揭示了蝙蝠導航的認知地圖證據。
  • 探索翻譯活動背後的認知機制
    四川外國語大學教授王寅介紹說,基於認知語言學建立起來的認知翻譯學認為,翻譯是一種認知活動,語言轉換僅是外在的、表面的,認知運作才是內在的、深層的,所以翻譯研究更重要、更基礎的應該是考察認知層面的運作。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建華通過對口譯焦慮現象認知機制的實證研究發現,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如果通過語塊認知和筆記認知訓練,經過規範的口譯學習訓練,譯員的焦慮緩解能力將會顯著提高。
  • 「新神秘主義」:心靈——認知科學哲學的怪胎
    由於它同時是一種自然主義,因此也是一種積極進取和探索的理論,事實上,也對心靈哲學的廣泛問題發表了極具創見的、值得進一步深思的思想。西方語言哲學研究在20世紀下半葉發展迅速,人們開始發現僅僅研究語言形式和結構遠遠不夠,還需要揭示語言的內容與意義。同時隨著神經科學、心理學以及認知科學的發展,人們加深了對大腦內部機制及心靈的認識。
  • 認知哲學是什麼
    認識論把「認知」當作產生新信息和改進知識的能力來研究,其核心論題是:在環境中信息的發現如何影響知識的發展。在科學哲學中就是科學發現問題,因為發現是一個複雜的認知過程,旨在闡明未知事物,具體表現在三方面:①揭示以前存在但未被發現的客體或事件;②發現已知事物的新性質;③發現與創造理想客體。
  • 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叉融合
    相應在學科建構上,哲學和認知科學呈現出交叉融合的趨勢,道德問題和人工智慧的前景問題成為哲學和認知科學領域的熱門話題。面對當今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諸多新挑戰,本期組織3篇文章,通過對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和融合相關問題的深入探討,嘗試給出研究路徑上的可能方向,以期引發學界對相關問題的進一步討論。
  • 尊重語言事實 提倡科學方法——21世紀語言學芻議
    【語言論壇】21世紀的語言學和20世紀後半葉的語言學的主要差別在於21世紀的語言學越來越重視科學方法,以經驗主義思想為依據,提倡跨學科、多領域的研究範式,並以語言功能為出發點進行解釋。所謂科學方法,是指實事求是的歸納法,即尊重個體語言事實,以個體語言實際呈現的形式來描寫該語言。
  • 科學認知需要適應性表徵—新聞—科學網
    不同學科進行表徵的側重點不同——認知心理學側重心理表徵,人工智慧側重知識表徵,自然科學側重科學表徵,人文學科側重自然語言表徵。不論側重哪一方面、使用哪類表徵工具、形成哪一類表徵,本質上都是認知過程。根據認知對象的存在與否、可觀察與否,表徵可分為一般表徵和科學表徵。一般表徵也就是非科學表徵,它通常使用自然語言和圖像表徵,如文學、繪畫,其表徵對象可以是真實存在的,也可以是虛構的,如神話故事及其繪畫。